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二門論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二門論品目

觀因緣門第一

 (萬法所因似各有性,推而會之實自無性,通達無滯故謂之門)

觀有果無果門第二

 (重推無性之法,為先有而生?為先無而生?有無無生,以之為門)

觀緣門第三

 (上推因,此推緣,四緣廣略皆無有果,故以為門)

觀相門第四

 (上三門推因緣無生,此推三相,三相既無,以之為門)

觀有相無相門第五

 (此推三相之實,為有相而相?為無相而相?有無無相,故以為門)

觀一異門第六

 (即推有相無相,為在一法?為在異法?不一不異,以之為門)

觀有無門第七

 (上推三相非相,此明四相亦非,生住為有變異?為無?同處不有,異處亦無,故以為門)

觀性門第八

 (既知有無,又推其性,變易無常從緣而有,則非性也,故以為門)

觀因果門第九

 (無性之法既無因果,變異處推求則無得理,故以為門)

觀作門第十

 (無因無果則為無作,四處既無,以之為門)

觀三時門第十一

 (既推無作必盡其因,故尋三時無作而以為門)

觀生門第十二

 (作為有造,生為有起,時中既無,誰為生者?即以為門)

十二門論序

十二門論者,蓋是實相之折中,道場之要軌也。十二門者,總眾枝之大數也;門者,開通無滯之稱也;論之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若一理之不盡,則眾異紛然,有或趣之乖;一源之不窮;則眾塗扶疏;有殊致之跡。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是以龍樹菩薩,開出者之由路,作十二門以正之。正之以十二,則有無兼暢,事無不盡。事盡於有無,則忘功於造化。理極於虛位,則喪我於二際。然則喪我在乎落筌,筌忘存乎遺寄。筌我兼忘,始可以幾乎實矣!幾乎實矣,則虛實兩冥、得失無際。冥而無際,則能忘造次於兩玄、泯顛沛於一致,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地。恢恢焉,真可謂運虛刃於無間、奏希聲於宇內,濟溺喪於玄津、出有無於域外者矣。遇哉後之學者,夷路既坦、幽塗既開,真得振和鸞於北冥、馳白牛以南迴,悟大覺於夢境、即百化以安歸。夫如是者慧,復知曜靈之方盛、玄陸之未希也哉。

睿以鄙倍之淺識,猶敢用誠虛關、希懷宗極,庶日用之有宜、冀歲計之能殖。況才之美者乎!不勝敬仰之至。敢以鈍辭[打-丁+豆]思序而申之,並目品義題之於首,豈其能益也?庶以此心開疾進之路耳。

觀因緣門第一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說曰:今當略解摩訶衍義。

問曰:「解摩訶衍者,有何義利?」

答曰:「摩訶衍者,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末世眾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達。我愍此等欲令開悟,又欲光闡如來無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訶衍義。」

問曰:「摩訶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直是佛語尚不可盡,況復解釋演散其義?」

答曰:「以是義故,我初言略解。」

問曰:「何故名為摩訶衍?」

答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初是因緣門,所謂:

 眾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眾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眾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外因緣者,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縷繩、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捨生;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生。如是內外諸法皆從眾緣生,從眾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

若法自性無,他性亦無,自他亦無。何以故?因他性故無自性。若謂以他性故有者,則牛以馬性有,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餘皆應爾,而實不然。若謂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則蒲、席一體,不名為他;若謂蒲於席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無自性。何以故?蒲亦從眾緣出,故無自性。無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應以蒲為體。餘瓶、酥等外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內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論》中說:

「緣法實無生;  若謂為有生,
 為在一心中;  為在多心中?」

是十二因緣法實自無生。若謂有生,為一心中有?為眾心中有?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時共生。又因果一時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後果故。若眾心中有者,十二因緣法則各各別異,先分共心滅已,後分誰為因緣?滅法無所有,何得為因?十二因緣法若先有者,應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

是故眾緣皆空。緣空故,從緣生法亦空,是故當知一切有為法皆空。

有為法尚空,何況我耶?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有為法故說有我,如因可然故說有然;若陰、入、界空,更無有法可說為我,如無可然不可說然。如經說:「佛告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如是有為法空故,當知無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名涅槃。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說名涅槃?又我亦復空,誰得涅槃?復次,無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無生法亦應成;生法不成,先已說因緣,後當復說,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名無生,若生法不成,無生法云何成?

是故有為、無為及我皆空。

觀有果無果門第二

復次,諸法不生。何以故?

 先有則不生,  先無亦不生,
 有無亦不生,  誰當有生者?

若果因中先有則不應生,先無亦不應生,先有無亦不應生。

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則無窮。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復應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從是有邊復應更生,是則無窮。

若謂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無有生理;是故先有而生,是事不然。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而謂未生而生、生已不生者,是亦二俱有而一生一不生,無有是處。

復次,若未生定有者,生已則應無。何以故?生、未生共相違故;生未生相違故,是二作相亦相違。

復次,有與無相違,無與有相違,若生已亦有、未生時亦有者,則生、未生不應有異。何以故?若有生,生已亦有、未生亦有,如是生、未生有何差別?生、未生無差別,是事不然,是故有不生。

復次,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應作,成已不應成,是故有法不應生。

復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時果應可見,而實不可見;如泥中瓶、蒲中席,應可見而實不可見,是故有不生。

問曰:「果雖先有,以未變故不見。」

答曰:「若瓶未生時瓶體未變故不見者,以何相知言泥中先有瓶?為以瓶相有瓶?為以牛相、馬相故有瓶耶?若泥中無瓶相者,亦無牛相、馬相,是豈不名無耶?是故汝說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復次,變法即是果者,即應因中先有變。何以故?汝法因中先有果故。若瓶等先有,變亦先有,應當可見而實不可得,是故汝言未變故不見,是事不然。若謂未變不名為果,則果畢竟不可得。何以故?是變先無,後亦應無,故瓶等果畢竟不可得。若謂變已是果者,則因中先無,如是則不定:或因中先有果,或先無果。」

問曰:「先有變,但不可得見。凡物自有有而不可得者,如物或有近而不可知;或有遠而不可知;或根壞故不可知;或心不住故不可知;障故不可知;同故不可知;勝故不可知;微細故不可知。近而不可知者,如眼中藥。遠而不可知者,如鳥飛虛空高翔遠逝。根壞故不可知者,如盲不見色、聾不聞聲、鼻塞不聞香、口爽不知味、身頑不知觸、心狂不知實。心不住故不可知者,如心在色等則不知聲。障故不可知者,如地障大水、壁障外物。同故不可知者,如黑上墨點。勝故不可知者,如有鐘鼓音,不聞捎拂聲。細微故不可知者,如微塵等不現。如是諸法雖有,以八因緣故不可知。汝說因中變不可得、瓶等不可得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事雖有,以八因緣故不可得。」

答曰:「變法及瓶等果,不同八因緣不可得。何以故?若變法及瓶等,果極近不可得者,小遠應可得;極遠不可得者,小近應可得;若根壞不可得者,根淨應可得;若心不住不可得者,心住應可得;若障不可得者,變法及瓶法無障應可得;若同不可得者,異時應可得;若勝不可得者,勝止應可得;若細微不可得者,而瓶等果麁應可得。若瓶細故不可得者,生已亦應不可得。何以故?生已、未生細相一故,生已、未生俱定有故。」

問曰:「未生時細,生已轉麁,是故生已可得,未生不可得。」

答曰:「若爾者,因中則無果。何以故?因中無麁故。又、因中先無麁,若因中先有麁者,則不應言細,故不可得;今果是麁,汝言細故不可得,是麁不名為果。今果畢竟不應可得而果實可得,是故不以細故不可得。如是有法因中先有果,以八因緣故不可得,先因中有果,是事不然。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則因、因相壞,果、果相壞。何以故?如疊在縷,如果在器,但是住處,不名為因。何以故?縷、器非疊,果因故。若因壞,果亦壞,是故縷等非疊等因。因無故,果亦無。何以故?因因故有果成,因不成,果云何成?

「復次,若不作不名果,縷等因不能作疊等果。何以故?如縷等不以疊等住故能作疊等果,如是則無因無果。若因果俱無,則不應求因中若先有果、若先無果。

「復次,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應有相現,如聞香知有華、聞聲知有鳥、聞笑知有人、見煙知有火、見鵠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應有相現;今果體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當知因中先無果。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則不應言因縷有疊、因蒲有席。若因不作,他亦不作。如疊非縷所作,可從蒲作耶?若縷不作,蒲亦不作,可得言無所從作耶?若無所從作,則不名為果。若果無,因亦無,如先說。是故從因中先有果生,是則不然。

「復次,若果無所從作,則為是常,如涅槃性。若果是常,諸有為法則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是果故。若一切法皆常,則無無常;若無無常,亦無有常。何以故?因常有無常、因無常有常,是故常無常二俱無者,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則果更與異果作因,如疊與著為因,如席與障為因。如車與載為因,而實不與異果作因,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若謂如地先有香,不以水灑,香則不發;果亦如是,若未有緣會,則不能作因。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汝所說,可了時名果,瓶等物非果。何以故?可了是作,瓶等先有非作,是則以作為果。是故因中先有果生,是事不然。

「復次,了因但能顯發,不能生物,如為照闇中瓶故然燈,亦能照餘臥具等物;為作瓶故和合眾緣,不能生餘臥具等物,是故當知非先因中有果生。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則不應有今作、當作差別。而汝受今作、當作,是故非先因中有果生。

「若謂因中先無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無而生者,應有第二頭、第三手生。何以故?無而生故。」

問曰:「瓶等物有因緣,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云何得生?是故汝說不然。」

答曰:「第二頭、第三手及瓶等果,因中俱無。如泥團中無瓶,石中亦無瓶,何故名泥團為瓶因,不名石為瓶因?何故名乳為酪因、縷為疊因,不名蒲為因?

「復次,若因中先無果而果生者,則一一物應生一切物,如指端應生車、馬、飲食等;如是縷不應但出疊,亦應出車、馬、飲食等物。何以故?若無而能生者,何故縷但能生疊,而不生車、馬、飲食等物?以俱無故。若因中先無果而果生者,則諸因不應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須油者要從麻取,不笮於沙;若俱無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若謂曾見麻出油、不見從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應言餘時見麻出油、不見沙出,是故於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餘時見麻出油,故麻中求,不取於沙。

「復次,我今不但破一事,皆總破一切因果。若因中先有果生、先無果生、先有果無果生,是三生皆不成;是故汝言餘時見麻出油,則墮同疑因。

「復次,若先因中無果而果生者,諸因相則不成。何以故?諸因若無,法何能作?何能成?若無作、無成,云何名為因?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使作者亦不得有所作。

「若謂因中先有果,則不應有作、作者、作法別異。何以故?若先有果,何須復作?是故汝說作、作者、作法諸因皆不可得。因中先無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人受作、作者分別有因果,應作是難:『我說作、作者及因果皆空,若汝破作、作者及因果,則成我法,不名為難。』是故因中先無果而果生,是事不然。

「復次,若人受因中先有果,應作是難:『我不說因中先有果,故不受此難,亦不受因中先無果。』

「若謂因中先亦有果亦無果而果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有、無性相違故;性相違者,云何一處?如明闇、苦樂、去住、縛解不得同處,是故因中先有果先無果二俱不生。

「復次、因中先有果先無果,上有無中已破。是故先因中有果亦不生,無果亦不生,有無亦不生,理極於此。一切處推求不可得,是故果畢竟不生。果畢竟不生故,則一切有為法皆空。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是因是果。

「有為空故,無為亦空。有為、無為尚空,何況我耶?」

觀緣門第三

復次,諸法緣不成。何以故?

 廣略眾緣法,  是中無有果;
 緣中若無果,  云何從緣生?

瓶等果,一一緣中無,和合中亦無,若二門中無,云何言從緣生?

問曰:「云何名為諸緣?」

答曰: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
 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者: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因緣者,隨所從生法,若已從生、今從生、當從生,是法名因緣。次第緣者,前法已滅次第生,是名次第緣。緣緣者,隨所念法,若起身業、若起口業、若起心心數法,是名緣緣。增上緣者,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此法於彼法為增上緣。如是四緣,皆因中無果。若因中有果者,應離諸緣而有果,而實離緣無果。若緣中有果者,應離因而有果,而實離因無果。若於緣及因有果者,應可得,以理推求而不可得,是故二處俱無。如是一一中無、和合中亦無,云何得言果從緣生?

復次:

 若果緣中無,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若謂果,緣中無而從緣生者,何故不從非緣生?二俱無故。是故無有因緣能生果者。

果不生故,緣亦不生。何以故?以先緣後果故。緣果無故,一切有為法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有為、無為空故,云何有我耶?

觀相門第四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為及無為,  二法俱無相;
 以無有相故,  二法則皆空。

有為法不以相成。

問曰:「何等是有為相?」

答曰:「萬物各有有為相,如牛,以角、峯、垂[古*頁]、尾端有毛,是為牛相。如瓶,以底平、腹大、頸細、脣麁,是為瓶相。如車,以輪、軸、轅、軛,是為車相。如人,以頭、目、腹、嵴、肩、臂、手、足,是為人相。如是生、住、滅,若是有為法相者,為是有為?為是無為?」

問曰:「若是有為有何過?」

答曰:

「若生是有為,  復應有三相;
 若生是無為,  何名有為相?

「若生是有為者,即應有三相,是三相復應有三相,如是展轉則為無窮。住、滅亦爾。若生是無為者,云何無為與有為作相?離生、住、滅,誰能知是生?復次,分別生、住、滅故有生,無為不可分別,是故無生、住、滅亦爾。生、住、滅空故,有為法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因有為故有無為;有為、無為法空故,一切法皆空。」

問曰:「汝說三相復有三相,是故無窮,生不應是有為者。今當說:

「生生之所生,  生於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  還生於生生。

「法生時,通自體七法共生:一、法,二、生,三、住,四、滅,五、生生,六、住住,七、滅滅。是七法中,本生除自體,能生六法;生生能生本生,本生還生生生,是故三相雖是有為而非無窮。住、滅亦如是。」

答曰:

「若謂是生生,  還能生本生,
 生生從本生,  何能生本生?

「若謂生生能生本生,本生不生生生,生生何能生本生?

「若謂是本生,  能生彼生生,
 本生從彼生,  何能生生生?

「若謂本生能生生生,生生生已還生本生,是事不然。何以故?生生法應生本生,是故名生生;而本生實自未生,云何能生生生?

「若謂生生生時能生本生者,是事亦不然。何以故?

「是生生生時,  或能生本生;
 生生尚未生,  何能生本生?

「是生生生時,或能生本生,而是生生自體未生,不能生本生。

「若謂是生生生時,能自生亦生彼;如燈然時,能自照亦照彼。是事不然。何以故?

「燈中自無闇,  住處亦無闇,
 破闇乃名照,  燈為何所照?

「燈體自無闇,明所住處亦無闇。若燈中無闇,住處亦無闇,云何言燈自照亦能照彼?破闇故名為照,燈不自破闇,亦不破彼闇,是故燈不自照亦不照彼。是故汝先說燈自照亦照彼,生亦如是自生亦生彼者,是事不然。」

問曰:「若燈然時能破闇,是故燈中無闇、住處亦無闇。」

答曰:

「云何燈然時,  而能破於闇?
 此燈初然時,  不能及於闇。

「若燈然時不能到闇,若不到闇不應言破闇。復次:

「燈若不及闇,  而能破闇者,
 燈在於此間,  則破一切闇。

「若謂燈雖不到闇而力能破闇者,此處然燈應破一切世間闇,俱不及故。而實此間然燈不能破一切世間闇,是故汝說燈雖不及闇而力能破闇者,是事不然。

「復次,

「若燈能自照,  亦能照於彼,
 闇亦應如是,  自蔽亦蔽彼。

「若謂燈能自照亦照彼,闇與燈相違,亦應自蔽亦蔽彼。若闇與燈相違,不能自蔽亦不蔽彼,而言燈能自照亦照彼者,是事不然,是故汝喻非也。

「如生能自生亦生彼者,今當更說:

「此生若未生,  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已生何用生?

「此生未生時,應若生已生、若未生生。若未生而生,未生名未有,云何能自生?若謂生已而生,生已即是生,何須更生?生已更無生,作已更無作,是故生不自生。若生不自生,云何生彼?汝說自生亦生彼,是事不然。住、滅亦如是。

「是故生、住、滅是有為相,是事不然;生、住、滅有為相不成故,有為法空。

「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何以故?滅有為名無為涅槃,是故涅槃亦空。

「復次,無生、無住、無滅,名無為相;無生、住、滅則無法,無法不應作相。

「若謂無相是涅槃相。是事不然。若無相是涅槃相,以何相故知是無相?若以有相知是無相,云何名無相?若以無相知是無相,無相是無,無則不可知。

「若謂如眾衣皆有相,唯一衣無相,正以無相為相故,人言取無相衣,如是可知無相衣可取;如是生、住、滅是有為相,無生住滅處當知是無為相。是故無相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生、住、滅種種因緣皆空,不得有有為相,云何因此知無為?汝得何有為決定相,知無相處是無為?是故汝說眾相衣中無相衣喻涅槃無相者,是事不然。又衣喻,後第五門中廣說。」

是故有為法皆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有為、無為法空故,我亦空。三事空故,一切法皆空。

觀有相無相門第五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相相不相,  無相亦不相;
 離彼相不相,  相為何所相?

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何用相為?復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則有二相過:一者先有相,二者相來相是相。是故有相事中相無所相。無相事中相亦無所相。何法名無相而以有相相?如像有雙牙,垂一鼻,頭有三隆,耳如箕,嵴如彎弓,腹大而垂,尾端有毛,四腳麁圓,是為象相。若離是相,更無有象可以相相。如馬竪耳、垂[髟/公/心],四腳同蹄,尾通有毛,若離是相,更無有馬可以相相。如是有相中相無所相,無相中相亦無所相;離有相、無相,更無第三法可以相相,是故相無所相。相無所相故,可相法亦不成。何以故?以相故知是事名可相。以是因緣故,相、可相俱空。相、可相空故,萬物亦空。何以故?離相、可相,更無有物。物無故,非物亦無;以物滅故名無物,若無物者,何所滅故名為無物?物、無物空故,一切有為法皆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有為、無為空故,我亦空。

觀一異門第六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相及與可相,  一、異不可得;
 若無有一、異,  是二云何成?

是相、可相,若一不可得,異亦不可得;若一、異不可得,是二則不成,是故相、可相皆空。相、可相空故,一切法皆空。

問曰:「相、可相常成,何故不成?汝說相、可相,一、異不可得,今當說:凡物,或相即是可相,或相異可相,或少分是相餘是可相。如識相是識,離所用識更無識;如受相是受,離所用受更無受,如是等相即是可相。如佛說滅愛名涅槃,愛是有為有漏法,滅是無為無漏法;如信者有三相,樂親近善人、樂欲聽法、樂行佈施,是三事身、口業故色陰所攝,信是心數法故行陰所攝,是名相與可相異。如正見是道相,於道是少分;又生、住、滅是有為相,於有為法是少分,如是於可相中少分名相。是故,或相即可相,或相異可相,或可相少分為相;汝言一、異不成,故相、可相不成者,是事不然。」

答曰:「汝說或相是可相,如識等。是事不然。何以故?以相故可知,名可相,所用者名為相。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觸,如眼不能自見,是故汝說識即是相、可相,是事不然。

「復次,若相即是可相者,不應分別是相、是可相;若分別是相、是可相者,不應言相即是可相。

「復次,若相即是可相者,因果則一。何以故?相是因,可相是果,是二則一;而實不一,是故相即是可相,是事不然。

「汝說相異可相者,是亦不然。汝說滅愛是涅槃相,不說愛是涅槃相;若說愛是涅槃相,應言相、可相異;若言滅愛是涅槃相者,則不得言相可相異。

「又汝說信者有三相,俱不異,信若無信則無此三事,是故不得相、可相異。又相、可相異者,相更復應有相,則為無窮。是事不然,是故相、可相不得異。」

問曰:「如燈能自照亦能照彼,如是相能自相亦能相彼。」

答曰:「汝說燈喻,三有為相中已破。又自違先說,汝上言相、可相異,而今言相自能相亦能相彼。是事不然。又汝說可相中少分是相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此義或在一中、或在異中,一異義先已破故,當知少分相亦破。如是種種因緣相、可相,一不可得、異不可得,更無第三法成相可相,是故相、可相俱空。是二空故,一切法皆空。」

觀有無門第七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無一時不可得,非一時亦不可得。如說:

 有、無一時無,  離無有亦無,
 不離無有有,  有則應常無。

有無性相違,一法中不應共有。如生時無死、死時無生,是事《中論》中已說。若謂離無有有無過者。是事不然。何以故?離無云何有有?如先說法生時通自體七法共生。如阿毘曇中說,有與無常共生。無常是滅相故名無。是故離無,有則不生。若不離無常有有生者,有則常無。若有常無者,初無有住,常是壞故。而實有住,是故有不常無。若離無常有有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離無常有實不生。

問曰:「有生時,已有無常而未發,滅時乃發壞是有。如是生、住、滅、老、得皆待時而發:有起時生為用,令有生;生滅中間住為用,持是有;滅時無常為用,滅是有;老變生至住,變住至滅;無常則壞;得常令四事成就。是故法雖與無常共生,有非常無。」

答曰:「汝說無常是滅相與有共生,生時有應壞,壞時有應生。

「復次,生滅俱無。何以故?滅時不應有生,生時不應有滅,生滅相違故。

「復次,汝法無常與住共生,有壞時,應無住,若住則無壞。何以故?住、壞相違故。老時無住,住時無老。是故汝說生、住、滅、老、無常、得本來共生,是則錯亂。何以故?是有若與無常共生,無常是壞相,凡物生時無壞相,住時亦無壞相,爾時非是無無常相耶?如能識故名識,不能識則無識相;能受故名受,不能受則無受相;能念故名念,不能念則無念相。起是生相,不起則非生相;攝持是住相,不攝持則非住相;轉變是老相,不轉變則非老相;壽命滅是死相,壽命不滅則非死相。如是壞是無常相,離壞非無常相。若生、住時,雖有無常不能壞有、後能壞有者,何用共生為?如是應隨有壞時乃有無常。是故無常雖共生、後乃壞有者,是事不然。

「如是有、無共不成,不共亦不成,是故有、無空。有、無空故,一切有為空;一切有為空故,無為亦空;有為、無為空故,眾生亦空。」

觀性門第八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諸法無性故。如說:

 見有變異相,  諸法無有性;
 無性法亦無,  諸法皆空故。

諸法若有性,則不應變異;而見一切法皆變異,是故當知諸法無性。復次,若諸法有定性,則不應從眾緣生;若性從眾緣生者,性即是作法;不作法不因待他名為性,是故一切法空。

問曰:「若一切法空,則無生無滅;若無生滅,則無苦諦;若無苦諦,則無集諦;若無苦、集諦,則無滅諦;若無苦滅,則無至苦滅道。若諸法空無性,則無四聖諦;無四聖諦故,亦無四沙門果;無四沙門果故,則無賢聖。是事無故,佛、法、僧亦無,世間法皆亦無。是事不然,是故諸法不應盡空。」

答曰:「有二諦:一、世諦,二、第一義諦。因世諦得說第一義諦,若不因世諦,則不得說第一義諦;若不得第一義諦,則不得涅槃。若人不知二諦,則不知自利、他利、共利。如是若知世諦,則知第一義諦;知第一義諦,則知世諦。汝今聞說世諦,謂是第一義諦,是故墮在失處。諸佛因緣法,名為甚深第一義,是因緣法無自性,故我說是空。

「若諸法不從眾緣生,則應各有定性,五陰不應有生滅相;五陰不生不滅,即無無常;若無無常,則無苦聖諦。若無苦聖諦,則無因緣生法集聖諦。諸法若有定性,則無苦滅聖諦。何以故?性無變異故。若無苦滅聖諦,則無至苦滅道。是故若人不受空,則無四聖諦;若無四聖諦,則無得四聖諦;若無得四聖諦,則無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事無故則無四沙門果;無四沙門果故,則無得、向者。若無得、向者,則無佛;破因緣法故,則無法;以無果故,則無僧;若無佛、法、僧,則無三寶。若無三寶,則壞世俗法。此則不然,是故一切法空。

「復次,若諸法有定性,則無生無滅、無罪無福;無罪福果報,世間常是一相。是故當知諸法無性。

「若謂諸法無自性、從他性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無自性,云何從他性有?因自性有他性故。又他性即亦是自性。何以故?他性即是他自性故。若自性不成,他性亦不成;若自性、他性不成,離自性、他性何處更有法?若有不成,無亦不成。是故今推求無自性、無他性,無有、無無故,一切有為法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有為、無為尚空,何況我耶?」

觀因果門第九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諸法自無性,亦不從餘處來。如說:

 果於眾緣中,  畢竟不可得,
 亦不餘處來,  云何而有果?

眾緣若一一中、若和合中,俱無果,如先說。又是果不從餘處來,若餘處來者則不從因緣生,亦無眾緣和合功。若果眾緣中無,亦不從餘處來者,是即為空。

果空故,一切有為法空;有為法空故,無為法亦空;有為、無為尚空,何況我耶?

觀作者門第十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不可得故。如說:

 自作及他作,  共作無因作,
 如是不可得,  是則無有苦。

苦自作,不然。何以故?若自作即自作其體,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識不能自識,指不能自觸,是故不得言自作。

他作亦不然,他何能作苦?

問曰:「眾緣名為他,眾緣作苦故名為他作,云何言不從他作?」

答曰:「若眾緣名為他者,苦則是眾緣作;是苦從眾緣生,則是眾緣性;若即是眾緣性,云何名為他?如泥瓶,泥不名為他;又如金釧,金不名為他;苦亦如是,從眾緣生故,眾緣不得名為他。

「復次,是眾緣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從眾緣生果。如《中論》中說:

「『果從眾緣生,  是緣不自在;
  若緣不自在,  云何緣生果?』

「如是,苦不得從他作。自作他作亦不然,有二過故。若說自作苦、他作苦,則有自作、他作過,是故共作苦亦不然。若苦無因生,亦不然,有無量過故。如經說:『裸形迦葉問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無因無緣作耶?」佛亦不答。』如是四問,佛皆不答者,當知苦則是空。」

問曰:「佛說是經,不說苦是空。」

「隨可度眾生故作是說。是裸形迦葉謂人是苦因,有我者說:好丑皆神所作,神常清淨無有苦惱,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丑苦樂,還受種種身。以是邪見故,問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苦實非是我作。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無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從因生法,皆亦無常。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修梵行福報是亦應空。若我是苦因,則無解脫。何以故?我若作苦,離苦無我能作苦者,以無身故。若無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脫者亦應是苦。如是則無解脫,而實有解脫,是故苦自作,不然。他作苦亦不然,離苦何有人而作苦與他?復次,若他作苦者,則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見問故,佛亦不答。而實不從自在天作。何以故?性相違故。如牛子還是牛。若萬物從自在天生,皆應似自在天,是其子故。復次,若自在天作眾生者,不應以苦與子,是故不應言自在天作苦。」

問曰:「眾生從自在天生,苦樂亦從自在所生,以不識樂因,故與其苦。」

答曰:「若眾生是自在天子者,唯應以樂遮苦,不應與苦。亦應但供養自在天則滅苦得樂,而實不爾,但自行苦樂因緣而自受報,非自在天作。

「復次,彼若自在者,不應有所須。有所須自作,不名自在;若無所須,何用變化作萬物如小兒戲?

「復次,若自在作眾生者,誰復作是自在?若自在自作,則不然,如物不能自作;若更有作者,則不名自在。

「復次,若自在是作者,則於作中無有障礙,念即能作。如自在經說:『自在欲作萬物,行諸苦行,即生諸腹行蟲;復行苦行,生諸飛鳥;復行苦行,生諸人天。』若行苦行,初生毒蟲、次生飛鳥、後生人天,當知眾生從業因緣生,不從苦行有。

「復次,若自在作萬物者,為住何處而作萬物?是住處為是自在作?為是他作?若自在作者,為住何處作?若住餘處作,餘處復誰作?如是則無窮。若他作者,則有二自在。是事不然,是故世間萬物非自在所作。

「復次,若自在作者,何故苦行供養於他,欲令歡喜從求所願?若苦行求他,當知不自在。

「復次,若自在作萬物,初作便定,不應有變,馬則常馬,人則常人;而今隨業有變,當知非自在所作。

「復次,若自在所作者,即無罪福、善惡、好丑,皆從自在作故;而實有罪福,是故非自在所作。

「復次,若眾生從自在生者,皆應敬愛,如子愛父;而實不爾,有憎、有愛,是故當知非自在所作。

「復次、若自在作者,何故不盡作樂人、盡作苦人,而有苦者、樂者?當知從憎、愛生,故不自在;不自在故,非自在所作。

「復次,若自在作者,眾生皆不應有所作;而眾生方便各有所作,是故當知非自在所作。

「復次,若自在作者,善惡苦樂事不作而自來,如是壞世間法。持戒修梵行,皆無所益。而實不爾,是故當知非自在所作。

「復次,若福業因緣故於眾生中大,餘眾生行福業者亦復應大,何以貴自在?若無因緣而自在者,一切眾生亦應自在;而實不爾,當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從他而得,則他復從他,如是則無窮,無窮則無因。

「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萬物非自在生,亦無有自在。如是邪見問他作,故佛亦不答。

「共作亦不然,有二過故。眾因緣和合生,故不從無因生,佛亦不答。」

「是故此經但破四種邪見,不說苦為空。」

答曰:「佛雖如是說,從眾因緣生苦;破四種邪見,即是說空。說苦從眾因緣生,即是說空義。何以故?若從眾因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如苦空,當知有為、無為及眾生一切皆空。」

觀三時門第十一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與有因法,前時、後時、一時生不可得故。如說:

 若法先、後、共,  是皆不成者,
 是法從因生,  云何當有成?

先因後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後從因生者,先因時則無有因,與誰為因?若先有因後因者,無因時有因已成,何用因為?若因、有因一時,是亦無因,如牛角一時生,左右不相因。如是因非是果因,果非是因果,一時生故。是故三時因果皆不可得。

問曰:「汝破因果法,三時中亦不成。若先有破後有可破,則未有可破,是破破誰?若先有可破,而後有破,可破已成,何用破為?若破可破一時,是亦無因,如牛角一時生,左右不相因故。如是破不因可破,可破不因破。」

答曰:「汝破可破中,亦有是過。若諸法空,則無破、無可破,我今說空,則成我所說。若我說破、可破定有者,應作是難;我不說破、可破定有故,不應作是難。」

問曰:「眼見先時因,如陶師作瓶。亦有後時因,如因弟子有師,如教化弟子已,後時識知是弟子。亦有一時因,如燈與明。若說前時因、後時因、一時因不可得,是事不然。」

答曰:「如陶師作瓶,是喻不然。何以故?若未有瓶,陶師與誰作因?如陶師,一切前因皆不可得。後時因亦如是不可得,若未有弟子,誰為是師?是故後時因亦不可得。若說一時因如燈明,是亦同疑因,燈明一時生,云何相因?如是因緣空故,當知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眾生皆空。」

觀生門第十二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生、不生、生時不可得故,今生已不生,不生亦不生,生時亦不生。如說:

 生果則不生,  不生亦不生,
 離是生不生,  生時亦不生。

生名果起出,未生名未起未出未有,生時名始起未成。是中生果不生者,是生生已不生。何以故?有無窮過故,作已更作故。若生生已生第二生,第二生生已生第三生,第三生生已生第四生;如初生生已有第二生,如是生則無窮。是事不然,是故生不生。復次,若謂生生、已生所用生生,是生不生而生。是事不然。何以故?初生不生而生,是則二種生:生已而生、不生而生,故汝先定說而今不定。如作已不應作、燒已不應燒、證已不應證,如是生已不應更生;是故生法不生。

不生法亦不生。何以故?不與生合故,又一切不生有生過故。若不生法生,則離生有生,是則不生。若離生有生,則離作有作、離去有去、離食有食,如是則壞世俗法。是事不然,是故不生法不生。復次,若不生法生,一切不生法皆應生;一切凡夫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應生,不壞法阿羅漢煩惱不生而生,兔馬等角不生而生。是事不然,是故不應說不生而生。

問曰:「不生而生者,如有因緣和合時方作者,方便具足是則不生而生,非一切不生而生,是故不應以一切不生而生為難。」

答曰:「若法生時方作者,方便眾緣和合生,是中先定有不生,先無亦不生,又有無亦不生,是三種求生不可得,如先說。是故不生法不生。

「生時亦不生。何以故?有生生過,不生而生過故。生時法,生分不生,如先說。未生分亦不生,如前說。

「復次,若離生有生時,則應生時生,而實離生無生時,是故生時亦不生。

「復次,若人說生時生,則有二生:一、以生時為生,二、以生時生。無有二法,云何言有二生?是故生時亦不生。

「復次,未有生,無生時,生於何處行?生若無行處,則無生時生,是故生時亦不生。

「如是生、不生、生時皆不成,生法不成故。無生,住、滅亦如是。生、住、滅不成故,則有為法亦不成;有為法不成故,無為法亦不成;有為、無為法不成故,眾生亦不成。是故當知一切法無生,畢竟空寂故。」

十二門論一卷


上篇:大乘中觀釋論

下篇:百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中觀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乘二十頌論

大乘二十頌論 龍樹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百字論

百字論一卷 提婆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

中論

中論卷第一 釋僧睿序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

六十頌如理論

六十頌如理論 龍樹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

佛說阿難同學經

佛說阿難同學經(出增一阿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

無字寶篋經

無字寶篋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入法界體性經

入法界體性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在王...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註音版】菩薩生地經

菩薩生地經...

大悲經

大悲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梵天品第一...

佛說七知經

佛說七知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佛游於舍衛...

【註音版】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佛教詞典】論處所

【論處所】 p1329 瑜伽十五卷六頁云:云何論處所?當知...

【佛教詞典】受十善戒經

(經名)一卷,失譯。說十惡業之名,授十善戒之法,及...

要有跟別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欣樂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

佛門裡為何把酒列為重戒

酒類的香味引起了人的煩惱和壞的毛病,甚至更壞事情都...

五台山故事:掉隊的羅漢哪去了

明朝,五台山萬壽寺方丈志誠法師與三寶弟子經過千辛萬...

淨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的格局

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並非一蹴而就,經歷一千餘年的料...

花飾比丘的因緣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帶領弟子去應供,齋畢,大眾正靜默...

內心裝自己少一點

內心裝自己少一點 現代人非常強調自我尊嚴,並且很多人...

淨化世界,需要從心做起

21世紀是科技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在一味追求物質財富...

功德天與黑暗女

從前,有一個女子,到了一戶人的家裡。這個女子長得端...

對待子女,寬嚴把握要有度

我們對待子女,寬嚴把握要有度。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佛法的修學要先修心再修相

詐跟誑的共同點─都是創造一個假相來欺騙別人。我們一...

財富與幸福

在英國某小鎮,有一個青年人,整日以沿街為小鎮的人說...

為什麼要讀誦楞嚴咒

一、楞嚴咒是正法的代表,它關係到法運,世界上多一人...

【視頻】《佛說八正道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八正道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