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達照法師:憶佛念佛

達照法師  2011/05/04  大字體  護眼色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圓通章》裡面的要點。大勢至菩薩之所以能夠最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證得念佛三昧,他就是靠這樣的一種用功方法。「若眾生心」,眾生,就是我們大家。這個「心」呢,還不是指真心,是指我們大家的妄想心。我們現在眼前當下的這一念妄想,天天妄想很多,不是嗎?你這個妄想心,如果能做到憶佛念佛,憶佛念佛這是一個念佛的法門,他的這個念佛跟平常念佛不一樣,平常我們念佛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嘴巴念的聲音很響、很響,心裡面這個東奔西跑。那麼,這個念佛的要點,是在憶佛念佛。他不只是口上念,而是意上念。

什麼叫意上念?今天,我們要講這個大勢至的念佛法門,他圓通的法門就在這四個字。這個「憶」,前面講了很多了,「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那母憶子、子憶母這個「憶」,我剛才解釋的是什麼?就是牽掛的意思。牽掛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大家心裡面都會牽掛某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談戀愛都會牽掛著對方,老了會牽掛自己的兒子、孫子。這個牽掛呀,不是你整天嘴巴名字叫過來,也不是天天看著他的像,是你根本就不要去想,也沒有把他想出來他叫什麼名字,住在什麼地方,也沒有把他的像拿出來,天天對著他像看,都沒有。但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走路也好、吃飯也好、睡覺也好,你始終知道你心裡面有一個人。那個人,要是問你是誰,你馬上能說出來,你牽掛的就是他。但是,如果沒有問你的時候,你照樣想、照樣做別的事情。別的問題,你照樣思考,不耽誤你思考事情,這就是真正的牽掛。如果有牽掛過人的,這個修行、這個念佛法門就很容易相應。如果你沒有牽掛過人,恐怕這個聽都聽不懂。我相信,我們沒有不牽掛人的。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像我們上學在外面,就很牽掛家裡、牽掛母親,這也是一種牽掛。所以,你找到那個牽掛的感覺。

如果我們有一定的定力的話,他這種憶佛念佛具體怎麼做?比如說,我們用四種念佛法門----持名念佛、觀想、觀像,一直到最後實相念佛。持名念佛,我們有個習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那個字念得清清楚楚。還把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打印出來,貼在牆上。我們一看到這個字,「阿彌陀佛」,講一句。然後呢,我們把這個阿彌陀佛的像也擺出來,對著他恭敬、禮拜。如果你看著像念阿彌陀佛,你是觀像念佛;如果你看到這個字,念到這個聲音,都是觀想念佛;唯獨這個憶佛念佛,它的特點在哪裡呢?最關鍵的、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也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聲音,更沒有「阿彌陀佛」的像。我們可以做這麼一個簡單的方便:如果回去,對著這個房間裡面一尊佛像,如果沒有佛像的話,那麼你可以朝著西方。然後,你在那裡拜。拜下去的時候,你就一拜拜下去清清楚楚,拜下去站起來,看見自己什麼妄想都沒有,一個念頭也沒有,清清楚楚。但是,如果問你「你在幹啥?」你馬上說「我在拜阿彌陀佛」。但是,在拜的時候,「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沒有念出來,也沒有聲音,也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字,腦袋裡面也不要想著我拜的是某一個阿彌陀佛的像,像也沒有,那這樣子啊,換句話說,你把你以前牽掛人的那個感覺找到了以後,你就牽掛阿彌陀佛好了。

真正功夫做到了,能夠做上路了,你心裡面只牽掛著阿彌陀佛。那我們為什麼現在不知道牽掛阿彌陀佛呢?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有很多牽掛的東西。「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歸極樂。」你想自己真正受用的時候,你就把一心只牽掛阿彌陀佛。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牽掛阿彌陀佛,不要牽掛哪一個字,也不要牽掛哪一張像,沒有像、也沒有字。有像在前面的時候,你也很清楚,只是牽掛阿彌陀佛。任何一種像,阿彌陀佛的像也好,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也好,也不用排斥。一開始,你可以不看像,到最後,你看到像心裡也知道沒有像,只有阿彌陀佛。只有阿彌陀佛——還沒有這句話,這句話也沒有掉了。那麼這樣子,心裡面一直牽掛。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現前」和「當來」兩句話,是指現前也能見佛,將來也能見佛,是必定見佛,不可能不見佛。必定,是絕對的肯定。沒有絲毫說可能見佛,也不能說或許會見佛,是必定見佛,斬釘截鐵。所以,我們要能夠體會到心裡面。我經常會有這樣一個方法:有人覺得自己很笨,事情不好處理,很煩惱,沒有辦法解決,打電話來問師父怎麼辦?我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也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我就告訴他:「你能不能把你現在念佛的這個心,放到阿彌陀佛的心裡面去?」他說「可以」。好了,只要他說可以,那他的問題就解決了。心只要放到阿彌陀佛的心裡面去,我們世間的一切痛苦,當下解決。

所以,這還是一個憶念的方法。我們如果學會了這種用功,對於我們現在工作忙的人尤其重要。你一天當中如果只有半個小時空,這半個小時你坐下來,或者在那兒拜佛,就是以這種不執著任何一個相,不執著任何一個名稱,然後你很清晰這樣子去體會。大家現在就可以牽掛,一邊聽我講話,一邊你的心就知道「噢,有一個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很輕鬆,一點也不累。我們念佛,有時候口乾舌燥的,念得很辛苦,念了半天還在打妄想,很划不來。你現在心裡牽掛著阿彌陀佛,當你心裡牽掛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心裡打很多妄想也沒關係,打兩個妄想你還是覺得自己心裡在牽掛的是阿彌陀佛。這個功夫要到深一點,如果一開始你就手、胳膊動一動,或者你講兩句話,這個時候不影響你。你等會去乘車,就很受用了,你乘車的時候就覺得太舒服了,你的心已經牽掛阿彌陀佛了,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人牽掛了,再也沒有事情可牽掛了,再也沒有煩惱、痛苦可牽掛了。沒有煩惱痛苦,沒有人事的糾紛,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當下,不是佛又是誰呢?所以,當下就能見佛。我們現在能見佛,這是證得體,見到佛的本體,受用。「當來見佛」是什麼?當然見佛。你是以這個憶佛念佛的方法,一直憶佛念佛,一直去修習六度萬行,修行世間的善業,幫助眾生,弘揚佛法,護持三寶,那麼這樣進一步去做的時候,你的福德培植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當然可以見到圓滿報身三身佛,都可以見到。所以,現前、當來都必定能夠見佛,一點都不虛假。當你見到這個佛,我們就知道,他是「去佛不遠」。這個「去佛不遠」這句話說得很妙,就是告訴我們,現在見到佛了,你還沒有發現你自己就是佛,你還有「去佛」、還有距離。雖然不遠,你已經看到了這個本體了。或者說,你在當下無所罣礙的時候,知道「哦,這個知覺就是佛的本體」,一下子抓住憶佛念佛的這個功夫用上去。用上去,你還沒有發現你在不憶念的時候,無能念、無所念、沒有牽掛——連這個牽掛居然也沒有了,這才真正證得佛的本體了。證得佛的本體,實際上就是證得自己的本體,看到自己的真心佛性。

所以,這裡面說「去佛不遠」,就是告訴我們,憶佛念佛這個方法,是一個入門的方便。它不是已經證得明心見性,也不是果報上的、果德上的莊嚴,是你現在用功下手處。就是你把你的心牽掛著佛,牽掛著這個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子。大勢至菩薩當時他念佛,實際上他是沒有念阿彌陀佛,他當時就是念一個佛,念什麼佛?沒有告訴我們,他只是一個念佛的法門。當時這個超日月光如來,只告訴他這個念佛的三昧。所以,他心裡面就一直牽掛著:只有佛可以牽掛。所以,有了這個入門以後,憶佛念佛的法門,它既是入門的法門,又是最終培福、修證的法門。

所以,後面說:「不假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手段;「假」就是借、借助,假借。「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借助別的方法了。前面的憶佛念佛這個方法,大家掌握了沒有?它不假方便,不借助任何方法。我們不用借助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持名不用借助了,我們說阿彌陀佛,我去拜佛不用借助了,不用持名念出來,也不用想到一定要搬阿彌陀佛的像出來,也不是說一定要去禮拜,他不借助任何法門。換句話說,這個憶佛,就是一個很好的法門。它自己本身,你能夠憶起來的時候,當下跟佛相應。

心裡能不能理解?大家在心裡面也回憶一下憶佛、念佛,憶一下看,是不是很輕鬆?以前,我們一直感覺打坐要幾個小時,拜佛要拜多少拜,誦經要誦多少卷,好像才是修行。而現在這個法師告訴我們說,憶佛念佛呀什麼都不用,只要你心裡牽掛著,牽掛著這個阿彌陀佛。你要知道真正的牽掛,不是假的,不是說我現在牽掛一下,等下我又牽掛別的了——那你還是沒有掌握這個法門。掌握了這個法門以後,你就是知道你這一生。所以他用這個「憶」,我用這個牽掛來比喻。如果我們是牽掛有過經驗的人,他知道吃飯、走路,穿衣、做事情,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牽掛。

如果你牽掛得起來的還是世間的五欲六塵,你就還是沒有真正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再簡單地說,你還是沒有發願當下必定見佛,沒有發願現在見佛。如果你發願現在見佛,你現在就把家裡、把我們世間的這一切都放開,都不牽掛。不牽掛、放開,並不是你天天不回家,並不是回家了不幹活。如果你回家不幹活,說明你又假方便了。你不假方便,沒有痕跡,修行的痕跡都沒有。如果居士學到這個法門,我覺得在任何地方都是讓別人很歡喜的,你的家里人看起來:「哎!這個人修行定力那麼好,他居然沒有任何相表現出來」,你的任何事情都不會耽誤。

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自得心開」是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的方法,雖然是「去佛不遠」,那麼還有距離,一開始用的時候,慢慢來,這個方法一直用下去,不借助別的方法,自然而然的你能夠明心見性。禪宗的參話頭和疑情生起來是很痛苦的,但是淨土宗的高妙就是你能做到憶佛念佛,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那就很輕鬆很自在,非常自在,一點點壓力都沒有。如果你感覺有一點壓力了,你就沒有牽掛阿彌陀佛,你是牽掛那個壓力了,你是牽掛別的東西去了。所以,當你心裡牽掛著佛的時候,你看,心裡多安,很安的。這是一個念佛入門的方法。

「自得心開」,實際上就是證得了念佛三昧,得入正定。你現在如果能夠會用憶佛念佛這個方法,一開始會用,那你當下就已經結下了定力,這個定力不同一般。因為一般的定力,我們說通過打坐訓練出來的,就是我們對娑婆世界牽掛得太重、太厲害、太多了。而你把牽掛念頭一轉過來,牽掛成佛了,能夠憶佛念佛,這個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種力量,生生世世我們就是會講法,幫助眾生說佛。你看,借助自己在這裡輪迴的力量,可以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本懷,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的一個要點所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達照法師文章列表

淨土法門不僅利益身後且益生前

【淨土起信一: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

星雲大師《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從阿...

「往生」與「枉死」

往生一「往」不退,「生」活在清淨快樂的佛世界 我們常...

文珠法師《修福修慧修淨土》

一、修福 (一)福的意義與類別 何謂福?福是指人間富...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那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麼樣的依據呢?他能得到...

對佛所說的淨土一法,要深信不疑

淨土一法,它的事理、性相全體是佛的果覺境界。也正因...

如何讓佛號更加堅定呢

你的佛號跟你的心理的水平是有關係的。你心理的素質不...

憨山大師:淨土法門法要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達照法師:持名念佛五字要訣

在寶壇寺講《楞嚴經》,課間休息,有人提問:念佛修淨...

禪修三部曲

一、 看住當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如是傾注。 久久...

煩惱是客人,不留它就走了

《楞嚴經》裡講:煩惱都是客人,叫客塵煩惱。你喜歡把...

說話不著邊際的吹牛者

經云:昔時有人,於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

佛為迦葉尊者讓半座

凡夫無不好勝好進,不知以退為進也。迦葉願居人後,不...

禪斌法師:酒肉穿腸過,魔在心中坐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社會上有些人啊,往往會拿這...

生病生得越厲害,這時候更要念佛

這是對女弟子意安的開示: 念佛卻病。 可見這個意安在...

依報隨著正報而轉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依報隨著正報轉...

從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斷除這五種辛菜

那麼這一段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生命的變化跟...

佛像為何還要開光

問: 佛像為何還要開光? 正如法師答: 改革開放後,...

不要顧慮衣服飲食,護法神給你送來

你行正道,修行的和尚,不管你住山裡,住多高,住多遠...

發願度人進佛門但並不如願,是否應放棄

問: 值此末法時期,善知識難遇,眾生不知念佛。弟子...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

1.生平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誕生於隋大業九年...

為什麼拜佛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成佛呢

這以下是關鍵了理觀的智慧。前面是講到原因,就是因緣...

惟賢法師《信解行證》

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當天災人禍相繼降作之時,須以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安住寂...

【佛教詞典】受歸依者獲四功德

【受歸依者獲四功德】 p0732   瑜伽六十四卷一頁云:...

【佛教詞典】無異想

對一切眾生無遠近親疏的思想,是如來十八不共法之一。...

【視頻】入川法師《生命關懷講座》

入川法師《生命關懷講座》

【視頻】淨界法師《小乘空觀與大乘空觀》

淨界法師《小乘空觀與大乘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