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四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四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真心無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體。

答。以事驗知。因用可辯。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十八空論雲。不舍離空菩薩。修學此定。止為功德善根無盡。何以故。一切諸佛。於無餘涅槃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門。有流果報。已盡。功德善根。本為化物故。恆有此用。如來雖入涅槃。猶隨眾生機緣。現應化兩身。導利含識。即是更起心義。故眾生不盡。應化之用亦不盡。故言雖入無餘。而不舍功德善根也。若二乘入滅。無更起心。以慈悲薄少。不化眾生。若佛入無餘。而更起心者。以諸佛菩薩。三身利物無窮故。如來法身。即是一切無流法之依處。故言不舍離功德也。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猶有法身者。以用證體。既覩應化之用不盡。故知此身之體。常自湛然。永無遷壞。如毘婆沙師。說無涅槃。無有自相而可言無。何以故。為能顯事用故。若不依涅槃。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則煩惱不滅。涅槃既能生道。道能滅惑。即是涅槃家事。既見有事。則知應有體。故不得言無也。

問。有何勝義。廣集一心正宗。於末學進修。得疾入道不。

答。若以宗鏡示人。直至道場。疾證菩提。更無迂曲。法華經偈云。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如有頌云。行自境界中。獲得所應得。行他境界中。如魚墮陸地。是以若行自境內。如同己物。取復何難。若行他境中。即不自在。如王失國。似鳥離空。足可知之。此是千聖入道之門。諸佛證真之路。若有入者。一入全真。博地凡夫。位齊諸佛。法華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可謂頓入頓超。諸乘匪。及以三乘之人。不知諸塵唯是識。故執心外實有境界。凡夫二乘。雖有發心趣向解脫。而猶計有生死可厭。涅槃可欣。不了唯心道理。若知一切法唯是識量。舍彼事識外計分別。既了唯心。趣理速疾。異前漸悟。故論雲。速趣涅槃。又凡夫二乘。不覺賴耶。但依分別事識資持力故。而發心修行。以不達本故。向大菩提疎而且遠。故云漸也。菩薩既了賴耶本識。則依此識資持力故。而發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親而且近。故云速也。此宗鏡中開示大意。唯論自心妙達。何待他文。為未薦者。假以文言。示令親悟。才聞便入。目擊道存。故止觀雲。直聞其言。病即除愈。如經云。佛告菩提樹神。過去有佛。名曰寶勝。滅後有長者。名曰持水。善知醫方。救諸病苦。持水有子。名曰流水。是時國內。天降災變。流水見已。自思惟言。我父年邁。不能至彼城邑聚落。便至父所。問醫方已。因得了知一切方術。遍至城邑。作如是言。我是醫師。我是醫師。善知方藥。療治一切。一切眾生。聞許治病。直聞是言。所患即除。此譬聞妙境。得入初住。以不思議境。本自圓成。長時顯現。上根才覽。直進無疑。不待舉明。重加指示。如華嚴迴向品頌云。諸佛隨宜所作業。無量無邊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無不盡。是以若入此宗鏡。己眼圓明。一一皆照。自心。決定不從他學。法藏而全開身聚。智燈而高掛靈台。步步現無盡法門。念念成六波羅蜜。如首楞嚴三昧經云。佛告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六波羅蜜世世自知。不從他學。舉足下足。入息出息。念念常有。六波羅蜜。何以故。堅意。如是菩薩。身皆是法。行皆是法。堅意。譬如有王。若諸大臣。百千種香。擣以為末。若有人來索中一種。不用餘香共相熏雜。堅意。如是百千種眾香末中。可得一種不雜餘不。不也世尊。堅意。是菩薩以一切波羅蜜熏身心故。於念念中。常生六波羅蜜。堅意。菩薩云何於念念中。生六波羅蜜。堅意。是菩薩一切悉舍。心無貪著。是檀波羅蜜。心善寂滅。畢竟無惡。是尸波羅蜜。知心盡相。於諸塵中而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勤觀擇心。知心離相。是毘梨耶波羅蜜。畢竟善寂。調伏其心。是禪波羅蜜。觀心知心。通達心相。是般若波羅蜜。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如是法門。念念皆有六波羅蜜。

問。依此寂滅無為之道。即入絕學絕待之門。莫不沉空。成於斷見不。

答。未入茲門。觸途虛幻。待真立俗。對色明空。才證斯宗。萬緣俱寂。如異色之鳥。投須彌而純變金光。猶三十三天。入雜林而更無分別。是以諸法無體。相待而成。皆無待而成待。若執有法。互相待成。則不成待。以有自體。各定。不假相待故。如中觀論偈云。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若法因待成。是法先未成。未成則無。無則云何有因待。若是法先已成。已成何用因待。是二俱不相因待。是知未成已成。俱無有待。若悟入宗鏡之時。了知虛空尚是幻生。豈更有法可為對待。如首楞嚴經云。若一人反真歸原。此十方空一時消殞。菩薩瓔珞經云。佛告天子。如吾昔求道。從無數劫分別本末。未能究盡一法定意。云何為一法。所謂無念也。菩薩得無念者。觀一切法悉皆無形。天子。吾今成佛。由此一行。得成無上正真之道。既萬法無形。對何稱有。有既不有。曷得雲常。空復何空。憑誰稱斷。若心外有法。即成斷常。若法外無心。孰言空有。所以傅大士雲。君不見自心非斷亦非常。普在諸方不入方。亦復不依前後際。又復非圓非短長。寂然無生亦無滅。非黑非白與青黃。雖復念慮知諸法。而實不住念中央。眾生入而無所入。雖趣六境實無傷。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號曰法中王。故思益經云。若有於法生見。則於其人。佛不出世。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所以者何。涅槃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念戲論。是以若論成壞有空。皆徇世間名字。不出外道諸見。如狗逐塊。豈達自宗。則知名字如塊。真理如人。無明癡犬。逐名言塊。種智師子。得理亡名。故知。言語從覺觀生。息覺觀。則名言絕。言思絕。則待絕亡。中觀論疏雲。盡不盡門者。若念念遷滅。滅無可成。若念念相續。續非始成。若念念遷滅。滅無始壞。若念念相續。續不可壞。故盡不盡。俱無成壞。又諸法日夜中。念念常滅盡。過去如水流不住。是則名盡。是事不可取。不可說。如野馬無決定性。云何可分別說有成。又念念生滅。常相續不斷。故名不盡。云何可分別說言。今是成時。是故盡亦無成。不盡亦無成。既無成。亦無壞。是以一切諸法。尚無有成。云何說斷。皆以實際為定量。則無有變異。

如經問。何等是真智慧。

答言。無變異相。如眾生無變異相。真智慧亦無變異。又。

問。云何是眾生相。

答。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如是相。則無變異。乃至如虛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云何無變異。以無二故。亦無無二。方成真智。但云無有二。非是有無二。如華嚴經頌云。常於諸法不作二。亦復不作於不二。於二不二並皆離。知其悉是語言道。是知一切言語。皆從覺觀而生。才有覺觀。便形紋綵。發萠芽於境上。起兆朕於心中。心境對治。便為質礙。若入宗鏡。自絕言思。妙旨潛通。了無所得。又若一切修行趣佛乘人。但先得旨之後。方可以佛知見。治諸餘習。以正定水。瑩。淨禪支。用多聞慧。助生觀力。乃至習誦熏修。萬行嚴飾。若未入宗鏡。不了自心。縱多聞習誦。俱不成就。如善星受持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不達無生。返墮地獄。又如阿難多聞。不明實相。遭淫席所縛。為文殊所訶。應須先入正宗。後修福智。如瑠璃之含寶月。似摩尼之置高幢。方得通透無瑕。能雨眾寶。自他兼利。豈虛搆哉。又此絕待無作真心。非是斷空但空。若眾生一切妄心。世間一切幻法。以情識分別不及。故。目之為空。如洞山和尚偈云。世間塵事亂如毛。不向空門何處消。若待境緣除蕩盡。古人那得喻芭蕉。龐居士偈云。識樂眾生樂。緣繩妄走作。智樂菩薩樂。無繩亦無縛。若有發心者。直須學無作。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惡。見礦不識金。入爐始知錯。黃蘖和尚雲。無人敢入此門。恐畏落空。盡望涯而退。證道歌雲。嗟末法。惡時代。眾生薄福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冤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問。悟此心宗修行之人。得圓滿普賢行不。

答。一切理智。無邊行願。皆不出普賢一毛孔。若實入此宗鏡中。乃至凡聖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圓滿普賢之行。如華嚴經海幢比丘。入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三昧。經行地側。結加趺坐。入於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從其身份。出十法界身雲。一切供具。雨無量法雨等。又如善見比丘。告善財言。我經行時。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現前。智慧清淨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現前。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又如喜目觀察眾生夜神。入大勢力普喜幢解脫門。於其身上。一一毛孔。出無量種變化身雲。隨其所應。以妙言音。而為說法。普攝無量一切眾生。皆令歡喜而得利益。又如善財。重觀普賢一一身份。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風輪水輪。地輪火輪。大海江河。及諸寶山。須彌鐵圍。村營城邑。宮殿園苑。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天龍八部。人與非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處。日月星宿。風雲雷電。晝夜月時。及以年劫。諸佛出世。菩薩眾會。道場莊嚴。如是等事。悉皆明見。如見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如是見。如見現在十方世界。前際後際一切世界。亦如是見。各各差別。不相雜亂。如說海幢身份之上。善見一念之中。普賢毛孔之內。盡十方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凡聖境界。淨穢國土。靡所不現。可證宗鏡無外。無法不含。如卷大海之波瀾。收歸一滴。猶撮十方之剎土。指在一塵。如古德雲。以遮那之境界。眾妙之玄門。知識說之而不窮。善財酌之而不竭。文殊體之而寂寂。普賢證之以重重。何者。以文殊是自心如理之體。體常湛然。以普賢是自心如量之用。用周法界。所以寶性論明。有二種修行。一如實修行。了如理一味。二。遍滿修行。備知一心有恆沙法界。是以悟此真如無盡之心。成得普賢無盡之行。亦云梵行已立己事已辦。如不了此而妄有所修。非唯不具普賢行門。乃至三歸五戒等一切修進之門。悉不成就。以不達本故。所以法華經云。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以自他所隔。但為愛見之心。未達一乘。豈成同體之行。又云。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嘆。是則勇勐。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故知見性修行。性周萬行。如華嚴經云。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若明見此旨。方稱圓修。權教罔思。下位天隔。讚一念隨喜。福尚無量。何況正念修行。為人開示。所以文句疏。釋。一念隨喜者。自未有行。但隨喜法及人。功報尚多。況行到耶。隨喜心有二。若聞開權顯實。即於一念心中。解非權非實之理。信佛知見。又雙解權實。事理圓融。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此即竪論隨喜。又若聞開權顯實之意。即於一心。廣解一切心。又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障礙。若欲分別。辯說無窮。月四月至歲。旋轉不盡。雖未得真隨喜心。能如此解。法既如此。人亦如是。此約橫論隨喜。即橫而竪。即竪而橫。故大涅槃經云。寧願少聞。多解義味。即此意也。故知才聞一心。能生隨喜。則洞了諸法。無有遺餘。可謂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於凡夫心能生圓信。格量功德。唯佛方知。若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海。而不伏見愛。不及煖法人。二乘無學。子果俱脫。猶被涅槃縛。不知其因果俱權。通教人修因雖巧。發心不識五百由旬。得果止除四住。別人雖勝二乘。修因則偏。其門又拙。非佛所讚。皆不及初隨喜一念圓信之人。又止觀雲。能如是入唯心觀者。則具一切法門。該括周備。規矩。初心送行人。到彼薩雲蓋。如來積劫之所勤求。道場之所妙悟。正在茲乎。故知萬途雖別。一性無差。若未歸此自心之性。終非究竟。凡有所作。心境不亡。皆墮輪迴。不入真實。如大智度論雲。復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於海。合為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為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無本末生滅諸法戲論。是名為法性。又如犢子。周章鳴喚。得母乃止。諸法亦如是。種種別異。取舍不同。得到自性乃止。無復過處。是名法性。如一切菩薩求道修行。若未到宗鏡。心終不止。所以宗鏡略有二意。一為頓悟知宗。二為圓修辦事。如首楞嚴經云。佛責阿難言。非汝歷劫辛勤證修。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消其愛慾。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慾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乃至阿難等既開悟。後重請妙修行路。如經云。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闇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乃至佛告阿難。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釋曰。詳夫諸大乘經。祖佛正意。凡從今日去紹佛乘人。先須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為因。然後以無生之旨。遍治一切。所以華嚴論雲。若有習氣。還以佛知見治之。若不入佛知見。設有修行。但成折伏。終不能入諸佛駛水之流。如法華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只是於眾生心中。而論開示。以佛知見蘊在眾生心故。若宗門中。從上亦云。先須知有。然後保任。又云。頭尾須得相稱。不可理行有闕。心口相違。入我宗中。無有是處。若未悟自心無生之理。唯以生滅心為因。欲求無生之果。如蒸砂作飯。種苦求甘。因果不同。體用俱失。邪修妄習。猶九十六種。揑目生華。趣寂執權。似三乘道人。勞神費力。若入宗鏡。理行俱圓。可謂二見之良醫。釋真之皎日矣。故大涅槃經云。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夫未遇宗鏡正法之日。一心實智之海。歸前所有一切修行三昧諸行。皆是無常。不成上善。以未究竟故。如經云。佛言。善男子。雖修一切契經諸定。未聞如是大涅槃經。咸言一切悉是無常。聞是經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眾流。皆歸於海。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何以故。究竟善說有佛性故。所以才知。有佛性。自然解行相應。如結網而終是取魚。裹糧而必須前進。如雲。若唯解而無行。同沙井之非潤。專虛而不實。似空雲而無雨。是以此錄。全為修習菩薩道。圓滿普賢門。遂乃廣集了義金文。先德遺旨。皆令信順。與道相應。該括始終。自他兼利。以真如一心。性無盡故。法爾如是順性而行。無有匱息。自然圓滿。一切智慧。一切慈悲。一切三昧。一切神通。一切行願。一切因果。一切理事。一切權實。一切行布。一切圓融。所以華嚴論雲。經明。法雲地菩薩。隨心念力。廣大微細。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參。神通。德用自在。皆隨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眾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執業所成。人天地獄畜生餓鬼善惡等報果。一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薩。以無作法身大智之力。隨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時自在。皆悉知見。以普光明智為體。為智體無依。稱性遍周法界。與虛空量等。周滿十方世界。以無性智。大用隨念。以不忘失智。隨念皆成。以具總別同異。成壞俱作。以廣狹大小自在智。化通無礙。以與一切眾生同體智。能變一切眾生境界。純為淨土之剎。以自他無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身無大小。離量之智。能以毛孔廣容佛剎。以等虛空無邊無方之智。而一念現生。滿十方而無去來。以如響智。而能響應。對現。等眾生應。形以是具足圓滿福德智。而恆居妙剎。常與一切眾生同居。若非聖所加持力。而眾生不見。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有人。以摩尼寶。置色衣中。其摩尼寶。雖同衣色。不舍自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知慧。以為心寶。觀一切智。普皆明現。然不舍於菩薩諸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大誓願。利益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承事一切諸佛。嚴淨一切世界。安慰眾生。深入法海。為淨眾生界現大自在。給施眾生。普照世間。入於無邊幻化法門。不退不轉。無疲無厭。佛子。譬如虛空。持眾世界。若成若住。無厭無倦。無羸無朽。無散無壞。無變無異。無有差別。不舍自性。何以故。虛空自性。法應爾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立無量大願。度一切眾生。心無厭倦。乃至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一切如來無差別性。此是無礙方便之門。此能出生菩薩眾會。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進入薩婆若。此能開顯諸三昧門。此能無礙普入諸剎。此能調伏一切眾生。此能住於無眾生際。此能開示一切佛法。此於境界皆無所得。雖一切時演說開示。而恆遠離妄想分別。雖知諸法皆無所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雖知諸佛無有二相。而能顯示一切諸佛。雖知無色。而演說諸色。雖知無受。而演說諸受。雖知無想。而演說諸想。雖知無行。而演說諸行。雖知無識。而演說諸識。恆以法輪。開示一切。雖知法無生。而常轉法輪。雖知法無差別。而說諸差別門。雖知諸法無有生滅。而說一切生滅之相。雖知諸法無麁無細。而說諸法麁細之相。雖知諸法無上中下。而能宣說最上之法。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能演說清淨言詞。雖知諸法無內無外。而說一切內外諸法。雖知諸法不可了知。而說種種智慧觀察。雖知諸法無有真實。而說出離真實之道。雖知諸法畢竟無盡。而能演說盡諸有漏。雖知諸法無違無諍。然亦不無自他差別。雖知諸法畢竟無師。而常尊敬一切師長。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雖知法無轉。而轉法輪。雖知法無起。而示諸因緣。雖知諸法無有前際。而廣說過去。雖知諸法無有後際。而廣說未來。雖知諸法無有中際。而廣說現在。雖知諸法無有作者。而說諸作業。雖知諸法無有因緣。而說諸集因。雖知諸法無有等比。而說平等不平等道。雖知諸法無有言說。而決定說三世之法。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雖知法無身。而廣說法身。雖知三世諸佛無邊。而能演說唯有一佛。雖知法無色。而現種種色。雖知法無見。而廣說諸見。雖知法無相。而說種種相。雖知諸法無有境界。而廣宣說智慧境界。雖知諸法無有差別。而說行果種種差別。雖知諸法無有出離。而說清淨諸出離行。雖知諸法本來常住。而說一切諸流轉法。雖知諸法無有照明。而恆廣說照明之法。釋曰。譬如虛空。持眾世界。若成若住。無厭無倦者。以普賢智。了一切法。皆如虛空性故。虛空之性。即凡聖身。只為眾生不了。迷為生死。變作根塵。菩薩故能對現色身。隨應說法。故云普賢身相如虛空。又偈云。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又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是知若法若行。皆我之心性。猶如虛空。豈有厭倦乎。若不了一切法同虛空性。執有前境相狀。可觀。隨相發心。緣塵起行。不達同體之旨。悉墮有為。盡成愛見之悲。終成厭倦。若依宗鏡。如說修行。所有一毫之功。畢趣菩提之果。是以無緣之緣。顯無化之化。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緣。即無所化。若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如是則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非起行之真。不從行顯。良以體融行而因圓。行該真而果滿。理行兼備。因果同時。圓解圓修。方成宗鏡。又此普賢之行。全是佛智。佛智即是真心。如華嚴經頌云。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則全佛智是眾生心。世間妄想。皆從眾生心變。能變之心。既是佛智。所變之境。豈成實耶。則了世間妄想皆空。終不起於異見分別。謂凡謂聖。謂有謂無等。又了世間妄想。即如量智。不起異分別。即如理智。如量觀俗。如理了真。又即體之相包含。是如量智。即相之體一味。是如理智。若理量雙消。方冥佛智。是以若欲真俗雙照。因果俱圓。不出如理如量之二智。如佛性論雲。此理量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境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義。如理智為因。如量智為果。言如理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為果者。由此理故。知於如來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淨因。如量智者。是圓滿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三惑滅盡。圓滿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圓滿。故知成佛皆由二智。如理智者。即一心之體為因。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為果。所以體用相即。因果同時。初後卷舒。悉於一心圓滿。乃至法界顯於塵內。寶剎現於毛端。皆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若但證如理之旨。普賢大用不得現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具此二門。方明宗鏡。所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古釋雲。善財既因毘目仙人善友力。瞬息之間。或有佛所。見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行不倦。何得一生不經多劫。仙人之力。長短自在。故如世王質。遇仙之碁。令斧柯爛。三歲尚謂食頃。既能以長為短。亦能以短為長。如周穆隨於幻人。雖經多年。實唯瞬息。故不應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旨也。故知隨心轉變。不定。長短。心長則長。心短即短。延促是心。非於時分。一切萬法。皆是心成。離心計度。皆失宗旨。

宗鏡錄卷第四十

      丁未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元帝師苾芻拔合思巴集 敬...

佛說優填王經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

【註音版】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觀察諸法行經

觀察諸法行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無邊善方便...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佛教詞典】圓教

大乘究竟圓滿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四教中之第四,或華嚴...

【佛教詞典】九有情居

指有情(眾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處所,共有九處。...

大多數失敗的婚姻都是自毀的

婚姻是需要經營的,美滿的婚姻都是雙方不斷妥協的結果...

我們的生命需要拜佛

禮拜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一種禮儀,相信只要是中國人都...

妙蓮老和尚《吃素增福壽》

1.素食少病又健康 我們佛家吃飯,完全都是素食;這在...

善慧菩薩的下生因緣

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時,提播婆底城的燈照王以正法治理國...

蕅益大師《淨土玄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

您可知江上船隻多少

脫名韁利鎖,乘法船遨遊。 破我執自在,為蒼生奔走。 ...

金剛經感應錄:金剛神護持誦經人

柴注,宋朝青州人,任官壽春郡司理,曾經審理一宗謀財...

邪淫的可怕

人們都知道殺業非常可怕,卻不知道邪淫更加可怕;人們...

猴子度惡人

無數劫以前有一隻猴子,它在深山中修行,它的心地非常...

一門出了七院士的錢氏家族

一門出了七院士,這在中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五濁惡世裡,眾生的身心障礙特別大

現在我們談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三乘呢?...

「十方佛」是哪十尊佛

十方,梵語 dasa disah,巴利語 dasa disā。為四方、...

【視頻】早課(江蘇東台彌陀寺)

早課(江蘇東台彌陀寺)

【視頻】《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