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三有納息第二之四

諸法因無明此法緣無明耶。乃至廣說。問何故此中依明無明而作論。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此二是雜染清淨根本法故。謂一切雜染無明為根本。如說。所有種種惡不善法。若生若長。皆以無明為根。為集為種類為等起。一切清淨明為根本。如說所有種種善法。若生若長。無不以明為根為集為種類為等起。有說。此二俱是上首法故。謂世尊於契經中說此二種為上首法。如說。苾芻。無明為上首。無明為前相。種種惡不善法皆得生起。又由此成無慚愧者明為上首明為前相。種種善法皆得生起。又由此成有慚愧者。有說。此二是近相障對治法故。謂無明是明近障。明是無明近對治。有說。此二是所共知相違法故。謂無明違明。明違無明。有說。此二俱緣相攝不相攝四聖諦故。俱緣不相攝有漏無漏法故。俱緣不相攝有為無為法故。由此等種種因緣故。作論者依明無明而作斯論。

然明無明為因緣法品類差別有十一種。彼欲界係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界係有三種除不善。無色界系亦爾。及無漏法。此中欲界系善法明無明俱非其因並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不善法無明為其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為作四緣。明非其因為作二緣。謂所緣增上。欲界係有覆無記法無明為其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為作四緣。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欲界無覆無記法除無明異熟。無明非其因為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無明異熟無明為作一異熟因。為作三緣。謂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以彼異熟在五識故。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色界系善法明無明俱非其因。並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色界有覆無記法無明為其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為作四緣。明非其因為作二緣。謂所緣增上。色界系無覆無記法無明非其因為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如色界三種。無色三種亦爾。無漏法無明非其因。為作二緣。謂所緣增上除初無漏。餘無漏法明為其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為作四緣。除初明。餘初無漏法明為其二因。謂相應俱有。或一因謂俱有。為作二緣謂因增上。初明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諸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此中因無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無明為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緣無明者即因無明法以種類言之。無明為其四緣。有法緣無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無明於彼法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而非其因。諸法因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明。此中因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緣明者即因明法以種類言之。明為其四緣有法緣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明於彼法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而非其因。

諸法因無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明。此中因無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無明為五因如前說。緣明者即因無明法以種類言之。明為其二緣。謂所緣增上。有法緣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明於彼法或為四緣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無明非其因。

諸法因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無明。此中因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緣無明者即因明法以種類言之。無明為其二緣。謂所緣增上。有法緣無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無明於彼法或為四緣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明非其因。

諸法因無明彼法不善耶。答若法。不善彼法因無明。此中因無明不善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有法因無明非不善。謂無明異熟及有覆無記行。此中無明異熟以無明為一異熟因。有覆無記行。種類言之。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而彼法非不善。是無記故。

諸法因明彼法善耶。答若法因明彼法善。此中因明善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有法善不因明。謂初明及善有漏行。此中初明是善而不以明為因。無前及俱明故。善有漏行亦不以明為因。無因義故。

頗有不因明不因無明彼法非無因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如是諸法不因明不因無明而非無因。於中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以種類言之有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異熟。初明有二因。謂相應俱有。善有漏行以種類言之有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問初明俱無漏得。亦不因明不因無明而非無因。此中何故不說。答此文應作是說及初明彼俱無漏得。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得攝在初明俱有因中是以不說。彼不應作是說。得非初明俱有因故。應言攝在初明品中。若說初明當知已說彼聚。諸法明無明義廣說如雜蘊緣起納息。

見蘊第八中想納息第三之一

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愚相應法執相應法非實者意。顯相應法決定實有。故作斯論。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此中說無常想無間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現在前。彼相應法者。謂除想餘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有尋有伺地。尋伺無尋。唯伺地伺及心。如是諸法無常想生無常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非無常想相應與苦無我想乃至滅想。隨一相應故。有法無常想相應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此中說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無間無常想現在前。

彼相應法者。謂除想餘九大地法等。廣說如上。如是諸法無常想相應非無常想生。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為等無間緣而起故。有法無常想生亦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此中說後無常想聚中。除無常想餘心心所法。廣說如上。如是諸法無常想生無常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亦無常想相應。彼聚中有故。無常想雖從無常想生。而非無常想相應。以自性於自性三因緣故不相應。如前說。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相應。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此中說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無間隨一現在前。彼諸想相應法。廣說如上。如是諸法非無常想生。餘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亦非無常想相應。與餘想相應故。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隨其所應皆作四句。如是便有十種四句。

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愚於所緣體性執所緣性非實有法。顯所緣性決定實有。故作斯論。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此中說緣色蘊無常想無間緣受等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現在前。緣餘蘊及界處說亦爾。彼法從無常想生非無常想一緣。緣餘法故。有法無常想一緣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有此緣。此中說緣色等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無間即緣彼蘊無常想現在前。界處說亦爾。彼法無常想一緣不從無常想生。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為等無間緣而起故。問此中說何想與何想同一緣耶。為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為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者。此文云何通。如說彼有此緣。若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者。此文復云何通。如說彼法非無常想生。有時彼想從無常想生故。答此中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故言無常想一緣。問若爾。此文云何通。如說彼有此緣。有說。此文應作是說。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此則說無常想相應法與無常想相應。如是說者。此中攝三想。謂無常想後起餘想。餘想後復起無常想。於中說後起無常想與前無常想同緣故言無常想一緣。如是則二文善通。或有於此作如是問。今應思擇。此中說何想與何想同一緣耶。為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為說餘想與無常想同一緣。耶。此二何差別。若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者。此文云何通。如說有法無常想一緣。若苦無我想無間無常想生。彼與苦無我想同一緣非無常想。若說餘想與無常想同一緣者。有時彼法從無常想生。則不應說非無常想生。有說。此中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問若爾者。此文云何通。如說有法無常想一緣。答應作是說。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想相應法。若爾彼法應從無常想生。亦與無常想同一緣。如是說者。此中應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是故此中總攝三想。謂初無常想。次起餘想。餘想無間復起無常想。此中說後生無常想與前生無常想同一緣。如是則二過俱離。有法無常想生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有此緣。此中說緣色等蘊無常想無間即緣彼蘊無常想現在前。界處說亦爾。彼法從無常想生亦與無常想同一緣。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一緣。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此中說緣餘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無間緣餘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現在前。界處說亦爾。彼法非無常想生。餘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亦非無常想一緣。餘想餘緣故。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問此所說中餘想可爾。不淨想厭食想。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者緣未來。云何得成第三句耶。答依相似說亦無有過。謂前不淨想緣骨瑣而滅後不淨想復緣骨瑣而生。以境相相似故。亦名一厭食想亦爾。

諸法由心起非不由心乃至廣說。前業蘊中顯示愛非愛果由心而起分位差別。此中顯示身語二業由心而起分位差別。心有二種。謂轉隨轉。轉謂能引身語二業在彼前起。隨轉謂助身語二業。與彼俱生。此中說轉不說隨轉。問所說諸法謂是何耶。或有說者。是別解脫律儀。若作是說。諸法是別解脫律儀者。彼說諸法由心起者。謂別解脫律儀心力所引起。非不由心者。無有離心力而得彼律儀。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耶。答心先起後彼法。謂先起如是心。我當受別解脫律儀後便正起律儀表業。若時心滅爾時彼法耶。答心先滅後彼法。謂彼心先生已滅。後彼律儀表業生已覆滅。所以者何。諸行無常所吞生已無力能暫停住剎那無間必謝滅故。若時心得爾時彼法耶。答心先得後彼法。謂彼善心由二緣故得。一善心相續。二界地來還彼律儀由表故得。若時心舍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舍後乃心。謂彼律儀由四緣故舍。一舍學處。二二形生。三善根斷。四舍眾同分。有說。犯根本罪時亦舍。彼心由二緣舍。一善根斷。二越界地。問若欲界命終還生欲界者。可先舍彼法後乃心。若欲界命終生色無色界及般涅槃者。彼法與心俱時而舍。云何得說彼法先舍後乃心。耶。答此中但說欲界命終還生欲界者。彼命終時舍眾同分故別解脫律儀亦舍。雖舍眾同分而不舍心。有說。欲界命終生色無色界及般涅槃者。亦是此中所說。彼將死時身力羸劣。或斷末摩苦所觸故。便失所受身語律儀。後命終時其心方舍。問若爾云何可說某苾芻命終。答仍本名故無過。如王失位猶名為王。問彼衣缽等諸出家者云何得分。答彼於昔時亦曾分他如是財物。今時命過他還分之。又是先來遞傳所許。曾聞昔有仙人命終。同梵行者以其財物輸納於王而作是言。此是某仙所有資產。彼無繼嗣。今持與王願為納受。王令持還而語之言。諸出家者所受用物。我等俗人不應受用。從今以去諸出家者若當命終。所有資具同梵行者應共分之。由是開許故無有過。評曰。如前所說者好。所以者何。苦觸非是舍戒緣故。本所要期乃至命終非命未終。離斷善等而令戒舍。是最後命終剎那心與律儀一時俱失。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耶。答或爾時或餘時。爾時者。謂一剎那或一相續或一分位或一眾同分。餘時者。謂異剎那或異相續或異分位或異眾同分。

以現在時有四種故。復有說者。諸法謂不律儀若作是說。諸法是不律儀者。彼說諸法由心起者。謂不律儀心力所引起。非不由心者。無有離心力而得不律儀。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耶。答心先起後彼法。謂先起如是心。我當受作如是事業後便正起不律儀表業。若時心滅爾時彼法耶。答心先滅後彼法。謂彼心先生已滅。後不律儀生已覆滅。所釋如前。若時心得爾時彼法耶。答心先得後彼法。謂彼不善心由二緣故得。一從離欲退二界地來還彼不律儀由表故得。若時心舍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舍後乃心。謂不律儀由四緣故舍。一受律儀。二得靜慮。三二形生。四舍眾同分。彼不善心由一緣舍。謂離欲染時。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耶。答或爾時或餘時。如前釋。復有說者。諸法謂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有身語妙行惡行。若作是說。諸法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有身語妙行惡行者。彼說諸法由心起者。謂彼身語妙行惡行心力所引起。非不由心者。無有離心力而得彼身語妙行惡行。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耶。答心先起後彼法。謂先起如是心。我當作如是如是事業。後便正起彼身語表。若時心滅爾時彼法耶。答心先滅後彼法。如前釋。若時心得爾時彼法耶。答心先得後彼法。謂彼善心二緣故。得。一善根相續。二界地來還。彼不善心亦二緣故得。一從離欲退。二界地來還彼身語妙行惡行由表故得。若時心舍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舍後乃心。謂彼身語妙行惡行三緣故舍。一意樂息。二舍加行。三勢力盡。彼善心二緣故舍。不善心一緣故舍。皆如前說。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耶。答或爾時或餘時。如前釋。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所通達所遍知非實有法。或復有說。無漏有為亦是所斷。或復有說。加行所起無覆無記亦是所修。或復有說。唯有涅槃是所作證。欲止此等意趣明所通達所遍知是實有法。所斷唯是有漏。所修唯善。有為所證通一切善。及依定所起無覆無記。故造斯論。所通達者。謂一切法皆是善慧所通達故。所遍知者。謂一切法皆智遍知所遍知故。如說所通達云何。謂一切法。所遍知云何。謂一切法。所斷者謂一切有漏法是對治道所應斷故。如說所斷法云何。謂一切有漏法。所修者謂一切善有為法。是得修習修隨一或俱故。如說所修法云何。謂一切善有為法。所作證者。謂一切善及依定所起無覆無記是可欣尚求得彼故。如說所作證法云何。謂一切善法及依三摩缽底所起無覆無記天眼天耳。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答有。謂虛空非擇滅。如是二法是所通達。是善慧所通達故。亦是所遍知是智遍知所遍知故。非所斷無漏故。非所修無為故。非所作證非可欣尚求得法故。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擇滅此是所證是可欣尚求得法故。餘如前釋。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無漏有為法。此是所修善有為故。餘如前釋。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善有漏行。此是所斷有漏故。餘如前釋。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定所起天眼耳。此是所斷有漏故。非所修無記故。是所作證。依定所起求得彼故。餘如前釋。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答有。謂除定所起天眼耳。餘無記行不善法。義如前釋。問外國諸師說。所作證無覆無記法有八種。謂依定所起天眼天耳。及彼二識無覆無記法詞二無礙解願智變化心。此中何故但說天眼天耳非餘法耶。答外國諸師所誦文句作如是說。所作證法云何。謂一切善法及依三摩缽底所起無覆無記法。迦濕彌羅國諸師亦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謂依定所起天眼耳識攝在所說天眼耳中。若說所依當知已說依者法詞二無礙解。及願智皆唯是善亦是所修非此所攝。不應責問。變化心似工巧轉非甚欣尚。此中不說。以是故不隨彼所說。復次若依加行正所求得者是增上故。此中說之。天眼耳識無別加行。但因所求天眼耳得。諸變化心因起加行求離染得皆非增上。故此不說。復次天眼天耳廣設加行暫時成就是為希有故此說之。彼識及變化心因離欲染或界地還時不用功而得。得已恆時三世成就非謂希有。故此不說。復次天眼天耳是修果故。是攝受支定果故。離欲染後能現前故。於一切時識不空故。起必無有。彼同分故。但成就者必作用故。是眼耳通所依止故。是厭生死勝根本故。此中說之。餘法不爾。是故不說。此中所說非擇滅者。謂滅非離系非擇法所得諸補特伽羅得時不離繫縛。所說擇滅者謂滅是離系是擇法所得諸補特伽羅得時便離繫縛。此二滅廣說如雜蘊愛敬納息。頗有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諸有為相無實體性。如譬喻者所說。所以者何。彼說諸有為相是不相應行行蘊所攝。諸不相應行皆無實體。或復有說諸有為相是無為法。如分別論者所說。所以者何。彼作是說。若有為相是有為者。其力羸劣何能生他。乃至令滅。以是無為故便能生法乃至滅法。或復有說。有為相中生老住是有為。滅是無為。所以者何。彼說諸法令生老住則易。令滅則難。若無常相是有為者。其性羸劣何能滅他。以是無為故其性強盛能滅諸法。或復有說。色法生老住無常體即是色。餘亦如是。或復有說。諸有為相是相應法。為止如是種種異執。顯有為相是實有性非無為法。非即色等是不相應。故造斯論。

頗有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異色異受想識異相應行耶。答有。謂五識身彼相應法及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意識身彼相應法所有生老住無常此法無緣。是不相應行無所緣故。此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以前所說六識身及相應法為因。即與彼俱生故。由此已遮執有為相是無為者意。非無為法從因生故。此是有非無法故。是有性非假法故。非無非無性。此為決定前所說義。復次前二句成立己論。後二句遮破他論。成立己論者。如善說法者成立善說法宗。惡說法者成立惡說法宗。應理論者成立應理論宗。分別論者成立分別論宗。遮破他論者。如善說法者遮破惡說法宗。惡說法者遮破善說法宗。應理論者遮破分別論宗。分別論者遮破應理論宗。今此亦然。前二句成立自宗。後二句遮破他宗。若不成立自宗便破他者。則為空論。無所依故。若但成立自宗不破他者。則於自宗非善成立。是故先立己宗後破他論。義言此生老住無常有如是理趣。法爾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由此已遮執有為相非實有者意。此異色非色法故。異受想識。非受想識法故。由此已遮執色等相即是色等此異相應行是不相應法故。由此已遮執有為相是相應法。此法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耶。答當言因當言緣。此中何謂此法何謂彼法。有作是說。生老住無常是此法。此俱六識身及相應法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緣者二緣。謂因增上。若此法於後起彼法亦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三緣。除等無間。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二緣。謂所緣增上。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三緣。除等無間。復有說者。前所說六識身及相應法。是此法此俱生老住無常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緣者二緣。謂因增上。若此法於後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二緣。謂因增上。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一緣。謂增上。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二緣。謂因增上。復有說者。即前生老住無常是此法此同類生老住無常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緣者二緣。謂因增上。若此法於後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二緣。謂因增上。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一緣。謂增上。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二緣。謂因增上。復有說者。即前所說生老住無常是此法。此生同類生乃至此無常同類無常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緣者二緣。謂因增上。若此法於後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二緣。謂因增上。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一緣。謂增上。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緣者二緣。謂因增上。此法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於善法當言善。於不善法當言不善。於無記法當言無記。以生所生乃至滅所滅性類必同故。此法幾隨眠隨增。幾結系耶。答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九結系。問何故不說此法無漏緣隨眠隨增耶。答由二緣。故隨眠隨增。一所緣故。二相應故。無漏緣隨眠無所緣故。隨增境解脫故。雖有相應故隨增而於此無不與此相應故。此中依種類總說故言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九結系。若別說者欲界於欲界。乃至無色界於無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於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於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於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於見道所斷。修所斷一切及遍行於修所斷。欲界九結。於欲界。色界六結。於色界。無色界六結。於無色界。如是三界有漏緣隨眠及九結。於此法皆由所緣故隨增及系非相應故。諸有為相廣說如雜蘊色納息。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佉羅帝耶山...

淨土指歸集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原教門第...

【註音版】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佛說十二游經

佛說十二游經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昔,阿僧祇劫時...

大方廣寶篋經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徹底

於禪林中,特指大悟。又作徹地、徹底大悟。景德傳燈錄...

【佛教詞典】正思惟

【正思惟】 p0501 如八支聖道中說。 二解 顯揚二卷十四...

見到了文殊菩薩,卻當面錯過

在《雜譬喻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以前有位大居...

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

據說,在這世界上,每天有36.5萬人誕生,有15.5萬人停...

年輕時造了很多增長業,現在要如何補救

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 前面的八個是就著造業...

有什麼因素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呢

關於一個人的命運好壞,命運究竟能不能改變,有各種不...

「怨憎會」與「愛別離」

現代社會的人際網絡愈來愈複雜,關係也愈來愈疏離淡泊...

禪斌法師:算命的果報

世人不相信因果,卻熱衷於算命求籤。話說有需求就有市...

一個「緣」字,意義甚深

在佛教裡經常說未弘佛法,先結人緣。只有把這人緣結好...

反觀自己,不向外求

每當我們拜訪佛寺時,總是見到許多佛像以打坐的姿勢端...

如何判斷「所知障」和「煩惱障」

問: 佛家講,修行有所知障。我等即要靠已知、所知才...

觀音聖號功德無量,命終也能往生淨土

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德 《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云:由我...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大家觀自在,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九日,一般民間也稱這天...

心能夠無住,得這四種好處

這個地方講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種功德。我們前面講過引發...

【視頻】《普賢行願品》黃帥演唱

《普賢行願品》黃帥演唱

【視頻】《普門頌》男女演唱

《普門頌》男女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