佛弟子文庫

六祖大師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淨慧法師  2019/01/09  大字體  護眼色

六祖大師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六祖為在家人修行說了一個《無相頌》,並且說,在家人「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這首《無相頌》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它背下來,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去一點一點落實。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這首偈子,雖然只有十八句,但它卻是成佛的寶典,是我們在家人修行成佛的指南。把這十八句話,每一個字都做到位了,西方就在目前。

心平何勞持戒

為什麼會有戒律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我們經常會做出一些超出道德規範的事情,經常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經常做一些不負責任、不講義務的事情,所以要有戒。什麼叫做戒?防非止惡名戒。

如果我們既沒有非,也沒有過,我們本身就是在守戒。守戒的人沒有戒,等於說守法的人沒有法,這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他的一言一行處處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何戒之有?不是說叫你不要持戒,而是說你根本沒有犯戒這回事。

沒有犯戒這回事,難道還有持嗎? 「持」是作意地去做。你根本不犯戒,所以也就不需要作意地去守戒、持戒。要做到不作意地去守戒、持戒,關鍵是看你的心是不是平了,看你在二六時中是不是處處符合五戒十善。

行直何用修禪

如果我們的心平了,自然而然,我們的整個身心就是戒律的體現,就是規矩法則的體現,心端行直,自由自在,這就是禪。如果我們還未達到心平、行直,那就應該好好持戒,好好地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六祖在這裡結合儒家的道理,來講我們如何學佛。我們要報恩,首先要報父母恩。怎樣報父母恩呢?要「孝」,要「養」。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思,使他歡喜高興。養,就是要使父母衣食不乏。

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要買點東西給老人吃並不難,但是,要讓老人感到心平氣順,恐怕很難!很多時候,你也買東西給老人家吃,但是孝心不夠。學佛的人,首先要學會恭恭敬敬地供養父母。

我們這個人身是從父母那裡來的。沒有父母,哪有我們這個身體?哪有我們今天能夠讀書、識字、學習佛法呢?所以說,「百孝不如一順」,要順從父母的心意。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要信佛他都不讓,難道還要順他嗎?實際上,不是他不讓,而是我們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做到家。你的工作做到家了,他自自然然地會支持你。當你的工作還沒有做到家、他還不能理解你的時候,你要耐心地等待,而不應讓父母不高興,因為這是一種不孝的表現。

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成了佛以後,還想到要報父母恩。他的母親在生下他以後就去世了。佛經上記載,他的母親死後生在忉利天,沒有機會聽聞佛法,佛就用三個月的時間到忉利天為母說法。為了報答父親的恩德,他也曾經回王宮向他的父親說法。

後來,他父親去世了,他還以佛之尊嚴,在父親出殯之際,扶著棺材上山。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佛的這種人情味可以說是做得非常到家,這就是報父母之恩。

義則上下相憐

「義」,仁義道德,「憐」是敬愛的意思,不是可憐。要講仁義道德,要用和諧的音容笑貌,使得左鄰右舍、上下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你能夠使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都非常地川頁、非常地和,那你就做到了「恩」和「義」。

讓則尊卑和睦

「讓」就是禮讓,讓本身就是禮的表,就是有禮貌、講禮節,曉得怎樣恭敬人,對別人要有一種謙卑感,把自己看低一點,把別人看高一點。一個人,如果任何時候都能把自己看低一點,走到哪裡都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處處都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那就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忍則眾惡無喧

「忍」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有力量的表現。忍是有自信心的表現,不跟他人一般見識。「眾惡無喧」,就是說,你能夠忍,一些對你不利的事情自自然然就會息滅。

喧是嚷嚷、吵鬧的意思。一個人不能忍,走到哪裡都會是惡聲流佈。你能夠忍耐,人家即使對你有一點意見,他也能諒解。忍和讓都是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因素。六祖他老人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把營造良好人際關係的靈丹妙藥給我們開出來了。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這就是說,修行、做人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說我今天想起來了,要孝敬一下父母,今天過年了,買兩斤點心、兩斤蘋果來看看他,把年一過,忘記了。這不行,要有一種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勁頭,就好像要從木頭裡面鑽出火來一樣。

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應該精進不舍地去做,這樣的話,污泥裡面也就能長出紅蓮。蓮花是從最髒的地方長出來的,如果不髒的話,這個蓮花也肯定長不好,可見惡因緣是能夠成就善法的。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我們要能聽信逆耳的勸告。很多時候,我們有缺點,自己不能夠察覺,同參道友勸告你的時候,說到點子上去了,你卻火冒三丈。所以,我們心裡有熱病,一定要吃涼性苦口的藥,這樣才能把我們心中的無明火熄滅下去。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能改過就能生智慧。聽得進人家苦口良藥的話,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何況人家有好的辦法、好的意見,能夠幫助我們改進自己的缺點呢?

當朋友、善知識指出我們的短處時,如果我們不能虛心接受,還要遮護,這表明我們的心裡就有毛病,這不是一種真正虛心誠懇的改悔心態。所以說,「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意思是要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有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饒益有情就是普度一切眾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慈悲喜舍,這就是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佈施僅僅是修福的一種,而且施錢僅僅是修佈施的一種方法。要想成佛成道,必須是福慧雙修,只修福不修慧,成不了道。佈施有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喜施。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修道要從心上下手,從改過下手。能依此修行,西方自然就在眼前。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在家女眾哪方面最難突破 該如何下功夫

問: 在家修行的女眾在哪方面最難突破?該如何下功夫...

要想往生須破三疑闖四關

破三疑 一、疑自己業障太重,恐不能往生: 經云:念佛...

修行人不能怕突破自己的極限

參話頭的方法很簡單,以我們現在提倡的這個方法來說,...

幼虎與羊

在日常生活中,環境是培養心性的重要條件,所以,每個...

在家居士可以批評出家人的過失嗎

我們首先應當承認,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來,根...

有哪些可行的改過方法

然人之過, 有從事上改者, 有從理上改者, 有從心上改...

修行不是為了了生脫死,你還談什麼呢

現在我們修行為什麼很難成就?煩惱重,一念佛就昏沉,...

八風的考驗

俗語說:動則生風,這即是風的來源。在修行中,常提到...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修行要發三種心

今天是第一個七的第一天,我們注意要有一個正確的出發...

修學佛法必具的三項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暫,知道國土危脆,卻不知道...

淨慧法師: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

專訪淨慧長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淨慧長老在佛界可謂德高望重。他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

迴向給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還有人問,這個迴向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以利他之心來經營事業

在這個宇宙間,常吹著一股他力之風,它推動森羅萬象、...

對經典不尊重和褻瀆,都會有後果的

把這個經典作為枕頭,你去這樣作的話,就會損你的福報...

財富的積累,永遠是建立在誠信上

2007年底,上海市政管理局,收到一封,寄自英國華恩厄...

迷路的窮人

無量劫以前,有一座原始森林,山林裡林木茂密,是許多...

念佛之外是否可兼持經咒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

佛經中對於獲得財富的方法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財富,但要掌握獲得財富的正確方法,...

佛教的社會責任

由發心中去承擔責任 經常對信徒們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要...

古代禪師教化弟子的方法

古代的禪師在教化弟子時,當弟子產生妄想,失去正念的...

人生怎樣活才有意義

如果你真有信仰的話,這句話你就會有答案。當你還問出...

念佛普攝華嚴法界

原文 :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

忍辱法門有五種

第一、生忍。 每當被辱境到來之時,無法迴避,無法抵...

【佛教詞典】勸二家增衣價戒犯緣

亦名:勸二居士增衣價戒犯緣 戒本疏·三十舍墮法:「制...

【佛教詞典】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謨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稱焰摩供次第...

【視頻】慧律法師《無明包裝清淨自性》

慧律法師《無明包裝清淨自性》

【視頻】夢參老和尚《學佛要相信因果》

夢參老和尚《學佛要相信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