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修習淨土法門的方法論是什麼?
大安法師答:方法論就是信願行信願持名。首先要相信,這相信會有事相上的信,有理上的信。那展開也是非常深廣,在大乘佛法當中撔艛可以稱為信藏的信是一個大寶藏。把這個信心的寶藏完全開啟出來,可能到成佛的境界才能說,信藏的全部地展現。
所以,一切的宗教,特別是淨土法門,信心是擺在第一的,沒有信心就沒辦法進入的。那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每一個科目展開都是一篇大文章。然後由這個信心,信根、信力,信藏、信慧,信還是屬於般若智慧的範圍。在《華嚴經》當中十信位是用文殊師利菩薩來表達的,文殊師利表根本智的,是落實在十信位的。
由這個信產生「願」。這個願就不是一般的願,不是我們考大學填個志願了。實際上填志願也很重要,但這個願屬於生命本體上的解脫的願。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就構成了願的內涵。這八個字不要小看這不是容易出得來的。比如比如「厭離娑婆」可惡、不快樂、不安穩,有一種厭的心理才會想離開它。所以「厭離」兩個字,在那種情緒和行為上是非常貼切的。
那厭什麼?厭娑婆世界的一切,離開娑婆世界的一切。試問,容易嗎?無量劫以來我們在娑婆世界不斷地輪迴,不斷地打滾,你說,想厭就能厭得了的嗎?想離就能夠下定決心能離開嗎?
我們從《法華經》來看,三界火宅,三界已經燃起大火,但是火宅裡面的人是不想出來的,他在火宅裡面活得很滋潤,他意識不到苦,意識不到危險比如厭離娑婆,大的概念你可能很難把握,厭離娑婆從哪厭?厭離自己的身體開始,這是我們最能認知的。但是我們多少人對這個身體愛得不得了,貪戀、執著、打扮、滋養,你能認識到這個身體的污穢嗎?無常嗎?苦難嗎?
人之大患就在於有這個身,你這個身都產生不了厭離心,怎麼能厭離其他的呢?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沒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是產生不了這個厭離心的。
所以維摩詰居士為什麼要示疾示現生病?示現生病,現在就裝作生病的樣子,這樣就誘引那些國王、大臣、婆羅門那些人來探疾,來探望他。他用這個探疾的機緣來說自己身體的無常、污穢、不淨、如泡、如沫,終究要無常,如枯井,他說這些。
說這些,實際上維摩詰居士,這是一個大乘大菩薩,甚至古佛再來,他就是深知眾生很難對這個身體產生厭離,通過他的說法,讓一切來探病的人產生厭離厭離什麼?厭離污穢的業報身,是生起他一種如來身的嚮往。
因為我們業報身的當下有清淨莊嚴的如來身,但我們忘記了這個,這是法身。於是,厭離業報身,去欣慕如來身。怎麼才能獲得這種華麗的轉換呢?就要發阿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品經文很有意思。
所以我們說,淨土法門的這個願其實是不容易的。厭離娑婆,娑婆世界雖然很苦,但是待久了,麻木了,甚至以苦為樂,很難產生厭離。極樂世界,雖然佛說得很富麗輝煌,窮微極妙,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很生疏,很生疏的東西,怎麼在內心生起由衷的神往、欣慕呢?而且把一切放下來做這個事情呢?這在業力凡夫分上都是不容易的。
信願兩個字就很難建立,那念佛就是枯燥無味。不念佛,搓麻將還渾身是勁,一念佛就要打瞌睡,都是這樣,所以不容易。
所以淨土法門的方法論「信願行」,每一個科目都是要我們全身命地去注入才有可能得點消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