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之秘訣--一向專志

大安法師  2015/09/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修行之秘訣--一向專志

「一向專志」是有成就的菩薩之修行秘訣。大乘經典講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他有個特點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恆常地修行一種法門。

以一法總攝一切的善法,這就是阿鞞跋致菩薩修行的特點。那麼相比較凡夫眾生,正好相反。凡夫喜歡多元化,喜歡搞很多,心就很散亂。今天張三,明天李四。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這正是凡夫眾生的一個特點,很難成就。

所以這個「一向專志」,不僅是出世間的佛法,就是修習世間的某個學問,或者做成某個事業,也得要有一向專致的特點,不能搞雜了。每個人都有宿世的一個好樂、特長,要抓住特點去做,才能成功,不能漫天「撒胡椒面」。

有很多企業家也談他成功的秘訣:就是專門做他擅長的事情;但有的企業家,賺了錢之後就不知所以,到處投資。對不熟悉的地方也投資,搞得越來越大,最後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錢都虧進去了,就失敗了。所以要一向專志,不要分散。

我們中國有部上古時候的書,叫《陰符經》。《陰符經》實際上是一部兵書——講怎麼打仗的;但它同時又是一部道書——修道的書。它裡面有這樣幾句話,很有哲理:「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大家聽了可能不知道在講什麼,解釋一下。「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個人眼睛瞎了,那麼他耳根的聽力馬上就會提升,功能也就會增加,

戰國時期有個叫師曠的大音樂家。音樂家是需要耳的聽力來辨別微細的五音——宮、商、角、徵、羽是不是協調、和諧。師曠為了使耳的聽力更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熏瞎之後,他耳根的聽力真的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聽一個人的聲音,就能夠知道他的命運;聽一個國家的主流音樂,就能判斷這個國家的興衰。這叫「瞽者善聽」。

「聾者善視」,當耳朵聽不到的時候——聾了,眼睛的視力就會加大——明察秋毫。這是我們平時都能感覺到的。

好,那就用這個現象來表達一種哲理,表達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分散。「絕利一源」,絕就是杜絕一切利益上的引誘——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點上。絕利一源,這樣用師十倍。

「用師十倍」就是產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會打仗的,可能他就把這引申為「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雖然一分散,不如對方的兵力多,但如果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來攻一個點,就會打勝仗。其他點再個個擊破。最後就形成兵力的一種從劣勢轉為優勢的情況。

然後「三反晝夜」,在一晝夜當中精益求精,又在這一點上不斷地加大。那功能作用就會呈幾何級地增加了一萬倍——「用師萬倍」。

所以無論是上古的古聖先賢教誨我們的,還是阿彌陀佛因地時完成四十八大願建立淨土,都是要一向專志。我們看經典,就要落實在自己的行動當中,也要做到一向專志。

《佛說無量壽經》中講三輩往生,就把 「一向專志」表達出來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為什麼要一向專念?由於阿彌陀佛完成大願,完成淨土,他是一向專志;現在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相應,我們也要一向專念,要專修。

善導大師他為什麼講五種專修,是符合淨土法門理念的:讀誦——讀誦淨土經典;禮拜——禮拜阿彌陀佛;稱念——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觀想——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供養——供養西方三聖。

五種專修就是表達「一向專志」,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產生一個密切的關聯。

這樣你的心力已經傾向那個地方,臨命終時無論怎麼樣你都會去!因為你的心理定勢——慣性的力量——就是種子的串習,都指向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絕對不能散修其他。

阿彌陀佛因地做菩薩時,「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種一向專志,不是他一生,而是無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專志的。

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給法藏比丘的一個開示相呼應,說你要建立一個殊勝、超勝十方的剎土,這個可以啊,能實現哪!就好像一個人要舀大海的水,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終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幹,見到大海底部的妙寶。你看世自在王佛也是談「至心精進」的問題,至心也就是一向專志。

所以我們無論修淨土法門,還是做世間事業,要把「一向專志」作為我們做事的一個最高原則。我們無論在世間看那些成功者,還是修道看那些成就者,就會發現:其實人和人之間稟賦的差異不是很大。決定成敗的一個關鍵,就是意志力問題、專心致志的問題。

孟子講弈秋教兩個學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學下棋成了國手;另外一個學生一邊學下棋,一邊猜測有天鵝飛過來,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來,做個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

孔子在森林裡見的那個老人能夠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來,像探囊中之物一樣。能夠達到這個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道家也講九轉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覆。所以我們看這些經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們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論的原則。

我們要做到用志不分——一向專志,念佛的神效才能上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修禪定的基本要求

修習禪定的法門,古德歸納為三門,就是息門、色門、心...

星雲大師《得與失》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形容人間事,得失而已!得...

用攀緣心來造善業,譬如美食夾雜毒藥

追求來生的感受。這種人一般來說,是今生福報比較差可...

心調好了,對生活待人影響深遠

我常強調「調心」,因為心調好了,自然語言行為就會表...

盲目迷信不是修行

王太太覺得自己很虔誠。 早晚課是每天必做的。每天早...

一邊掙扎,一邊念佛

我每天功課不缺,禮佛,誦經,念佛,出了佛堂念珠也抓...

處理生活中煩惱的方法

生活中必然會有很多的煩惱。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處理...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大藏經】【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藏經】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念佛和教育孩子哪個優先

問: 念佛和輔導孩子學習,在時間安排上,有沒有先後...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麼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師非常獨到的見地,就是站在我們凡夫...

淨土學人的起信之路

淨宗起信,類分有二,即頓信與漸信。頓信者乃是宿世淨...

平時深信切願,睡夢中也能往生

問: 許多居士平時都很精進,但到臨命終時,家人如果不...

如果這個離不開,你修什麼都危險

我們在末法的時候,哪有善知識呢? 實在沒辦法的時候,...

大安法師:帶業往生的本質特點

你說一個凡夫念佛人一點錯誤都不犯,這也是不可能的,...

沒有人能獨自取得成功

15世紀,在紐倫堡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裡住著一戶人家,家...

誦經念佛妄想很多,是否都白念了

問: 誦經、念佛不能清淨,時時妄想雜念,這樣是否都...

略說三寶物——佛物、法物、僧物

三寶物先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養物、受用物、...

不要把供佛當成一種交易

有人認為在佛前上供只是表示一種尊敬的心態,並沒有實...

生氣有用嗎

某法師有一天由某一處所,正要開門出來,不料,迎面撞...

面對生死,捨身就能歡喜解脫嗎

最近,一段關於安樂死的家庭錄像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沒...

住寺院應注意哪些問題

再接下來第三科是有緣暫宿等法。有因緣,像我們來到寺...

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上學時遇到好老師,工作時遇...

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

問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 答曰:益身...

【佛學漫畫】地藏菩薩的故事——生死利益

地藏菩薩的故事——生死利益...

【佛教詞典】方術

我國古代方士所行之術。指天文、曆算、佔驗、星相、醫...

【佛教詞典】花林窟

梵名 Kareri-kutikā,巴利名同。又作迦梨隸、迦利羅石...

【視頻】死老鼠變黃金

死老鼠變黃金

【視頻】惠空法師《六祖壇經》

惠空法師《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