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南閻浮提眾生的特點

大安法師  2014/08/19  大字體  護眼色

南閻浮提眾生的特點

在四大部洲裡南閻浮提眾生特點是勇猛強記,意志力強。

要造業會造得非常深重,要修行也能修行得非常快,就看怎麼使用。但一般來說,南閻浮提眾生的根性,惡的地方多,善的地方少。所以地藏菩薩悲心甚切,更偏向救度南閻浮提眾生。

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度化了十有八九的眾生,還剩下十有一二的眾生沒有解脫。這一類眾生性識無定,就是他六根的習氣、習性,以及他的分別識,沒有抉擇的智慧,沒有決定性,左右搖擺,就看遇什麼緣。如果遇到一個惡的緣,他就會造殺盜淫的惡業;如果遇到一個善的緣,他就會佈施持戒得人天的善果。所以這一類未解脫的眾生,他行善還是作惡跟環境有很大關係。

外部環境由眾生業識心變現,跟我們的心念有關係;但一旦變出來之後,環境又反作用於我們的心理狀態。凡夫眾生都是被環境所轉。如果你有能力,心能轉物,那即同如來;如被物被境所轉,造種種的善惡業,就會輪轉五道,暫無休息。修善業感三善道;造惡業感三惡道,就像井裡面的水桶或上或下。有時候得到佛菩薩的教誨,能夠斷惡修善從三惡道暫時出來,比如生到人天道;但有時候又迷惑顛倒,習氣起現行,又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在輪迴中動經塵點劫,迷惑障難。惑就是見惑思惑。障有煩惱障、業障、報障。難是指八難,即障礙眾生聞佛修法的八種障礙。佛陀憂慮思念這等習氣很重的眾生,把這些識性無定的眾生交給地藏菩薩教化後,才沒有了擔心憂慮。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地藏菩薩講因果報應的道理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

地藏法門的殊勝和重要性

為什麼我們要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們學《地藏菩薩本願經...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每年農曆七月間,中國佛教界,盛行超度救濟的法會。一...

把「失去」當成習慣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

【推薦】地藏占察懺完整儀軌

末法時期,學佛的路上,有種種的困惑。學佛很久了,感...

在家誦《地藏經》容易招感不好的東西嗎

問: 師父,我原來誦《地藏經》,有的居士說在家誦不...

供養瞻禮地藏菩薩,即得十種利益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十方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能容納得了嗎

問: 十方那麼多眾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容納得了嗎...

修行之秘訣--一向專志

一向專志是有成就的菩薩之修行秘訣。大乘經典講阿鞞跋...

在家居士做三時繫念超薦亡人如法嗎

問: 在家居士做《三時繫念》給別人超薦亡人,如法嗎...

在念不退當中,頓然超越四十一個因位

為什麼淨土法門,往生一法是這樣的圓頓超越,勝異方便...

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共性,但人們對於福的認識和態度,卻...

遠離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

合和湯藥,佔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

系緣淨土之境,往生安養之國

我們念這句佛號念得非常親切,因為這是我自性本具的佛...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把位置放低

有一個青年人,他對生活的不滿和內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

什麼樣的修行人才能住山

天氣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裡邊,可能比這...

如何才能增長福報呢

我們的財富,往往都是通過佈施行善等等方法積累下來的...

達摩大師傳授入禪門的四句口訣

菩提達摩大師是中國禪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僅僅是建立...

祖師禪的手眼

出家人有這樣一句話,叫久住有緣,久坐有禪,說一個人...

等待也很有意義

當你興致勃勃地進入飯店吃飯,遇到慢吞吞的上菜速度,...

慈悲的復仇

禪海從前是一位武士的兒子,一次到江戶遊玩,做了一位...

佛弟子可以出於禮節而合掌禮拜外道嗎

問: 遇到道教的塑像、儒家的大德、道教的先輩時,如果...

【佛教詞典】八識田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

【佛教詞典】國師

國師是我國曆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

【視頻】《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惠空法師《禪坐中出現的境界應如何面對》

惠空法師《禪坐中出現的境界應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