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沙門讚寧等奉 勅撰

讀誦篇第八之一(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三人)

隋行堅傳

釋行堅者。未知何許人也。常修禪觀節操惟嚴。偶事東遊路出泰山。日之夕矣。入嶽廟謀之度宵。令曰。此無別捨。唯神廊廡下可以然而來寄宿者必罹暴死之殃。吾師籌之。堅曰。無苦。不得已從之。為藉[葶-丁+呆]於廡下。堅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屋中環珮之聲。須臾神出。衣冠甚偉部從焜煌。向堅合掌。堅曰。聞宿此者多死。豈檀越害之耶。神曰。遇死者特至聞弟子聲而自死焉。非殺之也。願師無慮。堅固延坐談說。如食頃間因問之曰。世傳泰山治鬼。寧有之邪。神曰。弟子薄福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堅曰。有兩同學僧已死。願得見之。神問其名曰一人已生人間。一人在獄受對。不可喚來。師就可見也。堅聞甚悅。因起出不遠而至一處見獄火光焰甚熾。使者引堅入牆院中。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不能言語。形變不可復識而血肉焦臭令人傷心。堅不忍歷觀愍然求出。俄而在廟廡下。復與神坐如故。問曰。欲救同學有得理邪神曰。可能為寫法華經。必應得免。既而將曙。神辭僧入堂。旦而廟令視堅不死怪異之。堅去急報前願。經寫裝畢齎而就廟宿。神出如初。歡喜禮拜慰問來意。以事告之。神曰。弟子知己師為寫經。始書題目。彼已脫免今生人間也。然此處不潔不宜安經。願師還送入寺中。言訖天曉。辭決而去。則大業年中也。堅居處不恆。莫知終畢。

隋天台山法智傳

釋法智者。不詳何許人也髫年離俗應法升壇。松直凌空玉堅絕污。凡百講肆靡不留神。晚歲以逕直之門莫如念佛。每謂人曰。我聞經言。犯一吉羅。歷一中劫入於地獄。可信。又聞經說。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則未之信。人難雲。何故生大邪見。俱是佛言急須念佛。久則三昧現前。乃於國清寺兜率台上晝夜精勤念佛。忽預辭道俗雲。生西方去。令親識為吾設齋終日。於中夜無疾而化。時有金色光明來迎。照數百里江上船中。謂言天曉。遲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矣。

唐京兆禪定寺慧悟傳

釋慧悟。未詳氏族。隱太白山中持誦華嚴經。服餌松木。忽於一時見一居士。來雲。相請居士騰身入空。令悟於衣襟中坐攝以飛行至一道場。見五百異僧翔空而至。悟奄就末行。居士語曰。師受持華嚴是佛境界。何得於小聖下坐。遂卻引於半千人之上。齋訖居士曰。本所齋意在師一人。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齋訖遂送還本處。有如夢覺。即高宗永徽年中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明慧傳

釋明慧。不知何許人也。簡默恭己約志蠲明。耐乎寒餒誓求大乘。精進之鎧介躬。睡眠之魔退跡。是以初中後夜念誦經行。時玄奘三藏在京兆北坊部玉華宮翻大般若經畢。麟德元年示滅。其夜子時慧旋遶佛堂。忽見北方有白虹四道從北亙南橫跨東並直勢貫慈恩塔院歷歷分明。慧心怪焉。即自念曰。昔如來滅度。白虹十二道。從西貫於太微。於是有雙林之滅。今有此相將非玉華法師有無常事邪。申旦向眾述其所見。眾咸怪之。至九日凶問至京。正符所見。慧彌增篤勵。老而無懈。未知終所。

唐太原府崇福寺慧警傳

釋慧警。姓張氏。祁人也。少而聰悟襁褓能言。二親鞠愛。隣黨號為奇童。屬新譯大雲經。經中有懸記女主之文。天後感斯聖莂。酷重此經。警方三歲有教其誦通。其含嚼紆欝調致天然也。遂徹九重乃詔諷之。帝大悅撫其頂。勅授紫袈裟一副。後因出家。氣貌剛介學處堅固充本寺上座。拯頓頹綱人皆畏憚。或於街陌見二眾失儀片招譏丑。必議懲誡斷無寬理。後修禪法。虛室生白。終時已八十餘齡矣。九子母院有遺影並賜紫衣存焉。

唐太原府崇福寺崇政傳

釋崇政。侯姓。本府人也。幼齡敏達。固願出家。誦經通一千餘紙。耆宿嘆賞謂之為經藏焉。神氣沉約儀容整麗。秀眉廣目挺志高奇。雖通群籍所精者俱舍論。相國王公縉躬請政宣講。於時談叢發秀美曲流音。屬聽無厭。雖移辰歷晷謂如食頃焉。其剖判尤長。無得形似矣。代宗皇帝下詔。徵為章信寺大德。稱疾不赴。終於本院。春秋五十八雲。

唐太原府崇福寺思睿傳

釋思睿。姓王氏。太原人也。夙通禪理復貫律宗。慈悲仁讓忤無慍容。睿素嬰羸瘵。乃立志法筵。專祈藥上恪勤不懈。尋見感徵。忽心力勇銳辯猶瓶注。因誦十輪經。日徹數紙。翌日倍之。後又倍之自爾智刃不可當矣。開元中杖錫嵩少問道。時義福禪師禪林密緻。造難其人。一言相入若石投水。既飲甘露。五載而還。趺坐居定日不解膝。遠邇擊問求其玄理。如堵牆焉。春秋六十六。卒於所住院。

系曰。誦經不貴多。要在神解。慧警三歲通大雲經。差為奇俊。崇政終通千紙。得力在乎不奉詔赴章信新寺。睿公諷徹十輪。後諮禪道。故經偈云。雖誦千章不如一句者如渡溪杖策到岸必捨焉。

唐上都青龍寺法朗傳

釋法朗。姑蘇人也。稟質溫潤約心堅確。誦觀音明咒神効屢彰。京闕觀光人皆知重。龍朔二年城陽公主有疾沉篤。尚藥供治無所不至。公主乃高宗大帝同母妹也。友愛殊厚。降杜如晦子荷。荷死再行薛瓘。既疾綿困有告言。朗能持秘咒理病多瘳。及召朗至。設壇持誦信宿而安。賞賚豐渥。其錢帛珍寶朗迴為對面施。公主奏請改寺額曰觀音寺以居之。此寺本隋靈感寺。開皇三年置。文帝移都多掘城中陵園塚墓徒葬郊野。而置此寺。至唐武德四年廢。至此更題額。朗尋終於此寺焉。

唐河東僧衒傳(啟芳圓果)

釋僧衒。并州人也。本學該通解行相副。年九十六遇道綽禪師著安樂集講觀經。始迴心念佛。恐壽將終。日夜禮佛一千拜。念彌陀佛八百萬遍。於五年間一心無怠。大漸告弟子曰。阿彌陀佛來授我香衣。觀音勢至行列在前。化佛遍滿虛空。從此西去純是淨土。言訖而終。時有啟芳法師圓果法師。於藍田縣悟真寺一夏結契念阿彌陀佛。共折一楊枝。於觀音手中誓曰。若得生佛土者願七日不萎。至期鮮翠也。又夢在大池內東面有大寶帳。乃飛入其中。見僧雲。但專念佛併生此也。又見觀音垂腳而坐。啟芳奉足頂戴見一池蓮華。彌陀佛從西而來。芳問佛曰。閻浮眾生依經念佛得生此否。佛言。勿疑定生我國也。且見極樂世界平坦如鑒。娑婆世界純是山川。音樂寶帳直西而去。有一僧名法藏。御一大車來迎。芳見自身坐百寶蓮華成等正覺。釋迦牟尼佛與文殊讚法華經。復見三道寶階向西直往。第一道階上並是白衣。第二階有道俗相參。第三階唯有僧也。雲皆是念佛人往生矣。芳果二師躬雲己見雲。

唐荊州白馬寺玄奘傳

釋玄奘。江陵人也。通大小乘學尤明法華正典。別是命家。自五十載中日誦七遍。甞因淨室焚香感天人來傾聽。齋講之時徵祥合沓與道俊同被召在京二載。景龍三年二月八日。孝和帝於林光殿解齋。時諸學士同觀盛集。奘等告乞還鄉。詔賜御詩。諸學士大僚奉和。中書令李嶠詩云。三乘歸淨域。萬騎餞通莊。就日離亭近。彌天別路長。荊南旋杖缽。渭北限津梁。何日紆真果。重來入帝鄉中書舍人李乂雲。初日承歸旨。秋風起贈言。漢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地出南關遠。天迴北斗尊。寧知一柱觀。卻啟四禪門。更有諸公詩送。此不殫錄。奘歸終本寺焉。

唐成都府靈池縣蘭若洪正傳(守賢)

釋洪正。俗姓常氏。未詳何許人也。居於岷蜀間蘭若。往因有疾所苦沉綿從復平寧。發誓恆誦金剛般若經。日以二十過為準。精持靡曠。時隣僧守賢夜坐見二鬼使。手操文牒私相謂曰。取攝僧洪正。一使曰。為其默念般若。傍有大奇荷護。無計近得。又患責限遲延。今別得計。見有直府東門者。姓常。又與僧同名。復曾為僧來。供爾攝去以塞違殿也。守賢聞之驚異。且志其事。明日密問門子常洪正已死。守賢先持彌陀經。後改業焉。洪正後不測其終。

系曰。寧有同名異實者可互死耶。業不可移此。可移也。與其俗巫畫肖己形言可以代衰厄同也。通曰。琰摩王或是菩薩。以同名善者則捨。不善者攝之。此或是罪霜倏晞正增年壽。故得捨旃。又其惡器方滿。復當終期。故斯取也。苟以互實而取者。行教化焉。捨斯之外非常理所能知也已。

唐沙門志玄傳

釋志玄者。河朔人也。攻五天禁咒。身衣枲麻布耳。行歷州邑不居城市寺宇。唯宿郊野林薄。玄有意尋訪名跡。至絳州夜泊墓林中。其夜月色如晝。見一狐從林下將髑髏置之於首。搖之落者不顧。不落者戴之。更取艿草隨葉遮蔽其身。逡巡成一嬌嬈女子。渾身服素練立於道左。微聞東北上有鞍馬行聲。女子哀泣悲不自勝。少選乘馬郎遇之。下馬問之曰。娘子野外深更號咷何至於此耶。女子掩淚紿之曰。賤妾家在易水。前年為父母娉與此土張氏為婦。不幸夫婿去載夭亡。家事淪薄無所依給。二親堂上豈知妾如此孤苦乎。有一於此痛割心腑。不覺哀而慟矣。妾思歸寧。其可得乎。郎君何怪問之。乘馬郎曰。將謂娘子哀怨別事。若願還鄉。某是易定軍行。為差使迴還易水。娘子可乘其麁乘。女子乃收淚感謝。方欲攀踏次。玄從墓林出曰。君子此女子非人也。狐化也。彼曰。僧家豈以此相誣莫別欲圖之乎。玄曰。君不信可小住。吾當與君變女子本形。玄乃振錫誦胡語數聲。其女子還為狐走。而髑髏草蔽其身。乘馬郎叩頭悔過。非師之救幾隨妖死。玄凡救物行慈皆此類也。

唐鳳翔府開元寺元皎傳

釋元皎。靈武人也。有志操與眾。不群。以持明為己務天寶末玄宗幸蜀。肅皇於靈武訓兵。計剋復京師。為物議攸同。請帝即位。改元至德。及二年返轅指扶風。帝素憑釋氏。擇清尚僧首途。若祓除然。北土西河所推。皎應其選。召入受勅旨。隨駕仗內赴京。尋勅令皎向前發至於鳳翔。於開元寺置御藥師道場。更擇三七僧六時行道然燈歌唄讚念持經。無敢言疲。精潔可量也。忽於法會內生一叢李樹。有四十九莖具事奏聞。宣內使驗實。帝大驚喜曰。此大。瑞應。四月十八日檢校御藥師道場念誦僧元皎等表賀。答勅曰。瑞李繁滋國之興兆。生在伽藍之內。足知覺樹之榮。感此殊祥與師同慶。皎之持誦功能通感。率多此類。加署內供奉焉。

唐京師千福寺楚金傳

釋楚金。程氏之子。本廣平郡今為京兆之盩厔人也。母高氏夜夢諸佛。因而妊焉。生實法王之子也。行素顏玉神和氣清。七歲諷法華。十八通其義。三十構塔曰多寶。四十入帝夢於九重。玄宗覩法名下見金字。詰朝使問罔不有孚。於時聲騰京輦。遂慕人構塔。累級而成。有同反掌。甞於翠微悟真捫蘿靈趾。乃曰。此吾棲遁之所。遂奏兩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寶為名。此外吟詠妙經六千餘遍。寶樹之下髣髴見於分身。靈山之中依俙覿於三變。心無所得舌流甘露。瑞鳥金碧棲於手中。天樂清泠奏於空際。凡諸休應皆不有之。乃曰。法象王之法駕。迴人主之宸睠。承明三入揚法六宮。后妃長跪於御筵天華分散而不著。明皇題額肅宗賜旛。豈榮冠於一時。亦庶幾於佛在也。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時右脇示滅焉。薪盡火滅雪顏如在。昭乎上生於安養之國矣。春秋六十二。法臘三十七。天子憫焉。中使弔焉。勅驃騎大將軍朱光暉監護。即以其法葬於城西龍首原法華蘭若塔之。初金髫年寫法華經。不衣縑繒。寒加艾納而已。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隨象王之子也。紫閣峯草堂寺飛錫碑文。吳通微書。至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開府邠國公竇文場奏。千福寺先師楚金是臣和尚。於天寶初為國建多寶塔置法華道場。經今六十餘祀。僧等六時禮念經聲不斷。以歷四朝未蒙旌德。勅諡大圓禪師矣。

唐台州湧泉寺懷玉傳

釋懷玉。姓高。丹丘人也。執持律法名節峭然。一食長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懺悔之法。課其一日念彌陀佛五萬口。通誦彌陀經三十萬卷。至天寶元年六月九日。俄見西方聖像。數若恆沙。有一人擎白銀台從窓而入。玉雲。我合得金台銀台卻出。玉倍虔志。後空聲報雲。頭上已有光暈矣。請跏趺結彌陀佛印。時佛光充室。玉手約人退曰。莫觸此光明。至十三日丑时再有白毫光現。聖眾滿空。玉雲。若聞異香我報將盡。弟子慧命問。師今往何剎。玉以偈云。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玉說偈已香氣盈空。海眾遍滿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紫金色共禦金剛台來迎。玉含笑而終。肉身現在。後有贊云。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銀台。一雲。是台州刺史段懷然詩也。

唐兗州泰岳大行傳

釋大行齊州人也。後入泰山。結草為衣採木而食。行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行自嘆曰。命且無常必歸磨滅。未知來世何處受生。遂入藏內信手探經。乃獲西方聖教。遂專心思念阿彌陀佛三七日間。於半夜時忽覩瑠璃地。心眼洞明見十方佛。猶如明鑒中像。後時詔行入內宮寢於御殿。勅賜號常精進菩薩。受開國公。乃示微疾右脇而終。葬後開棺見儀貌如生異香芬郁焉。

唐洛陽廣愛寺亡名傳

釋亡名。榮陽人也。居止洛中廣愛寺。以精習毘尼慎防戒法。避其譏丑罕有缺然。上元中東歸寧省。路及榮陽道宿於逆旅。方解囊脫屨。欲漉水盥塵。次有僧至。頗見貌剛而率略。與律師並房安置。其後到僧謂主人曰。貧道遠來疲頓餒乏。主人有美酒酤滿罌。粱肉買半肩。物至酬直。無至遲也。主人遽依請辦。僧飲啖之都無孑遺。其律師呵之曰。身披法服。對俗士恣行飲啖。不知慚赧。其僧不答。初夜索水盥漱。端身趺坐緩發梵音誦華嚴經。初舉題目。次言如是我聞已下。其僧口角兩發金色光。聞者垂泣。見者嘆嗟。律師亦生羨慕。竊自念言。彼酒肉僧乃能誦斯大經。比至三更猶聞誦經。聲聲不絕四帙欲滿。口中光明轉更增熾。遍於庭宇。透於窓隙照明兩房。律師初不知是光而雲。彼客何不息燈。損主人油燼。律師因起如廁。方窺見金色光明自僧之口兩角而出。誦至五帙已上。其光漸收卻入僧口。夜將五更誦終六帙。僧乃卻臥須臾天明。律師涕泣而來五體投地求哀。懺過輕謗賢聖之罪。律師喜遇異人。後加勤苦。卒成高名莫知終地。

唐成都府雄俊傳

釋雄俊。俗姓周。成都人也。善講說無戒行。所受檀信非法而用且多狡詐唯事疎狂。又經反初服入軍壘。而因逃難還入緇行。大曆中暴亡入冥。見王者訶責畢引入獄去。俊抗聲大呼曰。雄俊儻入地獄三世諸佛即成妄語矣。曾讀觀經。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臨終十念尚得往生。俊雖造罪不犯五逆。若論念佛莫知其數。佛語若有可信。暴死卻合得迴。與雄俊傳語云。若見城中道俗告之。我已得往生西方。言畢承寶台直西而去。

系曰。一念憶識自身稱佛名不少。垂入獄而還返者。以強善心而轉弱惡故。是故行人須知口誦莫如心持。往生淺力當如是學也。俊語流出民間。必死者重蘇傳此語也。

唐吉州龍興寺三刀法師傳

釋三刀法師者。本姓曹。廬陵人也。天然之性嗜於蔬食。羈貫成童志願出家。於時自江以西從安史之亂。南方不寧多事土扶。故強兼弱兵革未休。大曆七年十一月廣州呂大夫被翻城。奉洪州路嗣恭。牒吉州刺史劉寧徵兵三千人。同收番禺。法師舊名伯連。其為人也強渥而貌惡。且心循良恆持誦金剛經。以筒盛經佩之於身。誓不婚娶。然不揚此善於他。惟密行愈至。無何被括為軍。呈閱之時又選充行營小將。非其所好。遂亡命焉。時徵兵頗急牒諸處要害捕逐。於本州洋口擒送劉寧。令於朱木橋處死。三下刃俱折。劉怪問之。遂言。素志捨家恆持經法。如斯怯懦恐衂軍威。是以亡耳。問經何在。曰被獲時遺墜。遂令搜取果數百步外得之。竹筒有刃痕而幾絕。劉拱手稱嘆久之。乃縱其為僧。奏聞。勅下本道號三刀法師。配本郡龍興寺。後加精進卒於住所。

唐湖州法華寺大光傳

釋大光。俗姓唐氏。生於邑之安吉也。母梅氏寄孕而夢協靈祥。在娠乃惡葷臭焉。既誕能言。不為戲弄。未齓之歲思求佛乘矣。願念法華三月通貫。經聲一發頑鄙革心。及遂出家而尋登戒。西遊京邑。朝見肅宗帝召對禁中。拱而嘆曰。昔夢吳僧口持大乘五光隨發。音容宛若適朕願兮。因賜名大光。屬帝降誕節齋於定國寺。因賜墨詔。許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令中官趙溫送於千福寺住持經道場。其誦經作吳音。遼遼通於聖聽。帝甚異其事。令中官而宣諭焉。後居藍田精舍。先期而寺僧夢天童來降曰。大光經聲通於有頂。光一日宴坐自見神手從天而下撫其心。乃憶先達抱玉大師甞志斯言。令高其法音當有神之輔翼。又別夕夢神僧乳見於心命光口吮。自爾功力顯暢形神不勞。又尋山探幽偶墜窮谷。龍泉莫測淪溺其間。心靈瞭然都無惑亂。因思本經多寶塔。為誠願持此支品十萬遍。恍然奮身脫泉。若有神捧焉。後詔住資聖等。此寺趙國公長孫無忌宅。龍朔二年為文德皇后追福造。長安七年遭火蕩盡。唯於灰中得數部經。不損一字。以事奏聞。百姓捨施。數日之間已盈鉅萬。遂再造其寺。光覽此經倍加精進。後以偏感有親在吳未答慈力。表乞歸省養。詔旨未允。遂生有妄之疾。策蹇強力將投於淵。驢伏不前群烏拂頂。心既曉覺疾亦隨瘳。乃以經頂荷行道。忽有詔許還。既止烏程構營寶塔。日持華偈成報往願焉。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韋元甫表請。光為六郡別勅道場持念之首。大曆癸丑歲顏魯公真卿領郡。相國李紳父為烏程宰。紳未朞歲。乳病暴作而不啼。不鑒者七辰。召光至命乳母洗滌焚香。乃朗諷經分別功德品。遂超席而坐拱手開眸。光授飲杯水令強乳哺之。疾乃徐愈。光笑而謂曰。汝何願返之遄速乎。因以光名易紳小字。貞元中紳重遊霅上。泊舟之次。光早遲竚於溪側而笑言。戲撫之若稚孺焉。後紳刺於吳興飲醉於館。光引宿於道場。夜分將醒白光滿室朗然若晝。往覘光公宴坐梵音方作。光起面門如開毫相。經音向息光色隨斂。紳歸京相辭。光曰。汝得徑山之言。吾則無以為諭。行矣自愛。去留有時。他日位處廟堂。以教法為外護乎。永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滅於持經道場。獸嘷鳥墜。山木驚振。異香芬馥信宿不消。刺史顏防深愴悼之。光一納四十歲無浣濯。而戒香欝然。一飯七十載。徵驗絕多。故相李公紳。素於空門寡信頗規僧過。而敦重光公。自著碑題雲墨詔持經大德神異碑銘布衣楊夔書雲。

唐荊州天崇寺智燈傳

釋智燈。不知何許人也。矜莊己行嚴厲時中。守護戒科恆持金剛般若。勤不知倦。貞元中遇疾而死。弟子啟手猶熱。不即入木。經七日還蘇雲。初見冥中若王者。以念經故合掌降階。因問訊曰。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因問人間眾僧中後食薏苡仁為藥食。還是已否。曰此大違本教。燈報雲。律中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王曰。此乃後人加之非佛意也。遠近聞之。渚宮僧至有中後無有飲水者。

系曰。小乘尚開食五淨物。薏苡非五穀正食也。疑其冥官因機垂誡嫌。於時比丘太慢戒法。故此嚴警開制。實諸佛常法也。非後人之加釀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上篇:宋高僧傳

下篇:大明高僧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道宣律師感通錄

道宣律師感通錄 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感天侍...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門人灌頂撰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

諸上善人詠

諸上善人詠 吳郡沙門 道衍 文殊師利菩薩(第一)  智...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註音版】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薩曇分陀利經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

【註音版】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教詞典】如電

(譬喻)世之有為,轉變無常,如電光速疾也。金剛般若...

【佛教詞典】比丘呼召應異俗

亦名:比丘改俗易姓 子題:四姓出家同稱釋氏 行事鈔·...

三國吳主孫皓玷污佛像的因果故事

吳主孫皓,性格暴虐,做事不近人情;有一天,他與婇女...

佛經讀誦安置須知

讀誦須知: 1、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呢?因為他有禪定跟智慧的加持...

家庭順利吉祥之因

人們都渴望過著美好的生活,家庭中事事都如意,事事都...

往生的最低標準--第18願

經文往生正因當中,這個「十念必生」是為中下根機而發...

把煩惱寫在沙灘上

一個中年人,年輕時追求的家庭事業都有了基礎,但是卻...

惡業不能靠佈施抵消,只有懺悔才能折損惡業

我講一個小故事,大家體會體會這個觀念:佛在世的時候...

佛教是如何看待離婚與自殺現象的

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殺,如果自...

莫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過得...

人到中年真的百事哀嗎

問: 社會目前的中堅分子,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五年級,...

為什麼不過來喝杯茶呢

八十四歲的裡奇是一名澳大利亞人,家住悉尼東部。在他...

放棄自殺的念頭

有一個很失意的人,爬上了一棵櫻桃樹,準備從樹上跳下...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視頻】《佛說寶生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