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緣納息第二之三

有不修淨初靜慮亦非無漏。謂已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無漏智現在前。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若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現在前。若住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已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欲界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此諸地曾得世俗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初靜慮故於淨無漏初靜慮俱無修義。已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者。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此諸地曾得無漏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初靜慮故。於淨無漏初靜慮俱無修義。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即從欲界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異生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異生離欲界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即異生未離欲染。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已離欲染依未至定。起煗頂忍世第一法時。依靜慮中間。起煗頂忍世第一法時。即異生依第二靜慮近分為加行。離初靜慮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即異生依第二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有說。亦起持息念時。即異生離第二靜慮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異生依第三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三無量。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有說。亦起持息念時。即異生離第三靜慮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異生依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熛-示+大]頂忍世第一法時。即異生離第四靜慮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異生起空無邊處。解脫遍處。及念住時。即異生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異生起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念住。及識無邊處。遍處時。若諸聖者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即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染。若世俗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以無漏道離欲界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聖者未離欲染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起入滅定微微心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若未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謂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四諦現觀各四心頃。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以無漏道離欲界染若無漏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未離欲染起無漏念住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若一切染污心現在前者。謂三界煩惱隨煩惱相應心。以彼順退體性沉重懈怠相應。要順勝進體性輕舉精進相應方能修故。一切無記心現在前者。謂三界無覆無記心。以彼不堅不住不實其性羸劣如朽敗種。要堅住實其性強盛方能修故。若住無想定滅盡定者。以彼無心要由有心方能修故。生無想天者。有說。彼天盡眾同分善心不起。有說。彼天善心雖起而非修所依故無修義。此中但說生在修地而不修者。然生餘處亦有不修。易知故不說。如說。初靜慮第二第三靜慮說亦如是。以此諸地於離下地染最後解脫道時。皆有入根本地有不入故。

若修淨第四靜慮。彼亦修無漏耶。設修無漏第四靜慮。彼亦修淨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淨第四靜慮非無漏。謂已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若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已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者。謂異生及聖者。或學乃至或如來。為現法樂住等故。起曾得世俗第四靜慮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現前位即是習修故。得名修淨第四靜慮。若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者。謂異生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及為離第四靜慮染。若第四靜慮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異生依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有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謂已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及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已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者。謂諸聖者。或學乃至或如來為現法樂住等故。起曾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現前位即是習修故。得名修無漏第四靜慮。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者。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道現觀四心頃。聖者依第四靜慮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依第四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無間解脫道時。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聖者依未至定。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依未至定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已離第三靜慮染。聖者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即聖者依初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依初靜慮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雜修初靜慮中間心時。已離第三靜慮染。聖者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即彼依初靜慮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有說。亦起持息念時。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即聖者依靜慮中間。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依靜慮中間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已離第三靜慮染。聖者依靜慮中間。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如說。依初靜慮。如是依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說亦爾。差別者依第三靜慮除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餘皆如前說。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若即以空無邊處近分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彼以世俗道。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彼依無色定。以無漏道離四無色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依無色定。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聖者起無色世俗解脫及後二遍處時。即彼依無色定。起世俗念住。二無礙解。及世俗二無礙解增長時。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起入滅定想微細心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及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依未至定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依未至定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即聖者已離第三靜慮染。依未至定起無漏念住無漏無礙解增長時。即聖者依初靜慮。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依初靜慮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雜修初靜慮初後心時。即聖者已離第三靜慮染。依初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靜慮中間如未至定說。第二第三靜慮如初靜慮說。即聖者依空無邊處。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依空無邊處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起無漏空無邊處解脫。依空無邊處。起無漏念住。及無漏二無礙解增長時。如說。依空無邊處。如是依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即離彼上染。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

有修淨第四靜慮亦無漏。謂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淨。若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者。謂聖者以世俗道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時。即彼依第四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依第四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雜修第四靜慮中間心時。即聖者依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即聖者依第四靜慮。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依第四靜慮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起無諍願智邊際定。及增長時。依第四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淨者。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心頃。依第四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依第四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解脫道時。雜修第四靜慮初後心時。依第四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淨。若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時。即依彼地得阿羅漢果初盡智時。及依彼地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時。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初盡智時。即依彼地。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

有不修淨第四靜慮。亦非無漏。謂已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無漏智現在前。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若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現在前。若住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已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此諸地曾得世俗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第四靜慮。故於淨無漏第四靜慮俱無修義。已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者。此中亦以智名而說餘地。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此諸地曾得無漏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第四靜慮。故於淨無漏第四靜慮俱無修義。

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者。此中亦說餘地名智。即從欲界除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異生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即異生離欲界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異生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即異生依初靜慮。為離初靜慮染。起加行道時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有說。亦起持息念時。即異生依靜慮中間。為離初靜慮染。起加行道時。依靜慮中間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如說。依初靜慮。如是依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說亦爾。差別者即離彼上染及第三靜慮。除解脫勝處喜無量。即異生依第四靜慮近分。離第三靜慮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即異生依空無邊處近分。離第四靜慮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即異生依空無邊處起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及起為離自地染加行道時起空無邊處解脫。遍處。及念住時即異生依識無邊處近分。離空無邊處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如依空無邊處。如是依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無所有處除遍處。即異生依非想非非想處近分。離無所有處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即異生依非想非非想處。起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及起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及念住時。

若聖者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即彼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以無漏道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彼聖者以世俗道。離第三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以無漏道離第三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未至定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初靜慮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即彼依初靜慮。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有說。亦起持息念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靜慮中間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靜慮中間。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二靜慮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二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即依第二靜慮。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有說。亦起持息念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三靜慮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三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即依第三靜慮。起三無量。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有說。亦起持息念時。起入滅定微微心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及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謂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四諦現觀。各四心頃。以無漏道離欲界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以世俗道離欲界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依未至定離初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未至定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未至定起無漏念住時。依初靜慮離初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初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初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及無漏念住時。依靜慮中間離初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靜慮中間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靜慮中間起無漏念住時。依第二靜慮離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二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二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及無漏念住時。依第三靜慮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三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三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及無漏念住時。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若一切染污心。乃至生無想天者如前初靜慮中說。如說。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說亦如是。以此諸地於離下地染最後解脫道時。皆必入根本地故。問何故依近分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最後解脫道。或即近分。或入根本。離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最後解脫道決定入根本地耶。答下三近分與根本地受有差別故。於求得根本地時。有即能入者。有不能入者。上五近分與根本地受無差別故。於求得根本地時定即能入。諸瑜伽師依近分地離下染者。必於自根本地生欣樂。心力能起者必即起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孛經抄

佛說孛經抄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十一面神咒心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由序 宋天竺寺慈雲大師遵式述 餘...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註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佛教詞典】生相

【生相】 p0474 如集諦四行中說。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三十...

【佛教詞典】五條袈裟

(衣服)三衣之一。袈裟者。縫綴數條之布帛作長方之幅...

阿彌陀佛夢中加持,傷口膿疱居然全部消失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鎮的商人家庭。在父親四十歲的時候,...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

內賊不把門打開,外賊是進不來的

在美國有兩個法師,一個叫恆朝法師,一個叫恆實法師。...

修行的真諦

心猶如相續的河流,假如你無法運用你的修持來把握它的...

難信之法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

如何才能獲得好人緣

人緣,其實就是指著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一個人的人際關...

念佛人的氣質

念佛人從容、鎮靜、神定氣閑、隨緣度日,遠離顛倒夢想...

天下不治,匹夫有責

人在天地之間,藐乎小爾,何以與天地併稱,謂之為三才...

供養得福的一家人

佛陀在世時,有一戶大富人家,一家六口不僅和樂融融,...

情慾如水,因果輪迴如堤壩

原文: 譬如長江大河,由有堤圩,故不橫流。人情如水,...

我想回家,可哪裡才是我的家

近幾年,常常往返於國內外各個城市之間,不僅身心疲憊...

僧尼破戒者

【僧尼破戒者,所謂畜養奴婢僮僕牛驢車乘田宅、種植園...

【視頻】晚課雙日(承天禪寺)

晚課雙日(承天禪寺)

【視頻】《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

《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