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九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五

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實相應諸心心所不俱起故。為遮彼意欲顯相應是實有物故作斯論。答應作四句。此中念及擇法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有法念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念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擇法覺支。由三緣故自性不與自性相應。一無二體俱時起故。二前與後。不和合故。三一切法不觀自體。必以他體為緣生故。有法擇法相應非念。謂念覺支者。謂擇法俱生念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有法念相應亦擇法。謂二相應法者。謂念擇法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念相應亦非擇法。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擇法覺支。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定亦爾者。如念覺支對擇法覺支作小四句對精進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念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有法念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者。謂念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相應法。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非念。謂喜覺支相應念者。謂喜俱生念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有法念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謂念喜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念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自性。彼非念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念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念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念覺支即是正念故。應作如是句。

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精進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者。謂擇法俱生精進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精進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精進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精進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精進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精進。謂二相應法者。謂擇法精進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擇法相應亦非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精進覺支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精進覺支作小四句。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擇法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相應法。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非擇法。謂喜覺支相應擇法者。謂喜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謂擇法喜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非擇法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擇法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自性。彼非擇法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對正思惟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諸法正見相應亦擇法相應。有法擇法相應非正見相應。謂正見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盡無生智相應法。彼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正見。盡無生智非見性故。由擇法寬正見狹故作順後句。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精進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與輕安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亦爾者。如精進覺支對輕安覺支作小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正勤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勤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精進覺支即是正勤故。應作如是句。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輕安覺支遍一切無漏心亦遍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如喜覺支對輕安覺支作中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大四句。有法喜相應非正見。謂喜覺支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者。謂喜覺支俱生正見自性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即初二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相應法。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有法正見相應非喜。謂正見相應喜覺支。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者。謂正見相應喜覺支自性。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相應法。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者。謂喜覺支正見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喜相應亦非正見。謂喜覺支不相應正見。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喜覺支不相應正見。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自性彼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即初二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自性。彼非正見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盡無生智俱生聚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並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喜覺支對正見作大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輕安定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定覺支對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念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定覺支作小四句。對捨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輕安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捨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定捨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捨覺支對正勤正念亦爾者。如定覺支對捨覺支作小四句。對正勤正念應知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定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定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定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定覺支即是正定故應作如是句。

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乃至廣說。此中捨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作中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見對正思惟作大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正思惟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正勤對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念對正定作小四句。如是一切准前應知。

云何世俗正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諸契經中深隱義故。如契經說。若成就增上世俗正見者。設經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如是等經雖說種種世俗正見而不廣釋。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釋者今應分別。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意識相應善有漏慧非皆是見。如譬喻者彼作是說。五識所引能發表業。及命終時意地善慧皆非見性。所以者何。見有分別五識所引意地善慧。如五識身不能分別故非見性。見內門起能發表業。意地善慧依外門轉故非見性。見用強勐命終善慧。勢用微劣故非見性。問彼云何通契經所說。如契經說。彼命終時善心心所法。與正見俱行彼作是答。世尊說彼將命終時。相續善心正見俱起。非正死位有正見行。為遮彼執顯意識俱。一切善慧皆見性攝。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云何世俗正見。答意識相應有漏善慧。此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別有不淨觀持息念等。及諸念住。並暖頂忍世第一法等俱生慧。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慧。生得者。謂生彼地所得善慧。諸如是等世俗正見。差別無邊如四大海水渧無量。今於此中略說麁顯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及意識相應有漏善慧。五識相應善慧者。謂眼識相應善慧。乃至身識相應善慧。眼識相應善慧者。謂觀父母諸佛獨覺菩薩聲聞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起眼識相應善慧。耳識相應善慧者。謂聽父母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有善語。及聽諸佛聖弟子等三藏法教。所起耳識相應善慧。鼻舌身識相應善慧者。謂受用段食時所起三識相應善慧。此非一切皆能起之。要觀行者觀察段食。而受用時方能發起。意識相應有漏善慧廣如前說。

已說世俗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世俗正見。是世俗正智耶。答諸世俗正見亦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此中世俗正見必於所緣重審決故。五識俱慧不名為見如前已說。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答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善慧。此中正智體寬正見狹故。如大攝小非小攝大。

諸成就世俗正見。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世俗正智。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成就世俗正見正智耶。答不斷善根者。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有唯成就欲界世俗正見正智。或有唯成就色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或有成就欲色界。或有成就色無色界。或有成就三界世俗正見正智。如說三界九地亦爾。或少或多如理應說。諸世俗正見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設世俗正智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於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耶。答諸阿羅漢。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已離無所有處染異生聖者。八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異生聖者。一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此世俗正見正智是有漏故。具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問何故名世俗。為可變壞故名世俗。為貪依處故名世俗。若可變壞故名世俗者。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若貪依處故名世俗者。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答應作是說。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問若爾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答若可變壞能續諸有增長有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能續諸有。乃令諸有損減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能令生死流轉無窮。生老病死恆相續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令生死流轉無窮。乃斷生老病死令不相續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非趣苦集行。亦非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有身見處。是顛倒處。愛處。隨眠處。是貪恚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有染。隨有世間隨苦集諦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與彼相違故非世俗。復有說者。是貪依處故名世俗。問若爾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答彼雖亦是瞋癡依處。而貪初勝是故偏說。然契經中說可變壞故名世俗。如契經言。具壽豐贍來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世尊。所說世俗世俗義何謂耶。佛告豐贍。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具壽豐贍。復白佛言。何謂可變壞。佛告豐贍。眼處可變壞。色處可變壞。乃至意處可變壞。法處可變壞。由可變壞故名世俗。問何故世尊說十二處是可變壞故名世俗非餘法耶。答觀受化者。宜聞諸處是世俗言。而得悟解故偏說處。如餘經中說取蘊等名為世俗此經亦然。復次十二處教是處中說。而攝法盡故偏說之。問諸變壞者皆世俗耶。答應作四句。有是世俗而非變壞。謂過去未來苦集二諦。有是變壞而非世俗。謂現在道諦。有是世俗亦是變壞。謂現在苦集二諦。有非世俗亦非變壞。謂過去未來道諦。及一切無為。問變與壞有何差別。答變者顯示細無常法。壞者顯示麁無常法。復次變者顯示剎那無常。壞者顯示眾同分無常。復次變者顯示內分無常。壞者顯示外分無常。復次變者顯示有情數無常。壞者顯示非情數無常。如說捨壞倉庫等壞。云何無漏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已說世俗見智。今欲顯彼近對治法故作斯論。云何無漏見。答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現觀邊八無漏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無漏智。答除無漏忍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無學八智。已說無漏見智自性。今當顯示雜不雜相。諸無漏見是無漏智耶。答應作四句。有無漏見非無漏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故。有無漏智非無漏見。謂盡無生智。此有智相無見相故。有無漏見亦無漏智。謂除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八智無學正見。此有見相及智相故。有非無漏見亦非無漏智。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廣如前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無漏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並無為法。作第四句。無漏見智相攝四句準定應知。諸成就無漏見彼無漏智耶。答諸成就無漏智亦無漏見。有成就無漏見非無漏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爾時未修無漏智故。此本論師善知諸法性相差別。若應說者乃至一念亦別說之。不應說者乃至量過四大海水而亦不說。所說廣略要觀有用。問何故此中但說問定攝成就四不說斷耶。答有垢者斷。無漏無垢故不說斷。如衣器等要有垢者。須浣滌之非無垢者。是故無漏不應說斷。問若無漏法不應斷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苾芻。汝等若解我之所說筏喻法門。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法應知即無漏道。答斷有二種。一斷愛斷。二棄捨斷聖道雖無斷愛斷而有棄捨斷。般涅槃時棄捨此故。謂諸苾芻先依聖道得盡諸漏念報恩故。數復修起聖道現前。後為世間四百四病眾苦逼切故。

佛告曰。汝等苾芻。已依聖道作所應作。當應棄捨入無餘依涅槃。如人依筏得渡河已。念報其恩而猶荷戴。他人告曰汝先依此已得渡河。今可棄捨自在而去苾芻亦爾。

問此中云何是法非法。答內道言教是法。外道言教是非法。內道言教顯空非我隨順涅槃。能令永斷生老病死尚應斷之。何況外道所有言教。背空非我違逆涅槃。能令世間生老病死增長相續而不應斷。復有說者。若善受持名句文身者是法。不善受持名句文身者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善者而不應斷。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善受持阿笈摩者是法。不善受持阿笈摩者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善者而不應斷。脇尊者曰。如理作意是法。不如理作意是非法。如理作意者尚應斷之。況不如理者而不應斷。復次慚愧是法。無慚無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四念住是法。四顛倒是非法。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六隨念是法。六愛身是非法。七覺支是法。七隨眠是非法。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十善業道是法。十不善業道是非法。此等清淨法尚應斷之。況彼等雜染法而不應斷。

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之一

云何邪見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如其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是諸法一切能招不可愛樂。不可欣喜。不隨所欲。不如意果。所以者何。由此邪見是勃惡見故。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邪見云何邪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若安立即唯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唯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嗅酥及惡旃茶羅等。云何邪智。答六識相應染污慧。此中五識相應染污慧者。謂貪瞋相應慧。意識相應染污慧者。謂五見及貪瞋慢疑不共無明。並餘纏垢相應慧。如是一切皆名邪智。已說邪見邪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邪見是邪智耶。答諸邪見是邪智。謂邪推求者必邪審決故。有邪智非邪見。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即貪瞋相應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即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並餘纏垢相應慧。邪見攝邪智邪智攝邪見耶。答邪智攝邪見。非邪見攝邪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有審決相無推度相故。諸成就邪見彼邪智耶。答諸成就邪見亦邪智。邪智多故見亦智故。即道類智未已生位。有成就邪智非邪見。謂學見跡即道類智已生。諸有學位名學見跡。已具見四聖諦跡故。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成就九地邪智。乃至或有成就一地邪智。一一地中或有成就九品邪智。乃至或有成就一品邪智。諸邪見已斷已遍知彼邪智耶。答諸邪智已斷已遍知亦邪見。謂阿羅漢有邪見已斷已遍知非邪智。謂學見跡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有九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至或有一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一一地中或有九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至或有一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染污邪智九品斷故。云何正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諸正見者如其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是一切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喜隨所欲如意果。所以者何。由此正見是賢善見故。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正見云何正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已說邪見邪智。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故作斯論。云何正見。答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有漏者。即世俗正見如前廣說。無漏者。謂無漏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及無漏忍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即世俗正見。二無漏即學無學八智。

已說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正見是正智耶。答應作四句。有正見非正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故有正智非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及盡無生智。此有智相無見相故。有正見亦正智。謂無漏忍。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即世俗正見。二無漏即學八智無學正見。此二皆具見智相故。有非正見亦非正智。謂除前相相即所名。廣如前說。謂行蘊中除諸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並無為法作第四句。此攝四句準定應知。諸成就正見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正智彼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成就正見正智耶。答不斷善根者此則總說。若別說有多有少。謂或有唯成就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無漏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無漏二。或有唯成就欲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無色界二。或有成就欲色無色界三。或有成就欲色界無漏二。或有成就色無色界無漏二。或有成就三界無漏二。諸正見已斷已遍知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正智已斷已遍知彼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於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耶。答阿羅漢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有學異生。八地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有學異生。一切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依究竟說唯阿羅漢。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七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賢劫經

賢劫經卷第一(亦名颰陀劫三昧,晉曰賢劫定意經) 西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註音版】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佛教詞典】難勝地

(術語)菩薩行位,十地之第五。菩薩至此地能破一切之...

【佛教詞典】如來說法能滅二種無智

【如來說法能滅二種無智】 p0583   瑜伽八十八卷十三...

「十念業成」,不必執著到底幾念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

原文: 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猶如大海,盡世間所有...

少些打工心態,多點兒事業心

為了錢,這個班我總是要上。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就試著...

身體的疾病是前世因還是今世因呢

問: 我以前顛倒生活規律,導致自己得了前列腺結石,按...

沒有做不成的事,只在想不想做

1953年11月13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消防隊的電話總機...

聖嚴法師:別人不做的工作都由我來做吧

如果你對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責任和使命感,做起事來一定...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靜片時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靜片時,我們這人活不了好久...

五戒與十善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紮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

發心念佛求生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花

原文: 夫眾生之心,與阿彌陀佛之心,覿體相同,若以信...

美國五位素食者的心路歷程

去年年底,美國人道對待動物組織(PETA)舉辦了一次我為...

修淨土的人不要忽略發願

我想我們修淨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對發...

思慧很重要,沒有人可以取代

從我們學習的角度,聽聞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視頻】《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