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念佛警策

清 彭際清纂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念佛警策卷下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纂

紫柏老人集

達觀大師

僧海州參。師問曰。汝出家為甚麼。曰。為求出苦。師曰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資鈍。但念佛。師曰汝念佛常間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汝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或念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且世上念佛的人。或三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時。卻又無用。此是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這一句佛。一切菩薩。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這一句阿彌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也動它不得。歡喜也動它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味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你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有靈驗。過仍在汝。與我無干。嘉靖初。蒲之萬固寺背七里許。有剎曰讚歎。其中老衲義秀者。溫里人。精進敦實。日課阿彌陀佛十萬餘聲。朝夕無間。五十餘年。至於經行之所。磚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試補之。久復成漕。今猶在也。初有貧寒子不能自活。來依秀。秀納之。久之見其動靜弗佳。因呵曰汝真賊也。無何。果約其黨。乘夜擊秀。初擊秀稱佛聲猶洪。再擊秀稱佛聲弗斷。然亦微矣。因死。噫。當垂絕之時。佛聲弗斷。至於股折。能跏趺而逝。非五十年志氣堅強勁正。烏能至此。

示念佛切要

憨山大師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慾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者一聲佛。果能敵得者愛麼。果能斷得者愛麼。若斷不得者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歡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知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示淨心居士

往老人過吳中。淨心居士參禮請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門。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以淨心為道號。別數年矣。今書來雲念佛難成一片。復請開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嘗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面皮。如此驢年無受用時。直須勇猛。莫更遲疑。

淨土法語

幽溪法師

楊次公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夫愛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不可以盡。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則不得生。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於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於輕愛。蓋念不一。由散心異緣使然。散心異緣。由逐境紛馳使然。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愛若塵沙。故欲輕其愛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萬緣都寂。萬緣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曰。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原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絕則愛自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曰。輕愛既聞命矣。一念柰何。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不疑之謂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極樂。以敦信為始。必須遍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是它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它佛。大要有二。悟妙有遍週遍具。以為欣淨之本。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薉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視。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猶有目無足。行而不信。猶有足無目。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備。能到涼池。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鬚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得生淨土必矣。理一心亦無它。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不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觀想者。具如無量壽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華池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初觀足下安平如奩底。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緣至頂中肉髻。復從肉髻順緣如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理一心者。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念彼佛。此義具明微妙三觀。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然此二種正行。當相須而進。凡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凡趺坐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淨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迴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迴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第三願者。夫淨土舟航。要以信為柁。行為篙櫓檣纜。願為風帆。無柁則無所指南。無篙櫓檣纜則不能運行。無風帆則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願也。第願有通別。有廣狹。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迴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宏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遍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宏。不得師心妄立。大率所發之願。別勝於通。通恐隨人語轉。別則自己標心。然隨通文而生決志。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生濫漫。別亦成通。又廣勝於狹。廣則發心大。克果勝。狹則悲願淺。獲果劣。又遍勝於局。局則數數間斷。遍則念念圓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覲彌陀。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西方合論

袁宏道

一信心行者。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諸行。信為正因。乃至菩提果滿。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墮地。迨於成實。不異初種。如稚筍參天。本是原竿。初心菩薩無不依信力成就者。蓮宗尤仗信為根本。一信阿彌陀佛不動智根本智。與己無異。如太虛空。日映則明。雲來則翳。虛空本無是故。又云日即虛空故。二信阿彌陀佛那由他劫難行難忍。種種修習之事。我亦能行。何以故。無始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鐵床銅柱。一切無益之苦。皆能受之。況今菩薩。萬行濟眾生事。豈不能為。三信阿彌陀佛無量智慧。無量神通及成就無量願力等事。我亦當得。如來自性方便。具有如是不思議事。我與如來。同一自體清淨性故。四信阿彌陀佛不去不來。我亦不去不來。西方此土不隔毫端。欲見即見。何以故。一切諸佛。皆以法性為身土故。五信阿彌陀佛修行歷劫直至證果。不移剎那。我亦不移剎那。位齊諸佛。何以故。時分者是業收。法界海中業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入道初心。信一切諸佛淨土之行。二止觀行者。台宗三觀。示一心之筌蹄。撮諸法之要領。西方十六觀。一一具此三義。妙宗鈔雲。性中三德。體是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是我一心三觀。若不然者。則觀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圓宗絕待之觀。亦可彌陀三身以為法身。我之三觀以為般若。觀成見佛即是解脫。舉一具三。如新伊字。觀佛既爾。觀諸依正。理非異塗。廣如疏鈔。不能具述。知此則知念佛一聲。具足三觀。了能念之心。非肉團。非緣影。是空觀。了所念之佛。若依若正。各各主伴圓融。豎窮橫遍。是假觀。了能所絕待。雙亡雙照。是中觀。又能念即一心三觀。所念即一境三諦。能所不二。即諦觀不二。三諦即法身。三觀即般若。諦觀不二。念佛相應。即解脫。舉一即三。如新伊字。是則念佛一聲。能淨四土。如拈一微塵。變大地作黃金。是謂法界圓融不可思議觀門。三六度行者。起信論。菩薩深解現前。所修離相。知法性體離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戒波羅蜜。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忍波羅蜜。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故修淨土者。不越一行。則此六義。念念離行於施。念念淨行於戒。念念寂行於忍。念念續行於進。念念一行於定。念念佛行於智。當知離淨寂續一。必有事相隨緣而起。而皆從念佛添出。正助不二。事理不二。是故念佛一行。能該諸行。以念佛是一心法門。心外無諸行故。若廢諸行。即是廢心。

四悲願行者。諸佛菩薩性海無盡。供養無盡。戒施無盡。饒益無盡。故天親菩薩淨土五念門。以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四種。為成就入功德門。迴向一切煩惱眾生。㧞世間苦。為成就出功德門。菩薩修五念門。速得阿耨菩提。難曰。淨名經。觀眾生如夢所見已寤則無等。發願利生。將無眼見空華耶。答智度論引佛雲。無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相。當知無眾生者破。眾生想。不言取無眾生相。故淨名謂菩薩作是觀已。自言我當為眾生說無眾生法。是名真實慈也。故知菩薩種種度生。是深達無眾生義。若見有眾生。即見有我。慈悲心劣。豈能行如是二種饒益之行。佛告比邱。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今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當知行海無邊。非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裡。癡兒見人指門前竿雲。在天半。即計量言。從地至天。止兩竿許。佛法戲論。亦復如是。五稱法行者。法界海無量無邊行海亦無量無邊。是故菩薩一切行。皆稱自性。非有非無。非行非不行。稱法自性。非初心得。非後心得。今當略出其相。一菩薩度一切眾生。究竟無餘涅槃。而生界不減。如登場傀儡。悲笑宛然。唯一土泥。空無所有。二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地獄無罪垢。至畜生無無明憍慢等過。如女子離魂乃至生子。而身常在母前。三菩薩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有情身入定無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所欲。而尸無知。四菩薩於小眾生身中轉大法輪。然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宮摧毀。大地震動。度無量無邊眾生。而此小眾生不覺不知。如天帝樂人。逃入小女子鼻孔。而女不覺知。五菩薩欲久住世。即以念頃衍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縮為念頃。如小兒看燈中走馬。計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若證如是不思議行者。一念中三世諸佛淨土。攝入無餘。是謂菩薩莊嚴淨土之行。以無思智照之可見。非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自性超一切量故。

紀夢

袁中道

萬曆甲寅十月十五夜。課畢趺坐。忽瞑去。如得定。俄魂出屋上。月正明。不覺飄然輕舉。疾如飛鳥。雲中二童子駛呼予曰。逐我來。蓋西行也。下視城邑村落。若蜂衙蟻穴。俄二童子下至地。曰住。予隨下。見垣道如繩。平如掌。視其地。非沙石。光耀滑膩逐路有渠。文石為砌寬十餘丈許。渠中五色蓮。芳香非常。渠上樹枝葉晃耀。好鳥和鳴。間有金橋界渠欄楯交羅。樹內樓閣整麗無比。樓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皆睨予而笑。童子行速。予追不及。大呼曰可於金橋少待。童子如言。始及之。共倚橋上寶欄少息。予揖問卿何人。此何處幸為我言。曰予靈和先生侍者也。先生與卿有所晤言。予曰先生何人。曰即令兄中郎先生。相見自為卿言。可疾往。復取道至一處。樹十餘株。葉翠羽花金瓣。樹下池水汩汩。池上白玉扉。一童先入。一童導過樓閣二十餘重。金色晃耀。靈花異草拂簷楹。至一樓下。一人下迎。神似中郎。而顏如玉。衣若云霞。長丈餘見而喜曰。弟至矣。攜手上樓設拜。有四五天人來共坐。中郎曰。此西方邊地也。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國。上方有化佛樓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蓮。眾生託體。滿則散處樓台。與有緣淨友相聚。以無淫聲美色。勝解易成。不久進為淨土中人。予私念如此尚是邊地耶。問兄生何處。中郎曰。我淨願雖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時。今居淨域矣。終以乘急戒緩。僅地居。不得與大士升虛空寶閣。尚需進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論。讚歎如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游諸剎土。諸佛說法。皆得往聽。此實為勝。拉予行冉冉上升。倏忽千萬里。至一處隨中郎下。無日月無晝夜。光耀無障蔽皆以琉璃為地。內外映徹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劑分明。樹皆栴檀吉祥。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數千萬重。一一葉出眾妙花。作異寶色。下為寶池。波揚無量自然妙聲其底沙純以金剛。池中眾寶蓮葉五色光。池上隱隱危樓迴帶。閣道旁出。棟宇相承。窗闥交映。階墀軒檻。種種滿足。皆有無量樂器。演諸法音。大小彌陀經所載。十不得其杪忽耳。仰而睇之。空中樓閣。皆如雲氣。中郎曰。汝所見。淨土地行眾生光景。過此為法身大士。住處。甚美妙。千倍萬倍於此。神通亦百倍千倍於此。吾以慧力游其間。不得住也。過此為十地等覺所居。吾亦不得而知。過此為妙覺所居。惟佛與佛乃能知之。語罷復至一處。無牆垣。有欄楯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何物為之。覺黃金白玉。皆如土色。共坐一樓下。少談。中郎曰。吾不圖樂之至此極也。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予親見同人矣。弟般若氣分頗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歸五濁。趁強健。實悟實修。兼持淨願。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龍樹六齋法見存。遵而行之。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雖說法如雲如雨。何益於事。我與汝空王劫時。世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地。恐汝墮落。方便神力攝汝至此。淨穢相隔。不得久留。予更問伯修諸人生處曰。生處皆佳。汝後自知。忽凌空而逝。予起步池上如墮。一駭而醒。通身汗下。時殘燈在篝。明月照窗。更四下矣。

答卓發之文學

無異禪師

問。華嚴會中二乘如盲如聾。然亦兼攝聲聞。以包含無量乘故。此經雖云二乘種不生。乃所宣道品大小互通。正與華嚴四聖諦品不異。故有生彼經劫方證小果者。如大智度論言。彌陀亦以三乘度生。自應三藏。五教總攝何云不攝小乘。且既通雜華。復不能通雜華所攝無量乘耶。

居士既知華嚴攝無量乘。豈不知上德聲聞如身子目連。杜視絕聽。悉是如來勝方便力故。為導引一類小機發起深信。信於一乘。如法華雲。佛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其實皆為一佛乘故。此經云。二乘種不生者。正為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鈔雲。豈獨凡夫。亦度二乘聖人。二乘既生。況菩薩不生。彌陀以三乘度生。當無疑惑。既以三乘化導。亦攝無量乘。二經互通。不言可喻。

問餘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所謂餘門。正指教中觀行。故參禪稱為別傳淨土亦云徑路。皆以超越觀行故。今雲觀即是念。念即是觀。直以台觀當之。不反鈍置念佛耶。

橫豎等論。鈔雲。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解脫。謂樂邦與苦域並峙。故曰橫也。此是一往之說。論一心者。橫豎皆遍。彌陀經云。其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觀經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淨土唯心。以界曰橫。論心豈不圓具也。餘門非單指觀行。實乃具一切法門。參禪稱為別傳者。非五教之所詮。淨土亦云徑路。非三觀之所及。今說觀即是念。念即是觀。舉一念即具觀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觀行成就。然後往生。故知念不妨攝觀。非觀行能鈍置念佛也。

問大本雲。若有眾生。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定生彼國。疏中剋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邪。又念性剎那生滅。此經七日定力乃生。則未得禪定者無分。若此一念如一稱。成佛釋作一心歸命。則本不應系十念之後。若止作一念喜愛之心。則全無定力。亦得往生。其勝方便又當超越小本邪。

十念與此本互相通故。何分優劣。以一念具一切念故。一念未必為劣。以十念即一念故。十念未必為優。是故說一念不妨十念。說十念不妨一念。又剎那際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剎那際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或說一念。或說十念。或說七日。或說多劫。皆是如來勝方便故。亦不論定不定。喜愛不喜愛。但一心念佛。無事不辦。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更無疑慮。又何必以難易較其超越也。

問此七日。若平時姑置待臨終方念。已為天如所呵。今既屬平時。為是七日之後。盡此形壽。更不復亂邪。為復此後雖亂。終得往生邪。若永不復亂。不應止名七日。若更亂者。則已經退轉。何能感佛現前。

經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剋期往生。不論臨終平時。一聞佛名。便發猛銳。七日往生者不論。若未生者。在無間斷念念相續豈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其執持二字。何以消文。疏中雲。執者聞名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何云七日後。復隨散亂邪。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終身。如初發念頃。何愁佛不感孚也。

問鈔中明理一心為觀力成就。則體究全屬觀門。但前言妙觀難成。故顯持名殊勝。今乃復通觀法。仍是定觀勝於持名矣。若云參誰字是體究。則又全屬宗門。且當參話時不應有念。未免兩處負墮義云何通。

前言妙觀難成。顯持名殊勝。良以娑婆之眾。心多散亂。故持名攝念。勝乎觀門。今乃復通觀法。以觀境殊勝。不妨速於持名。以持名徑捷。不妨超乎觀法。兩處義成。何得雲墮。若宗門參究。是逗機之法。不必與淨土和會。如參念佛者是誰。便屬言語道斷。又不可以理路為依傍也。

問一部疏鈔。大意全重理持。則所明持法。最為要害。今既是持名。復標理觀既是理觀復拈話頭禪淨止觀三法混淆。雖復義理圓融而行人念不歸一。將何為宗。此與一門深入專修無間之旨。復何不侔。

疏鈔一部。雖則全歸理觀。如元譚雲守約則唯事持名。又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咸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則知專尚持名。不妨發明理觀。觀理明徹。如膏益火。則更增猛熾也。如華嚴大部攝無量乘。上根利智頭頭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師翁之善巧耳。

問疏指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屬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滅少愆。乃又引佛名經云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釋雲一聞則不待憶念。無量則不但八十億劫。然則何必獨指理一心也。覺於此中自相違礙。又此經亦言聞經聞名。皆得不退。則等閑發願。散亂稱名者。咸不退邪。

果得一心。則不論理事。疏鈔謂多念止滅少愆者。此是就散亂而冀一心者說也。聞名滅罪。眾生在迷。亦復不知。如地獄聞名。即得究竟。並獲往生者。何止滅罪。蓋論眾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論理論事。論定論散。如用兵之法式。臨陳決勝。貴在當人。必不以法式楷定。然後為正論也。

問棗柏言華嚴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薩境界。何故華嚴長子。乃以十願導歸極樂。如生公說闡提有佛性。則後出涅槃為證。今行願全與棗柏不符。則一論宗旨。竟將安歸。乃雲棲但拈出導歸之文。亦不能折棗柏之誤。當知棗柏未易輕詆。今欲和會兩義其說云何。

棗柏謂華嚴非往生菩薩境界。為顯一乘。不妨抑彼揚此。普賢導歸極樂。正謂攝無量乘故。棗柏為化大心凡夫頓入華藏故。普賢是華藏中菩薩。以十願導歸極樂者。為三根普利故。如觀方入一隅。則十方普現故。良以大心難發。極樂易生。究竟旨歸。彼此符合。則知棗柏原非錯誤。雲棲安得以是為非邪。

問諸經多言念佛行人。現前見佛。如遠公三睹聖相等。所謂念佛人佛住其頂。古德教人求志求驗。正在平時。今經止言臨終佛現。豈七日功成。未能現見。僅感臨終邪。抑必現前見已。然後臨終得見邪。

諸經多言行人現前見佛。亦有當來見佛之語。楞嚴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種穀得谷。必無虛棄之功也。遠公三睹聖像現前見佛也。淨土諸師臨終感佛來迎。當來見佛也。由此觀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見佛也。無論平時七日。但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喚醒自性彌陀。一切佛菩薩皆影現其中矣。

問世尊言諸修行人。用攀緣心為自性者。猶如煮沙欲成嘉饌。今念佛心是攀緣心邪。非攀緣心耶。若用攀緣心者。一切覺觀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緣心者。何言念性生滅。因果殊感。若云此生滅心即不生滅心。何云煮沙。乃法華所云。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南能所云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又非用此生滅心邪。

世尊斥世間人認攀緣心為自性。非斥用攀緣心入自性。豈不聞圓覺雲。以幻修幻。天台專用六識。阿難雲。供養如來。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惡。可以為入道之前茅。論乎真性。何用念為。論乎樂土。非念莫生。文殊雲。念性生滅。此為選耳根圓通。淨業智人。安得隨文殊腳跟轉。文殊如修般舟三昧。又當以我念佛為良導。法華一稱。塵勞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斷。妄想興而涅槃現。又當留待別時。向居士一一道破。

追頂念佛法

三峰禪師

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言做大學問之歇手處也。豈求生西方以念佛法門之大學問。而獨如記誦之學。使畢生喃喃。至臨終時悶絕無知處。猶欲以用心念佛工夫為把捉者乎。是決不然所貴在平時用功。先有歇手處耳。既有歇處。則安心樂意不愁生。不愁死。此中空洞無物。所以有不期然而然之預知時至。不期然而然之無痛無苦。不期然而然之悶絕相應。不期然而然之蓮花化生也。是知小彌陀經。只寬得七日苦功。功成之後。寥寥落落全是無功用行。故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若平時不曾到得一心不亂。卒至臨終痛苦悶絕時。必然驚慌顛倒。竟隨業去。若於此時著力。寧非艮其腓之不得自在者邪。茲因山中閑極。詠淨土偈二百首。並出追頂念佛之法。意在大家預先辦過歇手處。非敢嚼殘飯餖飣。淨土之語言學問也。幸同心者[拚-ㄙ+ㄊ]一個猛做到成辦。落得畢生作快活人。是所願矣。

念佛要一心不亂者。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三心斷絕謂之前後際斷。此因追極念極。一聞一見。觸境遇緣。逗斷心路。直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森羅萬象。了無一點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始雲去來。此個光景。名為一心不亂。到此便無心可亂故也。若不得到此境界。雖有暫時清淨。亦是小歇場。清淨時便有。動亂時便失。動亂且失。何況臨終極痛極苦時哉。痛苦尚當不得。何況悶絕時耶。可見平生小小靜境。是心意識邊事。至悶絕時。則意識聰明主宰都用不著也。近來一輩善講西方。善勤功課者。皆一曾做度悶絕工夫。到得死來。便自失守。致手忙腳亂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脫得此弊。除是大勇猛人。照佛經所云一心不亂。蓋我佛所親指極則工夫。不過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相似努力。直前無少憩息。如此兼程。定然能射馬擒王者。此等工夫。不是窮年累月寬做得來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才著緊成的。只在健時一日間一做。做斷心識。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即到悶絕時。極痛極苦。正與當初前後際斷時一樣。歸根貼體。如水歸水。似空合空。豈不自在。自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著腳。只在追頂極力。四字上成功耳。吾勸同門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將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寬約程期者也。若念處不緊。以致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苟不得此。決不能一生便到淨土。只好種蓮華妙因。以待他世成功矣。惟一心不亂。是徹頭軌則。為蓮華骨肉者。各自努力。

凡做追頂念佛工夫。不論僧尼道俗皆可勇為。但須男女分壇。不得溷濫。入期之先隔宿。夫婦分單。小床清臥。五更沐洗入壇。放空心識。關閉外緣。杜門絕事。作禮三拜之後。一總不須多禮。就於佛前先受戒圖。或已受者。即羯磨清淨。眾中推一有智者為首領。調理大眾。提起阿彌陀佛四字。一追一頂緊緊念去。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半枝小香。復坐半枝小香。週而復始。均勻不斷。飲食入廁更衣等。一例是佛。不得說話。早粥小食中齋夜粥隨時腐菜小菜勿得繁費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洶湧有力。遮攔不住。放捨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識。無從棲泊。念至二更時分。若倦極不妨各各就單睡一覺。起來依舊從前再念。一日或兩日。若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省。省來酸湯白飯。稀粥精蔬。但不可生心緣念。遽起塵勞。如覺精神抖擻。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應。心心不換。如直念到七日。或覺厭倦。不妨出期。俟健再起。蓋以做工夫法。不可與昏沉散亂打攪。若為怕昏。只管排遣。正與昏沉作對。轉斗轉多。不如放身一睡。昏沉自滅。若與掉舉打攪。只管排遣。正與掉舉作對。轉斗轉多。不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舉自滅。極時一放。正是心境歇處。才省轉來。精神倍旺。拈起洪名。十分精彩。目前雪淨。一聲一色。正是打斷心識處。妙不可言。此是法藏親證其益者。願修西方之土。不可不信。但不可藉此貪睡耳。須知做工夫到極處。若不放歇。生起陰魔。或生病苦。皆為太執不會調攝之過。主其事者。須細思之。

淨土偈

不非禪律與經師。念念西方與麼持。脫盡法中憎愛境。自然蓮出淨心池。

晚聞村哭夜聞歌。世事無憑變幻多。歌哭兩忘心自淨。單單一句古彌陀。

一聲煙篴倚牛肩。草色青黃過一年。牧得寸心歸淨土。白牛無鼻不須牽。

坐斷無心與有心。西方何處更思尋。一聲雷送夜來雨。落落空敲七寶林。

一色波涵四色花。交光如網攝河沙。重重開合十身佛。向我同論最上車。

促織聲淒雁未來。白雲青嶂夜徘徊。迂疏久已無緣慮。只許蓮華淨土栽。

澗水初幹嶺絕薪。晨炊愁殺住山人。因之轉見樂邦樂。一句彌陀念更真。

世事駢闐老未休。飄蕭白髮尚馳求。處陰身共影俱歇。一句彌陀是徹頭。

東家懺罪北家經。佛法牽人未肯停。獨有自家真歇計。彌陀一句閉柴扄。

求生切切非關癖。政為勞生癖未除。東土西方兩無癖。蓮花寂滅證無餘。

誰把旃檀古鼎燒。黃雲冉冉座中飄。分明記取當初事。身在蓮花香未消。

萬事不真悲末法。自家生死也相瞞。彌陀尚把偷心念。不肯真真拚一拚。

終身六字念難成。泛漾持名著力輕。前後斷來心始一。大拚七日猛專精。

一日若真前後斷。終身不念也相應。臨終不待尋人助。自有蓮花腳下迎。

前後斷來淨念繼。六根攝久一心成。大開眉眼朝昏過。窗外溪山枕上聲。

結壇持往生咒偈

蕅益大師

稽首無量壽。㧞業障根本。觀世音勢至。海眾菩薩僧。我迷本智光。妄墮輪迴苦。曠劫不暫停。無救無歸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濁亂。雖獲預僧倫。未入法流水。目擊法輪壞。欲挽力未能。良由無始世。不植勝善根。今以決定心。求生極樂土。乘我本誓船。廣度沉淪眾。我若不往生。不能滿所願。是故於娑婆。畢定應捨離。猶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誠心。深心迴向心。然臂香三炷。結一七淨壇。專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戀天人。及以無為處。仰願大威神。力無畏不共。三寶無邊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攝受令增長。

結壇念佛迴向文

稽首阿彌陀。諸佛護念法。淨土諸聖賢。唯垂哀護持。智旭從無始來。迷常住理。失智慧明。背自性而枉受輪迴。取妄心而永違真境。善根雖發。投正教以捨家。宿習偏濃。熏三昧而罔就。矢心淨域。誓出苦輪。機感不專。聖應莫顯。悠悠歲月。惘惘襟期。可痛可悲。無洲無渚。今依釋迦誠訓。七日持名。用投無量慈光。一生求度。棲身淨壇。專稱洪號。若定若散。有記無記。仗佛悲輪。功無唐棄。願以功德及諸善根。悉共眾生迴向安樂。所冀現生魔障消除。捨報正念決定。一剎那頃。生如來前。受菩提記。滿本願輪。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祗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里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示法源

念佛工夫。祇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迴向西方。若不迴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迴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豈不足莊嚴淨土。只為信力不深。勝業淪於有漏。又欲捨此別商。誤之誤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須改也。

示王心葵

法華一經慇勤稱嘆方便。須知有世間方便。佈施愛語孝弟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間方便。苦空無常無我不淨數息因緣遠離知足等法門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羅蜜四攝四辨八萬四千三昧總持等是也。有不思議勝異方便。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莊嚴之極樂世界。深心宏願。決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資糧。將世出世一切方便無非往生左券。此法門中。點鐵成金手段。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名絕待法也。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歧兩端者。佛言末世斗諍堅固。億億人學道。罕有一人證果。惟依念佛求生淨土。可以橫超苦輪。昔有祖師。初但至誠禮法華經。拜至糞字遂悟法華三昧。有誦法華人。來壽昌禪師處請益。叱雲。邪見眾生不識好惡。法華便是禪。那裡別有禪可參。其人服膺而去。竟以持法華悟道。若深信念佛禮拜是佛祖真因。確乎不被時流所轉。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淨土。永無泣岐之患矣。

答卓左車茶話

宗乘與淨土。二俱勝妙法。眾生根性異。不免隨機說。向上一著非淨非禪。即禪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故參究誰字。與攝心數息等。皆非淨土極則事也。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上一路。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捨西方淨土。別言惟心淨土。此是淆訛公案。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錘。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誰敢收作權乘。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誰謂定屬廉纖。但能深信此門。依信立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照古照今。非為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而已。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個消息。偈曰。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

示丁耕野居士

截流禪師

昔寂室和尚雲。世人欲修淨業。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閑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若分定常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於淨業無緣修習。忽爾喪亡。雖悔無及。何如趁身強健。努力修之。至哉言乎。然今之人無論信樂者少。縱能深信淨土。而因循需待蹉過一生者。比比皆是也。居士天姿醇謹。向見衲不久。即能警悟無常。長齋事佛。蓋宿緣有在也。然居士家無恆產。歲以館獲得糈。夫家無恆產則不足可知矣。身有館職則不閑可知矣。年方半百則未至衰老可知矣。乃一旦謝館不赴。卻諸門弟子。秉持滿分優婆塞戒。楗戶終年。專力淨業。至於資糧薪水初無會計。非勇猛丈夫而能若是乎。且以斗室狹隘。半供經像。於中避囂息影。銳意精修。一如夏屋寬舒。泰然自足。惟慮其不能久久如斯也。嗟乎夫人之居世。亦何足定哉。竊嘗論之。暇莫暇於不失時。富莫富於常知足。強莫強於勤精進。今居士兼三者而有焉。則雖舉天下之間者富者強有力者與居士較。吾知其有名而無義矣。能如是。於生淨土也何有。然更有一語願相告誡者。譬如萬斛之舟。欲有所往。檣非不高也。柁非不正也。資具非不完備也。去志非不決也。乘風張帆。有瞬息千里之勢。倘若船頭一樁未曾拔卻。被一條纜索繫住。雖種種推排。其能有濟否。今時淨業人有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㧞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裡。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或曰彼居士勇猛精進如是。豈復牽於情愛。不幾於無病而授藥乎。予曰。不然。古人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又云。道念若同情念。則成佛多時。五通仙人累劫精勤。尚以欲漏未除。墮其功行。故知未登聖果以還。鮮有不被其繫累者。居士果世念輕微。道心勇銳。見欲如避火坑。憶佛如戀慈母。淨齋清課。永矢弗渝。又何妨以無病好人。常服良藥。寧不起居輕利。轉益強健乎。總之煩惱無盡。而生死根本。則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經中處處訶責。但情愛一分疏澹。則淨業一分成熟。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也。居士其勉之哉。

西方確指

覺明妙行菩薩

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群品。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緣。應具難遭想。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所示淨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也。我昔於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雲。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為比邱。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群品。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有偈四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塵勞而淨土矣。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定茂欲捨持咒而念佛。請問。示曰。汝欲捨持咒而念佛。一志專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不得名為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馳千里。必擇良馬。故念佛人先須具大手段。割絕牽纏打開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汝應善解此義。

諸弟子當知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十方眾生是諸佛心。是故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內。然亦非諸佛之入於爾心。亦非汝心出於諸佛。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

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發。若汝等能綿密加功。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塗而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它致。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顧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

示無朽曰。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蓋汝生時撇得乾淨。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到來。灑灑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目也。至於修淨土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汝今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迴向。念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意備也。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迴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嘿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若餘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眾嚮導。報佛深恩。汝若於我所說一一遵依。方不負覺明菩薩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此非小小因緣。汝莫自生輕慢。慎之慎之。

又示曰。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不要減。只依著我行去。但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佛要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沈念去。至於迴向。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著。如虛空等。是名迴向。又靜坐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諦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個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氣趕去。謂可完卻一日課誦。便有苟且了局之見。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學道人不遵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慎之慎之。

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鬼見神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聲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念佛說

張光緯

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二字。屬手不屬口。若有物可以把捉者。非真有所把捉也。儒家謂拳拳服膺。朱子釋雲恭敬奉持之貌。即是執持之義。下云勿失之矣。便是不亂義。儒家又云顧諟。朱子釋雲常目在之。即是作觀義。亦即是不亂義。口誦目顧。耳即自聽。聲從舌流。口沾禪味。鼻聞妙香。心塵不起。如是念佛。六根歸一。從何得亂。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清淨寶瓶佛名。為其嘉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貫珠而下。谷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顧念此瓶徑寸耳。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剎。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安住其中。我亦與之俱會一處。遊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之地。雖然猶有慮。一切無明覆障。皆為鼠雀。防護稍懈。耗我嘉谷。萬一有犯波羅夷法。僧伽波尸沙法。則寶瓶墮地。破壞無餘矣。慎之哉。

今之念佛者多矣。而不知念字從心。不僅用口。若僅用口。心佛不接。有何功行。屠赤水先生曰。念佛者假口攝心。口念千聲。心想萬端。何功之有。劉玉受先生曰。念佛至數百。省之與第一句不相著者。往往而是。此際宜帶參勘。石雨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念到人空法亦空。數珠拋向無生院。如上三等念佛。方稱真佛。不然虛立程課。急急了事。當其念時。且不知所為佛者安在。何況未念以前。既念以後乎。吾向來念佛。亦只囫圇念過。今深知字字從心裡滾出來。又須字字打入心裡去。且帶作觀。瞑目向西而坐。默想神與形離。驀直西去。漸見樹林水鳥。金繩界道。羅網欄楯。以次而寶池勝蓮。香台樓閣。種種在目。儼然丈六彌陀。觀音侍左。勢至侍右。放眉間光。垂手接引。吾與諸上善人。同攝光中。隨引而上。禮足悲懇。忽見金掌摩頂。甘露灑身。如是良久徐徐神返若出定然。古人所云。先送心歸極樂者。想應如是。願告諸念佛人。須知心念。莫只口念。自然有入路矣。

書淨土約說後

翁叔元

蓮池大師。博采晉唐以來念佛生淨土者。各為傳讚。如史家體。凡百六十有六人。都為一帙。曰往生集。行世久矣。以叔元所親見者有四人。皆常熟產也。一為北門金童廟僧。日持一板擊於街巷。高聲唱無常迅速。一心念佛。眾不甚異之。明崇禎十三年庚辰春三月。遍辭諸鄰舍。叔元時八歲。嬉於門首。僧摩頂言曰。小相公好念佛。老僧去矣。叔元初不解何故。次日僧拈香佛前。合掌念佛。端坐而逝。一為城南老嫗。嫗陳姓。年七十餘。以紡棉紗為業。隨紡車聲念佛。終日不絕口。如是者。三十年矣。一日忽向其子言曰。兒不見空中幡幢寶蓋乎。因拍手大笑。自取水沐浴竟。合掌化去。觀者如堵。叔元往視之。惟見嫗凝然危坐。室中香氣。清芬襲人。非世間所有。時順治十年癸巳夏四月也。一為崇文禪師。雲棲老人之法孫也。住南洙村靜室。年五十。雙目失明。乃專心念佛。每夜登座施瑜伽食三年不輟。順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十四日。其徒行先過餘言曰。師明日西歸。特遣告別。叔元急趨往。時已昏夜。城門閉不得出。明日凌晨詣師所。緇素圍集者三十餘人。師坐於床。命其徒眾誦彌陀經一卷。誦畢入寂。室中聞菊花香三日不散。一為指南禪師。師參學有年。寓居東塔寺吳王庵。終日默坐念佛。人予之錢。即轉施與人。性坦率。於一切無少繫戀。有芝塘裡善士數人。素皈心於師。康熙三十年辛未夏六月。入城謁師。師謂曰。來月五日與諸檀施別。眾人如期往。師無他語。惟勸令念佛。趺坐而化。餘猶子是龍讀書庵中。目擊其事雲。淨土法門。自云棲滅度後。江浙間嗣響寥寥。常熟有普仁寺。陸吏部胥仲尊人所修葺也。金壇有淨土寺。李戶部肖岩昆季舍宅為院者也。卓錫於兩地者。有截流身葉霞標鶴臞四大師。皆具大弘願。以念佛法門倡導後進。精勤勇猛。學者翕然宗之。截公迴首後。有孫狀元扶桑先生之長君翰臣。為冥司勾攝。死去一晝夜醒而言曰。吾拘繫閻羅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燭天。香花布空。閻羅伏地迎西歸大師。即截公也。吾以師光明所照及。遂得放還。同日有南關外吳氏子病死。逾夕復活。具言所見。亦如孫子言。身公重趼精苦。募鑄丈六彌陀鐵像。三年而後成。常熟魔民意其有餘資。垂涎構獄師曳杖而行。時霞公住淨土寺。聞身公行。喜曰。吾方丈得人矣。乙亥十月六日迎身公入寺。越二日霞公說偈別眾。坐積薪上。舉火自焚。大眾觀嘆悲泣。得未曾有。身公既住淨土。乃迎鶴公住普仁。兩地法幢相望。遠近皈仰。海內人士。將有聞風興起。繼雲棲之法席。駕大海之慈航。而問津者踵接於金壇常熟間矣。身公鶴公尚勉旃哉。

與茅靜遠居士書

思齊法師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過訪居士。適遇公出。悵然而去。尋歸回龍。茲又一月餘矣。因數子相勸欲講法華特到杭請經。因得致書於足下。足下造橋事畢。可謂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一善甫完。復作一善。美則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孳孳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居士世間公案久已參透。西方淨業久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耶。於此二者。宜加審察。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起。慾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緣如此豐足。繼嗣如此賢能。事事適意。尚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居士今日要務。惟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衲所知識者甚寡。知識之中。求可以語此事者為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誰哉。倘不以人廢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則亦無可奈何矣。

示禪者念佛

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則葛藤。一刀斬斷。任佛他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

念佛警策卷下(終)


上篇:淨土神珠

下篇:清珠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西方確指

西方確指序 丁未夏過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書授(餘...

華嚴關脈義記

華嚴關脈義記 無礙勢。四問答取文勢。 第一展轉無盡者...

戀西大師淨土必求(淨業痛策)

淨土必求自敘 大本彌陀經云。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

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

五方便念佛門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蓮華面經

蓮華面經卷上(大乘修多羅藏)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少室六門

小室六門 第一門心經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

佛說恆水經

佛說恆水經 西晉三藏法師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與...

【註音版】五蘊皆空經

五蘊皆空經...

佛說法受塵經

佛說法受塵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廣義法門經

廣義法門經一卷(出中阿含經一品)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

【佛教詞典】般迦舍末底

(術語)Prakāśamati,沙門名,譯曰照慧。見求法高僧...

【佛教詞典】福蓋正行所集經

凡十二卷。龍樹集,宋代日稱等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

經常面對災難事件而又沒辦法幫助他們,該怎麼辦

問: 我是一名120的護士,經常面對各種突發災難事件而...

大安法師:冤親債主能否臨終障礙往生

問: 請教大安法師,如果沒有解決好與冤親債主的關係...

幸毋相忘眾生恩

了知六道眾生都對我們有恩德,這是一個全新的觀念。所...

佛告訴你為何心靜後智慧就來了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可以給家人吃三淨肉嗎

問: 如果家庭裡婆婆和丈夫都不信佛,吃肉,現在婆婆...

拜佛八問

為什麼拜佛時要輕微低頭? 佛法: 拜佛不是向外追求,...

佛經開頭的「一時」到底是哪一時

問: 佛經開篇常常說一時佛在什麼什麼地方,與多少多少...

讓心房中多開幾扇窗

有個男子好不容易存了足夠的錢,買了三層樓的獨棟房子。...

佛陀開示美色

雨季安居結束前兩個星期,一個異常美麗的女人造訪佛陀...

83歲的老母很怕死,如何幫她進入信願念佛的正軌

問: 我母親八十三歲了,精神不是很好,時而抑鬱,時而...

倘欲即生了脫,當專主淨土一門

閣下欲了生死大事,況復年臨知命,來日無多,又無知識...

馬云:在創業道路上永不放棄

和張朝陽、李彥宏、史玉柱、丁磊、馬化騰這些打小學習...

【視頻】《地藏經》1小時快版念誦

《地藏經》1小時快版念誦

【視頻】《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

《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