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復次嗢拕南曰。

 如理攝集諦  得相處業障
 過黑異熟等  大義後難得

若於諦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實知。不能盡漏。與此相違。如實知故。能盡諸漏。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為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所起諸智。名不如理。聽聞正法。與上相違。當知如理。又於此中。住惡說法補特伽羅。於此正法佛佛弟子真善丈夫。不樂瞻仰。於別解脫尸羅律儀密護根門正知而住。如是等類賢聖法中。不自調伏。不受學轉。於諸聖諦無聞思修照了通達。又即於彼諸惡說法毘柰耶中。聞不正法。起邪勝解。於不如理生起如理顛倒妄想。於不如理不如實知是不如理。又於聽聞正法如理。不如實知是其如理。由不知故。於諸所有惡說惡解有縛無脫。不應思惟顛倒法中。不能解了。而故思惟。於諸所有善說善解有脫無縛。應可思惟無顛倒法。所謂契經及應頌等乃至廣說。不能解了。而不思惟。如是亦名非理作意。由此作意。不為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故。名非理。又復聽聞不正法故。依三言事增上緣力。顯示過去未來現在計我品類。即由如是增上力故。於三世境起不如理作意思惟。謂於過去分別計我或有或無。未來現在當知亦爾。彼既如是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或緣所取事。或緣能取事。此不如理作意思惟。或即諸行分別有我。或離諸行分別有我。彼於所計得決定時。若緣所取事分別為我。或成常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有。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或成斷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無。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若緣能取事。計有我見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於我。或謂我我先有今無。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無我。或復即緣能取之事。計無我見。於現法中以其無我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其無我隨觀昔曾有我。如是且說所取能取差別五相不如正理作意思惟五種見處。謂即三世所有諸行分別有我。又復由於不如正理比度作意。離於諸行分別有我。彼謂如是所計實我或自能作感後有業。名能作者。或他令作。名等作者。或自能起現法士用。名能起者。或他令起。名等起者。或自己作後有業故。或他令作後有業故。感果異熟。名能生者。或自能起現士用故。或他等起現士用故。得士用果。名等生者。或由自見。或由他見。隨起言說。如是或由自聞覺知。或由他聞覺知。隨起言說。名能說者。或於妻子及奴婢等所有家屬。隨其所應施設教勅令住其處。如是亦復名能說者。或復當來業果已生。名能受者。或於現法諸士夫果已現等生。名等受者。或於過去彼彼生中。造作種種善不善業。今於現法領受種種彼果異熟。名領受者。或有乃至壽量減盡而便夭喪。能捨此蘊。能續餘蘊。若異此者既無有我。云何得成如上所說諸所作事。是名第六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所攝見處。如是諸見。且說皆以薩迦耶見。為其自性。能生其餘。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有見趣故。名見處。由能障礙能取真實微妙慧故。名見稠林。損善法故。名見曠野。勞役他故。名見厭背。欲求有求所行歷故。名見行歷。詰責他論免脫己論而動搖故。名見動搖。能善結構後有苦故。名為見結。習行如是諸邪行者。於現法中未現前漏令起現前。既現前已。令依下品起其中品。令依中品起其上品。由此為因生起當來老病死等一切苦法。如是當知由於如理及不如理不實知故。造作苦諦集諦雜染。與此相違。聽聞正法。起正勝解。於其如理。無不如理顛倒妄想。於其如理。如實了知是其如理。廣說乃至。於應思惟。無顛倒法。能正思惟。由此因緣。於三世行並其所取及以能取。如實隨觀無我我所。當於聖諦入現觀時。於見所斷所有諸漏。皆得解脫。得此事已。於上修道所斷諸漏。為令無餘永斷滅故。精勤修習四種因緣。何等為四。一善護身故。二善守根故。三善住念故。四如先所得出世間道。以達世間出沒妙慧多修習故。善護身者。謂正安住遠避惡象。乃至廣說。如聲聞地。由遠避故。於盡諸漏無有障礙。善守根者。謂正安住於諸可愛現前境界非理淨相。能正遠離如理思惟彼不淨相。善住念者。謂住四處。一者安住思擇受用衣服等處。二者安住能正除遣處靜現行惡尋思處。三者安住能正忍受發勤精進所生疲惓疎惡不正淋漏等苦。他麁惡言所生諸苦。界不平等所生苦處。四者安住於所修道依不放逸無雜住處。由正安住如是四處。名善住念。彼由如是善護身故。善守根故。善住念故。如先所得出世間道善修習故。於修所斷所有諸漏。皆能解脫。及隨證得最極究竟。

復次若有說言此四聖諦唯是境界。或有其我。或有有情。緣此聖諦修諸善法。應告彼言。勿作是說。所以者何。諸有無量世出世間善法生起。一切皆歸四聖諦攝。當知諸法略有二種。一能知智。二所知境。其能知智亦所知境。是故諸智俱行善法。無不攝在四聖諦中。彼復修習循身念故。觀品止品所有善法。始修業地。已作辦地。總得生起。云何名為修循身念。謂若有住始修業地。如理攀緣若內若外諸大種色。為境正念。或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觸現行時。如理攀緣觸受想行及與諸識。為境正念。或若有住已作辦地。如理攀緣諸所造色。為境正念。或復如理攀緣作意及彼所生受想行識。為境正念。如是一切略攝。名為修循身念。當知此念或緣色身。或緣名身。云何名觀。云何生起觀品善法。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抉擇慧。說名為觀。若有從初無倒修習分析聚想。於外大種由觀劫盡。修無常想。於內大種所合成身。由觀唯食漸漸不淨。修不淨想。由觀從愛所生長性及於後際。老死法性。修無常想及與苦想。若於此身一切愚夫不能如實了知體是無常苦故。或執為我。或執我所。即於此身具足多聞諸聖弟子。如實知故。無有所執。是即能修苦無我想。此無我想由於其身唯有界想。有此想故。若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諸觸現行。言非愛者。即是手足杖塊等觸。彼則於此及此為緣所有受等無色諸行。正觀無常離愛離恚。唯觀有界。心緣此身正安住故。如是亦名遠離愚癡。如是所有分析聚想。於外大種修無常想。於內大種修不淨想。若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所生起受等諸法。依大種身修無常想。離貪瞋癡。如是觀品無量善法。始修業地由正修習循身念故。皆得生起。云何名止。云何生起止品善法。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止品善法者。謂得如是正思擇力攀緣。鋸喻沙門教授於怨家所正修忍辱。又即緣彼無倒修慈。既由忍慈所攝受故。戒得清淨。觀戒淨故。作是思惟。我今已於大師聖教。微有所作。由是因緣。無所憂悔。無憂悔故。深生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彼於爾時由靜定心。乃至獲得第四靜慮。此三摩地行拘執故。未能雙運無功用轉。未善清淨。為欲令其善清淨故。修如前說四支所攝不放逸行。發勤精進無有怯弱。乃至廣說。彼於後時第四靜慮清淨鮮白。若復為其靜定愛味。漂轉其心。不能於定正捨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乃依佛或法或僧深生厭恥。作是念言。我依如來大師佛寶。法毘奈耶善說法寶。無倒修習善行僧寶。為無所得。非有所得。是其惡得非為善得。於薩迦耶愛藏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由內心善調柔故。才生厭恥。便能安住引沙門義平等妙捨。於滅涅槃能觀寂靜。生起如是止品善法。所謂忍慈。尸羅清淨。無悔。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四支所攝不放逸行。引沙門義平等善捨。觀滅涅槃寂靜功德。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多有所作。一由其妙慧。於大師教為盡諸漏。能淨修治第四靜慮故。二於薩迦耶心增上捨故。齊此名為始修業地究竟成滿。從是已後於所修習不生喜足。為欲趣入已作辦地。修循身念。觀造色身如草木泥。及彼所生餘非色法。以如實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如實諦。智既得入已。依上修道。於去來今諸根境界。能起厭患。乃至解脫。能如實知我已解脫。如是名為已作辦地。修循身念所生善法。謂觀色身如草木泥。想如是觀察無色諸法。真實妙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四聖諦。智於修道中。能起厭患。離欲。解脫。解脫智見。齊是名為於大師教以其妙慧所應作事皆已作訖。所以者何。一切自義皆已究竟。從此已後更無所作。非於作已復須分別。若有作已餘時退失當更有作。此作雖作非畢竟作。如諸異生以世間道而得解脫。此中若先始修業地。有漏善法。若後所有已作辦地。無漏善法。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當知。皆入四聖諦攝。

復次由四因緣。應正了知集諦所攝百八愛行。一由內外差別故。二由所依差別故。三由自性差別故。四由時分差別故。云何名為內外差別。謂由內外六處為依。起諸愛行。云何名為所依差別。謂愛依止五種我慢。何等名為五種我慢。謂於我見未永斷故。得有如是我慢現行。於其六處計我起慢。乃至未為衰老所損。諸行相似相續而轉。作是思惟。是我如昔。彼若復為衰老所損。或於一時成就好色。或於一時成就惡色。或於一時成就大力安樂辯才。或於一時乃至無辯。彼若成就好色大力安樂辯時。作是思惟。我今美妙。若違於此作是思惟。我非美妙。若為衰老所損敗時。作是思惟。我今變異。云何名為自性差別。謂此五種我慢為依。發起有愛及無有愛。又彼有愛軟中上品差別而轉。於其無有。由審思擇方能起愛。非由意樂任運而住。是故於中無有三品差別建立。當知此中軟有愛者。謂於當來願我當有。即於六處願我當有。即如是類願我當有。於同類生有希求故。異如是類願我當有。於異類生有希求故。若先自體是可愛者。願彼相應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如今所有。若先自體不可愛者。願彼離隔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異今所有。中有愛者。謂於無有不生希欲。為治彼故。願我得有。即於六處願我得有。如前所說。即如是類願我得有。異如是類願我得有。如是一切應知。皆名中品有愛。上有愛者。謂即如是行相差別。作是念言。願我定有。勐利思求四種相愛。應知說名上品有愛。此五種愛自性差別。由有所依內處別故。說十八種愛行差別。於其外處。當知亦爾。此差別者。謂如於彼內六處中。計我起慢如是。於色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色我自在轉。如是乃至。於諸法中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法我自在轉。餘隨所應。如前應知。如是十八並前愛行。合說總有三十六種愛行差別。云何名為時分差別。謂即如是三十六行各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差別。如是名為由四因緣有差別故。愛行合有一百八種。又於此中無差別相。凡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為愛。又即此愛集諦攝故。說名為因。津潤性故。順生死流而漂轉故。名為流潤。於諸境界執著性故。名為著境。能與生已依五取蘊如癰病等所有眾苦為因緣故。說名癰根。難制伏故。說名流溢。微細現行魔所縛故。說名纖繳。上至有頂高標出故。說名條幹。令無飽故。說名枯竭。又即如是所說相愛纏眾生故。說名為礙。由隨眠故。說名為覆。即由如是纏及隨眠成上品故。說名上聳。成其中品及軟品故。說名發起。若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冥闇。若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昏昧。若無色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瞖瞙。如有三人。第一盲瞽。第二閉目。第三瞖瞙微覆其眼。此中第一全無所見。第二少分似有所見。第三雖見眼不淨故。不覩真色。如是三愛隨其次第。冥闇。昏昧。及與瞖瞙。當知亦爾。

復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二者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五者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當知此中。所緣境者。謂四聖諦。此四聖諦安立體相。如前應知。若略若廣如聲聞地。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週正轉十二相智。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生聖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第二轉者。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遍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修習未修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轉。是其無學真聖慧眼。得所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提。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已解法。如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解我法。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瞚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言淨信者。謂正信解。所言欲者。謂欲所得。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勐不捨其軛。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

復次苦諦如諸疾病。集諦如起病因。滅諦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諦如病除已令後不生。諸有病者詣良醫所。但應尋求爾所正法。諸有良醫亦但應授爾所正法。是故更無第五聖諦。諸佛如來拔大愛箭無上良醫。亦但宣說爾所正法。

復次背聖諦智不成現觀諸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略有十相過患。謂有勝義諸沙門等意。不許彼為沙門等。言亦不數為沙門等。於諸後有生等眾苦。皆未解脫。於諸惡趣亦未解脫。堪能棄捨正所學處。不堪能證諸出世間過人勝法。所謂聖道道果涅槃。向善趣故。堪能尋訪除學無學餘外福田。於超苦苦更不還果。無所堪能。於現法中究竟悟解。解脫一切有餘依苦。無所堪能。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背諦智。成就現觀。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十相功德。

復次趣向諦智。樂正覺者。應當了知。依四聖諦增上緣力。得所依處。得得方便。應知是處。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名得依處。若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若諸獨覺所有菩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如是三種。當知名得如前所說三週正轉。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方便。應知於入諦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道聖諦說。名智位。從此已後於諸諦中復有所作。應當遍知。廣說乃至。應當修習。由此觀故。說名見位。於無學地如實解了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作證。我已修習。名現觀位。復有差別。謂諸無學盡無生智所攝一切極解脫智。說名智位。即此無學極解脫智所引正見。說名見位。從預流果乃至究竟。當知所有一切學慧。名現觀位。

復次應知諦智略有六種作業及相。謂此諦智是能永滅眾苦前行。如日將出先現明相。正盡苦者。謂初見諦所斷眾苦作苦邊者。謂阿羅漢所斷眾苦。又此諦智是能對治大無明闇。如日光明能破世間所有大闇。又如有一。已證諦智永斷三結。從此無間由失念故。暫為欲貪瞋恚所染。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如是漸次雖入非想非非想定。而與外凡有其差別。由已證得不退法故。如是諦智有廣大用。有廣大果。此中所有過去諸行。說名已生。現在諸行。說名正生。未來諸行。說名當生。如是一切總名集法。即此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又於諦智已證得者。如大石樓已善凋飾。八方勐風不能傾動。一切異論不能移轉。所有悟解不假他緣。不視他面。彼將何說。我當聽受。不觀他口。適出語已。尋我聽聞思惟籌量。審諦觀察。諸他沙門婆羅門者。當知即是諸外道輩。又即一切四聖諦智漸次集成。名諦現觀。非隨闕一。此諦現觀猶如餚饍。諸聖弟子無上慧命。皆依此活。如受欲者食用餚饍。苦等諦智闕餘三智。如睒彌葉。當知餘似娑羅枝葉。四聖諦智漸次集成一切圓滿。又諸諦智與喜樂俱覺真義故。能令身心極輕安故。名諦現觀。生那落迦中。略有二苦。一燒燃苦。二治罰苦。由闕諦智。獲斯二苦。此無量生勐利大苦。由聖諦智。皆能超越。如是諦智。假使因其燒燃治罰勐利大苦。於現法中。一身滅壞而可得者。應生踴躍歡喜忍受。縱毀百身尚應歡喜。況乃唯一。

復次若有為修聖諦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障礙。何等為四。一者不信。二者上慢。三者待時。四者放逸言。不信者。復有三種。一於諦現觀不生信解。二於僧善行不生信解。三於佛菩提不生信解。為欲斷除初不信故。世尊自引現量所證聖諦現觀。告諸弟子言。我已於四聖諦理。得現觀故。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為欲斷除第二不信故。復說言。我昔與汝輩長世久流轉。由未正思惟覺悟於真諦。我今與汝等由正見通達。以通達為因。盡生死流轉。彼因緣盡故。自今無後有。唯餘最後身。任持令不滅。第三不信於佛菩提。如是相轉。謂若沙門喬答摩種是一切智。何故有問一類能記。一類不記。為欲斷除如是不信。故復說言。我所覺法無量無邊。譬如大地諸草木葉。為他說者。少不足言。譬如手中升攝波葉。多分能引無義利故。少分能引有義利故。當知此中。非不知故而不記別。但由能引無義利故。而不記別。言上慢者。謂即於彼諦現觀中。起增上慢。為欲斷除如是上慢故。復說言。如人在遠以箭射箭。筈筈無遺甚為希有。或復一毛析為百分。以毛[矛*(替-曰+貝)]毛端端不落。以極細故。是事復難。通達聖諦轉難於彼。所以者何。由即以其能取作意。還即通達能取作意。如是方有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無漏智生。通達諦理。是故此事最細最難。箭射箭筈。毛[矛*(替-曰+貝)]毛端。則不如是。言待時者。謂於所作推待後時。為欲斷滅如是待時故。世尊說無墜人身甚為難得。復引盲龜以況其事。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邪。乃至廣說。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或復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彼由世俗勝義善巧。於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一非思惟所緣境故。二由其事無所有故。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若於此中。不如正理。強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於其中間暫爾現行。而復於彼見為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邪尋思者。當知即是欲等尋思。邪戲論者。復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論。於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如是一切總名放逸。為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為教誨者。為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世尊弟子。為斷如是聖諦現觀四種障礙。由三行相。任持聖諦。何等為三。一由聞慧任持其文。二由思慧任持其義。三由修慧任持其證。此中聞慧如其所聞能正任持是苦聖諦。乃至廣說。又由思慧任持其義。謂諸聖者。知其是諦故。名聖諦。當知此中由二緣故。得名為諦。一法性故。由真實義。說名為諦。二勝解故。由即於此真實義中起諦勝解。說名為諦。一切愚夫。但由法性得名為諦。非勝解故。若諸聖者。俱由二種得名為諦故。偏說此名為聖諦。又由修慧於諸諦中獲得內證現量諦智。亦得證淨。由是因緣。於諸諦實遠離疑惑。諦智證淨更互相依。若處有一必有第二。

復次若有沙門或婆羅門。於聖諦智而未相應。於諸聖諦未成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過患。何等為四。謂於能往下分惡趣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顛墜生惡趣坑。又於欲纏人天兩趣眾多煩惱常所燒煮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因緣。既生彼已大生熱惱。常所燒然。又於此上色無色纏所有相應。如前所說無明昏闇。及諸瞖瞙生本行中。廣說乃至。墮於生闇。又由退失受用境界涅槃道故。於其中間如生三種世界。中間墮在三種妄見黑闇。一者常見。二者斷見。三者現法涅槃見。由是因緣。墜墮三界。生黑闇處。攝受如是自妄見故。邪無明闇所覆障故。不如實觀如前五支所攝受斷。由是因緣。應知如實顯示諸諦。

復次或有一類。於諸聖諦不得善巧。造作增長黑黑異熟業已。能感那落迦傍生鬼趣。由此業故。譬如擲杖根。墮那落迦中。墮傍生趣端。墮餓鬼界。如是一類。造作增長黑白黑白異熟業已。由此雜業。譬如擲杖。或墮惡趣不清淨處。或墮善趣少清淨處。如是一類。造作增長白白異熟業已。由此業故。生在五趣生死諸業所隨逐處。壽盡業盡。即還從彼色無色界沒已。退墮五趣生死。如五輻輪旋轉不住。若有為他說世間道。乃至雖能上昇有頂。當知此說非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非畢竟故。若諸如來所說聖諦相應言教。當知此教是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是畢竟故。又若由得諸世俗智。乃至有頂。名聰慧者。非第一義說名聰慧。如前說故。若由諦智名聰慧者。是第一義名為聰慧。如前說故。

復次於其四種聖諦智中。初聖諦智能入聖諦。漸次現觀。譬如本足。第二諦智。譬如牆壁。第三諦智。如下層級。第四諦智。如上寶台。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階隥。能令上昇大智慧殿。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桄梯。能令隥上解脫寂滅。當知此中有三種愛。譬如三槍。諸惡魔羅執持撓攪生死大海。令彼受生諸有情類隨而迴轉。如是三種魔羅愛槍。不能令彼三種有情隨而迴轉。一者勁銳。即是預流。二者處中。即餘有學。三者逆流。道行圓滿。隨其所欲。皆能造作。已見聖諦補特伽羅。永斷所有慢所作苦。慢所成苦。由是因緣。諸苦少在多分已斷。謂諸有學及阿羅漢。如慢所作所成眾苦如是。諸愛身語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當知一切皆少分在多分已斷。譬如礫石及大雪山。如是諸慢所作所成所有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池沼其水盈滿於中沾引二滴三滴。依大池沼水尚甚多。如是無色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陂湖。餘如前說。如是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又如大海餘如前說。如是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又大雪山。若諸金山。若蘇迷盧。及大地喻。又有六種礫石之喻。又泥團喻。餘如前說。如是身業語業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是多苦已遠離故。少苦在故。當知聖諦如實現觀有大義利。謂諸有學最極七生人天苦。在諸惡趣苦。皆已越度。若諸無學唯有現法所依苦在。餘一切苦皆已越度。

復次若住是身入諦。現觀。當知此身最為難得。又聖明眼見諦。有學轉甚難得。又聞思修所成妙慧亦為難得。由此慧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如其次第。解了勝了。及以決了。於解了時。能審分別。於勝了時。能生勝解。於決了時。於法入證。又諦現觀所有資糧善有漏法。亦為難得。謂於父母識恩養等諸善業道有暇圓滿。亦為難得。又有世間初正見等。乃至解脫智為後邊十種正法。亦為難得。如是諸法。即是有學。即是無學。當知此中。善知恩養所有士夫補特伽羅。如實了知一切父母皆應孝養。如是知已。於其父母勤修孝養。是名善識父母恩養。又樂己利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他有德一切沙門及婆羅門。如實了知是福田已。如其所應。勤修供養。是名善知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又無貪墮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諸妻子及奴婢等一切親屬。如實了知彼既以我為室為歸。我若有樂彼亦隨樂。我若有苦彼亦隨苦。如是知已。於時時間。正以飲食衣服給賜。復以病緣醫藥攝受。於彼義利自然勇勵而為施造。非於一切求彼憶念。稟性忠平好等分佈。亦不淫佚損費財寶。不於非處生毘柰耶。亦不非處而興憤發。於諸耆長及尊重處。正善隨轉。如是名為善御家長善能造作自他義利。諸所施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於現法中他作惡行。深見過失。謂或殺或縛。或罰或退。或被譏毀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此世罪深見怖畏。又正觀見造惡行已。於其後世感惡趣苦。及感所餘匱乏等苦。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他世罪深見怖畏。又時時間能正受學。施福業事。造作種種差別福行。所謂看病。事佛法僧躬為執當。如是等類名作福行。於一日夜乃至盡壽。所有尸羅能正受學。如是總名惠施作福受齋學戒。十業道者。謂二三等差別。宣說乃至。為令由聞思慧於彼相應所有作意正多修習。又諸有情生惡趣已。難可解脫。生善趣已。速疾乖離。當知是名有暇圓滿甚為難得。又見諦故無有差別正見生起。於過去世名已生起。於現在世名今生起。於未來世名當生起。如前所說。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其義應知。若世間正見應隨防護。若有學正見並其斷果應隨觸證。若無學正見。並自離系果。應隨作證。如說正見如是。乃至解脫智。應知亦爾。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攝大乘論釋論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一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大乘五蘊論

大乘五蘊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序 夫至道弘曠。無思不洽。大悲平等。誘進靡...

辯中邊論

辯中邊論卷上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得無垢女經

得無垢女經(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

佛說勝義空經

佛說勝義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薩曇分陀利經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

【註音版】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法孫繼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註音版】暮時課誦--雙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諸篇古德四方便

亦名:四方便、方便罪相 子題:遠方便、夷遠、殘遠、提...

【佛教詞典】隱形算

(雜語)以算法極意行隱形秘術之法。...

【佛學漫畫】曠世一人:傅大士

大士之意,本為菩薩,是勇士,是慈悲。傅大士以白衣之...

沒有一個是求來的,都是修來的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內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

如何稱呼出家法師的父母

問: 出家法師的父母、親人,弟子應該怎麼稱呼比較好...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

佛的光明隨時在我們身邊

我再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這一篇故事的隔一篇,講到...

為什麼供養佛菩薩,不能有慳吝之心

問: 供佛時為什麼要選擇最好的供具和供品呢?為什麼供...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序 如來聖教,雖則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

10個生存之道

1、一隻火雞和一頭牛閑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

守財奴的感悟

有一個守財奴,非常吝嗇,從不曾佈施過一毛錢。他對自...

被心中的鎖鎖住了

中國古語說:蒼蠅不釘沒有縫的蛋。也就是說,蛋是自己...

不肯懺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一句彌陀,就路還家。 可惜癡人,棄金擔麻。-- 徹悟大...

定業不可轉,那信佛又有什麼用呢

佛經上講:定業不可轉。你造了業,現在結了果了,不能...

【視頻】《僧伽吒經》李罕念誦

《僧伽吒經》李罕念誦

【視頻】《占察善惡業報經》聆志居士念誦

《占察善惡業報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