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第二(下)
宋求那跋多羅奉 詔譯
大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詔同注
◎復次大慧。非幻無有相似。見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為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為異相計著。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謂色種種相非因。世尊。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世尊。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 上言一切法如幻。佛恐大慧疑何獨以幻為喻。故復告雲。非假幻喻諸法。更無有可相似者。故說一切法如幻也。此第三問中。意謂佛說一切法如幻。為執著種種幻相而言如幻耶。為不執著諸相而言如幻耶。若執著幻相。言諸法如幻者。未必諸法皆如幻也。故曰有性不如幻者。性即法也。又徵難者意謂若概言之。凡諸色相應無別因。然世間未有有因之色皆如幻者。世尊下結難如文。
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已即滅。非愚夫現。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觀察無性非現色相計著 答中言諸法如幻者。正非計著幻相。直以一切法不實速滅如電。乃如幻耳。又以喻顯電光剎那起滅之速。惟聖智乃知。非愚夫所覺現相。如是一切下。入楞伽雲。一切諸法依自分別自共相現。亦復如是。以不能觀察無所有故。而妄計著種種色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幻無有譬 說法性如幻
不實速如電 是故說如幻
上二句答非幻無以喻諸法。下二句答幻相如電。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耶。說無生性如幻 此第四問。謂佛既說一切法無生是無。又云如幻是有。豈非有無相違耶。
佛告大慧。非我說無生性如幻前後相違過。所以者何。謂生無生覺自心現量。有非有外性非性無生現。大慧。非我前後說相違過。然壞外道因生故。我說一切性無生。大慧。外道癡聚。欲令有無有生。非自妄想種種計著緣。大慧。我非有無有生。是故我以無生說而說 佛答非我說有相違所以下。徵釋。生無生者。言我了於生即是無生。唯是自心之所現故。若有若無一切外法。其性本無有生故。我說無生。此總答也。別答中有二。一為壞外道因生。如彼計種種異因有生故。說一切性無生。二為破外道計有無生。非自執著妄想為緣。又告大慧雲。我非有無者。謂離有無之見故。我以無生之說。而說無生也。
大慧。說性者為攝受生死故。壞無見斷見故。為我弟子攝受種種業受生處故。以性聲說攝受生死 說性者下。入楞伽雲。說諸法者為令弟子知依諸業攝受生死。遮其有無斷滅見故。為我弟子下。為令弟子知隨業受生。性聲者。性即法聲即說。言以法說說攝受生死也。
大慧。說幻性自性相。為離性自性相故。墮愚夫惡見相希望。不知自心現量。壞因所作生。緣自性相計著。說幻夢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惡見希望。計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實處見作不正論。大慧。如實處見一切法者。謂超自心現量 說幻性下釋說幻義。一為之性離故。以知幻性即離自性。圓覺雲。知幻即離是也。二為破愚夫取著相。此復有三。不知自心現量一也。壞正因緣所生法二也。緣自性相作實有計著三也。故說一切法如幻如夢之相破之。不令愚夫下。結過顯德。於如實處作不正論。結過也。不正論即自他性計戲論也。又如實處下。是顯德。入楞伽雲。見一切法如實處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生作非性 有性攝生死
觀察如幻等 於相不妄想
無生作非性者。入楞伽雲。無作故無生。謂諸法性本無生故說無生。有性攝生死。頌上依業說生死也。以如幻觀之。則離妄想分別也。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像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名句形身者。唯識論雲。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形即文也。身者聚義。名詮自性者。如說六根。但云眼耳鼻舌身意之名而已。句詮差別者。如雲眼是佛眼法眼慧眼等種種差別也。然此名句形三身。名為三假。假者對實而言。則聲為實。此一實三假。乃能詮教體。今但云當說名句形身。而不言一實者。以佛說法之聲即一實也。善觀者。謂當善觀察名句形身能詮之教即達所詮之義速成菩提。非唯自覺亦能覺他也。已上總釋。自大慧下別解。謂依事立名者。即名詮自性也。句有義身者。即句詮差別也。凡句以詮義差別。為性故。決定究竟不相溷濫。是身句之功也。形身謂顯示。名句者。即由文字以顯名句。亦即名句以成文。故曰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又形者是喻。喻如人之形有長短高下。文之長短亦猶是也。句身謂徑跡者。如因跡始知有象馬等所行。猶尋句而得義也。上乃以形句對言。若名與形相對言者。則如五陰之受想行識四陰無色而有名。色陰自相顯現故說有形。亦猶文因義而顯也。佛之說此名句形身。是示學者入理之門。理由行顯故。雲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 及形身差別
凡愚夫計著 如像溺深泥
文字性離即是解脫。若隨文起見過同邪外。如像溺深泥。可不戒耶。
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 佛說離四句本令歸正故語大慧。未來世菩薩。當以離四句相問彼世人。意示入道之門。彼無智人不達此意。乃答雲。此非正論。謂色等者。言約陰入界等諸法上。而分常無常異不異等四句也。如是涅槃諸行者。行即能顯涅槃之行。能相所相能依所依能造所造能見所見塵及微塵。謂泥團微塵也。修與修者即人法也。如是比展轉相者。言上相對二法。如是等下。入楞伽雲。如是不可記事次第而問。世尊說此當止記答。愚夫無智非所能知。佛欲令其離驚怖處。不為記說。
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止外道見論者。隨語生解執為見論故。皆止而不說。俾思之而自得。命即身者。以外道計即陰是我離陰是我故。說身命為一異等。如是等說名無記論。於因作無記論者。計無因而生。是為無記。然佛所說者。離能取所取不起妄想。云何止彼者。謂何不直作如是而說以曉之。而止之者何耶但為彼執著能取所取不知唯心所現故止之也四種論如後文。止論是其一也。不唯止彼外道。亦為根未熟者。時復說之耳。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一切法下。明不生句有一意。一離所作因緣故不生。二離自共性相故不生也。不可持來下。以事言之非無去來。但以四句求自共相不可得故。不見有去來之跡。淨名經云。來者無所從來。去者亦無所至。此以理言之也。諸法不滅者。謂一切法本無性相。豈有滅乎。常無常句約情理言。若以情見相相遷流。故云相起無常。以理言之法法即性。故云相起無生。此無常即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反詰問
分別及止論 以制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毘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 故說離自性
此四種論。言一向曰直答。謂隨問而答也。反詰問亦曰反質。謂反質所問也。分別。謂詳辯而答也。止論謂置而不答也。制諸外道多用止論有及非有生者。謂數論計有勝論計無。僧佉者數論也。毘舍者勝論也。如是等法皆無記論所攝。彼外道計不出有無。故云彼如是顯示。以正智觀之。求其性相皆不可得。況言說乎。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訶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 大慧是大乘人。請說小乘者何。蓋菩薩有自行化他不同。自行則唯趣極果。化他則法須遍至故。為眾請說四果之法。須陀洹此雲預流。初果也。又言須陀洹趣者。趣即趣向。謂初果向也。差別通相者。通即同也。謂分別同相別相也。及二果三果四果。修行方便之相皆得善解。分別知已如是如是者。謂如是分別如是而知。為諸眾生。說此四法。令其證得二無我相淨除惑智二障。於諸地相漸次通達。獲於如來智慧境界。以法身法財。利物無盡。如摩尼珠以寶濟人之無匱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云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答初果中。言有上中下三種差別者。根性利鈍不同耳。極七有生者。謂極鈍下根。斷見惑證初果。後進斷思惑欲界中九品思惑。具經七反生死。方斷此惑取證三果。七反者。謂人中七生天中七生中陰中十四。生合二十八。生今言七反者。從略也。三五有生者。謂中根之人證初果。後三生或五生。斷此惑盡取證三果。即彼生而般涅槃者。謂上根之人得初果已。即於當生超至四果。而入真空涅槃也。
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云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昇進得阿羅漢 三結正當初果所斷見惑。與八十八使。廣略之異耳。言亦有下中上者。以結惑從人根性。而分為三也。上上昇進等者。於此斷惑證果。合有三斷四超。言上上者。約大超根性而說也。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熟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身見者。彼於五陰身作主宰見。此分二種。俱生者。謂見與身俱生。如前身見。妄想復依見而起。如後邊見。故曰如緣起等。謂依緣起故。起妄想自性。以彼非有下。正釋上妄想身見。以本非四見而有四見。則是無實妄想相。如彼緣起。而愚夫以妄想故。起種種妄想自性計著。故譬之。如熟時焰非水謂水。即其相也。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者。即初果向人。以人無我觀。了本無性故其惑即斷。言無知者。謂染污無知也。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俱生身見者。初果人觀察自他之身受想行識四陰無色相故。色由四大種生。造及所造即能造所造。謂四大造色陰。展轉者。即四大互相因也。不集者。謂大種與色性無和合。如是觀之五陰有無皆不可得。孰為身見。故曰有無品不現。身見既斷貪亦不生也。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此疑相中。謂初果人。於四諦法諦了無惑即善見相。及前二種身見分別斷故。於諸法中更不生疑。自然明瞭邪正。不復餘外道處起大師想。為淨不淨者。不於佛處疑善不善。是為疑相不生也。
大慧。戒取者。云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迴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戒取者。非戒為戒也。外道邪習非因計因。如持雞狗等戒是也。初果人不取彼戒。謂善見彼受報苦相徒勞苦行故不取也。愚夫取者。以五欲等眾具為樂故求受生。然非三昧之樂。雖求樂果其實何有。彼初果人不取是為戒。非無自己所持之戒。故曰除迴向自覺勝等。即彼所修戒行迴因向果。戒支者。支謂支分。如七覺支及五支戒等是。雖不取乎彼。而取乎此。然非大乘無取之戒。是亦取也。
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慾。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言三結者。見惑也。因斷此見離貪瞋癡。此三者。即見惑中之思惑也。言二過者。身見本也。諸結末也。本既不除末何由滅。貪有多種。特言愛樂女人。舉其重者言之。初果人得三昧勝樂能斷比欲。雖離於有猶著於空。故云非趣涅槃貪斷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此明二果相。謂照了五陰色相妄想。不同初果修四行觀故得頓名。生相即諸結。見相即妄想。此二不生。惟無漏智加修禪定。則善見禪趣之相。進斷欲界思惑。至盡六品。惟餘一生故。曰頓來此世。盡苦際者。離人中生死。得涅槃者。證二果也。
大慧。云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此三果人。通觀三世色相皆空。非性即空也。離有無分別過患。故云妄想不生。結斷者。斷欲界後三品思惑也。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 諸禪三昧。即羅漢所修智定。解脫力明。即所證之法。力即神通明乃三明也。以是照了煩惱諸苦分別皆空。謂色無色界思惑淨盡。證無學果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說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復次大慧。欲超禪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此蕳羅漢名相通別。通則通名羅漢。別則三種不同。三種中一實二權。得寂靜一乘道者。一實也。菩薩方便示現及佛化化者。二權也佛答謂所說羅漢是實非權。一乘者。乃三乘之一。非佛乘之一也。巧方便本願者。即餘二種。為已曾發善巧方便誓願。示現羅漢莊嚴佛會。而為眷屬也。於妄想眾生之處。為其說法同其修證。故曰得果得禪。雖入於禪而不住禪。亦隨心量示現得果。而不住於果。二種權行既不同於實行。又不住果住禪。是為超禪。故示超禪之相。令其舍世間禪得出世間禪。世間禪。謂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也。當離自心者。心量既極即是如來禪。然則滅受想定。豈非超心量乎。故復蕳云不然。以其取滅受想亦是心量故。須一切捨離皆不可得。圓覺經所謂。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斯得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禪四無量 無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滅 心量彼無有
須陀槃那果 往來及不還
及與阿羅漢 斯等心惑亂
禪者禪及緣 斷知見真諦
此則妄想量 若覺得解脫
偈中初四句。頌上超禪相。中四句頌上四果。惑亂者。以大斥小。謂小乘取涅槃相。亦是心惑亂也。後四句禪者禪等。即上能入所入。及禪所緣境。與夫斷集知苦見真諦理。皆寂滅性中妄想心量。若能覺了則究竟解脫無得而得也。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 上云若覺得解脫故。又告之以覺知之道。二種覺義。一往言之。雖若真妄之異。然據結文。雲菩薩成就。則皆大士所觀而真俗不同。觀察覺即真諦之覺也。建立覺即俗諦之覺也。良以菩薩觀真不捨俗。照俗不違真。若覺性自性等者。即觀一切法之自性。此性本來離相。不可以一異等四句分別蕳擇。故云不可得也。
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 分別四句之相如前。言四句離者。是不著於妄計也。若墮四句計中非所以覺性自性。今皆求之叵得。則離彼四句。復乎本性。是名一切法。以此四句觀一切法。無情不離無性不顯。故結勸雲應當修學。
大慧。云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是名二種覺相。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繫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三昧正受 二建立覺者。入楞伽雲。謂於堅濕煖動諸大種性。取相執著虛妄分別。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宗因喻者。即五分論法雖是不實建立。以世諦故而建立之。則真俗兩行不相妨礙。若菩薩下。總結二覺成相。初覺成故。於人法知無我相。次覺成故。了無我相不離人法。故曰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者。還以二種覺。觀歷於行地。而後得入初地也。入三昧見佛等。皆以百言之者。以菩薩初破無明。能分身百界所入法門數皆如之。故攝論雲。菩薩入初地時。證十百明門。一於一剎那頃。證百三摩地。二以淨天眼見百佛國。三以神通力。能動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眾生。五能以一身化百類身形令有情見。六能成就百類所化有情。七若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後際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洞達曉了。十能以身觀百類眷屬。餘地倍倍增勝。十無盡句者。如華嚴十地品住初歡喜地有十不可盡句。云云。亦如普賢十行願。皆言無盡。以此善系其心。成熟眾生。至於自覺聖樂三昧。則菩薩之能事畢矣。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覺。彼真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 上云四大。言之未詳故重示之。初明能覺觀。則曰菩薩作是覺等。言彼真諦四大不生者。理也。亦承上觀察覺。言之。然理非無四大。直彰無相故云不生。所以菩薩作不生觀察。不生而生。是生四大之本。故有四大名相妄想次第。究其四大所起。亦是自心現之分齊。既了諸法唯心即達外性非性。是則觀彼四大造色性離。性離者。無生四句也。以是四句通淨四大。亦即四大圓離四性。由是離我我所。離故複本。複本故法法不失自體。故曰如實相自相分段住。如實相則相相一如自相分段則有差別。惟其同異不相妨礙。則無生自相如是而成。此能覺之智也。
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諦。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 此明所覺之法。復躡上文徵釋其相。彼四大者對真諦而言。則以四大為彼。對四大而言。亦以真諦為彼。言四大種生造色者。即大種為能造。如前堅濕煖動是也。四大為所造。如後內外水大等通名為色是也。若楞嚴則交互而起。如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等。云云。今各從類造故。有津潤大種。生於水大等。蓋文雖別而理通。言其造法。莫不因性而有相從微而至著相因想成未由種起。所以發生萬類。本乎一心。所謂津潤堪能搖動斷截者。各隨四大性分說也。又津潤等。亦可約貪瞋癡等分言之。故一一皆曰妄想想也。大種種也。此皆發於微者也。及其既著則為內外四大。謂正報為內依報為外。俱遍一切而與空俱。故曰色及虛空等。外道於此計著邪諦。或計有無或起分齊。已如前斥。由四大造色故有五陰。因陰而有六根。次第而生故。雲四大。造色生也。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餘趣相續。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識者六識。謂六識樂諸塵境出入履歷。故曰跡。此由妄識著於妄境。遂成結業。六趣受生相續不斷。又曰地四大等者。示四大不能獨造必兼於緣。不專在緣。故曰非彼四大緣。所以下徵釋其義。謂性津潤等性形相。四大色相因也。處及所作方便緣也。若因無生性。雖緣亦不生。故曰大種不生。必由眾緣和合成形。非無形者。則亦在緣也。既無在無不在。則本無實性無性而生。則因緣之義彰矣。言外道妄想者。此與前計著邪諦之語。皆因而斥非。謂四大造色相。不同外道妄想分別。故曰非我。
復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云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云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譬如虛空過數相離於數。而妄想言一虛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於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 此明五陰自性相數非數。言數者。以色非色各有四數故曰彼四陰非色。又曰色者。四大造色各各異相。則四大不同通名為色。而色亦有四。次言有數者。即色界無色界皆非數也。且約無色界示之。故云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正言無色四陰本無有四。譬如虛空超過數相。然妄想分別。言虛空是一。陰亦如是。離諸數相有無等四句。計有數相者。是凡夫所言。非諸聖賢。如雲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是也。
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摩訶薩普濟眾生亦復如是 聖人了陰如幻。雖現種種色像。離於施設異不異見。如夢影中現士夫身皆無實體。豈有異不異耶。然異不異見。乃凡夫之妄想。佛之所以能離者。由了凡聖陰體本來不二。故曰聖智趣同陰妄想現。凡夫欲複本體。當須遠離陰妄性相。故云汝當除滅。妄執若滅寂靜乃彰。故復能說此寂靜之法。遠離一切外道之見。說此法時既離法無我執。即能入不動地。得無量三昧一切法門。普濟群品。如地之載育也。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涅槃之說有邪有正。佛欲說正乃先斥邪。言外道四種涅槃。名相如經所列。涅槃是果果由因得。其因既邪果亦非正。故云非我所說。我之所說涅槃者。直以妄識心滅耳。蓋有外道涅槃不離神我。神我即妄識故。以妄想識滅。而對破之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邪。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上云妄想識滅名為涅槃。遂疑八識亦滅。佛答以不滅。言建立者不滅也。又疑七識不滅。佛答以彼因及攀緣故。七識不生者。彼即六識。言因及攀緣在六識。而七識執我未常相離。若六識滅則七識亦不生也。意識者下。通示諸識展轉相因。未始不俱。乃體一而相異也。又有四意。一境界分段者。言六識從六塵生也。二習氣長養者。言六識不離七識八識也。三我我所計著者。言七識我執。從思惟彼因彼緣而生。四不壞身相下。藏識即第八識。言因攀緣自心現境界等。此八識因於六識能緣。還緣自心所現境界。即六塵也。以計著故而生六識。能總諸心故云心聚生也。謂八識與六識。展轉相因而生。如此相因有本有末。本謂八識轉生諸識。末謂六識起善起惡。七識則傳送其間。故云展轉相因。復以喻顯。海喻八識浪喻六識。以六塵為境界風。境界乃自心所現。還吹八識心海轉生諸識。若生若滅亦猶依海而有風因風而鼓浪。展轉之相其若是也。風息則浪滅。故云意識滅七識亦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焰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外道所謂四種涅槃。不離性之與相。佛既斥之。則曰我不以性相為涅槃。直以妄想智障識滅為涅槃耳。彼因彼攀緣等。言七識由意趣因等成六識身。究其本因還以八識之心。為諸識之所依。如水下喻意可見。
復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復妄想 入楞伽雲。我今當說妄計自性差別相。令汝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義超諸妄想證聖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於依他起種種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計相。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妄想是一隨境有異。此中先總次別。總名可見。別相凡十有二。初列十二名。次徵釋其義。
大慧。云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是名言說妄想 此計著種種音聲詞句。以為有性也。
大慧。云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 所說事自性者。凡所說事極其所以自性。惟聖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說妄想也。
大慧。云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此言隨事起見。如渴鹿之奔陽焰以作水想。謂於地水火風。執有堅濕煖動之性。而不知其性本融。於一切法妄計名相。性即法也。
大慧。云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 世間財寶本是幻物。凡夫不了而起貪著。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言持此如是者。持謂執持。即於諸法起自性見。執以為是。餘皆為非。何異外道惡見分別也。
大慧。云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謂於因緣生法起有無等見。妄想分別成生死因也。
大慧。云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 此言外道惡見執著有無一異俱不俱四句分別也。
大慧。云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 此於假名實法上。計我我所而起言說分別。
大慧。云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 入楞伽雲。謂計諸法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分別也。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謂一切法未有諸緣。而先有體是。不假因緣而生故。起不生分別也。
大慧。云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 彼俱相續如金縷者。入楞伽雲。謂此與彼遞相系屬如金與線。是名相續分別。
大慧。云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 縛不縛因緣計著者。以理言之。法本自離何縛之有。情著成縛不可雲無。如士夫者。入楞伽雲。如人以繩方便力故縛已復解。此於無縛解中。而生計著也。
於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 已上諸計不出有無故結雲也。
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訶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前直分別妄想自性。未明其所計著者。故次明緣起。復以幻喻之。示妄想本虛。凡夫不了。見有種種差別之相。故喻雲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反覆覈示列前可見。若了法無自性。於緣起妄想皆不可得。故不應作異不異有無計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縛於境界 覺想智隨轉
無所有及勝 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 於緣起則無
妄想或攝受 緣起非妄想
種種支分生 如幻則不成
彼相有種種 妄想則不成
心縛者。謂現前一念為塵境所轉故有業縛。而本有覺智。亦隨妄而轉若了妄即真。離諸有相及至佛地。則復平等大慧矣。勝即最勝處佛地也。妄想自性下八句。言妄想緣起之為有無。初四句約法。後四句約喻。謂妄想自性若有。則緣起無法可得。亦不待緣起而成妄想。若以妄想能攝受。取彼境界成妄想者。而緣起自非妄想。又何能成於妄想耶。喻者謂如幻人幻作種種支分。若先已生則不待幻而成。彼之幻相雖有種種。而妄想自無種種故曰不成。此皆顯有無不可得也。
彼相則是過 皆從心縛生
妄想無所知 於緣起妄想
此諸妄想性 即是彼緣起
妄想有種種 於緣起妄想
此八句復言緣起妄想相因而成。言彼相過者。謂緣起相之過。由心縛著所以成過。心縛即妄想也。若了緣起則無妄想。因妄想不覺於緣起生諸分別。此緣起與妄想相由而有初。無前後之異故。雲妄想即緣起。體固無二。而終以緣起而有分別也。
世諦第一義 第三無因生
妄想說世諦 斷則聖境界
世諦俗諦也。第一義真諦也諸佛說法常依此二諦。此外則外道邪計。故曰第三無因生。故涅槃雲。出世人所知名第一義諦。世人所知名世諦。外道立二十五諦。明因中有果。第一從冥初生覺。第二從覺生我心。第三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等。此雲無因。即自然性也。妄想說下結成三種自性。世諦者。緣起妄想二種自性也。聖境界。即第一義諦成自性也。然迷之即世諦。悟之即第一義諦。故云斷則聖境界也。
譬如修行事 於一種種現
於彼無種種 妄想相如是
譬如種種翳 妄想眾色現
翳無色非色 緣起不覺然
譬如鍊真金 遠離諸垢穢
虛空無雲翳 妄想淨亦然
此四喻。初喻妄想自性。言修行事者。如禪有十種一切處。謂青黃赤白等。皆遍一切其境本一。以心想故有種種現。妄想之相亦復如是。次種種翳下。喻緣起自性。翳本無色妄見色現。故無色非色之實。緣起不覺亦復然也。又鍊真金空無翳二喻。皆喻成自性也。言無彼妄想緣起二種自性。則如金之無垢空之無翳。故云妄想淨亦然也。
無有妄想性 及有彼緣起
建立及誹謗 悉由妄想壞
妄想若無性 而有緣起性
無性而有性 有性無性生
依因於妄想 而得彼緣起
相名常相隨 而生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則度諸妄想
然後智清淨 是名第一義
無有妄想性等。重釋上緣起妄想自性本來非有非無。言定有則墮建立。言定無則墮誹謗。皆由妄想以壞正見。妄想若無性等。謂若無妄想性。而有緣起性者。則有從無生成無因之過。蓋無始妄念分別而有緣起。然妄想之由。依於名相。名之與相如影隨形皆是虛妄。因不了此而起妄想。窮其妄源無所成就。則妄想自滅。以復自覺聖智。名第一義。度即滅也。
妄想有十二 緣起有六種
自覺知爾焰 彼無有差別
五法為真實 自性有三種
修行分別此 不越於如如
妄想十二如前所說。緣起有六者。六即六塵。謂緣起自性。由六塵境界風所動而起。或謂六因者非也。然此妄想緣起。總是差別之相。自覺聖智之中。則無如是差別也。爾明即智也。五法三自性。皆如來自行化他法門。修行之人稱性觀之。無非真實一理。故曰不越於如如也。
眾相及緣起 彼名起妄想
彼諸妄想相 從彼緣起生
覺慧善觀察 無緣無妄想
成已無有性 云何妄想覺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種種現 清淨聖境界
妄想如畫色 緣起計妄想
若異妄想者 則依外道論
妄想說所想 因見和合生
離二妄想者 如是則為成
眾相及名俱為緣起。彼名及相皆為妄想。此妄想緣起。皆從名相而生而又言妄想從緣起而生者。蓋指現前所起妄念從根塵和合而生。上言緣起從妄想生者。蓋指迷真從妄而有因緣生法。學者不可不審。然以正智觀之二皆無有。成已無有性者。言圓成實性中本無性執。云何眾生而生妄想覺知。既迷真性而成妄想。故有名相事相二種自性。然迷之則見種種相現。悟之則是聖人所行清淨境界。妄想如畫色者。言於無起有。如本無色像因畫而生。妄想本於緣起。緣起本於分別。計緣起而生妄想。其為妄想如是。吾佛方便如是說者。為令反妄歸真故也。若異此而言妄想。則是外道邪計戲論。故曰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蓋外道以妄心。分別妄想之相。及論三緣和合而生。皆非正論。若離緣起妄想二種自性。則為圓成自性矣。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 大慧因聞上究竟諸妄顯第一義。故以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為眾而請思修取證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前聖所知。即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謂過去諸佛。無不從此二種行門成等正覺。以其遞相傳授。政所謂佛佛授受。祖祖承承者也。此乃總答前請。妄想無性下別。答自覺聖智。行相諸法本來寂滅。凡愚不覺生妄。分別而說妄法。本無自性。然欲進修妙行。必於靜處以自觀察。觀之不已則諸妄想不離而離。漸歷諸地入於如來境界。所謂自覺聖智自然究竟矣。
大慧。云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餘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此釋一乘行相。言一乘者。一佛乘也。謂如來所乘大乘之法也。此一乘法不離人之一心。所謂妙法者即心也。蓋心具妙法。與佛所證無二無別。欲覺一乘之道。須究自心。故云攝所攝妄想。謂了根塵能取所取妄心。即妄顯真如實而住。故云如實處不生妄想。然此一乘覺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云非餘外道等之所能得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三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復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三乘 此問如來但說小乘不說大乘之意。佛答以三義故不說一乘。言不自般涅槃法者。以二乘不能了生死即涅槃故。不為說一也。言調伏授寂靜等者。以其稟方便教。修證空寂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未得一切解脫故。不為說二也。言煩惱障等者以其但斷四。住通惑未斷習氣別惑全在故不為說三也。二乘破人執。未破法執故。云不覺法無我也。雖斷煩惱身居分段。未名變易生死故。云不離分段死也。如來為此小機故。但為說三乘法耳。
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此言一乘行者。以煩惱習斷。不為無明所醉。了真空三昧之樂。不生味著故云非性。乃得無漏界覺。無漏界即入實報土受法性身。隨類現形示生示滅度脫諸有。故云覺已復入出世間。至上品寂光二嚴具備。究顯不思議自在法身。是為一佛乘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天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我說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 諸乘非究竟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一乘
前四句通頌諸乘。次六句頌說一乘之意。言有心轉者。轉即起動。謂若有一念心動雖佛乘亦非究竟。況餘乘乎。言於心行處滅。無有能乘之人。亦無所乘之法。乃至一乘法門無可建立。離名絕相非破非立。有此等機。乃為說一乘也。
引導眾生故 分別說諸乘
解脫有三種 及與法無我
煩惱智慧等 解脫則遠離
譬如海浮木 常隨波浪轉
聲聞愚亦然 相風所漂蕩
彼起煩惱滅 餘習煩惱愚
此頌上文說三乘法。三種解脫即三乘所證之果。謂聲聞斷正使。緣覺斷習氣。菩薩正習俱斷。破惑雖殊。證果即一真空涅槃。法無我等。此言大乘行者。得法無我惑智平等縛脫不二。是為遠離大解脫也。譬如下。喻二乘未斷智障為空相風之所漂蕩如浮木之在海乃為波浪所轉。雖斷通惑未斷根本無明。故曰餘習煩惱愚。餘習即無明也。
味著三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復不退還
得諸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然 得佛無上身
二乘離分段生死之苦。得真空涅槃之樂於中味著而無進趣。然亦不退作凡夫。此三昧身墮無為坑。乃至經劫不覺。譬如世人醉酒昏亂都無覺知至於酒消而後乃覺。此喻二乘根轉心迴覺法無我究竟正智。故云得佛無上身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第二(下)
上篇: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下篇:入楞伽心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