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  2010/12/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維摩詰經》的經文「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十七位菩薩站起來,談自己對於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一位菩薩,一切眾生見之即生歡喜,隨著喜見,看見就高興。當然別人看見他高興,他看見別人也高興。為什麼,感覺不一樣的。他看見別人看的都是諸法空相,別人看到他只是著相、歡喜。當然因為這種歡喜而逐步的深入諸法實相,這個契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教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沒有成佛,你先要跟別人結緣。成佛更要結緣,所以叫喜見菩薩。

他站起來說,色法和色法空,凡夫和二乘人以為是二法,我們最容易迷惑、最容易障礙的就是著相。色法就是外在的相,宇宙萬有存在的現相,所以色法。色法空,色法本身是沒有自性的,本身是空。但是凡夫和二乘他誤以為兩者之間是兩個,是對立的,所以他說他是二法。就實際而言,真實相而言,色法是幻有,是假有,是變化的,沒有主宰性的。所以當下即是空,因為色法本身是緣起的,緣起在變化,當下色即是空,不是等到色法滅了才空。我們很多人說人生無常,就覺得從出生到死亡,看到死亡了才無常,不是這樣的,整個過程就看到無常了。一個小孩子去年沒有長牙今年長牙了,他去年還在爬今年能走了,你說是不是無常,就是無常。而且這個無常是每時每刻都在無常,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每時每刻都在生都在死,生死是交替的,有生則有死,沒有死就是沒有生。所以說不是等到色法滅了之後才空。所以我們前兩天我們引用白雲守端禪師的話說「夏日擁芳叢,由來去不同」。夏天在花叢之中去感悟人生,去感悟事情的真相,每時每刻都不一樣。「發從今日白」,我們的頭髮是從現在開始白的。「花是去年紅」,美好的東西都屬於過去了。「何需待凌落,然後始知空。」沒有必然等到花全部都謝到了,我們才知道這是空的。所以這裡面說不是等到色法滅了才空,即色法自性空當下空,現在就是空,你現在活著你現在正在死,你不願意也是這樣。你現在正在死你現在也正在空,你細胞死了,新的細胞出現了舊的細胞死亡,一直生死死空,就是這樣。直到有一天徹底死亡,一期生命結束,也不是滅斷,也是換另一種形式而存在,所以不要斷滅的。所以是自性空當下空。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能夠感悟到這一點,那麼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首先是色的問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色法如此,那麼受想行識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所以都是這樣的道理,以此類推,道理都一樣。所以我們的感受,精神的世界和物質的世界都是變幻的、無常的,都是當下,就是空的。所以你就能打破這種物質現象對你的束縛。那麼你不是在頑固的執著這個肉體,執著外邊的這種世界。真實相你覺得沒有了,所以你覺得很釋然很自在很快樂。

在此五蘊中能夠通達,不僅僅認識色法是空,受想行識都是這樣的道理。所以五蘊即空,就是入於不二法門。如果我們能夠證入不二法門,那我告訴諸位的是,佛法的《心經》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下邊是「度一切苦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恚求不得呀,身體有病呀,四大不調呀,都會得到一種解決,這個解決是永恆的。不是頭痛就醫頭,腳痛醫腳,是徹底解決生死的問題,走出這樣的局限,輪迴就是我執。佛說的《大集經》說過這一首偈子「我今不求蘊界入」。蘊,五蘊,界,十八界,入,十二入。首先就是五蘊呀。「無量劫來虛妄故」就是無量劫來一直都不是實在的。所以輪迴,生呀死呀,死呀空呀,一直都轉呀,轉來轉去,轉蒙了。「若有貪求如是我」,如果我們貪求有一個主宰有一個實在,「是人終不得解脫」,告訴你沒有戲了,你一直轉吧。誰是導演,你自己是嗎。那麼誰想解脫,你自己要解脫。你想解脫你能嗎,你不想解脫那就不解脫。誰呀你不解脫,是自己呀,不是別人。所以說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是自己的話,我為什麼不反醒為什麼不改變。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需要去反醒,出家人要摸自己的頭,要給自己定位,我是出家人,我的使命是弘法是利生。在家人要捫心自問,我沒有出家,但是我心裡可以出家,這個很重要。出家人身心都要出家,否則你身體出家,心沒有出家,不行呀,浪費生命呀,都是要反思、反醒。

下面經文「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十八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一位菩薩他深深的感知四大通塞,也就是通達和堵塞。通的時候是解脫,堵塞的時候就是輪迴。明暗等相,即有通達又有堵塞,同時又有光明又有黑暗,光明就是解脫,黑暗就是輪迴,所以稱為明相菩薩。什麼叫明呀,通達的意思,通達事物的假相,感悟他的真相,所以叫明相菩薩。

他站起來說,地、水、火、風四大種各有異相,四大種地、水、火、風他也是代表我們生命的一個現象。地表示我們的骨骼,堅硬。水流動,他是指我們的血液、我們的尿液,流動的,指我們的身體。火是指我們身體溫度的,風是指我們的呼吸的,所以由四大種來完成我們生命的一種現象。這個生命的四大種現像是有差別的,你的骨骼和你血液和你尿液和你身體的溫度和你的呼吸肯定是各司其職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裡面說各有異相。呼吸肯定不是血液、不是尿液,血液、尿液肯定不同於我們的骨骼,骨骼不同於我們的呼吸,各有差別,現相界上你不可以否定他。就像男相女相,你說沒有,那是你閉著眼睛說,你要看到他有,看到他有的時候你在透視他的真相,你才發現原來沒有主宰性,於是我們說沒有男沒有女,但並不是否定有男的緣起相,有女的緣起相,只是這個相不是主宰相不是真實相。於是你就釋然了,我就不貪心了,我自己都不執著自己,別人也是假的,所以這個煩惱就解決了。所以這裡面告訴我們各有異相,各有不同,我們得承認他們的因緣不一樣。

那麼空大種不同於四大。為什麼呀,因為四大種性是緣起的,緣起本來就是空的。這個空一般人以為這個空和地、水、火、風的空不一樣,他是二。即四大種是色法,空大種是空法,為什麼不一樣,因為四大種地、水、火、風這四法是組成我們身體的現相,物質現相,我們能夠摸得到,能夠感悟得到。比如呼吸、比如說我們的尿液、血液,都能感覺得到,比如說我們身體的溫度,都能感覺到,所以他是四法,而四大種是空法。他認為空跟四法是對立的,是矛盾的,是分割開來的。那麼對此,凡夫和二乘人以為是二法,凡夫執著有,我們眾生都執著有,都是實在的,我們都苦惱。二乘人都執著空,所以就逃跑,偏空,所以有是有空是空兩者之間不相關,這是不可以的。就實際而言,什麼是實際呢,真相呀,就他的真相而言呢,四大種性就是空,這個空也就是空大種性,四大種性的真實性就是沒有主宰性,因為他是緣起的,由各種緣來完成的。如果說由各種緣來完成的,那就是空大種性。原來這個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緣起性空。地是緣起、水是緣起,火是緣起、風是緣起,都是空,四個空加在一起你說是不是空呢,還是空呀。所以說,如是四大種性不異空大種性,他們之間沒有差異。如果我們要感悟空的話那就必須在四大種性上是去感悟,必須在我們每個人自身上去感悟,原來我的骨骼,原來我的血液、尿液,原來我的身體的溫度,原來我的呼吸都是沒有主宰性的,一旦無常,壞了。所以我知道他是空的,而且不是無常的時候他是空,他現在就是空,現在就是無常,只是這種無常非常微細,使你感覺到沒有這種感覺。所以你一直活在錯覺之中,你並沒有透過這種現象感悟他的本質。

因為四大依空而生,如果沒有空就沒有有,因為他是無常的,所以他能重新打亂組合。就像我們最終的開始,沒有我們,這世界哪有我們,我們為什麼來,我們需要依靠父親母親,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前生的種子識,這個種子識大家都能夠理解。比如說一個玉米的種子,他為什麼生來就是玉米,因為他有基因,基因就是他生命的痕跡,所以他生來不是大豆,大豆生來他就不是玉米,這是不亂的。當然有人說了現在給它轉基因,但是那是給他另一個因緣,就像今天我們嫁接一種水果,他變成了另一種味道,他不是那種了。你給他一個因緣,他就改變了原來的味道。所以我們雖然科技怎麼發達。比如我們今天說試管嬰兒或者是克隆人,我認為這是人類生命質量下降的一種表現,如果這個人沒有父親沒有母親,你認為他正常嗎,這個人肯定不正常,他心態就是失衡的,這種人在社會上了會怎麼樣,我認為他不可靠的,他的言行肯定都是不可靠的。你說這是科學進步嗎,我不認為是一種進步。將來製造這些人怎麼樣可能是社會隱患,因為他打破你原來的規律,那是業障。所以今天這種生命的痕跡完全來自於我們前生的一種基因,基因工程,這個工程你還是要讓他原來那個樣子是最好的,不要輕易的去改變他,你一旦輕易改變他,是非常複雜的。所以說四大依空而生,本來是沒有的,但是重新的打亂呀,重新的緣聚呀。緣聚就沒有主宰性。我們說這杯水放在這裡,我們為什麼說生命是可以改變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這杯水他本來是不固定的,他是白水,加上茶他茶水,加上鹽他鹽水,加上糖他糖水,加點醋他酸水,可變呀。只是我們今天太頑固了,不願意去改變。如果你願意你隨時都可以改變,當然改變比較難。還是那句話「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不是不能,只是很難。只要大家願意大家一定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生命的質量,只要我們願意。

那麼如《楞嚴經》告訴我們說「空生大覺中」,因為空所以我們就覺悟了。「如海一漚發」,大海一樣,一個泡起來了,但這個泡就是大海,回歸大海的,這是一種生命的現象,是緣起,那個泡馬上就滅掉。下雨我們今天還看到了呢,那個泡一下起來一下滅掉,那就是生命,只不過你要把我們的生命拉長就是這樣,我們生命縮短就是這樣。所以說「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所以他是有漏的,因為他無常他就是有漏的。什麼叫微塵國,無量的塵沙那樣世界,像微塵那樣的世界那樣的國家都是無常的,只要我們感覺到的,只要我們看到的,都是無常的。所以這裡面說「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因為都會回歸空性,因為都會無常,無常會聚會散,皆因空所生。所以你想想看「已有生亦故,一切法得成」,龍樹菩薩是這樣說的,因為空所以會重新的緣聚,因為空重新的聚散,緣聚緣散,緣散緣聚,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這是規律。你說我們今天吃補藥我們長生不老,可是能嗎?我們很少見過一百歲的人,可是一百歲的人又能做什麼呢,你只能延緩衰老你不可能拒絕衰老。無論多有錢的人多有辦法的人,也只能是延緩而已。說青春永駐,永遠年輕,那是願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美好的願望,如果不是無常的這樣一個規律,我也不會當和尚,我也跑掉了,就是因為無常,我心甘情願在這裡呆著,我去感悟生命的真相,所以說我自己能夠得到那種快樂和自在,我知道我打破這種觀念我不會再輪迴。即使我輪迴的時候我來是進一步來體悟生命的,就像觀世音菩薩乘願再來,因為他來了要考試的,要度眾生的,度眾生是要完成自己生命的昇華的,是不一樣的。

如此四大未起時,地、水、火、風,我們的生命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即前際空;比如說父親、母親、阿賴耶識沒有湊在一起的時候,原來沒有呀,四大分散的時候,父親、母親、阿賴耶識完成了,完成這個生命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完成之後呢一點點的衰老,結束了,結束之後就空呀,就是這樣的。四大住時,也是空。父親、母親、阿賴耶識,緣聚把我們生出來了,生出來之後,我們一點點的爬,然後站著,然後走,然後一點點長大,一點點就像十二因緣所說的無明,因為你沒有智慧,無明行你就照做,貪、嗔、癡,識就是阿賴耶識,去投生,無明行識。名色就是你去投胎的時候,那叫羯羅蘭現象,你在投胎的時候父親母親在一起。你去投胎了,見到亮光,羯羅蘭就像牛奶發醇酸奶那樣一點點的,名色好像,還沒有雛形,六根還沒有分出來,六根一點點出現,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外形出來了,但是還在母親的肚子裡面。觸就是生出來了,接觸現實人生了。三歲之前沒有什麼感受,迷迷糊糊的活著,也沒有什麼分別。受就不一樣了,一點點的五六歲呀,七八歲呀就有貪心了,有分別心了,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不好,他也能感覺到。長到十幾歲就開始分別了,有男女的這樣的分別了,於是人生理成熟了,開始愛,愛就開始選擇,選擇完之後就開始有了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是我們所說基因的痕跡,所以說自作自受。所以說好事沒有白做,壞事也沒有白做,好人好就他自己,壞人也壞他自己,沒有白做。所以這個有,有阿賴耶識的這種種子,然後是生老死,再去投生,再老再死再去投生,然後再老再死再去投生,生命的輪迴形成一種規律,你停不下來。你只有感悟到這種無常你才能願意停下來,否則誰願意控制自己,誰願意說我忍了我讓了,沒有人的,知道無常所以我讓了,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所以我讓了我忍了。這樣的話你結緣了,這個社會就會和諧,否則這社會就混亂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非常緊張,生命的質量就非常複雜,非常痛苦。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去負責任,所以我們要去感悟前繼、後繼、中繼,地、水、火、風所形成的我們生命的現實都是不實在的,沒有主宰性的。所以沒有主宰性不實在的,如果我們都能夠這樣通達四大種性的這種沒有實在性,於是平等了,就不會執著地、水、火、風,就看到這種對立之間的統一,也就是事物內在的那種真實性,於是就是進入於不二法門,也就是一種證悟。

那麼我們也應該去反醒一下,因為我們有條件呀,我們現在就有地、水、火、風,於是我們面對地、水、火、風這個因緣去感悟他的緣起的性空,所以我們不再著相了,生命在於質量。孔子說「朝聞其道,夕死可矣」早上聞到大道,晚上死了沒有關係了。否則你活了一萬年又有什麼用呢,就像佛經說的「若人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活一歲,而得解了之。」哪怕你活一歲,你有質量就好,因為你走出這個生命的局限,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是一個圈,走出來很難,這是一種力量,沒有智慧不能改變這種力量。

下面經文是「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說第十九位菩薩開始站起來探討,講我感悟不二法門的一種經歷。這樣的菩薩善于思維根塵,我們都有根塵,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根,所以你都有因緣來感悟佛法,你有了。你面對外塵,色聲香味觸法,動不動心呀,在不在意呀,執不執著呀,痛不痛苦呀,貪不貪戀呀,捫心自問,那麼他思維根塵淨的妙性也就他的真實性,透過這種色聲香味觸法,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去感悟他的真實性,妙不可言。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稱為妙意菩薩。

他站起來發言說,眼根與色塵,我們眼睛看到外色境,也就是現相的境,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我們的眼根看到外邊,一個法師眼睛看到下面居士和法師,有男居士有女居士,有年老的有年紀輕的,這樣的塵,所以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所以根和外境是兩個,認為是二,只有突破這種二,你的生命才會改變,如果眼根對色塵不貪,你的眼根對著外色塵你不貪取,當然你還識,識你分別。遠的不用說,說年輕人談戀愛,大家覺得非常正常,不可能有九十歲的人,牙也沒了,走路晃晃的那樣的去談戀愛,這個不太現實。為什麼呀,因為他已經經歷過了,他也沒有經驗豐富做這樣的事情,也不可能了。所以說年輕人的貪慾心非常重的,所以你的分別心決定著你要去貪著,你的眼根看到了,好,於是你的眼睛就盯住他,於是我心裡面就留下痕跡,你再見到他一下子我認識他,往往都是這樣。特別煩他,你也會記住他,就是他,讓我煩,往往是這樣。所以我們的眼根對待那種塵,色塵有分別,如果你有了分別之後,你是第一步的,第二步就開始貪開始煩別人,貪別人煩別人。我跟你好,佛教講叫有緣,不好的沒緣,但是緣也會散,你不要說有緣,只是讓你惜緣,去珍惜他,但你也面對這個散,否則你只是面對聚不敢面對散,那你不是佛教徒。佛教徒要面對緣起去負責任,要面對聚散也要去告別再見,所以我們今天跑到蓮池格寺說是那搞懺悔,什麼叫懺悔,懺悔就是告別是再見,決不糾纏,而我們一直後悔一直後悔,我錯了我錯了,這不是懺悔,真正的懺悔是打破我執。

罪性本空由心照,心要滅時具已亡。就是你心裡不執著不罣礙所以才沒有了。心亡俱滅兩罪空,你心裡不執著不罣礙,那個罪也沒自性。此則是明真懺悔,懺悔才完成了,不然的話總是我後悔呀我後悔,那個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所以說,眼根對色塵不貪、不嗔、不癡,不恨,不看不透,眼根對色塵朦朧,越想看越看不透,越看不透再執著,癡呀。人類輪迴的根本就是癡,因為愚癡所以我們才輪迴,所以我們要改變,要學佛。癡改變出來之後就是智者就是覺者,一旦醒來就不癡了,愚癡,所以要去改變他。則根境各住法位,各住法位什麼意思呀,法位就是空性,根淨當下就是空了,根是緣起性空,淨是緣起性空。所以相契空性,當下就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跟空性去相應。寂然不動,也就是你不能分別他是二。寂然不動,一直就是空,稱之為寂滅,也就是你走出打破二的這種中間的局限,馬上就通達。也就是不再有眼根和色境之間你不再是認為二,你不再看見張三,你會覺得張三影響了你,你會反醒你自己,是原來我自己有強烈的分別心,我自己的這種貪、嗔、癡。於是我要反醒自己,不要去琢磨外人。就像你去念經,別人給你打電話,你說我煩你你影響我。記住,你應該有抵抗力,你應該去面對這樣的境界,你應該去化解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你應該接受這種考試,然後你接過來你自己反醒你自己動沒動心,你如果沒有動心,那就緣起性空了嗎。如果你動心了,那這個你是躲不掉的,你即使沒有接,你也會有煩惱,他一直都會影響你很久,所以你要去改變他。那麼至於眼的問題我們解決了,眼根對色境我們認為是二,現在我們發現眼根是由視覺神經還有這樣的一個眼睛的外在,裡面還有神經,否則你根本看不到。如果你沒有注意,你在琢磨別的事,有個人過來跟你打招呼你沒有看到他,別人會誤解你,你怎麼不理我呀,可是你根本沒有注意他,你還在想你自己的事,可是你還得注意呀。眼根本身就是緣起性空的,沒有主宰性的。同樣外色境也是性空的,如果你要認識他,首先還要有一個適當的距離。我現在眼睛再好使,我看不到哈爾濱了,我看不到極樂寺了,我只能去想,眼睛再好使我看不到牆壁那邊是什麼,得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比較合適,如果太遠了不行。那好了有人說近一點,貼上,看不到了,所以由緣而完成的,這個緣是可變的,是動的,能有主宰性嗎,沒有呀。所以無論是眼根還是色境,都是可變的,可變的你怎麼能相信他呢,你只能利用他,你不能夠執著他,所以你才能夠解脫。

所以至於耳、鼻、舌、身、意等根,他面對的是聲、香、味、觸、法。六根是什麼,六賊呀,小偷呀,你不要去相信他,但是你還去駕馭他,利用他。因為這個賊會盜走你的法身慧命,因為你的貪你的執著你的罣礙,所以你迷失方向,所以你在這個圓圈裡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轉去轉來。那麼輪迴而言呢,就是六道輪迴頭出頭沒,出來的時候是三善道,沒的時候三惡道。所以說我們沒有辦法。可能你說我不貪名,但是你貪利呀。你不貪色呀,但是你貪睡呀,你貪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因緣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你要從你那種執著之中走出來,所以耳朵聽的,鼻子感覺的,舌頭感覺的,那種意識所感覺的,內容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在變化的。你說我昨天吃了一頓好飯,可是你今天還有感覺嗎,你一直回憶,回憶是可以的,沒有當時的感覺了,因為已然過去了,散了。散了就是散了,你不要罣礙,罣礙就是你輪迴,你在輪迴,一直這樣的種子會影響你,影響你去突破這種執著。所以你突破了你才會完成生命的改變,所以我們的耳鼻舌身意根,要對聲香味觸法,同樣不要去貪著,不要去嗔恨,不要愚昧,不能通達。所以聽到一種剌耳的聲音,你會覺得特別痛苦,馬上無明火就起來了,你要沉住氣。你起來了只能傷害你自己,有人說那我就認了,那當然你要如果能認能忍固然是最好的。即使你有理,別人刺激你了,你也要通過這種正常的途徑向他建議能不能停下來,如果他不能停下來,那我覺得你可以通過正常的途徑,讓別人能夠理解你的途徑,來完成這種改變。或者你躲開他,你什麼都不要講,可能比你去喊、比你去吵解決問題。因為人之所以稱為人,他有人性,你越跟他喊,他可能越跟你鑽牛角尖,你不跟他喊他可能會退步。所以人性只要沒有失去我都是有希望的,當然太執著人性那也是罣礙,對於學佛是障礙。

那麼如此安住微妙意中,微妙意就是妙意菩薩,即稱為寂滅空性。所以什麼都不執著了,還要面對還要不執著。如能這樣安住在其中,這個感悟你心裡了無牽掛,分工也明確,眼睛看到的東西,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對着色聲香味觸法,你還照樣對面對去負責去承當,但是你要放下,不要執著。雖然放下,但是你並沒有放棄這種考驗、鍛煉、成長的機會,所以佛教講放下不等於放棄,所以沒有這個不放棄的過程,你沒有辦法得到鍛煉,你沒有辦法得到一種改變。所以你還得去面對他,面對你才有機會。如果能夠安住這樣的一種境界之中,就是證入於不二法門了。所以我們也要對照自己,我們曾經是怎麼樣的呢,現在又當如何呢。我們有因緣,我們也有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也在不斷的面對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是怎麼處理的呢。有人說我做得不夠好,那沒關係,我們今天聞到佛法了我們就有辦法。如果說在這之前我們不懂,那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為沒有緣。但是今天有緣了,就會鍛煉自己。沒有關係有人說我現在還不夠好,當然了,你現在還是凡夫嗎,慢慢的歷練,歷事練心,經過事和改變自己的心,鍛煉自己的心,這是可以的,時間久了你一定會成熟,一定會從裡面走出來,觀念走出來,於是你也會證入不二法門,你也會像妙意菩薩一樣的。

下面的經文「無盡意菩薩曰:佈施迴向一切智為二,佈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位菩薩站起來,他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不二法門感悟的因緣,這是一位菩薩他發大悲心。為什麼?悲能拔苦,當別人痛苦的時候,他能夠幫助別人轉移他對痛苦的那種執著、障礙,所以叫大悲心。

常行六度,菩薩大悲心就要佈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禪定,要般若,所以六般若蜜。無有窮盡,一直堅持下去,恆久堅持。不是我今天高興了我這樣做,我明天不高興不這樣做。所以常行六度無有窮盡。菩薩向六度萬行中去擔當,去實踐。沒有六度萬行,菩薩沒有下手處。所以菩薩要通過六度萬行來完成自己,改變我執。改變我執必須利他,不利他自己不能自利。每個人都非常頑固的我執。利於別人,你不利於別人怎麼辦呢?據說當年佛陀時代的,有一個乞丐,是一個老太太老人家,每次佛陀辦法會的時候她都會去,佛陀把一些供果都會送給她,時間久了形成一種習慣了。所以佛陀知道她的貪心越來越重,有一次佛陀跟她講,說這些東西我會給你,做完法會,但是你說我不要,你只要說我不要我就會給你。這位老人家憋了半天都講不出來,因為她已經習慣了,她捨不得。她覺得特別痛苦,我怎麼能說不要呢,非常難過。最後很久了才說我不要,但是絕不是那樣坦蕩的說我不要,因為她非常痛苦。給予是多艱難的一件事。每個人也一樣,不給予就是我執強烈,給予就是把我執給出去了。佛陀就是這樣一個因緣,告訴你你要改變自己,所以佛陀告訴人們說我執是多可怕,貪呀。所以每個人迴光返照,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這樣呢?差不多,他可能跟你貪的內容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去反醒要去改變,所以稱為無盡意菩薩。

從六度之中去感悟無量般羅蜜,《無量義經》有這樣一段話「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如果你去行佈施的時候,你可能持戒,這裡面代表著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在持戒的時候你可能就有佈施,就有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以叫一法通,萬法都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舉個例子,請問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大海,是呀,大海就是由每一滴水來結成的,如果你突破了水原來就是H2O,所有的大海也都是這個樣子,由H2O組成的,一門深入,馬上突破,觸類旁通,這個是很有意義的。

他站起來說,佈施法和佈施迴向一切智,即佈施波羅蜜。佈施法和佈施迴向一切智,通過佈施、能施、所施中間物來完成迴向一切智,空性。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佈施再去迴向以為是二。我們念經之後都要迴向,我們認為是二,其實是一。為了完成不再執著,為了跟法界眾生結緣,你想想並沒有說迴向的時候說我為我自己,我要如何?是,你可能掛一個吉祥的牌位,但是最終的要把所有念經的功德給法界眾生,給更多的人你才會受更多的利益,如果你說我不願意給予別人,你自己不受益,當然你可能受益,但是你僅僅是福報,這個福報帶給你的不是快樂不是幸福,他可能是障礙。所以你要記住,有錢不意味著幸福,幸福是一種感覺。如果你執著,你永遠也不會幸福,所以這種感覺是讓你感悟到生命的那種沒有負擔,那種真相你才會處在,否則你會快樂嗎?不會的。

那麼凡夫二乘以為二法,以為是對立的,以為是矛盾的。事實上,理事六度,事就是你的這個過程你能施,所施,中間物,能施的是誰,現在是法師。所施的對像是誰,是法師、居士。中間是佈施的人,佛法。所以他就是一個事相的法佈施,事相的法佈施一定要迴向理的法佈施,因為這個理的法佈施是三輪體空。法師有嗎,有人說看到了法師是這個樣子的,法師的年齡是那樣的,講的東西是《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聽的是我,我是這個樣子的,而且還有一些人在聽,我們在分別著,這是事相的。其實法師有實在性嗎,法師是沒有主宰的,法師是如幻的,如幻的法師講如幻的佛法,如幻的諸位在聽,你要回歸,你在去感悟如幻如畫,心裡沒有執著,這才是聽經,這叫事相的佈施和理的佈施要完成要迴向。如果你沒有這個迴向,你今天聽經就是一個失誤,就是個缺陷,就是個遺憾,所以學佛要理事圓融,回事向理。如果你不能回事向理,那你執著了罣礙了。如果你沒有事了,那你沒有下手處,所以理事圓融呀,不能偏理不能費事,所以理事就是中觀,不能費事也不能沒有理。要有事一定要有理,有理要通過事來完成,這個中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你的修行的質量、生命的質量是不一樣的。

可見呀,理事六度雖然是二,表面上看起來是二,卻是不能截然分開,因為我們不能離開事相的佈施來完成理體的佈施,通過事相來完成理體的佈施就是三輪體空。你去看《金剛經》說菩薩佈施要三輪體空佈施,也就是能施、所施、中間物,三者了不可得,然後你執著,這是三張這是李四,你給予什麼東西,這個是事相的,你執著這個事相的,就說明你沒有走出生命的局限,所以你將來會有福報,但是你不能解脫。你不能解脫這個還是輪迴法。如果你通過佈施來完成三輪體空,那解脫法,那就是兩足尊,福慧雙修,通過修福來完成修慧,修慧的下手處是修福、事相,不偏不倚。今天我們都偏了,要不就是口頭的,說一切都是空的了,他不做,那請問你不做你怎麼能證明佛法呢,空喊口號有用嗎。有人執著,去佈施然後執著,那也不行呀,空了才能利已,有了才能利眾生,即要利已又要利於眾生,利於眾生又要利於自己,兩者之間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門。

那麼也就是迴向一切智性,通過這樣的佈施能夠讓我們感悟到能施所施中間物三者之間了不可得,一切智就是空性。那麼如住相佈施,就會隨生滅而受苦樂報。那麼如果你執著相,你在事相上你去佈施,你將來就會有苦有樂,因為你有福報可能會樂極生悲,有錢不見得很快樂,當然有錢不見得不快樂,重要的問題是你以什麼心態。如果你執著事相你就會有苦樂,難免,所以人生你沒有佛法你就沒有辦法,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不二法門的法,你要把中間的界限打破,打不破這個界限,那你就怎麼樣,雖然你很有福報,但是終究會無常。所以我們今天在那裡邊說起蓮池大師的話,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老太龍鐘,假饒金玉滿堂,無常終將到來。一點點的就這樣,不行了。每個人都有過輝煌,都有過年輕,可每個人都要面臨衰老,每個人都面臨要死亡。你不願意沒辦法,就是這樣,對誰都公平。

那麼如果不住相佈施,即是佈施性。如果你不執著相,你不執著相是不可能的,剛開始你著相。我認為張三、李四,然後你給予佈施出去,那麼慢慢的你會把我執也給出去,慢慢的你心裡這種執著會改變會淡化會不留痕跡,這個是重要的。不著相,下手處首先都是著相的呀,通過著相而不再著相,一個過程的完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完成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利根,如果你真的是利根你就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下大自在,做不到慢慢來,慢慢練,百煉成鋼,不要著急,終會有希望。

佈施性就是佈施的本性,佈施的自性是不可得的,也即是一切智性,如果他是不可得的,那就是你完成了智慧,也就是空性,根本智。那麼如此你就離生死了,能施所施中間物你都了不可行,那麼你也就沒有生沒有死了。如是佈施是這樣,剛才我們探討的是佈施,你要三輪體空。那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你也要去感悟,持戒,能持的戒。我們面臨的環境,我們所持戒的內容是一個緣起的過程,你不可以去執著,本性是空的,於是你心裡無限的自在,不然的話你會整天的提心掉膽,你會尋找藉口去犯戒,都不可以呀,你心裡沒有痕跡你持戒起來就非常的自在、快樂,沒有覺得受壓抑,要不然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身體的沒有實在性,那你會願意接受這種戒律的規範和約束嗎,那你也不願意的。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能夠感悟他的那種自性是空的,是沒有實在性的,我們也就是回歸了一切自性。這就是理,通過事而顯理,事理圓融,沒有障礙。那麼,也就是突破了這種二元,佈施和解脫,持戒和解脫和一切智性,和空性之間的對立,把之間的那種距離打破了,沒有了。於是入於一相,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原來都是緣起性空,如果你不再執著緣起了而進入性空了,那你就入於一相,也就是證入不二法門。而我們往往是一旦入於空性,那你會拒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緣起相,那是不可以的,只是你通過這樣一個途徑走進去,你還不要把他廢掉,你若把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廢掉了,你就是斷滅空。有人他會說但他不會做,有人會做但他不會說,都是錯誤的。有的人偏有是錯的,眾生願意做好事,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快樂,這樣人多了,那有的人說沒有了,一切法都空了,什麼都不幹,錯。這兩者之間都是錯誤的,所以既要去做,而且還要感悟他其中的沒有實在性,而且感悟之後覺得很快樂,就走出來了,然後再去做,這樣的話理事圓融,叫中觀,也叫正觀,這叫中道也叫正道,否則你偏向有,偏向空,都是歪門斜道,都是錯的,所以都需要去校正,去改變。當然我們說的歪門斜道是根據正道而說的,究竟而言的。一個人沒有走入正觀,他能夠去佈施,那你要讚他你了不起,你是菩薩,使他更精進,最後他有因緣聞到佛法,這個很好嘛,從開始就說空的空的,告訴他你要去做,不然你說空的我給你一腳,你幹嗎,你不幹,你不幹你趕緊腳踏實地就去做了,這樣的話就非常實在的佛法。佛法是有生命力的,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用行動加以證明,否則我們今天再不聞佛法再不去行動,那我們的信仰可能會喪失,當然你會著急,著急有什麼用,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才有希望。宗教也是要競爭的,沒有辦法,誰迴避的得了,競爭要正當的競爭,我要把我的信仰理直氣壯告訴諸位,讓大家理直氣壯的去受益去信仰,大家才會有信心才會有快樂,不然的話非常痛苦,那咱們學他幹什麼呢,也沒有意義了。

下面經文「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即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一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的一位菩薩他得到了感受到了甚深三昧,什麼叫三昧,等持,就像我剛才的理事不能廢,在事相上去感悟理,在理上要面對事,所以叫三昧,等持,看到有就看到空,看到空就看到有,所以叫三昧、等持。所以就自在,如如不動,心態非常好,永遠都這樣。那麼發甚深智慧,因為他能等持,他就有智慧,為什麼能等持,因為他知道有是不可得的,空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他能等持,所以稱為深慧菩薩。有甚深智慧的菩薩,不是一個說在空中行在有中,沒有行動的菩薩,那大概是假菩薩。

他站起來說,三解脫門中的空、無相、無作。一般的寺院裡有山門,也叫三門,中間的代表空,左邊的代表無相,右邊的代表無作,表法的。就像昨天有人跟我說,師父呀,孔雀不像呀,表法的,像不像無所謂,重要的問題大家能感覺到孔雀胃特別好,他能消化,所以他吃毒草他能吃毒蟲,他能面對貪瞋癡,你敢嗎?你不能呀,你消化不了呀,吃完了之後就扒那動不了了,他能茁壯成長。所以這個法會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洗禮,是一次鍛煉,是一次因緣機遇,你要珍惜,你要去感悟點什麼,你不能看熱鬧,如果你看熱鬧,當然最初的人沒有熱鬧他不來,甚深的東西需要靠感悟的,只要你感悟那麼一點點,經常去感悟,我跟你說你一定是甚深的智慧,也就跟這位深慧菩薩是相應的。

所以三解脫門中的空、無相、無作,一般人以為是二,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這不是二,是三了,二以上的都代表二,他們之間有差別。實際而言,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空就沒有實在相,沒有實在相,說你的造作也是緣起,緣起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所以你要去透視他的本質,不要停留在表相上,盡管你要通過這個表相完成這個內容,但是你也不要執著表相,但是你還不要放棄表相,通過表相完成內在的無相。如果在空、無相、無作的三解脫門中,不再執著於心意識,你不用分別心,心意識是分別。我們今天看到什麼東西,先分別一下,那是什麼顏色的,那個人是男的女的,是年輕的年老的,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那個佛像到底是什麼菩薩什麼佛,我們都是帶著心意識來分別的。有人說了,法師我們不用心意識那也不行。你沒有心意識你就沒有修行的下手處,你要通過心意識來完成這個佛像是這樣的,但是分別的一個結果是一個緣起的過程,如果你再執著這個過程那就是錯誤的,你面對著,你知道是這樣的,你知道這個結果是緣起的結果,你執著他嗎,不執著他,你要善加利用他來改變對自己對結果的執著,你既不能夠否定他也不能執著他,通過過程完成對執著的改變,所以說非常微妙。

如是,即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所以你不再執著你的分別心,不再相信你的分別心,分別心是一個緣起,是一個過程,當下是沒有自性的,於是你看到了感悟到了無相,感悟到無相你就感悟到無作,所以就自己了,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容易嗎,容易。不二法門難嗎,太難。重要的問題你要不著相,不著相還要面對相,你沒有這個心意識你怎麼能走進空無相,不做三解脫門呢。如果你就說空無相無作就是三解脫門,錯,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所以善於轉化心意識的分別你才有希望。如果你不善於轉化,那你就人性,光有人性不行的,沒有人性不能學佛,所以大家要珍惜人生。那個佛是一個單立人旁邊是個弗,你是人你能信佛,你能走進佛門中來,你是人你才有機遇有因緣,但是你不能成佛,成佛是你不是人的思維觀念你才能成佛,不是人的思維觀念那就是不二法門,你要突破這種人性的分別,心意識的執著,我覺得這是下手處,是人即如來,突破人性就真正的證悟,這個是要引起我們思考的。

下面的經文是「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二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於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六根清淨,所以稱寂根菩薩。不執著六根,善於運用六根,不執著還要不放棄,放下了並沒有放棄六根,叫隨緣,隨緣不變才清淨,不變隨緣才有下手處,所以叫寂根菩薩。

他站起來說,佛法僧三寶,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三寶就是三個寶,佛法不是法寶,法寶不是僧法,所以叫三寶,所以是二,你說這不是三嗎?二以上的都叫二,所以叫二法。雖相對確是互異,相對而生的,相對於佛要說法,法又僧來傳,由僧來證悟,那麼即是各不相同,即從別體三寶而言,佛寶不是法寶,法寶不是僧寶。那麼佛是佛經,佛是佛像。法是佛經,僧代表出家人,別體三寶。但如果從自性三寶或者從理體三寶去考量,佛性即是空性,佛性,覺性,覺悟空性為十法界所依,十法界,已有空亦故,一法得成。因為空因為不確定,所以有佛、菩薩、生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十法界各各不同,也就是法性,對有情眾生而言叫佛性,因為有情眾生會迷會睡著,所以就把他喚醒,所以叫覺性,能醒來的叫覺性。事物呢,比如說這個東西,他迷嗎,他不迷,它是法性,對待有情眾生是佛性就是覺性,無情眾性叫法性,法性和佛性都是空性,法性也就是空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空性。法是從眾緣合和而生,也就是僧性。什麼叫僧,僧就是眾緣合和,僧眾僧眾,他本身也是不可得性。

如是三寶都是無為相,都是一個不可得性,不可得相就是無為相。有為相你是分別,事實上他的本質是無為相是空性。與虛空等,與虛空是等同的,即佛即法即僧,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六祖壇經》給我們最好的一個提醒,皈依三寶即皈依覺、正、淨。覺就是醒來、覺悟,正是證法,三法印,淨是清淨心,清淨無染沒有罣礙,三者之間有區別嗎。沒有區別呀。同樣,僧即法即佛,三寶不可分的,三寶是一體的。如果有人今天說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那是錯誤的,沒有這樣的。有這樣的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塔不皈依僧,奇怪呀,你生命的質量要通過皈依三寶來改變的,如果你皈依塔是不可以的。所以說你要完成這三寶是非常重要的,事相三寶不能離開理體三寶,理體三寶不可以離開事相,哪怕那個出家人可能讓你失望了,但是你也必須要通過事相的三寶來完成你理體三寶的這種證明,否則是不可以的。當然三寶自身,出家人也需要有尊嚴。出家人比丘翻譯成叫乞士,什麼叫乞士,就是討飯的人,但是記住這個討飯是有尊嚴的乞士,不是賴皮賴臉的,一定要活得有尊嚴,一定要讓人家感覺到你有尊嚴。你沒有了尊嚴那你就失去了寶的性質,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如果不能夠面對這一點,那恐怕真和尚也是假和尚,假和尚也成了真和尚。所以說《佛遺教經》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出家人佛陀最後的遺教,讓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很清楚。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佛遺教經》打開來看,原來是這樣的,那樣的就錯了。一切法都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隨順此平等行,也就是佛法僧三寶的本性、自性,他們是平等的,也就是證入了不二法門。

下面經文「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則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經二十三位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感悟對不二法門的經歷。此菩薩通達二諦妙理,在有上通達空,也就是二諦融通三昧印,二諦融通,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等持。那麼心無罣礙,無所畏懼,學佛原來我們老著相,像我們很多人看風水,這個東西擺在這兒,擺在那,到底擺在哪呢。有人說這樣,有人說那樣,不固定的。你的心裡如果你不執著他,擺在那沒關係,如果你心裡覺得擺在這彆扭換個地方,那你就好了,這叫環境心理學。我們不是否定說這個東西對人沒有影響,他可能有影響,他可能沒有影響,你抵抗力好的人不在乎他也不影響你,抵抗力弱的人他老看著彆扭那他就受傷了,睡不著覺沒關係,換個地方,換個位置,那你就睡著了嘛。你在那死氣掰咧的挺著,你也痛苦,無常的,你可以改變一下,改變一下結果就不一樣了。此位菩薩通達二諦妙理,心無罣礙,無所畏懼,所以稱心無礙菩薩。心裡沒有任何罣礙,沒有恐懼,當然沒有罣礙了,好事也不歡喜,壞事也不傷心。我們是好壞都有牽掛,好就會得意忘形,不知道東南西北了,一旦壞了蒙頭轉相了,就恐懼,就罣礙,都是錯誤的。

他站起來說,身和身滅,一般人以為有二法,實際而言,身之當下即是身滅。就是我這個身體就是個障礙,所以老者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吾何所懼。那只是說明了表面的現象,事實上我們說心的當下剎那剎那在變化,現在不是剛才,剛才不是現在,當下即不是剛才了,剛才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見到身的實相,因為他變化了,所以他是假的,他要是真的你永遠年輕,他要是真的你永遠活著,可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得變老,他是空相,是沒有主宰的。所以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才能完成從這個輪迴生死中走出來。因為身雖有卻是幻有,是假的,不是永遠有,永遠有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他是緣起性空,遷流不住,一直在像水一樣在動,你說他會停下來嗎,不會的。所以住則誤以為有身,所以你以為停留下來了,以為有身體,因為你執著了,所以你認為有身體,所以我們就自私,我們就小心眼,我們就貪瞋癡。不住則無身,如果你不執著了就沒有這個身體,他就不會是你修道的障礙,他就是你修道的助緣,所以沒有這個身體你不能修行,有這個身體你執著他也不是修行。有了他我去感悟他,他不是實在的,這就是修行,這才是你修道的因緣。

那麼,入氣象萬千我們要回歸自性。什麼叫氣象萬千呢,你用金子做各種各樣的,千差萬別的手飾。但是你要回歸金性,你不要在外表上說這是耳環呀,那是鐲子呀,那是項鏈呀,你不要執著外面的相,你要回歸金性,一下子我就認識到,原來就是你,你是誰你就是金子,你怎麼變我都知道你就是金子,你變什麼你還不都是金子呢,你要認識到金子了你就解脫了。你要說這個項鏈很漂亮呀,這個鐲子很漂亮呀,這個耳環很漂亮呀,你就迷失方向,迷失方向就輪迴了,一下我就看到你就是金子,你怎麼變我都認識你,那你就不會被外表的假相迷惑所左右,你解脫了,就是這樣。哪裡有器相呢?沒有耳環、沒有鐲子、沒有項鏈、沒有戒指,沒有這些東西,當然也就沒有身相,因為身相也是由四大五蘊組成的,沒有主宰相,性是金子,外表的相不重要,當然你得通過外表來認識本質,你沒有這個外表也不行呀。所以這是中觀,你說我就空了。請問你通過什麼來認識空的,我不認識什麼我閉著眼睛,閉著眼睛斷滅空呀,不行呀,你沒有鍛煉你沒有抵抗力你只是逃跑,不行呀,生死面前你不面對你逃跑,說我跑了,我不面對生死,我跑了,跑不了。所以你必須面對生死,去感悟生死的如幻如畫,所以你不在乎生死,一下就走出來了,這才是真解脫,佛法是敢於面對敢於承當,不是逃跑,不是頹廢,不是消極。

如是諸法實相不增不減,那金子增加了嗎,沒有增加,減少了嗎,沒有減少,今天一直都這樣,即不起見身及見身滅,於是你沒有看到一個整體實在性的身體,你也沒有看到這個身體滅了,沒有滅,這個身體沒有主宰性而已,不增不減,沒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所以說我們覺悟了沒增加,沒有覺悟的時候也沒有減少,就是一種回歸而已,回歸生命的真相。如是身與滅身,平等無二,所以你的身體現前了,你的身體消失了,兩者之間都是平等無二的,緣聚緣散,他們是平等的。緣聚是沒有自性的,緣散依然沒有自性的。我們是透過這種現象來完成對本質的感悟,就是不增不減的,平等不二的。沒有分別,你的分別就帶來這種主觀意識,心意識,錯。如是即能夠在此中不驚不懼,也就是死而何懼生而何歡,不害怕,要不然的話誰不貪生怕死,如果你覺得死了到更好的極樂世界去,你可能會賴在這裡嗎,不賴在這裡了,還是走了好,走了沒有負擔了,賴在這裡就說明對於死後的世界無所知,不確知,或者自己的種子沒有辦法到更好的地方去,或者沒有智慧去改變這種執著和罣礙,當然還是賴在這裡好。所以說我們要面對這種執著要去改變,不驚不懼就是入不二法門,所以不二法門對我們來講是一種很好的啟迪。

經文「上善菩薩曰:身口意業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四位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菩薩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什麼叫清淨呢,就是不執著不罣礙,但是還要面對。面對怎麼辦呢,恆順眾生,心裡了不無牽掛,眾生喜歡的我就多做,不喜歡的我不做,遵守規則,心裡並沒有覺得自己疲倦呀,累呀,覺得煩惱呀、障礙呀,沒有。通達中道無所得,要面對身口意,要面對現實,所以面對現實的過程之中要了無牽掛,所以叫中道無所得,所以稱為上善菩薩。上善,中道才是上,要不然那就不是上,無上。他站起來說身口意三業互異,互相之間有差別,身業不是口業,口業不是意業,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我們也一直認識他是有差別的,他是一樣的,二乘人認為是空的,凡夫以為是有的,一個偏空一個偏有,都是錯誤的,都是極端。事實上三業都無作相,沒有造作相,沒有一個實在的造作相,哪有主宰性呢。雖如此凡夫由三業造作諸罪所以受報,雖然沒有一個實在的造作相,但是凡夫也就是我們卻是由造作,因為貪瞋癡、身口意給我們增加一個能量,我們就造作,因為這種造作我們就有罪性,有罪業了,有痕跡了,所以我們就自作自受,有了種子,當然你有種子,輪迴的痕跡就這樣,然後你將來就受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麼這要受報的呀,而上善菩薩在三業中通達空性,身口意三業,身有主宰性嗎,沒有,口有主宰性嗎,沒有,意有主宰性嗎,沒有。所以通達三業的空性,所以是三業皆無作相,沒有一個實在的造作相,哪有規律呢,我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我這種話可以這樣說可以那樣說,他是不固定的。我身體可以坐著可以站起來可以躺著,哪裡有固定相呢。思想也是一樣的,他也是不固定的,遇到一個什麼因緣我就生起一個分別心,也是不固定的。

那麼如是身無作相,身體沒有實在的造作相,於是口也沒有實在的造作相,說你不必須去說什麼不必去說什麼,不是呀。雖然戒律上也有規定,但是戒律的規定是防非止惡的,是一個一般的規定,你想想規定的只是外表沒有規定你的心,你的心是心猿意馬的,是千流不住的,是一直在動。

那麼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所以你的嘴沒有固定相,你的意識也沒有固定相。不僅身口意三業無作相,沒有一個實在的固定相,造作相,一切法莫不如此,都是沒有實在的造作相,沒有固定相的,如是能夠這樣隨順無作真實慧,沒有實在造作的,於是我們就不會執著。那麼進入空性,空性就是真實慧,真實的本質是空,如果你能夠相應就是智慧,而你不相應你光只是嘴上說,那只是空性而已,並不是智慧,就是入於不二法門。所以不二法門對於我們來講,我們應該向上善菩薩去學,走中道,不迴避三業,但是身口意三業又沒有造作相,沒有造作相,你就會感覺你隨時隨地都是自在的,隨時隨地都是自在的也就是入於不二法門,當你入於不二法門的時候,你真正的感悟了佛法,內心世界無比快樂無比自在,沒有生死的這種煩惱呀,擔憂呀,恐懼呀,沒有了,真正解脫了。

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靜波法師文章列表

何謂「四重二諦」

第一重:以有為俗諦,以空為真諦。 第二重:說空說有皆...

中國人的四大傳統智慧

1、大道至簡 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

洪應明《菜根譚》上集

一、棲守道德  毋依權貴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

證嚴法師:智慧與煩惱

智慧與煩惱就如天平的兩端煩惱多一點,智慧就少一點;...

慧律法師:給每個佛弟子的「三千萬」遺產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楞嚴》救正法。諸...

聖嚴法師《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自我成長固然重要,也是無止盡的,但自我成長是否就是...

妙蓮老和尚:大智大勇

一、捨小智小仁小勇 大家都知道佛法難聞、難遇,聞到...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五種邪命值得我們去認真反省

佛教在說八正道之第五正命的過程中,相對應地說了五種...

靜波法師:弘揚佛法--僧人永恆的使命

站在世紀之交的分界線上,與大家一同暢談佛教在二十一...

心裡有正念,就能夠抵禦外境的誘惑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因為有貪心,所以才會上當受騙

來到極樂寺,都是有緣人,佛說緣起甚深甚深!為什麼說...

為別人留一條路

一個村莊坐落在沙漠地帶,村人趕集必須穿過那片氣候無...

淨土五經格局的由來

《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無量壽經》在...

弘一大師:簡易施食儀軌

先念 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手持供水及米粒,至出食台前...

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緣

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結束時,比丘們深得法益,身心自在...

大安法師:往生靠佛力是否不必辛苦修行了呢

問: 請問法師,既然往生全靠佛力,那我們又何必辛苦...

知足是內在的覺醒

常念知足。就是內在的覺醒,知道萬法因緣生,不妄求,...

《法華經》中最精彩的七個比喻

《妙法蓮華經》在大乘經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法華經...

念佛時間被佔用了,利生事業是否要往生後再來做

問: 每天念佛的時間被發心做事佔用了,而且有空念佛時...

讓溫暖瀰散

你看出了一條狗的寒冷,給它墊上了溫暖的棉絮,它躺在...

天人長壽而不能永恆

一般人很難想像,內心的寧靜和壽命的長短有很密切的關...

大象與小狗

佛教常有一句話勸人的話:要結好緣、結歡喜緣:但是,...

害人就是害己

從前有一個愚癡的人,因為他和別人有仇,所以常常要想...

【佛教詞典】伐勒迦梨

(人名)Balak?ti,比丘名。譯曰鬥力。見玄應音義二十...

【佛教詞典】波羅提提舍尼

梵語 pratide?anīya,巴利語 pātidesanīya。為比丘...

【視頻】《藥師經》女聲念誦

《藥師經》女聲念誦

【視頻】惠空法師《菩提心的功德》

惠空法師《菩提心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