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廣百論釋論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一

聖天菩薩本 護法菩薩釋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破常品第一之一

 稽首妙慧如日輪  垂光破闇開淨眼
 遠布微言廣百論  百聖隨行我當釋

論曰。為顯邪執我我所事性相皆空。方便開示三解脫門故造斯論。執見事性為方便故起相分別。隨取事相為依止故生邪願樂。既顯事空二即非有。其我所事略有二種。謂常無常。常住事勝寂靜安樂。眾生聞樂清曠無為多生欣樂。無常事劣能引諸苦。眾生見苦熾火所燒多生厭離由是論。初先破常事。故說頌曰。

 一切為果生  所以無常性
 故除佛無有  如實號如來

論曰。諸有世間鄙執他論所說種種常住句義。多越現量所行境界。以能生果比量安立。既能生果。亦應比度從緣而生。如麁色等。若非緣生。無勝體用。應不能生。如空花等若許彼義從緣而生。即定滅壞。如所生果。所以佛說諸行無常。從緣生滅。如苦樂等。是故唯佛無顛倒說。得名如來。見一切境無罣礙故。若爾所餘無生果用此應是常。既不生果。不可比度。從緣生故。雖爾既無能生果用。如永滅無。應比非有。為顯此言。其義決定。故復頌曰。

 無有時方物  有性非緣生
 故無時方物  有性而常住

論曰。諸有性法。定從緣生。如苦樂等。若非緣生。定無有性。如空花等。此若有性。應從緣生。若從緣生。滅必隨逐。無容常住。如是說已。或復諸法。必依緣生。方知有性。如現在法。若非緣生。即非有性。如未來法。為辨此義故說無有時方等言。此顯所說其理決定。若時若方。若物差別。遍一切處皆無諍論。如說菩薩住循法觀。於諸法中不見少法出緣生外。又彼非處方便慇勤。何以故。頌曰。

 非無因有性

論曰。彼雖方便慇勤立常。而竟不能說有道理。如是句義所立能立。一分所依不極成故。既不許有餘同類義。同喻闕故。比量不成。設復強說。終成非理。何以故。頌曰。

 有因即非常

論曰。縱彼強說常性有因。既許有因。即非常性。如苦熾火相應所生。此因便能違害根本雖無生因而有了因。有因總故。即為極成。復次有執一切性皆是常。若立一切皆無常性。俱闕同喻。比量不成。此亦不然。同前過故。又彼雖立隱性為常。而立顯相有其生滅。由此足能顯無常性。遮破常性。彼論遮破。顯相是常及非有故。若說顯相亦無生滅。前位無減。後位無增。諸造論者何所為耶。何所造耶。若謂諸法雖有隱顯而無生滅。此亦不然。前後兩位若無差別。便無增減有何隱顯。又離體外無別有位。位有隱顯。體亦應然。汝雖不欲體有生滅。理所逼故。必應信受。如是所立前後兩位。隱顯非常為同法喻。由此我立不與汝同。立常同喻定非有故。又所立義必須有因。非唯起心即可成立。故次頌曰。

 故無因欲成  真見說非有

論曰。諸有比量。能成立他所不許義。乃名能立。若離正因。但有言說。虛陳自意。義終不成。有言無因義得成者。諸有所立一切應成。縱一切成。仁今何悋。我亦無悋。彼自不成。一切皆成。汝亦不許。

復次有餘偏執明論聲常。初不待緣。後無壞滅。性自能顯。越諸根義。為決定量曾不差違。現比等量依士夫見。士夫有失見是疑因。故能依量皆難信受。此亦不然。與前所說非愛過咎。不相離故。若所依止。士夫及見皆有過故。能依諸量亦有失者。汝及汝師見及言論。既有過失。云何可信。汝所發言。便成自害若汝意謂。汝及汝師所發言詞。亦是定量。餘聲非者。無有比量。但愛自宗。亦復自違所立宗義。又以比量立明論聲非士夫造。體是常住。因及同喻。應更須成。設復能成。則為自害。又明論聲與所餘聲同是聲性。云何但說此聲是常。餘聲無常亦不可說。餘人自許聲是無常。由士夫造故非是常。今則不許故是常住。法性決定。豈隨論者許與不許成常無常。不可說言一切法性隨見差別其體轉變。一物同時有多體相。更互相違。非道理故。若法隨人情計轉者。應捨自宗取所餘見。又立常者。所說道理唯依異法。無同法故。所立不成。或捨自意。是故彼宗不任推撿。唯構虛言。都無實義。

復次有餘執言。唯異法喻。即名能立。異法遍故。比量本為遮餘義故。現見遮相所雜糅緣。能顯義故。為定此義。復作是言。諸所作者。既是無常。故知非作理應常住。此言為顯異法決定。此亦不然。隨自意語不能如實。顯正理故。所以者何。唯顯異義所遮事境名為同喻。其異法喻二分俱行可名為遍。若無同喻何所遍耶。不可說言自體自遍。又諸比量欲遮餘義。要有同法然後方成。同法若是無異法應非有。離其同異二聚法外。更不許有餘句義故。由此即破現見遮相。所雜糅緣能顯於義。又以不見所作為因。欲成有常。終無是義。以一切處未曾見有。故說頌曰。

 見所作無常  謂非作常住
 既見無常有  應言常性無

論曰。見所作者。皆是無常。謂非作者。皆是常住。既見所作。無常性有。應言非作常住性無。諸所作者既許有體。非所作者應許無體。以非作因於樂等有曾所未見龜毛等無皆可得故。如是非作違害能立所依自相非正能立為不爾耶。諸相違因若不遮礙。自共所許。乃於自境能立相違自相差別。今此所依共許為有。若不共許。無容依此競常無常。故非作因。不能違害所依自相。有釋此言我今不許。聚極微外有散極微。故此違因無自害失。此釋不然。彼依總相建立一切常法為有。豈勞分別聚散有無。如是釋者。空等無為都不許有。不可為難。色等極微雖依世俗許其為有。而是所作。故非所作因義不成。若於如是不成因上。作相違過亦不得成。頌中應言常性無者。正破所依空等性有。兼辨能依常住性無。若言空等無實有性。所依無故因義不成。何能違害有法自相。此亦不然。但說遮遣餘有類物為此因故。因有三種。一有體法。如所作等。二無體法。如非作等。三通二法。如所知等。今所立因唯遮所作。不言別有非作自性。此因同類色等上無。於其異類龜毛等有。是故違害有法自相。又說頌曰。

 愚夫妄分別  謂空等為常

論曰。隨有所見皆無諦實。智不清白。故名愚夫。於尋思地恆自安處。推求分別諸法性相。於中或有智見勐利。虛妄計度越路而行。各恃所知皆自憍舉。互興異論檀立師資。俱未斷除分別見網。無明昏睡纏覆其心。如在夢中所緣皆妄。非如夢智所計空等。常住實有而可信依。

復次有餘釋子執虛空等實有常住。故契經言。虛空無色無見無對。當何所依。然藉光明虛空顯了。此經義說。實有虛空常住無色無見無對。無復所依。因光明顯。或有疑難。佛既不說別有所依如風輪等。如是虛空應無體相。為釋此難。故說虛空容受有對光明等色以果顯因有實體相。又說虛空風所依止。非無體相能作所依。此亦不然。非經義故。若謂虛空是有果法。應有生滅。生滅隨故。體則無常。如色心等。若無生滅。應無體相。如龜毛等。為顯風輪離同類聚。無別所依如地輪等。所以經說。風輪依空。不遮風輪。前念現在同類同聚。生起所依。故作是說。為顯虛空無有同異生起所依如過去等無別實有常住體相故。復經說虛空無色無見無對。當何所依。不見實有色受等物。無有同異生起所依。又顯虛空因光明等。依世俗諦假施設。有如因色等假立瓶等。是故復說。然藉光明虛空顯了。不可依此即說虛空。離光明等實有體相。雖因影闇亦立虛空。然影闇中眼有障礙。或有除此更無所見。不能辯了餘物有無。所以不說。然藉影闇虛空顯了。於光明中眼無障礙。若見無有餘障礙物。即便依此假立虛空。勿謗虛空假亦非有。是故不說無有虛空。又若虛空實有體相。藉諸光明而顯了者。應如青等有色有見有對有依。經不應說無色無見無對無依。世俗假有。無此過失。依無礙色假立虛空。質礙等性不相應故。又此虛空四諦不攝。雖執實有。然必應許。有分別智之所了知。除五識身所引意識。其餘有漏不定外門分別意識。決定不能緣實有境。故說頌曰。

 智者依世間  亦不見此義

論曰。諸有智者。依止世間隨分別識於虛空等雖復專精願求實義。乃至少分亦不可得。唯見依名所起分別似虛空等種種影像。

復次為破如前所執空等由遍滿故。體實有常。故說頌曰。

 非唯一有分  遍滿一切分
 故知一一分  各別有有分

論曰。時方物類各有差別。所以言分。空等與彼諸分相應。故名有分。非一有分常住真實。與一切分週遍相應。勿復令此所相應分。一一遍與一切相應。故此有分。隨所相應諸分差別成無量分。即此諸分不待餘依。說名虛空。或餘物類。故汝所說實有常住空等遍滿因義不成。若言空等亦由分別假立方分故無過者。此亦不然。實無方分。不離如前所說過故。瓶等亦應假立方分。依第一義方分實無。此因但於異法上有。同法既闕與義相違。又虛空等差別名言。唯依諸分和合而立。分別假立有方分故。如唯依彼色等和合。立宮殿等種種名言。此意顯示。虛空等聲唯依世俗境界而立。又若可說有方分者。應如青等不可說為常遍實有虛空等性。是則所立能立一分所依不成。

復次或有執時真實常住。以見種等眾緣和合。有時生果。有時不生。時有作用。或舒或卷。令枝條等隨其榮顇。此所說因具有離合。由是決定知實有時。時所待因都不可見。不見因故所以無生。以無生故即知無滅。無生無滅故復言常。為破彼執。故說頌曰。

 若法體實有  卷舒用可得
 此定從他生  故成所生果

論曰。時用卷舒待他方立。故此時用隨緣而轉。體相若無取捨差別諸有作用興廢不成。又時作用依他而轉。如地色等定是無常。即以此事為其同法。用所依時何容常住。故善時者作如是言。業風所引大種差別。自類為因展轉相續。循環遞代終而復始。隨緣不同冷煖觸異。分位差別說名為時。時雖具有因緣生滅。相似相續隱覆難知。豈以不知言無因等。

復次有執時體亦常亦遍。攝藏無量差別功能。外緣擊發起諸作用。芽莖等果隨用生成。此亦不然。所依時體若無遷變。能依功能豈可擊發。不見所依種等無變。而有生長芽等功能。即此擊發功能因緣。足有生成芽等作用。何須妄計無用時耶。又說頌曰。

 若離所生果  無有能生因
 是故能生因  皆成所生果

論曰。諸法要待自所生果。有勝體用方得名因。所生若無。能生詎有。由是所執能生之因。必待餘法成別因故。如苦樂等定是無常。豈不因法先有體用。後果生時因名方顯。如外眾緣先有體用。果法生已乃得緣名。時亦如是。其體常遍。具含種種生長功能。諸果生時名用方顯。又未生果亦得因名。待當果故。如稻麥種。汝所立時。其體常遍。具含種種生長功能。諸能與體既許無異。能應同體一一遍常。是則起用生一果時於一果處應生一切。如是便成因果雜亂。我立功能望所生果時處決定。故無此失。汝立功能一一常遍。不應輒許時處決定。若言論主所立功能同斯過者。此亦不然。我立功能依因緣有種種差別非遍非常。隨自因緣種種差別。所生諸果時處決定。故無起用生一果時於一果處遍生一切。所以因果不相雜亂。不同汝立時與功能。皆是遍常前後不異。是故唯汝有雜亂失。又說頌曰。

 諸法必變異  方作餘生因
 如是變異因  豈得名常住

論曰。世間共許。功能所依種子等法。必捨前位而取後位。體相轉變方為芽等所生果因。如是因性理無差失。所立常因應亦同此。體相轉變方能為因。既許轉變無容常住。豈不世間亦許種等。果未生位體相未轉。雖無作用而得名因。不爾世間雖假名說。而實種等將至滅位。正能生果方得名因。種等爾時必有變異。為不根塵不滅無變而有作用生諸識耶。此亦將滅體相轉變能生諸識。故不相違。有餘師說。根塵望識如種芽等生滅道理。一切因果法不同時此難於彼便成疎遠。

復次有餘外道。執自然因體常無有生滅變異。自然為因生一切果。為破彼執故。說頌曰。

 若本無今有  自然常為因
 既許有自然  因則為妄立

論曰。若一切法本無今有。計有自然常住為因。法應自然本無今有。何用妄立自然常因。既許自然不待因故。又體自然常無變易。果未生位既未能生。果法生位應亦如是。前後一故因義不成。計自然常便失二事。謂失攝受決定因緣能生自果。及失見有所生麁果。證有自許微細常因。若謂自然要待和合眾緣資助方能生果眾緣雖別。然和合時資助自然令起總用。此一總用本無今有。是故自然體雖常有。先不生果後方能生。是亦不然。自然常有。云何不令眾緣常合。眾緣合時其性雖別。然互相助共生一果。除此更無總用可得。又自然性雖處眾緣。共和合位亦不能生。體無別故。如未生位。又常住法體相凝然。不可改轉。緣何能助。若許自然從緣改轉。如所生果應是無常。是故唯有無常諸緣。互相資助起勝體用。異於前位能生其果。非所立常能離前失。復次有諸外道建立常因。時無改變能生於果。此亦應以用相違因為喻遮遣。又說頌曰。

 云何依常性  而起於無常
 因果相不同  世所未曾見

論曰。諸行生起必似自因。故不可言生異類果。豈不現見從月愛珠引出清流。因果異類。我亦不說從因生果。所有體相一切皆同。但言因果相生義中不相離相決定相似。以於世間曾未見有如是因果不同相故。世間共見麁無常果。無不從彼無常因生。類知細果是無常故。猶如麁果因定無常。是故色等因果性法。與無常相定不相離。為決此義。復作是言。一切細果所因色等。定是無常。果無常故。譬如麁果所因色等。

復次有作是見。空等遍常。若於一分眾緣合時即依此分發生聲等。若遍所依發聲等者。住極遠境根亦應知。為破彼見故。說頌曰。

 若一分是因  餘分非因者
 即應成種種  種種故非常

論曰。若謂空等眾緣合時。一分有用發生自果。餘分無用自果不生。空等即應分分差別。分分體用有差別故。應如聲等定是無常。又此空等體恆週遍。能為種種自果所依。是種種相所依止故。如錦繡等可證非常。又如前說。常法凝然不可改轉。緣何能助所計空等。應亦如是體既常住。雖眾緣合何能發生聲等自果。

復次有作是見。一分起時但從一物大等諸果展轉變異差別增長。大等諸果變故無常。一物自性不變故常。此亦不然。義相違故。大等皆用自性為體。大等變時自性應變。由此自性應是無常。體無異故。猶如大等。又此自性其體週遍。一分變時餘無量分體無異故。應亦隨變。是則一分一法起時。餘分餘法皆應同起。如是舉體有作用故。如大等果應是無常。又以前頌兼破此執。由彼所計自性最勝三分合成。所謂薩埵剌闍答摩。第一薩埵其性明白。第二剌闍其性躁動。第三答摩其性闍昧。此三一一相用眾多。皆是神我所受用事。我以思為性。思所受用時。剌闍性躁警薩埵等令起種種轉變功能。三法和同隨於一分。變成大等。轉名最勝。譬如大海其水湛然。隨於一分風等所擊。變成種種駭浪奔濤。如是所執自性最勝。一分有用變成大等。餘分無能無所轉變。是即自體應成種種。成種種故定是非常。如大等果相非常住。又三自性一一皆有明躁昧等眾多作用。自性作用既許體同。以性隨用應成多體。自性最勝無差別故。是則最勝體亦應多。自性最勝體成多故。應如大等定是無常。

復次有執極微是常。是實和合相助有所生成。自體無虧而起諸果。此亦不然。義不成故。若許和合必有方分。既有方分定是無常。若言極微遍體和合。無方分者。此亦不然。何以故。頌曰。

 在因微圓相  於果則非有
 是故諸極微  非遍體和合

論曰。若諸極微遍體和合。無方分故非少分合。是則諸微應同一處。實果應與自因遍合。無別處故。應亦微圓。若爾應許一切句義。皆越諸根所了知境。由見所依餘可知故。是則違害世間自宗。若言實果雖與自因遍體和合無別處所。然由量德積集力故。令其實果亦可得見。謂諸實果雖無住處方分差別。然由量德積集殊勝。令所依實非大似大。方分差別分明可見。此但有言都無實義。我先難汝。所生實果與諸極微既無別處。應如極微越諸根境。汝不能救何事餘言。若所依實如是相現。應捨實體同彼能依。既成他相應捨自相。亦不可說。如頗胝迦不捨前相而現餘相。其體無常前後異故。此若同彼。應捨實體。德依於實。實體既無。德亦非有。無實無德。誰現誰相。故可不說所生實果不捨自相而現他相。如是即應唯德可見。所有實性皆越根境。此亦違汝自所立宗。

復次有說極微有其形質。更相礙故居處不同。是則極微住雖隣次。而處各別應不和合。若許和合處同不同。即違自執。及有分過。有說極微生處各異。雖復無間而不相觸。各據一方相避而住。積集差別似有方分。無間處生似有流轉。剎那前後展轉相續。有因有果非斷非常。為兼破彼。故復頌曰。

 於一極微處  既不許有餘
 是故亦不應  許因果等量

論曰。如是所說諸極微相。竟不能遮有方分失。何以故。頌曰。

 微若有東方  必有東方分
 極微若有分  如何是極微

論曰。是諸極微既有質礙。日輪才舉舒光觸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逐日光移隨光影轉。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故知極微定有方分。既有方分便失極微。如是極微即可分析。應如麁物非實非常。違汝論宗極微無方分常住實有造世間萬物。

復次所執極微定有方分。行所依故。如能行者凡所遊行必有方分。若無方分則無所行。何以故。頌曰。

 要取前捨後  方得說為行

論曰。進所欣處。名為取前。退所厭處。名為捨後。要依前後方分差別起取捨用。乃名為行。離方分行所未曾見。極微既是行用所依。故知極微定有方分。若無所行行用差別。是則應撥行者為無。故說頌曰。

 此二若是無  行者應非有

論曰。依前後方起取捨用。方若非有。用亦應無。若爾雖行應如不動。若汝撥無行處行用。是則所依行者亦無。執此極微便著邪見。又諸極微若無行用。則不能造有方分果。若無所造有方分果。即諸天眼亦無所見。是則所立一切句義。越諸根境頓絕名言。云何自立句義差別。

復次若執極微無初中後。即淨眼根亦不能見。應如空花都無所有。為顯此義。故說頌曰。

 極微無初分  中後分亦無
 是則一切眼  皆所不能見

論曰。若執極微是常是一。無生住滅三種時分。無前中後三種方分。應似空花都無實物。是則極微越諸根境。不為一切眼所觀見。自他推撿都不可得。是故不應計為實有。此中正破外道所執。極微是常無有方分。越諸根境非眼所見。兼顯極微無常有分。非越根境淨眼所見。

復次為破極微因果同處。及顯因體定是無常。故說頌曰。

 若因為果壞  是因即非常
 或許果與因  二體不同處

論曰。諸有礙物餘礙逼時。若不移處必當變壞。如是極微果所侵逼。或相受入異體同居。如以細流溉麁沙聚。或復入中令其轉變。如妙藥汁注赤鎔銅。若許如前則有諸分。既相受入諸分支離。如相離物不共生果。是則應無一切麁物。又若同彼有諸細分。即應如彼體是無常。若許如後自說極微。體有變壞何待徵難。若並不許。應許極微互相障隔因果別處。以有礙物處必不同。如非因果諸有礙物。又說頌曰。

 不見有諸法  常而是有對
 故極微是常  諸佛未曾說

論曰。現見石等於自住處對礙餘物。既是無常。極微亦爾。云何常住對礙與常。互相違反二法同體。理所不然。復有別釋。餘物共合變壞生因。名為有對。不爾極微皆有對礙。礙證無常其義明瞭。若謂極微障礙餘物。他不全許。故須別立餘物共合變壞生因。比度極微是無常者。是則但應以能生義。證極微性定是無常。何以頌中說為有對。故知此言是有礙義。雖不全許。而因義成。彼許極微礙餘物故。既破極微方亦隨壞。因極微果證實有方。極微既無。果則非有。何緣而立方實常耶。又方不定待緣而立。假施設有。非實非常。由上所說諸因緣故。極微是常。佛未曾說。但言諸行皆是無常。唯我大師獨稱覺者。於一切境智見無礙。所說無倒真號如來。愍彼邪徒不能歸信諸行無常。誠哉佛說無為非行。何廢常耶。然所立常無過二種。一有所作。二無所作。若有所作非謂無為。若無所作但有名想。故契經說。去來及我虛空涅槃是五種法。但有名想都無實義。

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一


上篇:廣百論本

下篇:百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中觀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因明正理門論本

因明正理門論本 大域龍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

大乘二十頌論

大乘二十頌論 龍樹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百字論

百字論一卷 提婆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

十二門論

十二門論品目 觀因緣門第一  (萬法所因似各有性,推...

中論

中論卷第一 釋僧睿序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

禪宗永嘉集

禪宗永嘉集序 唐慶州刺史魏靜述 聞夫。慧門廣闢。理絕...

佛說輪王七寶經

佛說輪王七寶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寶雲經

寶雲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 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今將...

佛說貧窮老公經

佛說貧窮老公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佛說大乘稻芉經

佛說大乘稻芉經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闍...

【註音版】不空摩尼供養真言品

不空摩尼供養真言品...

佛本行經

佛本行經卷第一(一名佛本行讚傳) 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

【佛教詞典】四向

(名數)一須陀洹向,舊譯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譯為預...

【佛教詞典】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p0609   瑜伽二十六卷七頁雲...

為何漢傳佛教對觀世音的崇拜遠勝於大勢至菩薩

問: 大勢至與觀世音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協侍,共稱西方...

念佛號時很快就打瞌睡,這是業障嗎

問: 師父您好!弟子在打佛七期間,念佛號時如果心裡不...

你想知道你來生是什麼樣嗎

我們今天在面對果報的時候,你要注意而生其心,這個是...

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原理是什麼

問: 阿彌陀佛!請問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

天人果報的缺點和優點

天人的身心果報,我們從經典上跟祖師的傳記,得到兩個...

佛號念不准,可以往生嗎

問: 如果念佛號念不准,可以往生嗎? 淨界法師答:...

聖嚴法師:重罪輕受與定業難轉

從佛教的立場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正確的因果...

這只鵝能聽聞到佛法,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

這個世界的苦難很多,一般說是有八種,就是你遇不著佛...

【佛學漫畫】安於平凡的好人不平凡

安於平凡的好人不平凡...

警惕都市人群八大心理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雖然改善了。但心裡的承受...

一個人的相貌,隨著他心裡的狀態而變

妙色呢,佛所示現的妙色身。為什麼加個妙?這是化的,...

心中越善,離佛越近

山上有座廟,廟前有棵樹。 院裡有功德碑,碑上第一行...

【視頻】《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男聲讀誦版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男聲讀誦版

【視頻】《佛說決定毗尼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決定毗尼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