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九

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非問分煩惱品第十一之二

何謂內集。若於內法中。欲染共欲染。非不增樂欲。悕望重悕望究竟悕望。難足難滿。貪灑津漏沒枝網生本希嗜著焦渴宅忍塵瘡愛。是名內集。何謂外集。若於法欲染共欲染。乃至塵瘡愛。是名外集。何謂內外集。若於內外法欲染共欲染。乃至塵瘡愛。是名內外集。何謂悕望。若自有善法悕望故欲令他知。是名悕望。何謂大悕望。若多悕望。是名大悕望。何謂惡悕望。若自無善法悕望故。欲令他知有善。是名惡悕望。何謂貪。若於自物財賂妻子等貪慾染貪著。是名貪。何謂惡貪。若於他物財賂妻子等。欲令我有貪慾染貪著。是名惡貪。何謂非法欲染。若母師妻等作欲染行。是名非法欲染。何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是名三不善根。何謂三難伏。欲難伏恚難伏癡難伏。是名三難伏。何謂三闇。貪闇恚闇癡闇。是名三闇。何謂三荒。欲荒恚荒癡荒。是名三荒。何謂三纏。欲纏恚纏癡纏。是名三纏。何謂三動。欲動恚動癡動。是名三動。何謂內三垢。欲垢恚垢癡垢。是名內三垢。何謂內三競。欲競恚競癡競。是名內三競。何謂內三怨。欲怨恚怨癡怨。是名內三怨。何謂內三網。欲網恚網癡網。是名內三網。何謂內三害。欲害恚害癡害。是名內三害。何謂內三憎。欲憎恚憎癡憎。是名內三憎。何謂內三毒。欲毒恚毒癡毒。是名內三毒。何謂三勝。我慢不如慢增上慢。是名三勝。何謂三闇聚。疑惑我過去有我過去無。何姓過去有何因過去有。疑惑我當來有我當來無何姓當來有何因當來。有疑惑我現在有現在無何姓現在有何因現在有。是名三闇聚。何謂三刀。欲刀恚刀癡刀。是名三刀。何謂復有三刀身刀口刀意刀。是名復有三刀。何謂三愛。欲愛有愛非有愛。是名三愛。何謂三不攝。身不攝口不攝意不攝。是名三不攝。何謂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名三惡行。何謂身三惡行。殺盜邪淫。是名身三惡行。何謂意三惡行。貪恚邪見。是名意三惡行。何謂三不淨。身口意不淨。是名三不淨。何謂三不覺。身口意不覺。是名三不覺。何謂三曲。身口意不直。是名三曲。何謂三痰癊。欲痰癊恚痰癊癡痰癊。是名三痰癊。何謂三欲。欲欲恚欲害欲。是名三欲。何謂三想。欲想恚想癡想。是名三想。何謂三覺。欲覺恚覺害覺。是名三覺。何謂三求。身求口求意求。是名三求。何謂三火。慾火恚火癡火。是名三火。何謂三熅。欲熅恚熅癡熅。是名三熅。何謂三煖。欲煖恚煖癡煖。是名三煖。何謂三炙。欲炙恚炙癡炙。是名三炙。何謂三熱。欲熱恚熱癡熱。是名三熱。何謂三焦。欲焦恚焦癡焦。是名三焦。何謂三惡。身惡口惡意惡。是名三惡。何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三有。何謂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名三漏。何謂三濁。身口意濁。是名三濁。何謂三不軟。身不軟口不軟意不軟。是名三不軟。何謂三不除。身不除口不除意不除。是名三不除(三法竟)。

何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名四流。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是名四軛。何謂四取。欲取有取戒取我取。是名四取。

何謂四染欲染色染無色染見染。是名四染何謂口四惡行。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是名口四惡行。何謂四結。悕望身結瞋恚身結戒道身結見實身結。是名四結。何謂四箭。欲箭瞋箭慢箭見箭。是名四箭。

何謂四識住處。比丘識依色作色為境界。色中止愛相續。得增長廣大。受想行住處亦如是。是名四識住處。

何謂四緣生愛。若比丘緣衣生愛緣食生愛緣臥具生愛緣醫藥生愛。是名四緣生愛。何謂四愛相緣。若緣愛生愛緣愛生憎緣憎生憎緣憎生愛。是名四愛相緣。

何謂四惡道行。欲惡道行恚惡道行畏惡道行癡惡道行。是名四惡道行。何謂四業煩惱。殺生業煩惱竊盜業煩惱邪淫業煩惱妄語業煩惱。是名四業煩惱。

何謂四顛倒。無常謂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苦謂樂。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無我謂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淨謂淨。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是名四顛倒。

何謂四怖。王法怖賊盜怖火怖水怖。是名四怖。何謂復有四怖。老怖病怖死怖惡趣怖。何謂復有四怖。波怖濤湧怖洄澓怖失收摩羅怖(秦言[魚*曷]魚)。何謂復有四怖。自衰怖誹謗怖孤遺怖無子怖。是名復有四怖。

何謂四退轉法。如世尊說四退轉法。何謂四。比丘尊重瞋恚不尊重正法。尊重憎嫉不尊重正法。尊重利養不尊重正法。尊重恭敬不尊重正法。

 瞋恚憎嫉  利養恭敬  如是尊重
 比丘失道  良田敗種  善法不生

是名四退轉法(四法竟)。

何謂五欲。眼識色愛喜適意愛色慾染相續。耳鼻舌身識觸亦如是說。是名五欲。

何謂五蓋。欲染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名五蓋。何謂五下分煩惱。身見疑戒盜欲染恚。是名五下分煩惱。何謂五上分煩惱。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是名五上分煩惱。

何謂五道。地獄畜生餓鬼人天。是名五道。

何謂五心荒。如比丘疑惑世尊。不信不度不解。比丘心疑惑世尊。心不信不度不解已。比丘心不向世尊不信不親近不解已。此謂初心荒。法僧亦如是。復次比丘戒有缺行荒行垢行。比丘戒缺行荒行垢行已。比丘心不向戒不信不親近不解。比丘不向戒不信不親近不解已。是名四心荒。復次比丘心惱害諸淨梵行者。心荒不信。毀罵惡言輕謗諸梵淨行者。比丘惱害諸梵淨行。諸惱害心荒於不信。毀罵惡言輕謗諸梵淨行者已。比丘心不向諸梵淨行者。不信不親近不解。比丘心不向諸梵淨行者。不信不親近不解已。是名五心荒。

何謂五心纏。如比丘身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燋熱。比丘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燋熱已。比丘心不向勤進信寂靜斷結。比丘不向勤精進信寂靜斷結已。此謂初心纏。復次比丘勤行色慾等樂。勤行臥具睡眠樂。比丘勤行色慾等樂。勤行臥具睡眠已。比丘心不向勤精進正信寂靜行斷結。比丘心不向勤精進正信寂靜行斷已。是名第二第三心纏。復次比丘得少進便住不上求。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比丘得少進便住不上求。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已。比丘不向勤精進正信寂靜行斷結。比丘心不向勤精進正信寂靜行斷結已。是名第四心纏。復次比丘悕望生種種天上故。行梵淨行。我以此戒道苦行梵淨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輔臣。比丘悕望生種種天上故。行梵淨行。我以此戒道苦行梵淨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輔臣已。比丘心不向勤精進正信寂靜行斷結。比丘心不向勤精進正信寂靜行斷結已。是名五心纏。

何謂五怖。若殺生緣殺生故於現世怖未來世怖。竊盜邪淫妄語飲酒放逸處怖亦如是。是名五怖。五怨亦如是。

何謂五無間。殺父無間。殺母無間。殺阿羅漢無間。破眾僧無間。恶心出佛身血無間。是名五無間。

何謂五犯戒。殺生盜竊邪淫妄語飲酒放逸。是名五犯戒。

何謂五非法語。非時語無實語無義語非法語不調順語。是名五非法語。何謂五不樂。不樂獨處不樂出世不樂寂靜不樂梵行不樂諸善法。是名五不樂。

何謂五憎惡。不親自親不應呵橫呵數到白衣家常喜多語好行乞求。是名五憎惡。

何謂五瞋恚本法。作礙觸惱瞋恚諍訟專執是名五瞋恚本法。

何謂五憂本法。憂悲苦惱眾苦。是名五憂本法。

何謂五嫉妬。舍宅嫉妬豪族嫉妬利養嫉妬名聞嫉妬是名五嫉妬。

何謂五緣睡眠。欠呿[夢-夕+登]懵不樂身重心沉沒。是名五緣睡眠。

何謂犯戒五過患。自招衰損他為呵責惡名流佈死時有悔後墮惡道。是名犯戒五過患。何謂復有犯戒五過患。緣犯戒故。未得財物。不得已得財物欺奪。若至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中。心懷恐懼。為沙門婆羅門。遠稱過惡。身壞命終。便墮惡道。是名犯戒五過患。

何謂五不敬順。不敬順父母沙門婆羅門尊長不敬順(五法竟)。

何謂六依貪喜。眼識色愛喜適意愛色慾染相續。現得希望。當得曾得。憶念過去變滅生喜。此謂初依貪喜。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名六依貪喜。何謂六依貪憂。眼識色愛喜適意愛色慾染相續。現在不得恐未來不得曾得。憶念過去變滅生憂。是名初依貪憂。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名六依貪憂。何謂六依貪捨。凡夫人眼見色生捨。癡如小兒不觀過患。不知果報。如是不知。不分別色便捨。是名初依貪捨。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名六依貪捨。何謂六染。於色中染。聲香味觸法中染。是名六染。

何謂六樂。於色中樂。聲香味觸法中樂。是名六樂。何謂復有六樂。樂諸業。樂語。樂睡眠。樂聚集。樂居宅。樂調戲。是名復有六樂。

何謂六愛。色聲香味觸法中愛。是名六愛。

何謂六恚。色聲香味觸法中恚。是名六恚。

何謂六鉤。色聲香味觸法中鉤。是名六鉤。

何謂六不護。於色聲香味觸法中不護。是名六不護。

何謂六諍根。如世尊說。諸比丘有六諍根。應當解解已勤修令斷。何謂六。比丘瞋恚。常念怨嫌。於世尊不恭敬尊重讚歎。不以香花供養法僧亦如是。於戒缺行荒行垢行。告諸比丘。若比丘瞋恚。常念怨嫌。於眾僧中。起瞋恚共諍緣諍。令多眾生損減。使多眾生受苦。天人衰耗。告諸比丘。如是不善諍根。觀自他未斷。當共和合勤精進。勇勐應斷不善諍根。告諸比丘。如是不善諍根。觀自他斷已。自心專念。令不復生。如是便知得斷不善諍根。復次比丘。若懷恨燋熱。若嫉妬慳惜。若詭欺姦非。若求諸見他人誹謗。常憶不捨。若邪見邊見亦如是。是名六諍根(六法竟)。

何謂七共染。若女人自思惟。女身女形女相女服飾女欲女音聲女瓔珞。女人樂染此物。樂染此物已。思惟外男身男形男相男服飾男欲男音聲男瓔珞。女人樂染此物。樂染此物已。思惟和合。緣和合故生喜樂貪著。愛樂女身。樂和合已。以如是故。常不欲轉女身。男子自思惟。若男身乃至常不欲轉男身亦如是。是名七共染。何謂欲染。有一好種姓婆羅門。往至如來所。到已問訊。卻坐一面。問世尊曰。瞿曇沙門。自是梵淨行不。世尊答婆羅門。若言正梵淨行者我是也。以何緣故。婆羅門我梵淨行。不缺不荒不垢穢。婆羅門復問。瞿曇沙門。梵淨行荒缺垢穢耶。世尊答曰。梵淨行有荒缺垢穢。婆羅門復問。云何梵淨行有荒缺垢穢。世尊答。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雖不與女人交通。然受女人澡浴衣服按摩調身。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於苦。復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按摩調身。然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於苦。復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按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然與女人。對目相視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於苦。復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按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然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於苦。復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按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於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然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名共欲染。非清淨梵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於苦。復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按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於障外聞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然見長者或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名共欲染。非梵淨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於苦。復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按摩調身。亦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親。不於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不見長者及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然願生天上故。行梵淨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淨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輔臣。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於苦。復次婆羅門。此七共欲染。我觀於內心。設當七共欲染未斷我亦不自說有正梵淨行婆羅門。以我七共欲染斷故。說有正梵淨行得無所畏。是名七共欲染。

何謂七識住處或有眾生若干身若干想欲界人或天。此謂初識住處。若有眾生若干身一想。若初生梵天。是名第二識住處。若有眾生一身若干想光音天。是名第三識住處。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名第四識住處。若有眾生無邊空處。此名第五識住處。若有眾生無邊識處。此謂第六識住處。若有眾生無所有處。此謂第七識住處。是名七識住處。何謂七慢慢。不如慢。勝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慢中慢。何謂慢。若我勝心。於彼貢高。是名慢。何謂不如慢。彼不如我心於彼貢高。是名不如慢。何謂勝慢。我與勝者等心於彼貢高是名勝慢。何謂增上慢。未得起得想心於彼貢高。是名增上慢。何謂我慢。我有善法心於彼貢高。是名我慢。何謂邪慢。若無善法心於彼貢高。是名邪慢。何謂慢中慢。若見他慢生慢心於彼貢高。是名慢中慢。復次我慢。若有身者。心於彼生貢高。是名我慢。復次邪慢。若有邪見者。心於彼生貢高。是名邪慢。復次慢中慢。我於勝中勝貴中貴心於彼生貢高。是名慢中慢。是名七慢。

何謂七不敬。若不恭敬佛。不恭敬法。不恭敬僧。不恭敬戒。不恭敬定。不恭敬慧。不恭敬善法。是名七不敬。

何謂七漏。見斷漏。忍辱斷漏。親近斷漏。離斷漏。調伏斷漏。戒斷漏。思惟斷漏。是名七漏。

何謂七怯弱法。殺生竊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七怯弱法。

何謂七動。我當有。我當無。我色當有。我色當無。我想當有。我想當無。我非有想非無想當有。是名七動。七自恃七求七撗七作七生亦如是(七法竟)。

何謂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世八法。

何謂八非聖語。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不覺言覺。覺言不覺。不識言識。識言不識。是名八非聖語。

何謂八懈怠事。若有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入聚落乞食已。我得麁細食不充足。以不足故。令我羸瘦。不樂經行坐禪。我欲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是名初懈怠事。復次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入聚落中乞食。得麁細食充足身體重妨。如肉囊盛錢。不樂經行坐禪。我欲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此謂第二懈怠事。復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有作務疲懈。不樂經行坐禪。我欲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此謂第三懈怠事。復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明日當作務身當疲懈。便不樂經行坐禪。我今豫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此謂第四懈怠事。復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日行來。身體疲極。不樂經行坐禪。我欲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此謂第五懈怠事。復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明日當行身必疲極。便不樂經行坐禪。我欲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此謂第六懈怠事。復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今患苦。不樂經行坐禪。我欲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此謂第七懈怠事。復次懈怠比丘。如是思惟。我患差未久。我身羸弱。不樂經行坐禪。我欲眠臥。懈怠比丘。即便眠臥。不能勤進。為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證欲證。是名八懈怠事。何謂八難處妨修梵行。有佛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說寂靜滅盡離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眾生在地獄處。是名初難處妨修梵行。復次佛出世如來無所著乃至佛世尊。說寂靜滅盡離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眾生。在畜生處餓鬼處長壽天處。若邊地愚癡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不至處。是名乃至第五難處妨修梵行。復次佛出世如來無所著乃至佛世尊。說寂靜離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眾生共生國中。然邪見倒見。邪見倒見果報純熟故。畢生地獄。是名第六難處妨修梵行。復次佛出世如來無所著乃至佛世尊。說寂靜滅盡離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眾生共生國中。然聾盲瘖瘂。如羊手現語相。不知說善惡業報。是名第七難處妨修梵行。復次佛不出世。不名如來乃至佛世尊。不說寂靜滅盡離欲法正趣至涅槃道。或有眾生在國中。不聾盲瘖瘂。亦能分別善惡業報。然不值佛世。是名八難處妨修梵行(八法竟)。

何謂九若干法。緣若干界故生若干觸。緣若干觸故生若干受。緣若干受故生若干想。緣若干想故生若干覺。緣若干覺故生若干欲。緣若干欲故生若干利養。緣若干利養故生若干求。緣若干求故生若干燋熱。是名九若干法。

何謂九愛本法。緣愛故生求。緣求故生利養。緣利養故生所作。緣所作故生欲染。緣欲染故生堪忍。緣堪忍故生慳惜。緣慳惜故生積聚。緣積聚故。生愛護傷害捶打相系閉共鬪諍。是名九愛本法。

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身若干想欲界人天。此謂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身一想。謂初生梵天。此謂第二眾生居處。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謂光音天。此謂第三眾生居處。或有眾生。一身一想。謂遍淨天。此謂第四眾生居處。或有眾生。無受無想。謂無想天。此謂第五眾生居處。或有眾生。無邊空處。此謂第六眾生居處。或有眾生。無邊識處。此謂第七眾生居處。或有眾生。無所有處。此謂第八眾生居處。或有眾生。非想非非想處。是名第九眾生居。

何謂犯戒九過患。悔不悅不喜不除心苦散亂不如實知見不解射不方便。是名犯戒九過患(九法竟)。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九

 

上篇:舍利弗阿毗曇論

下篇: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如來師子吼經

如來師子吼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方等無想經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大...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

【註音版】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佛教詞典】安居通五眾

亦名:五眾安居 行事鈔·安居策修篇:「十誦,佛制五眾...

【佛教詞典】槃陀

尺量名。又作般陀。即二十八肘之長。四分律刪繁補闕行...

如何運用十善業在生活中

問: 如何運用十善業在生活中修行? 慧律法師答: 十善...

忍無可忍需再忍

現實生活中我們快要發脾氣的時候,往往是自己覺得忍無...

一門心思先看淨土經典

一般的人,特別是對於有文化程度的人,一接觸佛教,就...

蓮池大師是如何面對湯厄(燙災)的

【原文】 辛丑孟春十日,予隨例入浴①,失足沸湯中,從...

念經前一定要吃素嗎

念經前能不能吃素,這個問題可以先問問自己。吃素,是...

公平分配財產

在百喻經中有一則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親,年老多病...

只要往生到極樂,都能獲得不退轉

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

倓虛大師《念佛論》

佛法發源於印度,流傳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

很多大菩薩為何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經典裡面講,有很多都已經是大菩薩了,他們...

佛門的七眾弟子

一、比丘(Bhiksu):是男眾出家後,受具足戒者。 二、...

辦公室的兩舌與中傷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對人對己...

四十八大願——(第27願)萬物悉皆殊特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

【視頻】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視頻】晚課(寺院導覽)

晚課(寺院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