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老實念佛,漸離生死

大安法師  2016/10/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老實念佛,漸離生死

怎麼漸離生死?就是用般若智慧現量觀察這個世間的無常、國土的危脆、四大的苦空、五陰的無我。

如是觀察,就能逐漸破「我執」。漸漸地就不受它所誘惑了,不受它所欺騙了,於是一種新的人生價值觀、真理智慧就會作為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我們的行為就會漸離生死。

還要知道這個我執、身心的虛幻之相的當下,有真如實相。所以我們離開這個生死的生滅法,就能夠契入到不生不滅之法。「漸離生死」包含著契入到寂滅——生命的本源法性裡去。

漸離的方法,施設有種種法門,號稱八萬四千法門。那麼我們可以結合淨土宗,來稱念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就能夠漸離生死、轉換前面所說那種無常危脆的情況。

這句佛號就是無量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跟阿彌陀佛的壽命一樣,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所以當我們信願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之時,就能夠轉「無常的壽命」為「無量壽」。

轉危脆的國土為什麼呢?我們想要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我們這裡的業報土。它是無衰無變、永恆常住、無有四季變更的法性土。所以轉「危脆的國土」為「無衰變的法性土」。

那麼轉「苦空的四大」這個身體,為「金剛那羅延身」,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獲得佛的身體,金剛那羅延身。

轉無主宰覆蓋的「無我」為「法身真我」。

你看淨土一法就能夠把這些東西轉換過來,這就是轉濁成淨、轉凡成聖的第一方便。

念佛,如是漸離生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

不是念佛就表示修淨土宗

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淨土宗,修淨土宗跟念佛,沒有直...

助念不學佛的人,他能往生嗎

問: 助念不學佛的人,他能往生麼? 大安法師答: 在...

阿彌陀佛今天就來接引,我們會作何反應

一、一個設問 如果阿彌陀佛今天就現身來接我們往生極樂...

聖嚴法師《修行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

修念佛法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願心,...

離開一切幻滅就是真實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在六道...

為什麼只靠佛號,就能把彌陀功德轉到我的功德

此則與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

歲月年華,不與人期

為何不能棲心道業呢? 我們有種種執著,雖修學佛法亦不...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如何對治念佛昏沉掉舉

問: 我素喜研究經教,手不釋卷,津津有味;而於持名...

蓮宗與通途佛法不共之四種特質

釋尊一代時教,五時說法,由悲智心隨宜開演的無量法門...

大安法師:死後如何才能把財富帶走

按: 很多人在命終的時候都想把今生擁有的一切帶到後...

大安法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什麼意思

問: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為何結果是一個往生西方,一個生天道

問: 我們以真實的信心念這句名號,就往生到一個好地方...

佛知見與眾生知見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也就是在法華會上才把他實際的事情...

飯後吃梨能排出致癌物質

韓國研究人員發現,飯後吃個梨或喝杯熱梨汁,積存在人...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每個眾生都有他不同內涵的恐懼的理解與表達。對於一個...

幸福煩惱都緣於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實也就是我們調節自己的身心,給自...

慈舟法師《八大人覺經淺釋》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但是歸依了...

有種夢想如此實現

在一座破舊的廟宇裡,一個小和尚沮喪地對老和尚說:我...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佛陀臨逝世時教導弟子們,在他去世以後要以戒為師。佛...

如何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

淨宗願門的本質內涵

淨業行人的願往生心,乃濁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覺蓮華,...

志公禪師勸世念佛文

回頭好,回頭好,持齋念佛隨身寶。 有有無無都麻煩,...

以戒為師

說起戒來,十分容易,拿著戒的放大鏡去挑出他人的毛病...

【佛教詞典】根

【根】 p0921   瑜伽八卷六頁云:不善所依,故名為根...

【佛教詞典】極浮散

【極浮散】 p1196 顯揚七卷十四頁云:極浮散者:如有一...

【視頻】峨眉山、樂山大佛

峨眉山、樂山大佛

【視頻】夢參老和尚《斷貪慾的方法》

夢參老和尚《斷貪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