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四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

草庵錄紀日本國師問事

再答日本國十問

答泰禪師佛法十問

再答泰禪師三問

天童凝禪師上四明法師第一書

四明法師復天童凝禪師第一書

天童又上四明第二書

四明又復天童第二書

天童又上四明第三書

忠法師天童四明往覆書後敘

草庵錄紀天童四明往覆書

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並序准行業碑。則雲二十問。若據傳寫諸本。並載二十七問。恐續後問答參入前文。今依二十七問 行)

日本國師問 四明法師答

皇宋咸平六年癸卯歲。日本國僧(寂照)等。齎到彼國天台山源信禪師於天台教門致相違問目二十七條。四明傳教沙門(知禮)憑教略答。隨問書之。

諸方匠碩或一披覽。無吝斤削雲。

天台宗疑問二十七條。恭投函丈。伏冀垂慈。一一伸釋。不勝至幸。

日本國天台山楞嚴院法橋上士位內供奉十大禪師 源信 上。

一問。法華三週授記作佛(云云)。近代疑者。雲。為是初住佛。為是妙覺佛。若是妙覺者。大師常雲。初住八相佛也。若是初住者。圓頓速疾經一二生尚可究竟。況經無數劫耶。

答。三週所授乃八相應身記也。此之八相始從初住分顯法身。終至妙覺究竟法身。皆能現此益物之相。三週得入者不局初住。如疏雲。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而多雲初住者。蓋指其首耳。又皆云經無數劫者。與物結緣。作淨佛國土因也。若無眾多受化之機。如何現身說法耶。若論法身之本。乃即座而得。豈待經無數劫乎。

二問。譬喻品記雲。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爾前見思俱斷。至六心時。見猶未盡。六心尚退。近代疑者雲。別教初住界內見惑皆已斷盡。豈第六住見猶未盡退作凡夫逆罪人耶。

答。若常程別教皆云初住斷見更不起諸重過也。況見惑名數雖多。乃一位頓斷。思惑乃經諸位方盡。此常所談別教分齊也。今記主見雲身子六住尚退復起重罪。遂以義求。恐有教門見思俱斷。至六心時。思猶未盡。見亦餘殘。所以能牽惡道也。此是記主約義斟酌之詞。不可將現行別教難也。若據起信。唯云不退。乃克就圓人辨之。若論示跡。亦須示其階位。約惑分齊。方有退義。

三問。化城喻品疏雲。問如上塵數。多許時節。今始得羅漢。當知無生法忍何易可階。答。一雲。大聖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說。對治厭道長者說短。於道生輕易想者說長。當知言如許劫方今得羅漢者 此是如來權行四悉檀。引諸實行。令入道耳。近代疑者雲。泛爾說佛道長短。或可是善巧四悉然大通塵數劫猶是指實事。若不爾者。則何勞展轉摩重重土。莫不徒費言詞耶。是事若非實。諸所言說權實難辨。加之。疏第一許久遠為種過去為熟近世為脫者。記判之為本眷屬也。此何言始得羅漢者是權行四悉檀耶。

答。誠如所問。然有其由。何者。若遠討父子之因。深窮種熟之際。諸經未談其始。此品亦未及說。須依壽量品文方盡神通之力。但為若推遠種。定指長時。則眾生不起壯心。不強自力故。今疏記且作悉檀解之。欲使立行加功。乃弘經之要也。故雖一生十地三世六根。若無宿種冥熏。豈有利根自發。又若此品唯論權示遠壽。亦是虛談。將何永異諸經。將何以明本妙。雖曰初心憑教。還須以義自裁。加復疏標一雲。知非定判。記斥端拱。信是策詞。若據斯文。全非違教也。

四問。寶塔品。依多寶本願分身咸集。疑者雲。大論明釋迦分身土雲。白銀世界。純有支佛。黃金世界。純有羅漢。彼土諸佛皆悉來否。若來者。佛光所照分身國土。皆以玻瓈為地。不雲白銀黃金。又分身土有諸菩薩。分身來時。各將一大菩薩。而彼二世界不雲有菩薩也。若言不來者。即違盡還集一處之願。又違悉已來集之文。有遮難者雲。約多分雲盡集悉來。或云玻瓈為地。有諸菩薩。如置綠豆烏豆聚中。以少從多。名烏豆聚。重難雲。若約多分。還招巨妨。彼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文。聲聞菩薩皆成佛道之言。亦應從多。若爾。即同五性宗意耶。

答。經論相違。其例不少。不須和會也。今若強會者。此經雖則雲皆以玻瓈為地。何妨樹木宮殿。或純黃金白銀。亦得雲黃金白銀世界也。又本居之土雖無菩薩。欲來集時。為同諸佛故。將化菩薩來為侍者。應無大妨。又諸土唯雲菩薩充滿者。蓋約今經開顯而說。但化菩薩。不為二乘。乃直以二乘而為菩薩。有何不可。

五問。提婆品記釋龍女所從來處有三義。其第二義雲。海眾縱移。而龍宮不動。龍謂不動。而所居已變。從變而不變處來。有何不可(云云)。疑者雲。此中指何處名為所居。若龍宮者。上云不動。下那忽雲已變。若大海者。上云龍宮不動。不雲大海不動。今那忽約大海。雲龍謂不動耶。又變而不變者。其意云何。近日學者各執不同。試垂一決。

答。經云。移諸天人。記雲。海眾縱移。經云。娑婆世界即變瑠璃為地。至無大海江河。驗是移於有情。變於無情也。於有情中。娑竭龍眾以有緣故獨不被移。龍既不移。所居宮殿豈可依於寶地。即須在大海也。故知。此會之眾以佛神力變故皆見寶剎。龍眾自見海中宮殿。今文殊隨彼類見。故經家雲。從於大海婆竭羅龍王宮自然湧出也。變而不變。思之可知。

六問。壽量品疏雲。華嚴寂滅道場大經超前九劫皆成方便。疑者雲。大經唯有雪山童子超十二劫。此中何云超九劫耶。

答。或錄者筆誤。或後人寫訛。況無大害。何足苦疑。

七問。分別功德品疏雲。或可一人有八番增。或可一世或八世或無量世或一念或八念或無量念(云云)。疑者雲。疏第四雲。三週聲聞未斷無明。有三根利鈍。若真修體顯。則無差降。初住已上更起緣修。無復勝負。真修體融。寧得有異耶(云云)。今何有一念八念乃至無量世差降耶。若爾。云何論父母所生身證妙覺耶若許證者。經以龍女為速疾證。而大師判為初住八相。既有速疾證理。何故龍女不是證妙覺耶。況復起信和會諸經長短兩說。唯以三祇為證理。天台不可違馬鳴也。若不許者。既有一念八番增損。何不許一生四十二番耶。圓頓速疾之道。豈必經爾許劫耶。

答。第四疏雲。三根入初住。猶有利鈍不。記雲。即此三根入住已後。猶名三不。今據記主出問意者。入住之後。身子等為上根。飲光滿慈等仍是中下耶。疏答雲。真修體顯則無差降。此答意者。三根證理之後。縱起緣修。終不准前上根仍上中根還中等也。故知。為被根性求定故。雲真修無差。若自判法身增道損生。寧無遲速耶。故有一念八念三世八世等異也。又問一生妙覺者。疏既有一念八番。金光明中復有生身十地。以此驗。即身證妙覺。非一向無。但為華嚴經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文正是初住八相。世人多謂妙覺法身。則全失四十一位修證。是故今家凡判八相。多在無生位中。且龍女修證之文。及以南方成佛之相。難可的判高下。蓋發心畢竟二不別也。餘處所明。初登地住。三因開發。既得無生。則任運證於後位。且龍女畜生之報便證此位。即能八相。益物足顯速疾證也。若據起信。既是通伸衍門三教。定說劫數之文。恐是別教教道之義。若云馬鳴天台不可相違者。如天台判本門記別則一向不用天親本論。本論尚自去取。況通伸論耶。

八問。隨喜品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一念隨喜所得功德無量無邊。疏判為初隨喜品。合有五十功德。又勸發品雲。成就四法能得是經。疏雲。舊說能行四法。手得是經。今謂不爾。上文謂。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又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蓋法華之正體能行四法必得此解。疑者雲。大般若經說。善根未熟薄福德故。尚不聞名字。況得手執。若手得者。速坐菩提座。又云。一經其耳。善根力故。定得無上菩提。即知雖不具五十功德不解實相。但聞名字手執經卷者。皆是功德無量。誠不可偏取於此也。

答。釋經淺深各有其致。今經隨喜具有二種。謂內解外事。外事容可淺釋。內解須作深明。若勸發品。既是普賢遠來重請說經。如來因茲略演四法。若非開示悟入總括一經。何能酬其所請。能請之位既高。所得之經豈淺。故不可但作手得經卷解也。彼般若經手得耳聞既成菩提之種。豈無善根者有斯遭遇耶。若成不壞之種。即有出離之期。故有速坐定得之謂也。況彼手執耳聞寧可一向作淺事解之。且夫弘經。本為生善。若不以理行策之。其可得乎。

九問。法師功德品疏雲。梵王報得天眼。在己界遍見大千。大千外有風輪。與眼作障。不能見外。若在他界。則不遍見大千。非所統故。大羅漢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世界。不以風輪為礙。亦無己他界隔。疑者雲。大論第五雲。大羅漢少用心見二千界。大用心見大千界。辟支佛亦爾。又論一十四雲。聲聞人極多傍見小千。上下亦遍見。問。大梵王亦能見千世界。有何等異。答。大梵自於千世界中立則遍見。若在邊立則不見餘處。聲聞不爾。在所住處常見千世界。辟支佛見百千世界。據論意雲。依任運用心。大小等別。二乘所見各有不同也。然梵王所見千世界應是一小千。支佛所見百千世界應是百小千。又十住毘婆沙雲。二乘神通不過大千。今何云梵王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世界耶(百佛世界論文意當百千世界。故四念處四教義並雲。支佛發天眼。乃過三千見他方界)如是等事相不同。要須有定論也。

答。總持菩薩之言必稱法相。蓋曾躬講智論。應不徒然。乃是妙解論文。得其遠意。何者。如論伸兩教之義。文中凡舉二乘。即兼藏通。只如所引。豈是一途。初雲大用心者見大千。次雲極多者見小千。聲聞既有多種。支佛不可一準。既習氣分侵。合所見更廣。文中既雲見百千世界。豈可定為小千耶。只為小辟支與聲聞不別故。雲支佛亦爾。梵王諸教功用亦多。但為讓彼二乘故。令劣於一等。然是大千之主。寧見己界不周。願將法義定文。無使專文失義也。

十問。不輕品說。因行不輕行。疾得成佛(云云)。疑者雲。此不輕事望久遠實成。為前為後。若前。即違壽量疏雲常不輕更近之言。若後。誰信由不輕行成佛速疾耶。

答。若在前者。即是實因。若在後者。即為淨佛國土之因也。故知。依此經意。偏示正因。行不輕行。即速疾取土。而得成佛。故云。受持此經。為人說故。疾得佛道是也。

十一問。囑累品疏雲。佛以一權智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國土測塞虛空諸菩薩實智之頂。疑者雲。指何等國土名三千三百那由他耶。有云。指三變淨土。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若依此義。可雲三千三百。此說是不。

答。據理。須指三變淨土也。此中應非大千為一國土。恐指一四天下為一國矣。娑婆既是大千之名。則可足成三千三百。然則大千亦似未及一百萬億那由他四天下。恐約大數。增至大千。何者。小數則十十成百。百百為千。千千為萬等故。

十二問。囑累品記出正法華誤雲。寶掌菩薩離開為二。更加寶印首。掌已是手。復加頭首。離為二人。疑者雲。彼經有寶掌菩薩印首菩薩。無寶印首菩薩。今雲更加寶印首。意復云何。況餘經中亦有此三菩薩。何苦破之耶。

答。蓋傳寫多誤。存沒難見。記主當時所覽之本必有三菩薩名。終非妄斥。餘經雖有此三聖號。既無重譯之文。即非此例為難也。

十三問。普門品疏雲。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疑者雲。第三句可雲多人受多苦。若不爾者。自與第一句同。何句法空設也。

答。據其句法推其義意。第三句當如所改也。茲乃往時寫者見第四句一人受少苦。欲對此句。乃妄改第三句。為之一人受多苦。而不思與上第一句義相同也。

十四問。勸發品記雲。十地但斷十二品盡。非斷伏極。知非普賢義。疑者雲。十地但斷十品。何云十二耶。若斷十二品。還過普賢。何云非斷伏極也。亦不可言是別教意。由來普賢但約圓位故。

答。彼國記文寫訛也。據宋地本雲。十地但斷四十品盡。非斷伏極。

十五問。妙記第一決釋最初無教佛雲。終有一佛。在初無教(云云)。疑者雲。義猶未了。若許無教有佛。墮無因過。若言稟教。墮無窮過。願聞一揆矣。

答。最初一佛雖無稟教之因。而有內熏自悟之因。記中示之甚明。何言墮無因耶。

十六問。南嶽法華懺法雲。過去二萬億日月燈明佛。未來具足千萬光相莊嚴佛。疑者雲。經中無億字無莊嚴字。南嶽何輒加之耶。

答。經中雖無。而南嶽是相似位人。以三達五眼照之。合有三字故加之。後世難輒削去也。

十七問。妙玄第六示國土苦樂有二釋。一雲。由眾生非佛所為。一雲。由佛不關眾生(云云)。疑者雲。釋尊本願雲。我未來出穢惡國土。利益十方淨土擯出惡業眾生。故知。所有苦事但是眾生惡業所感。何言由佛不關眾生。若佛所為者。莫也眾生惡業空無果報耶。豈如來背於大悲方便。令諸眾生受三塗苦耶。然則不輕所行之行。文殊所化之眾。皆是巧施方便。易長令短。轉重令輕。固非設苦惱因緣也。

答。若論作善惡因招苦樂報。乃由眾生非關於佛。若約用苦樂事折攝眾生。乃由佛現不關眾生。良由宜用苦治方受化者。諸佛即為作之。如先王制刑。豈欲以苦加於百姓。蓋至仁也。諸佛亦爾。為折攝故。而強現之。又苦樂之國眾生雖居。不得自在。諸佛於茲而能轉變。故云由佛。又佛是生家之佛。生是佛家之生。故云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諸佛心內眾生新新作業。故知。論生則一時屬生。舉佛則一時屬佛。以是義故。故經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也。

十八問。妙玄第九解本門得益雲。令法身菩薩得大利益。抹十萬那由他土為塵數。增道菩薩不能令盡。近代疑者雲。分別功德品但舉大千界中千界四天下等塵數。尚不及百千。何言十萬那由他耶。

答。於諸方面各那由他諸小國土方名大千。經云。大千等微塵數。豈不該於十萬。如一微塵。尚有十方分。況大千耶。若言盡十方界皆抹為塵。則方與經文相違也。

十九問。釋籤第五解不動三昧雲。果報及三惑成三不動者。動則兼業。諦但有三。業及見思同入俗諦所破故也。近代疑者雲。餘三昧及以諸處皆以見思為真諦所破。此中何為俗諦所破耶。

答。此中乃以業及見思同入生死俗諦。正為真諦所破。成於真諦三昧矣。餘文以業同塵沙破則成俗諦三昧者。各有所以。何者。如前無垢等諸文中乃以散善破於惡業。散善則成假觀也。此中以定善破於散善則成空觀也。故云。背舍伏見思等。記主窮幽故有斯對。

二十問。止觀第一說三藏教佛神通雲。一心作一。不得眾多。弘決雲。化主語時。化事即語。化主默時。化事即默。語默既爾。餘義亦然。故非任運真化也。近代疑者雲。按俱舍二十七雲。聲聞神通一心但作一。如來神通一心作無量。如彼頌曰。一化主語時。諸所化皆語。一化主若默。諸所化亦然。化身與化主。語必俱非佛。今止觀何違彼文耶。又大論第九明毘曇佛義。與今記文亦相違。不能繁引耳。

答。假令化主化事一時現。而其語默不俱。乃一心作一語。一心作一默故。故云一心作也。豈比夫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不動而應化。化無方者也。餘者相違可以意會。必無巨妨。

二十一問。止觀第三說別接通人云。初修空假二觀。破真俗上惑盡。方聞中道。仍須修觀破無明能八相作佛。意雲。即身登十地耳。近代疑者雲。且別教人尚無肉身登十地者。云何從劣教來便能超登耶。

答。據其二觀功成二諦惑盡。仍修中觀深伏無明。必合經生歷於多劫。未知何處定雲即身。應現聞中之言可雲即世。修觀之語不必一生。況聞中之後不局今證。須歸後教也。

二十二問。止觀第六雲。若超斷至第五品名家家。近代疑者雲。弘決謂。大師所用並准舊婆沙。若欲知者。更檢彼文。今檢婆沙。斷三四品三二生者名為家家。無超次。別亦無斷五品名家家者。何云超斷五品名家家耶。雖弘決解釋。猶不出此義。止觀又云。次斷六品盡名斯陀含果。超斷至六品盡名一往來。且斯陀含翻一往來。何以一名分超分次不同耶。止觀又云。次斷七品至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斷第八品名一種子。此亦依彼論說斷。凡此中超義並未知所從。

答。婆沙新舊未暇撿。

二十三問。止觀等意雲。無始藏心具十界十如是法。乃至佛果亦復如是。弘決雲。闡提斷修善盡。但有性善在。如來斷修惡盡。但有性惡在。近代疑者雲。起信論對治邪執門雲。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云何對治(問也)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於恆河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以過恆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答也)論謂性自本無。何與天台所談性具頓相違耶。

答。百界千如。性善性惡。皆是體具。微妙法門。清淨功德。即起信中過恆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皆真如故。若一切世間生死煩惱妄染之法。皆是修惡。雖全性起。而違於性。故須永滅。若稱理而修。萬行功德。皆是修善。亦全性起。而順於性。即同常住。故云。像實故稱理本有。虛空故迷轉成性。遂使證會之時修惡雖盡性惡常存也。諸家所明感應之義。為不知性惡法門故。其果後垂惡趣之身。皆須以神通力變現。所以今家斥同外道神變也。故云。證本真源。還任眾生。轉識現起。若不談體具十界。亦是別教之義。若得此意。一家教旨如觀掌中。與諸經論更無少異也。

二十四問。四教義第一解有頓漸等教異雲。鹿野鶴林之文。七處八會之教。豈非無頓漸之異不定秘密之殊。疑者雲。此中應言豈非有。何言無字耶。

答。若據此地本。而雲非頓漸之異。今以義求之。知二處本皆訛。於彼本非字下。須除無字。此地本須於非字上加一豈字。則彼此文義成也。

二十五問。四教義第三雲。三藏菩薩行菩薩道。二阿僧祇劫是煖法位。第三僧祇是頂法位(云云)。近代疑者雲。婆沙論後身菩薩坐道樹下。始修四善根。一座成正覺。三藏教義多依婆沙。斯文相違何耶。

答。三藏菩薩二三僧祇雖用煖頂觀法。正為伏惑。行諸事行。若到樹下。行為真故。複用四法為斷惑加行也。如三祇久伏三界思惑。而於樹下仍用三十四心。以此驗之知非碩異。

二十六問。一家圓宗教部所引經論。並舊師所著章疏。多與本文相違。未知何也。

答。山家凡所立義。徵引諸文多取其義。不專寫文。乍似相違。實不相違。當以意會之則可也。

二十七問。五百問論題下。雲妙樂大師造。疑者雲。此論似多訛謬。且舉一二。如言阿難羅雲。論中不舉供養佛數。及破他師所釋種性等七地義。似歡喜等十地。若是大師所製。不可不通。

答。此論宋地闕本。茲不得而評論矣。

草庵錄紀日本國師問事

日本國師嘗遣徒抗海。致問二十於法智。法智答之。皆深於理致也。後廣智嗣法席。復遣其徒紹良等二人。齎金字法華經。如贄見之禮。因哀泣致敬。請學於輪下。三載其道大成。還國大洪台學。曾魯公碑其塔。具道之。

再答日本國十問

(此十問不知彼國何師所設而來相傳但云。日本國問。四明法師答)。

一問。定性聲聞成佛不成佛疑。解深密經云。成就第一趣聲聞。一切諸佛盡力教化。不能令其坐道場得無上菩提。我說名為寂滅聲聞。唯識論雲。定性聲聞入無餘涅槃者。身智俱滅。猶如虛空。非眾生數。更不發心。且經論若爾。而天台宗若何解釋深密唯識之文。顯定性聲聞成佛之道理耶。

答。深密唯識經論是顯露施權之教。聲聞趣寂唯尚偏真。依理發心但成灰斷。未知實理究竟真常。欲趣菩提。終不可得。及至鷲峯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三週授記聲聞作佛。不可更執昔日經論聲聞不得作佛也。

二問。闡提成佛不成佛疑。善戒經云。若無菩薩性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終不能得阿耨菩提。瑜伽論雲。無種性誦持瑜伽。以無種性故。雖則發心及修加行。不堪圓滿無上菩提。如是經論足顯闡提無成佛義。今天台宗於彼經論。若何融會。

答。所引善戒瑜伽發心修證稱闡提無性者。此是藏教。發心同前二乘。未明中實真常之性。非是闡提人也。其闡提者信心未具。未能發心。謂無緣了二因。所以不雲成佛。故涅槃雲。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謂闡提有惡境界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謂善根人有善因緣性故)或有佛性二人俱無(謂俱無緣了二性故)以上無緣了二性故。說闡提無佛性義。又經云。或有佛性二人俱有(謂有正因佛性也)約此正因。闡提極惡有成佛義。是以涅槃終極顯性談常。不簡闡提極惡。咸同正性俱得成佛。況二乘耶。

三問。非情草木成佛不成佛疑。涅槃經云。若拘陀樹有心。我當授與阿耨菩提記。以其無心故。不與授記。法相論雲。真如能為一切諸法所依。無心草木雖無所變。但有理性無行性。不可成佛(云云)。今天台宗如何解釋經論。建立非情草木成佛耶。

答。涅槃經法相論草木無心但有理性無行性者。此是權教故簡無情。為起真修。乃須進行方得成佛。緣修乃是無常。即是本無今有義也。欲顯真修。須依理性。理非今古。不簡色心。一成一切成。故說無情成佛也。又依緣修說。無情成佛者。相盡情忘。則無情悉成佛矣。

四問。法華囑累品安前安後疑。今羅什譯於神力品後次置囑累。而法相宗立十不可八相違。須移經末。若爾。如何通彼一十八難。當依羅什所安耶。

答。囑累一品慈恩安國並令移於勸發品後。若在於前。有八相違十不可。天台之意須依羅什次神力品。荊溪總別破之。亦八不可十相違。且出塔已後凡述多寶。皆云塔中。不雲見佛。若移在後。無出塔處。一不可也。分身散後凡有所述。唯論佛塔。不涉分身。若移在後。佛無散處。二不可也。囑累文中佛散土穢已下經文言。不涉淨。若移在後。無復穢處。三不可也。會本居地。因塔升空。佛散出塔。後文在地。若移在後。無還地處四不可也。囑累品後經既未盡。但述眾喜。不雲而去。若移在後。須加而去。五不可也。勸發品後無復餘文。經既已終。則雲而去。若移在後。須除而去。六不可也。本跡事畢。須有所付。是有囑累。若移在後。法無所歸。七不可也。囑累已後明乘乘人事須囑累。若移在後。師弟參雜。八不可也。其十相違一一敘破具載妙樂記中。

五。今昔一乘同異疑。法華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蓋昔日為三為二。今經開之唯一耳。若然。何故勝鬘經云。聲聞緣覺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此言一乘。與今法華一乘。同耶異耶。同則有妨一代化意。異則異相云何。

答。經論同異固多。要須以義定之則可。且勝鬘一經部居第三方等時教。二乘在座。正當彈呵轉小入大之時。台教有曰。若到方等。必到法華者。蓋受彈之後次第證入也。而彼經謂二乘入一乘者。一者此經方等部中。預敘法華當來所證耳。故彼經上文雲。必當得阿耨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皆入大乘。請觀當得之言。自見指歸矣。二則若就方等自論。則二乘受呵。轉藏成通。通是摩訶衍門。亦得謂之二乘皆入大乘也。二釋之中初義為正。

六問。文殊無去有來疑。且此經序分文殊為列眾之首。復為彌勒引古決答。至下三週之中。並無文殊入海之文。如何達多品忽於大海娑竭羅龍王宮湧出耶。

答。文殊無入海之文者。准佛成道後四十二年。便居靈鷲說法華經。首尾八載時既長遠。或有入海之文。經文傳譯此土從略。是故不雲也。此猶約事解釋如此。若約理智伸之。此經如來常在海中宣揚。文殊實智週遍。豈隔鷲峯聽受。理既無在。寧局方隅。感應而處處釋迦。隨緣而身身妙德也。

七問。龍女成佛權實疑。經云。八歲龍女於剎那頃發菩提心。乃至雲。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且三論法相宗難曰。彼娑竭羅龍王既是深位。權現龍身。豈其龍女成佛是實證耶。

答。他宗言權者。乃是高位聖人為軌下凡故示近成。若天台雲實者。顯佛乘權巧妙力。開性海不思議真常。一念發心便成正覺。故疏引經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淨。取證如反掌。舍利弗舉女人五障以為疑。智積明積劫行行而作難。龍女以圓珠獻佛。息眾疑心。何至今日更存猶豫故。

八問。龍女華座成佛別圓疑。且龍女成佛若是圓乘。當以虛空為座。何故坐寶蓮華。而是別佛座耶。又三週得記皆是未來成佛。何故龍女現身成佛。而無成佛劫國名號。何耶。

答。龍女是圓頓教中成道法身頓顯。一成一切成。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報智頓明。乃於蓮華藏界。身土不相妨。色心為罣礙。雖坐寶蓮華。體即虛空性。乃不思議圓融解脫大用也。若然者。何別之有哉。其三週得記未來成佛者。皆是鈍根聲聞。未曾修菩薩行。是故再歷塵劫修治。龍女乃是乘急戒緩之人。是故一超直入也。其如不言劫國名號者。當以通別二記伸之。通則不言。別則有之也。

九問。身子今昔同異疑。華嚴會上有舍利弗。此與法華身子何異云何。且華嚴身子從外道家來。聞阿鞞說偈證初果。次到佛所證四果。則非法華身子。若異者。豈釋迦一化有二身子耶。

答。華嚴談別圓。不說藏通。二乘在座如聾若瘂。既不入二乘人手。不能革凡成聖。但全生如乳。遂游化鹿苑。施設漸權。於茲獲益。革外道之邪計。證無漏之涅槃。次方等彈偏中。般若洮汰。來至法華。大顯一實。此是法華之聲聞也。是則不二而二。身子今昔不同。二而不二。只是一身。元無兩人也。

十問。不還果生五淨居疑。小乘所說不還果遍彼上流聖位。於無雲福生廣果天中。生五淨居天者。且不還果身不作受生業。何故下三天。能生五淨居天耶。若言凡夫時作業者。入正性離生之日。但舍凡夫異熟業。何有凡夫業生五淨居業耶。

答。小乘入見道位斷見惑。即障理惑也。初證人空。得無我相。乃不發業。離四惡趣異熟生障也。其第二果欲界五趣雜居。九品界系潤生惑。即於人天七反受生。其不來果色無色界系。八九七十二品潤生惑。在二界定業受生。既有惑潤受生。何疑其生五淨居耶。唯至四果永斷界系。方不受生矣。

答泰禪師佛法十問(並序)

禪宗泰禪師問 四明法師答

清泰濫處禪關。叨陪海眾。竊見諸方商略所疑。輒陳十種疑問。特伸請益。伏惟。金錍在手。寶鑒當懷。俯賜發揮。永為良導。不勝萬幸。天聖元年三月初一日 清泰諮問延慶和尚法智大導師。

一問。無明與法性。為有前後。為無前後。若云有前後者。何云。法性無初。無明亦無有始。又云。無明即是佛性耶。若言無前後者。何故佛果位中。斷盡無明。方成佛果。既雲斷盡。應斷法性耶。

答。若論本具。平等一性則非真非妄。而不說有無。明法性亦不論於有始有終。但眾生自無始忽然不覺。迷理而生無明。無明有熏真之用。法性有隨妄之能。真妄和合名為緣起。故金錍曰。無有無波之水。未有不濕之波。在濕詎間於溷澄。為波自分於清濁。雖則有清有濁。而一體無殊。所謂清濁波者真妄兩用也清濁濕性者一體無殊也。無明法性體一故起無前後。故起信論雲。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是也。若覺悟時達妄即真。了無明即是法性。約修門說。義當斷妄。雖曰斷妄。妄體本真。妄何所斷。故曰。無明亦無有終。又若究其正迷之時。如夢中人。而不知是夢忽然夢覺。迷妄自息。是則風息水澄。妄消真顯矣。審而思之。無俟多論也。

二問。一切眾生本來同一法性。法性本來清淨。何因緣故忽迷。只如初迷之時。為一時迷。為前後迷。若云一時迷者。悟時亦應一時開悟證於佛果。何故現有眾生未悟耶。若前後者。既同一法性。以何因緣而致前後迷耶。

答。具德圓常正性真空妙有遇緣而發。法爾如斯。不勞造作。且迷妄緣起者。如人忽睡。靈焰潛生眼觀剎那狂覺忽起。一切眾生所迷真如能迷不覺。真妄和合二無二相。然則佛性雖一。迷悟雖同。六道四生遇緣。熏習親疎不等。根性利鈍有異。是故覺有前後。誠不可以無明法性一故根性俱同也。是知。一切眾生迷無前後。覺有前後。譬如夜間多人同睡。睡時雖同。不妨前後起也。善解此譬。來問自消矣。

三問。一切眾生既迷本性已。何故忽然能開悟耶。若言因善知識教法緣熏得開悟者。只如最初一佛。又從何人得法信解開悟耶。

答。眾生得悟緣熏不同。或有無師自悟。承本自然智而證之。良由本具靈明。能自推理而得解悟。故祖師云。空寂體上無師智自然能知。既知自性而便成佛也。一人成佛之後。展轉說法化迷眾生。眾生稟教修行。是故次第成佛。若爾。何疑最初一佛無從開悟耶。

四問。欽聞諸佛果上。凡所證法一切眾生悉具有之。今且就人中以論因中。如何辨於三明八解五眼六通乃至毛吞巨海芥納須彌等用耶。若言至佛果方得者。本有之義又何述焉。

答。諸佛眾生緣起雖異。覺海同源。諸佛悟理。性相無礙。眾生迷妄。事理懸隔。故金錍曰。眾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雖殊。事理體一。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眾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苦樂升沉。升沉既作。解脫無期。今則籍教熏修契圓實理。傚菩薩之所修。修無所作。同諸佛之所證。證諸本具。是則一念頓圓於一切。一切普攝於一塵。三明八解日用不虧。五眼六通介爾具足。故荊溪曰。凡聖一如。色香泯淨。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毘盧身土不愈下凡之一念者是也。毛吞芥納者。淨名不思議解脫大用也。且凡夫一念造惡之心尚遍十方三世。豈不思議大用不即含納。若不信凡心理本具足此用。則諸佛果上依正融通悉不成矣。

五問。真妄二法為同為異。若言同者。妄本是真古人不應雲錯將世智為佛智。如認魚目為明珠。若言異者。應是離妄有真。古人不應雲棄波求水舍器求金。若真妄兩立又不雙存。云何剖伸耶。

答。有真有妄者。對迷說覺也。絕真絕妄者。泯相離筌也。確論其旨。真則全妄之真。妄則全真之妄。二無二體也。佛大聖人說真說妄者。所以欲人慕其真而破諸妄。使妄不得而興也。世人於茲不了。強執現前一念妄心均已是佛。正墮古人錯將強認之說矣。若更棄此妄念別覓真如。復同偏教所修。猶如棄波求水舍器求金焉。茲二者過猶不及也。要須不即不離妙在其中。斯可矣。來意問。以真妄同異者。今答曰。非同異中。假立同異也。非同異者。真妄同源縛脫不二故。假立同異者。迷悟不同。情智有異也。如此甄之。自然懸合諸文。毋勞委論矣。

六問。夫言無情說法者。為是名本清淨法性為無情說法。為是指草木瓦礫為無情說法。若本清淨法性為無情說法者。此性橫遍竪窮。生佛平等。不應言說法也。縱有言說。誰為聽受。若指草木瓦礫為無情說法者。教相如何分別耶。

答。無情說法之言。其來尚矣。的論其要。難得其旨。汝問以清淨法性草木瓦礫立二法也。當知法性之外無別瓦木。瓦木之外無別法性。二非二也。故華嚴曰。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山河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此道若論有相。充塞太虛。包含法界。若論無相。一法不留。見聞不住。卷舒自在。體露堂堂。昔南陽忠國師答學者。以牆壁瓦礫為古佛心。不異此旨。若論說法。熾然常說。古今無間。華嚴之中塵說剎說佛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若論聽受。十方齊說。十方齊聞。三世俱宣。三世俱聽。古人道。虛空問萬像。萬像答虛空。誰人親得聞。木叉了角童。又云。真說法時聲不現。正堂堂處沒卻身。學人又問國師。無情說法誰人得聞。師曰。諸佛得聞。曰眾生應無分耶。師曰。我為眾生說。曰某甲聾瞽不聞。師應得聞。師曰。我亦不聞。曰師既不聞。爭知無情說法。師曰。我若得聞。即齊諸佛。汝即不聞我所說法。曰眾生畢竟得聞否。師曰。眾生若聞。即非眾生。國師之答稍有深致。識者知之。

七問。世間有情變為無情。如石夫人地蟾石蠏等。無情變為有情。如麰麥腐草化為飛蝶螢火等。此等生類是何因緣而爾遷變耶。

答。只一如來藏性。眾生循業發現不同。是故山河大地建立胎卵濕化成形。如佛頂經曰。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且無情化有情者。神識乘時而來。依草附木也。有情化無情者。神識遇氣遷變。驅[穀-禾+卵]枯朽也。當知千變不離於一念。萬化難逃於藏識。世間更有火鼠湯蟲氷蠶石鷰。情器難量。業報奚測。佛及眾生俱不思議於茲見矣。

八問。世間有人。此身未死。彼處已生。如王院主等。此何因緣也。若云眾生業用自在者。一切眾生皆有業用。何故例無此事耶。

答。天台承南嶽三種妙法。一曰眾生法。二曰佛法。三曰心法。此三妙故。不可以牛羊之眼觀視。亦不可以凡情世智測識。有如來智眼者方堪量度。良由體性不可思議一一高廣故。華嚴所謂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妙證無差之道。故能於一身化千百億身。於一法演無量諸法六根三業法界大用無有窮盡。眾生處迷雖不能爾。而由性德本具此體用故。只於業報之身亦能少分變現。如上古舜帝。分身而應二妃。倩女離魂而合為一質。縣令晝寢識化為魚。至有二人雙存枕上。二魂悉在地獄受殃者。如斯等事不能殫舉。皆是眾生界中業報難思之事。是知不獨王院主一人而已。何苦興茲疑難哉。

九問。有情無情既同一真性。何故斫伐樹木。不為冤對。不令人墮地獄。才損有情。便為冤對。令人墮苦受報何耶。又復既是依正二報同一法性。何故有情有覺知。無情無覺知耶。

答。法界體性離諸妄念。相等虛空。無所不遍。遍依遍正。遍根遍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遍。嗟夫群生梏桎斯體妄為情器。情則四生六道水陸空行。器則山川岳瀆草木叢林。於情分中妄計我人知見。故有苦楚冤對之事。器分既無我人知見。故無業累讎償之愆。如是不同皆是眾生境界虛妄分別。究論法界。體性有何差別。故荊溪曰。縱然造依造正。依理終無異轍。斯言是也。

十問。一切眾生既同一覺性。何故捶打他人。不覺痛苦。卻為快樂。既各不相知。云何辨平等覺性耶。

答。清淨本然。尚無一法可以當情。況論捶打痛苦之事。但真如不守自性。變為諸法。如一源水從流派別清濁動靜海咸河澹。是故於中人我競起。愛惡是興。以強陵弱。攻擊不休。子今設問。正是銓量迷妄中事。惟當返妄歸真背塵合覺。則了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到此之時。一證平等覺性。尚無彼此色相迭相見。豈復論於世間捶打勝負哉。

再答泰禪師三問

禪宗泰禪師問 四明法師答

 清泰不揣下愚。輒具疑問十條。上請教誨。茲承賜答。三復感悰。如獲珙寶矣。然則日月固明。盲者自咎。其間尚餘三處未曉。不免再露鄙拙。果蒙洊與指示。下情感幸之至(清泰)上白。延慶教主法智大法師。

一問奉。第一答中雲。忽然不覺。迷理而生無明。只如不覺。依何而生。以何為體。何因緣故忽然生耶。

答。甚深藏性之源非真非妄。此性隨緣而真而妄。故佛性論雲。單真不生獨妄難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是故教門所示真有隨緣不變之義。妄有體空成事之能。良以靈源無住。隨妄而生。強覺既迷。忽然而起。然此起妄之言復應了知其意。若言眾生本覺圓明之性。此即直指眾生無始無明而為法性。以無明法性體一故。若言忽然不覺而生無明。此即約修以說。對性論起。從本覺體而有不覺也。不如是。則不能顯進修之人。是複本還源之道矣。以此意故。凡諸經論多雲從真以起妄也。其實一切眾生自無始來。唯有迷妄不覺而已。故起信論曰。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以來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是也。子問不覺依何而生。若曉上意。則不必如此問也。如首楞嚴中滿願子嘗疑此事。佛反責曰。既稱為妄。云何有因。又圓覺經金剛藏亦啟此難。佛斥非為正問。諦觀兩處。佛意誠不欲興此疑難。蓋眾生之妄自無始即有之也。

二問奉。第二答中雲。一切眾生迷無前後。覺有前後。譬如夜間多人同睡。睡時雖同。不妨前後起也。若如此漸漸覺悟成佛。應是眾生界有畢盡之期。若然者。經論之中何以並言眾生無邊耶。

答。一切眾生無始覆真和合而起諸相。雖真源不二。而所照有殊。如古德道。含生隨業現。三界不同軀。如漚依水起。水不礙沉浮。迷源雖不二。熏發有賢愚。來問以眾生成佛眾生界盡者。如彼水生浮漚。漚雖前後滅。即不可言水隨滅也。故佛藏經云。一日之中有百千萬億恆河沙眾生。一時成佛。眾生界不減。佛界亦不增。何以故。如來藏無盡故。又長沙大師讚南泉雲。堂堂南泉三世之源。金剛常住十方無盡。其旨亦同。當善思惟。切勿於眾生難思境界中而起斷滅見也。

三問奉。第六答無情說法中雲。十方齊說。十方齊聞。三世俱宣。三世俱聽。既齊說。又如何俱聞。既齊宣。又如何俱聽。況復諸聖又如何用聞耶。

答。子疑齊說齊聞俱宣俱聽者。當知剎剎塵塵俱說俱聽。說聽同時。了無異趣。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不可以凡情測。是大總相法門寂而常照。法身冥資之境也。故荊溪曰。願解脫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一剎一塵無非利物。又問諸聖如何用聞者。既雲法身冥資一切俱說。豈不能一切俱聽。如是則言不幹舌。千聖俱聞。照故恆說。遮故俱聽。眾生才聞即同諸佛。前佛後佛其一揆焉。若更別立程途。則非西聖一路涅槃門矣。

天童凝禪師上四明法師第一書

正月十八日。天童山景德禪寺住持傳法苾芻(子凝)。謹熏沐裁書於延慶堂上教主法智大師(侍者。子凝)甞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斯往哲之格言。非潛夫之臆說也。(子凝)素昧達人之旨。輒陳愚者之言。願瀆聽聰。少陳狂狷。近因暇日。恭覽十不二門指要鈔。義峯孤聳。非郤克之足能躋。教海汪洋。豈師曠之耳能盡者也。珍重珍重。中所援引。達磨門下三人得法而有淺深。尼總持雲。斷煩惱證菩提。師云。得吾皮。道育雲。迷即煩惱。悟即菩提。師雲得吾肉。慧可雲。本無煩惱。元是菩提。師云。得吾髓。但為傳聞故無實證。未知斯語得自何人。大凡開物指迷。必須據文顯解。豈可以道聽途說將為正解。禮雲。記憶之言不足以為人師。此亦慮無稽之言以為正說者也。寧可指鹿為馬。事類趙高。使民戰慄。宛同宰我。今據祖堂及傳燈錄。只雲。二祖禮三拜依本位而立。未委彼宗。復何為解。今或有師云。達磨之道但接下根。未通上智。又云。悟即心之理。昧心外之法。斯皆以管窺天。將螺酌海者也。今試辨之。原夫病在膏盲者。失之於針砭。滯名相者。封之於言句。豈教不能明心。而藥弗能瘳疾耶。良由積療增痾夥言惑性。是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方便之一揆耳。或者猶雲。但指即心未入佛慧。如般若說九類皆住無為涅槃。華嚴雲一念普觀無量劫。未知此說與祖師之道同耶異耶。噫小智自私賤彼貴我。達人大觀無可不可。古賢之言信而有徵矣。然則田巴毀三皇罪五帝。隨而和之者千人。蓋海上有逐臭之夫。詎田巴之道能勝於三皇五帝之道者也。教主大師久積淨行。恢張教網。前無古人。後不可繼。自當依經解義續智者之真風。何必採鄙俚之言。玷啟迪之旨乎。願削傳聞。自扶本教。無使滯名相者而取傚焉。幸甚不宣。天童山景德禪寺住持傳法苾芻(子凝)頓首上白。

四明法師復天童凝禪師第一書

正月二十四日。延慶院住持傳天台教觀比丘(知禮)。謹修書復於天童景德堂頭禪師(侍者)。今月十八日。僧使齎到長書一緘。文理相高。經實俱贍。舒卷忘倦。珍荷彌多。但以夙事懺摩。全疎文學。將謀投報。預抱忸怩。然閱華詞。備諳雅旨。蓋以(知禮)早歲為解本宗十不二門。輒述指要鈔。編文紀事。聊資學眾之尋研。義淺詞荒。敢冀宗師之觀覽。其中所引。達磨門下三人得法淺深不同。尼總持雲。斷煩惱證菩提。師雲得吾皮。道育雲。迷即煩惱悟即菩提。師雲得吾肉。慧可雲。本無煩惱元是菩提。師雲得吾髓。來書雲。此語不契祖堂及傳燈錄。謂是道聽途說採乎鄙俚之談。而不知此出圭峯後集。裴相國(休)問禪法宗徒源流淺深。密禪師因為答釋。廣敘諸宗。直出傍傳源同派別。首雲。達磨直出慧可。傍傳道育及尼總持。乃示三人見解親疎。故有斯語。此之後集印本見存。南北相傳流行不絕。曾逢點授因是得聞。而況有唐圭峯禪師帝王問道。相國親承。和會諸宗。集成禪藏。製禪源詮都序兩卷。及茲後集為世所貴。何為鄙俚之談。豈是道聽途說。此乃禪門自生矛盾。固非講士敢此譏呵。只如祖堂亦是人師集錄。誰是誰非。言何容易。夫法本無說。說必被機。機發在緣。緣有賓主。故諸聖人抑彼揚此。是一非諸。補處逸多尚受折於維摩詰。上首尸利甘負屈於菴提遮。豈補處納言。上首暗理。蓋知緣不在己。是以功讓於他。以至正像法中。華竺宗主空有更破。性相互非。業禪者屢斥尋文。傳教者或譏暗證。皆為進於初學欲使深於本宗。智論立悉檀被機。禪經用四隨益物。設化之法大體合然。但以假名引令入實。不得其意。寧免生疑。來書又云。今或有師云。達磨之道但接下根未通上智。又云。悟即心之理。昧心外之法。未審此語何文所載。何處親聞。無求閭巷之音而構誣罔之說。道聽途說。事有所歸矣。且夫信行法行各有利根鈍根。唯色唯心豈分內法外法。剎那九世一念三千理事俱融。頻彰指要。既蒙顧視。合察源流。願存為法之心。廣闡利人之道。俾信法根性從說默開明。無使達磨子孫獨能破立。智者宗裔全廢抑揚。則彼眾當機有趣真之路。令此宗來學絕入理之門。禪師悟徹一心。辯超千古。為佛祖之了使。作人天之導師。希開博濟之懷。勿任偏情之執。講懺之隙倉卒奉酬。幸無以朴野而見誚焉。不宣。延慶院住持傳天台教觀比丘(知禮)拜手上復。

天童又上四明第二書

正月二十八日。天童山景德禪寺住持傳法比丘(子凝)再修書奉白於延慶教主法智大師(堂下子凝)聞。夫意淺則言疎。思深則言訒。前所獻言者。且欲大師削去傳聞自扶本教。再垂來示。徵引源流。徒知出於圭峯。問因相國三宗辨異。未盡所長。殊不知。知解宗徒祖師昔記。循其泛說。詎愜通懷。彼禪源詮雲。達磨九年面壁。蓋為絕緣。由是祖師獨斷乃雲。知之一字是眾妙之門。今達磨所傳唯靈知而已。至於深推荷澤輕視牛頭。矛盾之言洋洋於外。既曰曾逢點授。合具雌黃。何異採鄙俚之言資脣吻之解。且夫達磨之得二祖。亦猶思大之有智者。垂范作則。千古皎如。儻智者之言教成非。而達磨之子孫亦謬。豈容緘默。須議師承。非之則謗因謗緣空招捺落。是之則正人正己信奉謳和。豈謂相國親承帝王問道。北宗神秀四帝國師。藉勢恃權。其風自弭。來書又云。補處逸多尚受折於維摩詰。上首尸利甘負屈於菴提遮。蓋知緣不在己。是以功讓於他。若如是。則雖曉抑揚。罔窮實際。苟雲功讓。未喻下懷。又云。業禪者屢斥尋文。傳教者或譏暗證。俾信法根性從說默開明。無使達磨子孫獨能破立。智者宗裔全廢抑揚。此者深思。誰之咎歟。剛雲破立。以過疣人。豈不雲一念三千剎那九世。禪教之旨何理不臧。思益經云。說法有二種。若聖說法若聖默然。何必有說滯言。無說乖旨。實惟不二。非任偏情。昔人截耳捐身。引腸斷臂。斯有由矣。不然賈有餘勇。恃死不迴。山人每一經心。如負荊刺。願吾大師力扶像運。深察源流。無使正法澆漓人情美順。唯宗高范。是振淳風。知事懺摩必無虛日。再形鄙抱。專候斥呵。不宣。天童山景德禪寺住持傳法比丘(子凝)頓首再白上。

四明又復天童第二書

二月初七日。延慶院住持傳天台教觀比丘(知禮)再裁書於天童堂上大禪師(丈室)比者累接真緘。頗彰深意。前書謂。指要所引三人得法全不據文。乃是道聽途說。採乎鄙俚之談。蓋由不曉斯文出自圭峯後集。只齊曾見非彼所聞。故以長書責無實證。今知所出。合恥鮮聞。如何卻斥圭峯棄乎援據。噫過而不改斯成過也。且如指要所引。非無所以。蓋智者立法華絕待十妙止觀圓頓十乘。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二句之文而為剛格。誠非二法相合名即。故不可以斷證明之。亦非一法翻轉名即。故不可以迷悟示之。煩惱非定本無。菩提非定本有。故用煩惱即菩提等。絕其言詮。寂其思慮。俾妙解圓明妙行密契妙理頓顯故也。柰以天台宗教陵遲之際。圭峯後集流衍來吳。禪講之徒多所宗尚。咸雲。達磨印於二祖。本無煩惱元是菩提。方為得髓。智者所說既同道育之解。乃成得肉之言。鄙僧忝嗣台宗。得無傷痛。況聞點授。粗見否臧。遂於指要文中對揚厥旨。何任唇吻之便。而浪有所譏。且夫分宗受法。傳教接人。人據圭峯難於本教。豈不依教而返破之。斯皆扶樹本宗。勉勵初學。證悟之際。彼此豈存。前所謂設化之法大體合然。悉檀被機。四隨益物。不得其意。信有狐疑。洎觀捐身斷臂之心。如負芒剌之語。後五百歲能幾人乎省己扶宗。既能如此。於他護法。豈得周遮。幸冀禪師博覽本宗。善揚祖道。無得阻他。釋難便成。立我化功。蒙索報音。詎可緘默。不宣。延慶院住持傳天台教觀比丘(知禮)稽首再白。

天童又上四明第三書

二月十四日。天童山景德禪寺住持傳法比丘(子凝)謹重致書於延慶堂上教主法智大師(座下子凝)竊聞。屠保之內必有異人。講懺之中豈無通識。何勞往覆再敘端倪。而大師指要凋文刻義。只曰相傳。達磨門下三人得法而有淺深(愚)既議之。豈可便責圭峯以求情實。所謂道聽途說。可曰相傳。果有後書。指為曲據。妄生穿鑿。合曉否臧。或達磨授二祖。有本無之說。道育尼總持有斷煩惱之稱。則圭峯言之。而大師議之。斯亦可矣。既元無此說。擬剝何人。豈可逐浪隨流揚聲遏響。前雲。設化之道大體合然。斯未可也。大凡援引古今。存乎婉當。彼宗固執可示斥呵。方謂抑揚昭乎義理。苟弘教者引佛經不當。亦須削之。如是則稱作人師堪為教主。後生宗范千古不逾。所謂學而不思。傳而不習。斯之為恥。何恥鮮聞。來書又云。天台宗教陵遲之際。圭峯集流衍來吳。人據圭峯難於台教。豈不依教而返破之斯皆扶樹本宗勉勵初學耳。甞試論之。原夫聖人立教示迷。情同蒭狗。智類氷壺。神遇之懷道無不在。豈同鄙俚有濫道途。常患學佛從師未能忘筌離相。餘與大師言議者。蓋存大師永永之道也。假使信任圭峯為是。須知迴顧。祖堂無言。未墜本宗。尚猶焚軀煉指。豈同外道。非理赴火。投崖革故。是宜鼎新無爽。所依止觀十乘法華十妙菩提煩惱信本無差。綱格之言。豈容繁剖。所謂過而不改。斯有歸矣。不宣。天童山景德禪寺住持傳法比丘(子凝)稽首上白。

忠法師天童四明往覆書後敘

吾祖法智尊者。始因錢唐奉先清師製珠指解十不二門。總在一念之文為真心。別分色心之言為俗諦。改色心門。造謂體用為造。謂體同改內外門。三千即空即假即中為即空即中。凡改二十來字。天台昱師注不二門。立唯觀不思議境。消一念三千唯色唯心。為真諦。法智憫而救之。所以指要之所由作。故序雲。或示或注著述云云。是此也。清師又立生佛三千為事造。心法三千為理造。而不知三法各具事理。如指要破曰。據他所釋。心法是理。唯論能具能造。生佛是事。唯有所具所造。則心造之義尚虧。無差之文永失。又序曰。事理未明。解行無託。此皆破於清公也。然指要之中正明觀心達妄之道。闢他山外觀真之非。文引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二句。為發心立行之本。因此揀示達磨門下三人得道淺深。可大師云。本無煩惱元是菩提。達磨曰。得吾髓。法智評之曰。可師之見意縱階。此語且未圓。凝禪師謂指要所引差錯。從而辨之。乃准祖堂及傳燈錄。當時可師但禮三拜。依位而立。而不曾有本無煩惱等言。凝公如此扶救。毀斥法智雲。是道聽途說。非為正論。殊不知。法智准圭峯後集而示。到此凝公自當結舌服膺。柰何後書倔強不已。今更就彼書辨之。若將可大師無言依位而立。便是顯圓頓者。且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大品雲。若有一法過涅槃。我亦說如幻。又有無言童子淨名杜口等。今問。此諸無言而與可師無言。為同為異。請端的示之。切莫通謾。又如阿含外道問佛。不問有言無言。如來踞座。外道贊云。世尊大慈開我迷雲。即禮三拜而退。阿難問佛。外道得何法而退。佛言。如快馬見鞭影即著正路也。祖堂引為圓頓第一則語。天台判此為小乘三藏。若望圓頓猶霄壞焉。故知不可才見無言便謂真證也。當時四明太守直閣林公見二師諍議不已。因請法智於指要下和融之語。法智不得而辭遂改之(指要舊文曰。此乃又超得髓之說也。可師之見意縱階。此語且未圓。問今明圓教。豈不論斷惑證理及翻迷就悟耶。若論者。何異持育之解。答秖如可師。豈不斷惑翻迷。豈亦同前二耶。故知。凡分漸頓。蓋論能斷能翻之所以爾○指要新改曰。然汝所引達磨印於可師。本無煩惱。元是菩提等。斯乃圭峰異說。致令後人以此為極。便棄三道唯觀真心。若據祖堂。自云。二祖禮三拜。依位而立。豈言煩惱菩提一無一有耶。故不可以圭峰異說而格今家妙談爾)況達磨西來。以楞伽四卷授可大師。且曰。籍教悟宗。仁者依此修行。自得度世。荊溪甞判楞伽。階天台別教。以經云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之義。大慧菩薩問。是頓是漸。佛答是漸。既言是漸。安得指為頓耶。准此則法智所評信不誣矣。今謹錄當時議書五番。非但令後昆睹指要新舊二文來力。抑亦不昧先時辨論之因起也。

熙寧三年中春永嘉法明院傳教法孫(繼忠)識

草庵錄紀天童四明往覆書

法智學行高妙。凡所著作。莫不立宗旨闢僻邪開獎人心到真實地。指要鈔中。引圭峯後集。比決幽奧。而天童凝禪師者一見喜之。但謂。其所引少有參錯。欲法智改正之而已。書簡往返凡二十許。其末至有云千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使大法流衍百世無瑕玭者也。餘昔親見此帖。字劃如鐘繇。語如韓退之。真可愛也。或謂。法智以此聊為改正。又聞。指要既出。雪竇顯禪師特出山。羞齋為慶。仍有茶牓。具美其事。餘未甞見之。甞睹廣智初主南湖法席時。顯公雖已老。亦牓煎茶。但記其高頭大麻牋。其字小古。以此知。法智之時不虛也。在昔禪教一體氣味相尚。至有如此者。

(宗曉纘錄天童四明之書。秖得五番。准草菴。既曰凡二十許。果堙沒不少。其顯禪師茶牓之類。並已無聞。凡閱此書者或有。此幸見贈。以全之)。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四

 

上篇:四明尊者教行錄

下篇:天台傳佛心印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肇論新疏

肇論新疏卷上 五台大萬聖祐國寺開山住持釋源大白馬寺...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註音版】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奉 ...

方廣大莊嚴經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一(一名神通遊戲)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依梵本於中...

佛說長者施報經

佛說長者施報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彌勒成佛經

佛說彌勒成佛經...

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佛教詞典】菩薩戒作法

(修法)受菩薩戒之作法戒經天台疏上出六種:一梵網本...

【佛教詞典】石門

(人名)宋洪覺范居於石門,故曰石門。...

在八種因緣下佈施,將獲得殊勝功德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向比丘們開示:如...

砍樹取果

在一座宮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樹,結出的果實...

清初高僧截流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今天我們先講一點玄妙的,難以置...

八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

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

有一種積蓄,是自己能帶的去,別人奪不走

世間人都要講積蓄,那積蓄的東西大概有三種類別:有一...

千念萬念為了臨終正念

前面的阿賴耶叫攝藏;這個地方就是執持,有執取義跟執...

唯識學的因緣觀

在佛教的教理當中啊,每一個教理都有它的因緣觀。因緣...

真正的擁有

佛陀成道前是釋迦族王子,名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年滿八...

念佛難於往生的原因

【原文】 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

把我執我慢修理乾淨

破我執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空性、心性也是非常...

曲折所帶來的財富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在《過鬆源晨炊漆公店》詩中寫道:莫...

酒戒的開遮持犯有哪些

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

【視頻】《佛說戒德香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戒德香經》釋大力讀誦

【視頻】西方發願文(男聲念誦)

西方發願文(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