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如來現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從第六經盡第十一)

將釋此品四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宗趣。四釋文。然下諸品多用此四。若有增減至文當辯。今初來意中二。先分來後品來。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四分之中。已明教起因緣。次辯說法儀式。故次來也。二品來者。曲有二義。一前辯眾集。今顯疑現相。二前明舊眾今辯新集。故次來也。二釋名者。一分名者。正宗正陳宗旨。揀序流通。若四分中。名舉果勸樂生信者。舉依正果勸物信樂。是故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說佛依果會。以從多說故。二品名者。如來是能現之人。相是所現之法。現通能所能所合說。體用雙陳以立其稱。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以成其十。如來五者。一就理顯。謂法性名如。出障名來。二唯就行。瑜伽雲。言無虛妄故名如來。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三理智合說。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正覺第一義諦。故名如來。此與成實大同。四離相說。般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五融攝說。謂一如無二如。若理若智若開若合。無不皆如。故名為如。如外無法來亦即如。如是來者是真如來。現相五者。一現面門光相。召十方眾。二現眉間光相。示說法主。三振動剎網以警群機。四佛前現華表說依果。五白毫出眾表教從佛流。如是等相。是如來現相品中辯此。故以為名。三宗趣者。亦二。一分宗。三分正宗。已如上說。四分之宗。即以佛果無邊剎海。具三世間無盡自在。故以為宗。令諸菩薩發生淨信修行涉求。以之為趣。二品宗者。以光相表示為宗。令上智玄悟為趣。四釋文者。此下二品。說法儀式是當分方便。即分為二。初現相品為遠方便。後三昧品為近方便。今初一品大分為六。一眾海同請。二光召有緣。三所召雲奔。四現瑞表說。五稱揚佛德。六結通無窮。今初先以五門料揀諸會請問之殊。一問之有無。二所問法異。三能問人別四儀式不同。五疑之權實。初中前二後二。此四有問中五皆無。謂初會標果起因故問。第二會尋因至果故問。但因有升降寄六會以答之。果無差別。第七當會答也。然諸會更有問者。併當會別義以總收之。或重明於前非大位問。第八會明因果純熟。故須有問。謂行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會答。第七會明稱性因果。故別有問。謂俱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四處都有三百一十句問。謂初及第二。各四十問。第八二百。第九三十。中本廣本問則難思。二所問異者。初兩會問果廣因略。為成信解故。第八會問因廣果略。為成行故。第九會問全同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顯唯證故。三能問人異者。初及第九。皆同生異生二眾齊問。以所問法眾同依故。第二會中唯同生問。以所入位同生勝故。八唯同生。一人自問。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四請問儀式。復有二義。一約言念。二約通別。初中請有二種。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二示相。交絡相望應成九句。在文唯四。初會之中具二問答。謂現相品長行念請供聲言請。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現眾表教。即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請。下之三品亦以言答。第二會唯念請。如來初相答。菩薩言說答。佛心自在不待興言。佛力殊勝現相能答。第八會言請言答。此顯菩薩不同佛故。第九會念請示相答。顯以心傳心。唯證相應離言說故。二通別者。初後二會別問通答。二八兩會別問別答。又初會。亦得是別問別答。次文當明。第五疑之權實者。問諸王菩薩位皆圓極。何得有疑。有云。為眾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顯因果懸隔故。然上二解初權後實。並皆有理可通餘教。然此經中。若實若權。無非法界之疑。以疑為有力。與所說證為緣起故。此事舊爾海印頓現。疑之與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其猶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成像之高。緣起法界理應爾故。次正釋文。文分二別。先長行念請。後供聲偈請。前中亦二。先舉人標念。謂盡於眾海皆希佛境。並欲利生成緣起門。故標同念。二云何下。正顯問端。有四十句。且分二別。前二十句直爾疑念請。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准義二文皆應具舉。互有影略不欲繁辭。故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處文直爾請說。第二會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問同此直請。正欲顯於諸佛道同影略之義。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問果。後十問因。中間十句明化用普周。通問依正染淨因果。前是所求後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舉果故先問果。據斯義類亦可分三。今以兩段皆有結請。故但分二。前中亦二。先正疑念後明結請。今初前十句問。德用圓滿。後十句問。體相顯著。今初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問。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闕者。或是脫漏或是義含。無能攝取之中。攝此二故。故下法界品中。闕無能攝取及與神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則可一。開則為三故出沒不同。言佛地者。即智德分位。然此經宗通收萬德故。廣則無量。略有十種。如上所引同性經說。然體不出五。謂清淨法界及與四智。以斯五法攝大覺性具。如佛地經。及彼論說。然要唯有二。無所不攝。謂真理妙智融而無二。是諸佛地。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為地。此句為總該攝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問。二佛境界下。諸句皆別明佛地之德。言境界者悲智所緣故。亦分齊故。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出現及問明不思議品廣說。然出現多明體遍。不思議品。以辯超勝故云十種無比境界。問明該其因果體用。小有不同至文當知。若准瑜伽。如來境界謂五界差別。一有情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調伏界。五調伏加行界。或說要唯有四。一所緣真俗。二所住剎海。三所起業用。四所應攝化。並如下說。此與瑜伽大同。總唯有二。謂佛即境約分齊說。或佛之境。約所觀化等。今文多顯佛之境也。三佛加持者。謂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不思議法品及法雲地說。離世間品。十種佛所攝持亦其例也。然不出三類。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耆婆入火不燒等。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此與神通寬陝不同。謂六通中。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四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說十種。如不思議品雲。諸佛世尊有十種化。不失時等。亦是所行之行。如出現品。謂無礙行。是如來行等。或大悲攝生。或大智造緣無思成事。方便善巧所作究竟。皆名為行。然約人望行。標雲所行。既是所作實通能所故不同彼境界之中。彼智所觀所應攝化但就所故。況所望不同。故不相濫。若准瑜伽七十八中引深密經佛答文殊。此二別相雲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思議無量功德莊嚴淨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五界如前。五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廣有無量。略說有十。即處非處等。又有十種。謂廣大力等。如不思議品。六無畏者。無諸畏懼故。離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或說四種如常所明。昔雲。前四是異二乘功德。佛力是破魔功德。無畏是伏外道功德。未必全爾。十力無畏亦不共二乘故。然上來多明大智功德。七佛三昧者。謂佛果等持數過塵算。如師子嚬申等。略說十種。如不思議品說。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等。八准答及頌名佛神通者。謂依定發起無礙神用。或說有十如十通品。不思議品雲。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十通唯局菩薩。或說有六如常所辯。然名通大小。九准答及頌名佛自在。謂所作任意無礙成就故。廣有無量或說百種。謂於眾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略有十種。謂命自在等。並如離世間品說。不思議品亦說有十。謂諸佛世尊於一切法。皆悉自在等。十無能攝取者。頌名無能制伏。答中名無能毀壞。謂佛所作無有天上人中。沙門魔梵。及諸二乘大菩薩等。神力能制。是故舊經翻為佛勝法也。略有十種。如不思議品。諸佛有十種最勝法等。若取無能毀壞即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是上之十問。多在不思議品。至下當知。二云何是諸佛眼下。十句問體相顯著。謂六根三業。於身業中開常光為身光。放光為光明故有十句。不思議法品。諸佛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謂無邊際眼等。離世間品一一各以十門辯釋。又出現品說佛三業。各具十義。然諸經論。說佛常光一尋。准不思議品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然放光則有時不放。如諸會面門毫相所放之類。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光明。斯即放光亦通常光。而分別者。常即湛遍。放則見有去來故。言佛智者。廣即無量。略說有十。體不出五。謂清淨智及大圓鏡等四智。要唯有二。謂根本後得。總攝唯一。諸法實相無障礙智。此之十句多如相海及隨好品。二惟願下結請。將欲引例故。且結請。二又十方下。引例舉法請。亦分為二。初引例後結請。今初分二。前十句問化用普周。後十句問因德深廣。今初文唯有九闕安立海。一世界海者。是化用處。如華藏品。二眾生海是所化機。即剎中所持。三准答及頌名法界安立海。如世界成就品。通明法界所安立海。起具因緣等故。若因緣者。賢首雲。所化生法也。亦是前二。於法界中施設安立故。諸經論皆說世諦。為安立諦。然安立言。梵雲柰耶而義多含。或云理趣。或云方便。或云法式。或云法門。或云安立故。知即安立法式也。四佛海者。能化主也。如華藏品廣舉其名。亦如不思議等。品五波羅蜜海者。化所成行如離世間品。六佛解脫海者。化所得果如法界品。七佛變化海者。臨機神變化難化眾生。即身業化也。如諸會不起而遍。光明覺品長行身業阿僧祇等。皆是其文。八佛演說海者。稱根說法語業化也。如四諦品。九佛名號海。隨機立稱如名號品。十佛壽量海者。隨器所感住世修短。如壽量品。二及一切下。問因德深廣中。一創於生死立大誓願。二勝進大心趣求佛果。三積集菩提福智資糧。四運諸菩薩從因至果。五慈悲喜捨。四菩薩行。六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餘四可知。然此十句有通有別。別則初二寄十信。次二十住。次一十行。次一十向。以向出離故。次三登地已上。後一等覺。此約橫論一切菩薩。若約通說各通始終。即豎論一切菩薩也。故此十句文通行位。然皆普攝法界深廣無邊。故云海也。並如下諸會說。二願佛下結請。既是引例故致亦言。此四十句答文在何問有通局。答亦如之。通即諸會與此相應皆是答此。上所引者居然當之。謂前眾海既是九會常隨。豈得此問局於初會。豈復眾海問不盡耶。故知。初會為總九會同答此問。而為分意別故諸分初皆重舉諸問。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則從此盡光明覺答十海問。問明已下答十因問。不思議品下。答二十句果。至下當知。又就四十問。十海為總九會同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華藏品。答世界海。遮那但引因釋成現相三昧。但是說法由致。並非別答海問。三名號品。答如來名號海。四四諦品答演說海。五光明覺至十忍品。別答十句因問。通答眾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祇品。答變化海。長行舉數。欲顯化用難量故。偈中廣明變化重重微細難說。七壽量住處。皆答壽量海。八不思議等五品。別答二十句果問。總明佛海。就德深廣以顯佛故。九第八會答波羅蜜海。總攝諸位皆成行故。十第九會。答解脫海。證入法界起大用故。問中為次與答異者。問約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為次第。謂先有世界眾生。則有佛出修因得果故。波羅蜜海是因。解脫是果。餘四皆大用。謂臨機變化隨宜說法稱物立名。隨物修短。答中先人後己故。大用四海居先。自利因果二海居後。又眾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皆為生故。種種隨宜。顯生多故。若約局言當會答盡。此復有二。一現相答。下文當示。二者言說答。此亦有二。一經來未盡。二答二兼餘成就品當引。第二爾時下。供聲偈請中分二。先明因緣。後正說偈。今初前請在念。佛雖已知今請彰言使大眾同曉。前既為法興供。今乃以供宣心。不因拊擊。故曰自然。非無因緣。即菩薩威力。同異生眾皆菩薩也。又表身口為供具故。供具皆即法界體故。二正說偈中。十頌分二。初三嘆德請。後七舉法請。前中亦二。初二嘆佛明具說因。後一嘆眾明具說緣。今初也。前偈即悲之智已滿。為物現身。後偈即智之悲已圓。能斷疑除苦。有悲必普。有智必能。故應說也。後一嘆眾請中。前半嘆眾顯無異念。後半結請明說則斷疑。後舉法請中分三。初四述前初十句問。小有不次。但取文便。及餘一切廣大法者。結例所餘。謂二十句外佛無邊德。亦願說之。不思議品廣說餘門。諸說果處皆答此也。次一頌。述前體相顯著十句。略示可知。後二頌述化用普周十句之問。現文唯七。以佛海中。捨於神變壽量名號。以此三海不離佛故不問因者。長行名通諸會故列因疑。今彰初分請當會答。又顯此會因略果廣。第二會果略因廣故。第二爾時世尊下。明光召有緣分。長分為十。一放光意。以領念故。供聲易了故。略不明念但疑法。何以放光現相答故。答相云何。謂佛三昧力加持放光。令菩薩來遠遠能為。此即佛地境界。是佛所行無攝無畏故。此為總意。若別明者。如文思之。又召來菩薩。亦是言答。上之十問。至文當知。二即於下。明光依處。面門即口。言眾齒者。表四十問。教道遐舒。口生真子故。咀法滋味益法身故。總處放者。此會總故。三放佛下。顯光體隨機多演故。四所謂下列光明。略列十名。皆從體用立稱。五如是下結光數。六一一下彰眷屬。七其光下。辯色相。眾寶隱映表教道含容。八普照下。明光應遠。九彼世界下。彼眾感通。十以佛下。偈聲命召即通舉十號示為所歸。十偈在文且分為五。初六偈自彰因果已圓。勸同觀禮。於中初一總明二利因滿。成正遍知。次一毛光開覺。是明行足。次一頌往來諸趣。是世間解。一念解脫可謂善逝。次一雲成正覺。即佛義焉。次一大音演寂。謂無上士。隨心開覺。是調御丈夫。次一諸力皆圓。即天人師也。二有一頌明眾海已集。引例勸歸。既雲已雨諸雲為供。是應供也。為對引例故不當次。三一頌圓音隨機見必蒙益。結雲兩足尊。即世尊也。四一頌義海頓演。宜速及時。如三世佛大願而來。故結雲如來也。五一頌特命有緣。是光本意。第三爾時十方下。所召雲奔。文分為三。第一同會道場。第二現自在用。第三聲光自述。今初。亦三。初總明。二所謂下別顯。三如是等下總結。別中十方即為十段。一一方中皆有十事。一定方。二土海。三世界。四佛名。五主菩薩。六眷屬數。七至佛所。八興供雲。九申禮獻供。十化座安坐。此中應有世界種。名略不說耳。其東方供雲應有十種。而但九者。塗香燒香二文合故。言各現者。主伴一一皆現也。重重無礙各遍虛空。一一可觀名不散滅。十方化座體相各異。而皆同名蓮華藏師子之座者。師子之義已見上文。蓮華藏言。通有三意。一約菩薩表含藏開敷故。二約所詮將說依報故。三約諸會通顯華嚴故。上下還於本方坐者。佛圓迴身皆見面故。異於餘宗但八方故。三總結中文有其八。一略示前文雲如是等。二總明海數。謂十億剎塵。以上來所列是華藏鱗次之海。口光各照一億十方。故有十也。上二段前別中所無。三結主。四結件。五結來至。六結興供。七結禮獻。八結安坐。既為總結故闕定方。已至會中。故闕初海等三事。第二如是坐已下。現自在用即為嘆德。謂塵塵近佛念念益生。文有其八一明諸菩薩毛孔現光。二光現菩薩。三菩薩入塵。四塵含廣剎。五剎有如來。六菩薩往供。七助佛揚化。八所化成益。初二可知。三中言安立海所有微塵者。略有二義。一一切施設依正等塵。一一稱真故。二約觀心。眾生意識所緣。即是法界。例依名相分別而轉。是謂安立妄故為塵。體皆可依是名大剎。皆有覺性是曰如來。此明菩提證入眾生性海。四中可知。五隨世俗故說有三世。全稱性故並在塵中。六中供養者。通財及法。七於念念下。助佛揚化。及第八念念中下。所化成益。於中賢首對前開悟。以三義釋之。一別配釋。二圓通釋。三各別釋。初者謂以前十法門。對後所成十益。一門得其一益。二三前卻餘並如次。一以夢自在門。夢中警覺造惡眾生。令得斷惡免苦益故。二以菩薩行門令人正定。三以現諸天歿生門。令生天受樂。以放逸則歿。剋念便生故。上三人天乘。四以動剎現無常令厭。以嘆佛神變令欣成二乘益。下皆大乘。五以嚴剎大願令修福求向。六以攝生言詞令發大心。以佛音聲即同體大悲故。七以佛雲雨法。令入菩薩不退之位。已上三位在地前三賢。八以照遍滿法界土及神變令得初地已上智眼見平等法。九以佛普現遍法界解脫力。令得八地已上大力大願無盡智淨國土益。十以普賢建道場。令住佛果大願海。言生如來家者。入佛果位故生。非是初地已上生佛家也。二圓通者。此上十法。於此十益一一遍通。謂或一法成十益或十法成一益。如是亙遍無所障礙。三各別者。謂前十法門。各自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此以法為益。後十益但言須彌塵數。不言剎塵之國。則是己身以人為益。既各別釋則夢自在門。亦顯一切皆如夢故。延促等無礙故云自在。餘並可知。此上菩薩法化。始從放光終於得益。順數八段。若逆推十二金疊無盡。一其十須彌塵數眾生。得益方在一國。餘一切土皆爾。故云一一國土各令等也。二此一切土益在一念時中餘一切念時皆爾。故云念念中也。三如是念念之益。方是一法門。所開悟一一法門皆爾。四彼多法門。方是一念所用。餘念念所用法門亦爾。五彼多念法門方論一廣剎。如一廣剎。如是十剎塵數廣剎皆爾。六彼多廣剎方論一塵內。如一塵一切安立中諸塵亦然。七如上諸塵。方是一安立海。如一安立海遍法界諸安立海亦然。八遍法界安立海中業用。方是一化菩薩所化。如一化菩薩。十世界海化菩薩。一一皆然。九諸化菩薩。方是一光所現。如一光一一光亦然。十彼十剎塵數光明。方是一毛孔現。如一毛孔遍身。一一毛孔皆然。十一彼遍身毛孔。方是一菩薩。如一菩薩。有如是十億佛剎微塵數。各世界海微塵數菩薩。遍身毛孔皆爾。十二上來所明。十一重作用。方論來此一會。如此一會。於餘佛會亦復如是。此後一段偈文具之。又上十二重。一一開之為二。便成二十四重。且如一念望一切念。即是二義。類例相似合之為一。餘十一重准此思之。如是重疊無盡。各周法界。唯智頓觀非心識境。華嚴海會大用皆然。第三光聲自述。前既光聲召命。今亦光聲自述。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眾難知。十頌分二。初一總明。兼陳說處。後九別顯德用殊勝。文分為三。初三通顯體用自在。初偈悲智相導。度眾生而不疲。次偈空有雙觀。入法門而常寂。後偈物我無滯。故化他而自清。次五頌。別敘前現自在與前影略。一身遍十方智觀寂滅。即顯不唯來此會也。二身光普入智眼遍觀。三住一毛端遍動諸剎。況乎於上處寶蓮華。四塵塵多身。門門化異。舉一歿生門可以例諸。五念劫無礙結由證深。念劫既融故。於念念能作法性無礙者。分與無分皆無礙故。謂證理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全在一法。一切法亦然。各有四句身等不唯分。故常在此而無不在思之。後一偈結廣有歸。普賢勝行皆入。非獨向來所陳故。能光中演斯自在。大文第四現瑞表法。上所現相。但召有緣眾集。將陳故重現斯瑞。瑞文有三。初光示法主。二現華表義。三現眾表教。法藉人弘故先明主義。為教本故在教前。今初示主。文分為六。一意。二體。三名。四相。五展。六收。今初可知。二放眉間光即光體也。眉間者。表離二邊故。於體不計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二邊。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於人不執因果二邊。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於諦不見真俗二邊。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是故為眾放眉間光。三此光下辯光名。菩薩智光者。令得能知智也。普照十方藏者。令照所知境也。藏有三義。一智光含德無盡故。二以十方剎海各於塵內重含諸剎故。三亦通於五藏。以言智光故。照初二藏令菩薩證。照次二藏令菩薩成。證則得於涅槃。成則得於菩提。照第五藏令化令淨。三中後二如下業中。四其狀下顯相。謂色如燈雲猶日月。洞照週遍潤澤雨法雨故。具如相海品。五遍照下展即光業用。於中分五。一所照分齊。謂盡十方一切佛剎。二光所現。謂土及眾生。三動剎網。以諸世界重疊影現。交互相當。猶如網孔。四塵現如來。五隨機雨法。略舉三法皆下所顯。初法輪雲示其所行。二出離雲示其所度。三大願雲示說法主。謂將說普法。令知法主大願。普周剎塵內故。第六作是下。收則示有終歸。證從佛流。眉間出光修因順果故須右繞。自下升高故從足入。履佛所行方證入故。第二爾時佛前下。現華表義文有二別。一總標華現為坐。所現中方眾。故通表所詮佛華嚴故。別表華藏佛所淨故。故於佛前出此蓮華。既通表華嚴亦具同時具足等十門及教義等。而其本意正表義耳。忽然現者。依理起事難測量故。二其華下顯具德嚴。文亦有二。先標十種顯德無盡。後所謂下。別列十句。前六體備眾德。後四妙用自在。今初。蓮子住處。有含藏之義。故名為藏表示法門。一含一切。華藏之名由此而立。後妙用中。一念況多摩尼寶王。即前藏體。影現佛身。即依正無礙。既發多聲聲皆演法。第三此華生下。現眾表教。文略有三。一現眾時。言一念者華生無間表教義相應。二現眾處。謂白毫中表教從所證淨法界所流。為眾教源。如白為色本。三有菩薩下。正明眾現。亦分為三。一主屬齊現遍詮諸法。故云一切所詮圓滿。是曰勝音圓教法門。必攝眷屬故。下文雲。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權實無礙故曰俱時。二右繞下。申敬就座。主伴雖殊並修因順果。故右繞如來。文義相隨故。依華坐。正助不等台須有差。上義依理明故忽然而現。今教由人立。故眾從佛流。亦如涅槃從牛出乳。三其一切下。彰其德業。主教是宗故偏嘆主。文有十句。略為二解。一豎配十地。此明普攝十地功德。一句一地。初地歡喜得智證如。二地性戒。是佛所行。三地多聞入法身海。四行道品。善友是依。五地總行現通利物。六觀法界般若現前。七功用已終。故佛與力。八無生無動住三昧心。九為法師見無邊法。十具於大盡三昧等圓。初地尚攝諸地功德。況於後後不具前前。二橫就極位釋者。一理智了真。二量智入行。三證窮法身。四常觀受用。五毛現神變。六念觀法門七外感佛加。八內安身定。九豎見來際。十橫無不圓。故此十句攝為五對。若橫若豎能證必具。故為二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慧度經宗要

大慧度經宗要 釋 元曉撰 將說此經六門分別。初述大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並序) 唐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以。...

兩卷無量壽經宗要

兩卷無量壽經宗要 釋元曉選 將申兩卷經旨。略開四門分...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 零妙寺僧釋不可思議撰...

第一義法勝經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之記 夫愛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經》...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佛說自誓三昧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 後漢安息三...

【註音版】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中陰經

中陰經卷上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佛說四諦經

佛說四諦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出家緣經

佛說出家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五扇提羅

(傳說)五惡比丘各得石女之報者。止觀一曰:如五扇提...

【佛教詞典】建佗歌

(動物)Kaṇṭhaka,悉達太子王宮出走所乘之馬。因果...

凡是未出三界,都要讀經修行

一、讀經自利利人 說到讀經,就是在齊聲誦經。所謂「經...

放棄主宰權,你才可能往生淨土

諸位,你知道我們佛法裡面的修行,這個善根有什麼好處...

習氣難調

畢陵伽婆蹉尊者是一位斷盡煩惱的阿羅漢,受到人天恭敬...

佛號要念出一個味道來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

出家之後的事更多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來出家,你若沒有個主宰,還是會入邪...

既仗佛力又仗人力,決不會走錯路的

過去的祖師們,如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壽禪師、蕅益大師...

人化獸,獸化人,這確實是輪迴中的真實情況

神明不滅,就是這個神識不會隨著身體的朽滅而朽滅,他...

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擁有強大的內心,可以更坦然地...

不論在哪裡,心變了一切都變

出世的心就是出離世界的心,入世的心就是來到世界的心...

聖嚴法師《眾生成佛》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六十華嚴...

人生是自己的,不用活給別人看

有些人身體健康,工作穩定,家庭和諧,卻總是滿心煩惱...

心態決定獨木橋的走法

弗洛姆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天,幾個學生向他...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蓮喚居士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蓮喚居士念誦

【視頻】晚課(高雄光德寺版本)

晚課(高雄光德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