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學

大安法師  2023/09/3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學

從究竟意義來說,四無量心是我們每個人提升精神層面的四個科目,要達到究竟圓滿,可能要到成就佛果的地位才能夠究竟。這四種心態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因為它是來自我們自性清淨心所引發的四種心態。

四無量心之「慈」

首先看「慈」,慈在佛門當中就是要給一切眾生的快樂,當我們這一念心發出來的時候,我們這顆心就是菩薩的心,就是無我的心,就是利他的心,就是要把一切好的東西、快樂的東西,無條件地奉獻給他人。所以在佛法當中,如果說有一種善法能夠總持、統攝一切法的話,那就是「慈」這個字。不僅我們這個世間通途佛法修慈,乃至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也在進一步修「慈」這個法門。

四無量心之「悲」

第二個字是「悲」,悲是悲憫一切眾生,是要拔一切眾生的苦。當我們感同身受一切眾生都在無明顛倒、造業輪迴,尤其是墮到三惡道遭受種種劇烈痛苦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會有悲憫的,這種悲憫就會促使我們去做幫助一切眾生的行為,看到眾生還在受苦,就等同於自己在受苦,如箭入心。所以慈悲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核心,但要修到究竟的程度,那就要契證諸法實相。

契證諸法實相,這個慈悲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無條件地幫助一切眾生,而且是要怨親平等,到了從空性顯發大慈的時候,就會證到「極愛一子地」,就是仁愛到了極點,就會把所有的眾生看成唯一的兒子、獨子,這是「極愛一子地」,唯有佛的層面才能究竟圓滿,菩薩的層面還是少分或多分。契證諸法實相同體的悲,叫「同體大悲」,是由於心性是一切眾生平等具有的,當你證到了這個實相、法性的時候,就會感同身受一切眾生的苦難,眾生的苦等同自己的苦,它自然而然地要去施設拯救的行為,這就是「同體大悲」,無論在世間的善法還是出世間的佛法當中,都是一以貫之的,只是程度淺深的差異而已。

四無量心之「喜」

第三個是「喜」無量心,如果說慈、悲主要側重在利他的話,下面兩個「喜」和「捨」,可能側重在自利。喜就是快樂,佛教專門有一個詞表達這個快樂,叫悅樂。悅,是一種心態,樂可能表現地更表面。實際上這個悅樂是一切眾生生命的本態,應該是這麼一個情緒體驗才是正確的。但我們眾生往往是憂愁、煩惱、焦慮、不快樂。這種不快樂、苦惱是來自於我們的妄心,我們業緣的心。所以真正的悅樂,快樂,是來自於清淨心、如來心。所以,《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的快樂是從如來而生。換句話說,不是從如來的本源生起來的快樂,它都不叫真正的快樂,它會轉化,從如來出來的那個喜樂不會轉化。

這個悅樂的心態,不僅僅是佛教,我們看儒家文化,它也是指向這種心態的。《論語》第一段就談這個問題,就點出了「悅樂」兩個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二十篇,卻把這三句話放在了第一段,這是統攝整部《論語》,或者說是孔子修心養性的一個總綱,所以開頭就談了悅、樂兩個字。

悅樂從哪裡來?也是從心性當中修行而來。你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是從這裡過來的這種喜悅,但這裡要注意,對這句話我們要正確理解,這個「學」不要理解為現在的學習知識技能。解釋《論語》最好要看許慎的《說文解字》,用《爾雅》和《說文解字》來解釋比較符合它的本義。所以「學」是什麼,學是「覺」也,覺悟的覺。覺什麼?覺那個「明德」,覺那個「己」。

那為了得到那個對道的覺悟,你要「時習之」,什麼叫時習之?「時」就是不失時機地去習,「習」是對治的意思。習的本義是小鳥依傍樹林練習飛翔。那把這個「習」搞清楚之後,我們的修行就像小鳥練習一樣。包括我們本具的明德被物慾所遮蔽了,所以要格物,格除一切與天理不相應的人欲,那種煩惱,那種負面的東西,所以這個「習」就是對治。當心胸狹隘的時候,你要習什麼呢?習寬宏大量;當你吝嗇的時候,要習佈施;當你憤怒的時候,要習慈悲。你要有對治方法,把那些對治過去了,我們本性具有的快樂就會呈現出來,修行以後的一種覺受——「不亦說(yuè)乎」。

那怎麼理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呢?那一般會理解為:有朋友從遠方過來拜訪,久別重逢很快樂。這種解釋也說得通,但可能還有更深邃的。孔子常說,有德必然會有鄰,有鄰居啊,但還是從外面來說,這裡還要有更深邃的心性上的東西。有朋自遠方來,什麼叫「朋」?朋就是通過修心養性,似曾相識的那個「朋」顯現出來了。

那似曾相識的是什麼呢?無量劫來我們也有修身養性,仁義禮智信,非禮勿視(《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有一些善業的種子,但是,它常常不能串習,不能現行。現在你在覺道的過程當中,對治不好的東西就顯發了善的東西。那你原來的修行的善業的種子,它隱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好像從遙遠的時空裡面顯現出來了,有朋自遠方來,馬上他有快樂的感覺。所以,君子之學是為己之學,是精神的一種完善,是天人合一的一種昇華,就是為「道」。

為這個「道」他不是追求世間的東西,他不是要做給別人看的。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你在修道的過程當中,肯定他人不理解你,肯定對你有誤會,肯定是對你誹謗,但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為什麼君子會「和而不同」,君子他可以跟大家和光同塵,但是由於他的志向非常高遠,一般人是不能理解他的,這就是不同點。

他要保持一種特立獨行的高遠的精神上的追求,他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君子就有一種不同的特性,但是他又可以跟大家和光同塵,這是君子。就好像蓮花,它可以跟污泥濁水在一起,但它一定要長到虛空裡面來,長在空中它就不同。所以一種正確的文化一定是快樂的文化,如果我們學一個聖賢之學,學得越來越苦惱,越來越煩躁,越來越鬱悶,甚至學到精神病院去了,那就有問題了。

所以它一定是喜悅的,因為這是我們自性裡面本有的東西。大涅槃裡講四種德能:常樂我淨。《大涅槃經》裡面講有一種「樂」,比如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去了不快樂的話,誰也不會去。就是那個地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且那個樂還不是對待的樂,是超越了苦樂對待的那個絕待的樂,它是從不生滅的狀態當中顯發出來的,是永恆的,不會變異的。

所以我們要通過修行儒佛文化,要得到一種喜的感覺,快樂、開朗。這是一個正能量,是能感染他人的。孔子修學,「望之儼然」,遠處看,好像他很嚴肅;「即之也溫」,你跟他接觸,他很溫暖,如浴春風,就是他有一種喜的特點,他會感染他人。

四無量心之「捨」

再看第四個字,「捨」。捨從一般層面來說,從佈施層面來說,把你的東西、擁有的福報財富,佈施給他人。這也是捨的範圍,但是,捨可能還有更深的內容。捨,不僅是捨物質層面的,還有捨我們心性層面的,負面的東西,要把它捨掉。捨,捨到究竟,連捨也得捨掉,空空如也。捨到究竟,就是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這時候,你在空,一空到底的大空、真空裡面,就產生那個妙有,所以只有大捨,才能大得。

所以,中國話就叫捨得,你有捨才有得,你不捨,就不得。你「捨不得」,就不得。最後《心經》的「空」是:不僅諸法空相,無六根,無六識,無十八界。這世間法沒有了,苦集滅道也沒有了,十二因緣,無明,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也沒有了。空到最後,無貫下來,「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有很多人就很傷腦筋,這是什麼意思?大家都很追求智慧,為什麼無智呢?這個智是指般若波羅蜜。他是把前面的世間法,出世間的聲聞法,全都捨掉之後,就是空掉之後,連菩薩法也得空掉,所以這個智是代表大乘菩薩道。

那這個無智亦無得,這個「得」是什麼?得是指涅槃,連你通過修大乘菩薩道,得那個大涅槃,也要空掉。「無智亦無得」,也沒有涅槃。無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很微妙,全都捨掉之後,你有一個大得,大捨大得,得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種智,契入薩婆若海,無功用道,無作妙用,而又不要執著那個無作。這就是我們心性當中的實相真如的呈現。實相是「離一切相」,但離一切相,你不能執著那個空性,它還在緣起層面「即一切法」。

所以,無相無不相,有空如來藏,也有不空如來藏。這叫真空妙有,這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第一義諦,是無量壽;妙境界相,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我等眾生自性當中,都有無量壽、無量光,希望大家透過對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學,最後都成為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因為要改造你的想像力。其實布...

漢傳顯宗有沒有系統的修行次第

問: 現在的藏傳佛教很興盛,修行很有次第。漢傳顯宗...

通過念經來調伏心性

調伏的涵義很多,調伏你剛強的性格,要柔和圓融。不是...

念佛的七大誤區

一、堅決不許打餓七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

十種成就佛法,十種退失佛法

佛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就佛法。 何等為十...

佛教的十九種修持法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

氣質的培養

一:沉穩: (1)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

聖嚴法師《為什麼而忍》

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當山擋在前面,一味退讓,永遠也...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推薦】阿彌陀佛的回饋遠超念佛人的付出

在這個世風日下的減劫世間,人和人之間很難說信任二字...

念佛念經持咒該如何發願

問: 念佛念經持咒該如何發願?迴向給一切眾生是否功...

勿登山而網禽鳥

勿登山而網禽鳥, 就是不要登到山上去捕獵那些禽鳥,這...

迴向的功德是否會量化

問: 弟子是一名在學大學生,對於佛教中的普佛迴向,...

吃素50多年的心臟外科醫生

一個素食主義者的生活秘密是他敏銳的頭腦和令人難以置...

轉短命為長壽之法

請大家看第四段:轉短命為長壽之法。這一段主要是針對...

色身從何而生,又從何而去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

解析禪的內涵

一、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永恆相 禪究竟是什麼...

聖嚴法師《課誦與拜佛》

修行最初的層次是禮拜、懺悔,以求得心靈的寄託和安定...

三輩九品得往生,四土徑登不退轉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

【推薦】多少次我們與幸福擦肩而過

一位年輕人即將大學畢業。他一直渴望擁有一輛跑車。於...

釋永信:僧人不要靠神秘來維持佛教形象

導語 寺院本來就是學校,是宣揚人生真理的學校,而且...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第一 國無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

阿彌陀佛能加持臨終者不貪戀娑婆嗎

問: 請問大安法師!如果心裡還留戀世間的財產事業,...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無分別心才是道

唐代的懶瓚禪師,長年居住在山洞裡,有一次,他寫了一...

好運氣來自於結善緣

不管人們是否相信命運,這人世間總是有許多人事業成功...

【佛教詞典】四安樂行

法華文句雲四安樂行:謂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

【佛教詞典】香醉山

(一)香醉,梵名 Gandha-mādana,巴利名同。音譯作乾陀...

【視頻】慧律法師《正法眼藏》

慧律法師《正法眼藏》

【視頻】夢參老和尚《善用其心,轉染成淨》

夢參老和尚《善用其心,轉染成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