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二

問已知世第一法。隨轉生住老無常。亦是世第一法。彼得為亦是世第一法不。設是或非俱有何失。若彼得亦是世第一法者。得聖果已。順抉擇分應重現前。若彼得非世第一法者。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彼得定非世第一法。得聖果已。順抉擇分不重起故。問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沙門果成就所顯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世第一法等無間緣所顯。彼得既非等無間緣。亦不隨順如彼生等。故彼得非世第一法。煖頂忍得。亦非煖等勿得聖已重現前故。有作是說。彼得亦是世第一法。問若爾得聖果已。順抉擇分應重現前。答許彼一分現前亦無有過。謂相應者不重現前。不相應者有重現前。煖頂忍得亦復如是。有餘師說。彼俱起得亦是世第一法。後起者非故無前失。煖等亦爾。評曰。若彼俱起若後起得。一切皆非世第一法。種類同故。煖等亦爾。是故初說於理為善。問何故世第一法。生住老無常。亦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生等與彼同一果。相隨行不相離。常和合無前無後。相與所相未嘗相離。由此亦是世第一法。得與彼法不同一果。不相隨行。性相離不和合。或前或後。得與所得有時相離。譬如樹皮或時離樹。是故得非世第一法。煖頂忍得亦復如是。

問世第一法為幾念住。答現在唯一。雜緣法念住未來具四。似見道故。問世第一法為幾緣。答為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為因緣者。謂與彼相應俱有同類等法為因緣。為等無間緣者。謂與苦法智忍為等無間緣。為所緣緣者。謂與能緣此心心所法為所緣緣。為增上緣者。謂除自性。與餘一切有為法為增上緣。問世第一法有幾緣。答有四緣。有因緣者。謂此相應俱有同類等法。有等無間緣者。謂已生增上忍。有所緣緣者。謂欲界五蘊。有增上緣者。謂除自性餘一切法。

問文雖不說義必應有。云何出世第一法耶。答苦法智忍是。謂此能持一切聖道故。有餘師說。金剛喻定是。謂此能得一切結盡遍知果故。有作是說。初盡智是。謂此能持一切無學法故。或有說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謂於一切有為法中此最勝故。復有說者。涅槃界是。謂於一切有為無為法中此最勝故。有說。阿羅漢最後聖道剎那是。謂如異生位最後剎那心名世第一法。如是阿羅漢最後剎那無漏心。名出世第一法。有說。阿羅漢最後心是。謂如異生位最後心是世第一法。如是阿羅漢最後心。是出世第一法。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以阿羅漢最後心非出世法故。此諸說中初說為善。由此能任持一切聖道故。

何故名世第一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說世第一法自性。而未說彼立名因緣。今欲說故。譬如有人世稱最勝。理應說。彼立名因緣。為以族姓。為色為力富貴眷屬名最勝耶。此亦如是故作斯論。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此心心所。於餘世法為都勝故說名第一。為分勝故名第一耶。設爾何失。若都勝故名第一者。此豈能勝現觀邊世俗智。然現觀邊所修世俗智。是見道眷屬隨屬。見道慧力殊勝。此法不爾。又此豈勝雜修靜慮。然彼等至及所感生。不共異生。此法不爾。又此豈勝初盡智時所修善根。然修彼時離一切障所依清淨。此法不爾。又此豈勝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三摩地。然彼尚能厭惡聖道。況於有漏。此法不爾。若分勝故名第一者。煖頂忍等應亦名第一。各勝彼彼下位善根故。有作是說。此法都勝故名第一。然約能開聖道門說。非據一切。謂現觀邊世俗智等。雖有如前所說勝事。然皆無力開聖道門。此法獨能。是故都勝。或有說者。此法於餘一切事勝故名第一。謂現觀邊世俗智等。所有勝事皆由此成。所以者何。彼諸勝事若無此法開聖道門。體尚不修。況有勝用。要由此法開聖道門。方修彼體乃有勝用。彼諸勝事既由此成。故此於餘一切事勝。有餘師說。此法分勝故名第一。問若爾煖等應亦名第一。各勝彼彼下位善根故。答彼於二分中俱非最勝故。謂世善法總有二分。一依異生。二依聖者。世第一法。雖於聖者世俗智等不名最勝。而於異生。所得靜慮。無量解脫。勝處遍處。乃至所得第一。有思及不淨觀。持息念諸念住。三義觀七處善。煖頂忍中。皆悉最勝。煖等不爾。故此獨稱世第一法。問此何義故名第一耶。答此最勝故。能引第一故。得第一果故。趣第一性故。是第一義。有作是說。此能摧伏第一有故是第一義。有餘師說。此是異生最後心故。如高幢頂更無有上。是第一義。

問此中所說。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有何差別。或有說者。無有差別。皆是讚述第一義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且名則差別。謂此名最。乃至名妙。復次對諸善根亦有差別。謂此對聞所成名為最。對思所成名為勝。對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等名為長。對煖名為尊。對頂名為上。對忍名為妙。復次約所依地亦有差別。謂此依未至定名為最。依初靜慮名為勝。依靜慮中間名為長。依第二靜慮名為尊。依第三靜慮名為上。依第四靜慮名為妙。復次依義不同。亦有差別。謂此至邊頂故名為最。上品攝故名為勝。作吉祥故名為長。體昇進故名為尊。性堅牢故名為上。滿所願故名為妙。復次體用有異。亦有差別。謂此能作苦法智忍等無間緣。故名為最。超過一切異生善根故名為勝。映奪一切世俗善根。故名為長。能逮勝德。故名為尊。無二分故名為上。似無漏故名為妙。復次相用有異。亦有差別。謂是異生最後心。故猶如樹端名為最。能開聖道門。故名為勝。根勐利故名為長。以於一切順抉擇分此最上。故名為尊。折伏一切煩惱冤。故名為上。引愛果故名為妙。有餘師說。如是六句。以後釋前。故有差別。謂此最故名第一。勝故名最。長故名勝。尊故名長。上故名尊。妙故名上。由此故名世第一法。

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捨異生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捨異生性。問誰正能捨異生性耶。為世第一法。為苦法智忍。設爾何失。若世第一法正能捨異生性者。云何住彼能捨彼耶。若苦法智忍正能捨異生性者。此在何位。為生時捨為滅時捨。若生時捨者。云何未來能有所作。若滅時捨者。彼性已捨。復何所捨。有作是說。世第一法。正能捨異生性。問此既是異生法。云何住彼而能捨彼。答住彼捨彼亦無有過。如調御者乘象調象。乘馬調馬。乘船御船。乘車御車。如勝怨士昇怨害怨。如伐樹人昇樹伐樹。世第一法亦復如是。依異生性而能捨之。或有說者。苦法智忍正能捨異生性。謂正生時捨異生性。於正滅位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如燈生時發明破闇。滅時燒炷熱器盡油。問云何未來能有所作。一法二用。理豈應然。答於義無違許亦何失。

謂一切法。能於未來有作用者。總有三類。一者內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日等光明。三者內外法。如諸生相。一燈多用世所共知。苦法智忍二用何失。有餘師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資捨異生性。謂世第一法。與異生性雖恆相違。而力劣故不能獨捨。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捨異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緣。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如解脫道。捨異生性。是故世第一法。與異生性成就得俱滅。苦法智忍。與異生性不成就得俱生。得聖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任持一切聖法。故且說彼以為聖性。又餘聖道雖亦聖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聖性。有餘師說。一切聖道皆是聖性。若不爾者。修道無學道中應不成就聖性。是則不應名為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於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餘。云何乃言此得聖性。答一切聖道能成聖者。皆名聖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亦名為得。如說燒衣。

捨邪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捨三種邪性。一業邪性。二趣邪性。三見邪性。業邪性者。謂五無間業。趣邪性者。謂三惡趣。見邪性者。謂五顛倒見。問於此位中。業趣邪性先不成就。道類智時。捨見邪性。乃得究竟。如何可說此位能捨三邪性耶。答由三緣故此位名捨。一由不作故名捨。謂業邪性。二由不往故名捨。謂趣邪性。三由不行故名捨。謂見邪性。問增上忍時三緣已具。何故此位乃說捨邪。答今破彼依故說捨彼。問何謂彼依。答無覆無記異生性。是謂諸煩惱依異生性。害諸有情。令於生死受諸苦故。如師子王。依止無覆無記窟穴。能害種種傍生等類。世第一法。能捨彼依異生性故。說名捨彼。有餘師說。苦法智忍。是彼對治。世第一法。引之令生。故說捨彼。問業趣邪性是修所斷。苦法智忍如何能治。答苦法智忍。能為五種對治。謂捨斷持不作不往對治。捨對治者。謂此能捨異生性故。斷對治者。謂此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故。持對治者謂此能持一切後位諸聖道故。不作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作五無間故。不往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往三惡趣故。得正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任持一切正法。故且說彼以為正性。又餘聖道雖亦正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正性。有餘師說。一切聖道皆是正性。若不爾者。修道為學道中。應不成就正性。是則不應名為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於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餘。云何乃言此得正性。答一切聖道離顛倒故。皆是正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亦名為得。如說燒衣。

能入正性離生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入見道。問一切聖道。皆是正性亦是離生。何故此中獨說見道。答一切煩惱或諸貪愛。令諸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合起過。雖皆名生而見所斷。於此所說生義增上。見道能為畢竟對治。是故見道獨說離生。諸不正見。要由見道。能畢竟斷故名正性。世第一法無間引起。故說能入正性離生。復次一切煩惱或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合起過。皆名為生。見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復為增上生過。由此見道獨名離生。入正性言義如前說。由此義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諸有情類善根成熟能入見道。是故見道名為離生。復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惱事。是故此惑說名為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入正性言。亦如前說。復次有身見等剛強難伏。如獸[怡-台+龍]悷故說名生。見道能滅故名離生。入正性言亦如前說。復次此中生名顯異生性。能起暴惡諸惑業故。見道捨彼故說離生。餘如前說。復次見修所斷諸煩惱聚。展轉相助引無窮生。見道起已摧彼勢力。令不能招無窮生過。是故見道獨謂離生。餘如前說。復次異生身中。煩惱惡業極不調順。故說為生。諸瑜伽師於此淪沒。見道拔彼置聖位中。故名離生。餘如前說。復次見所斷惑。猶如根栽。生無窮過。見道永拔。故名離生。餘如前說。有餘師說。此文應言入正性決定。所以者何。謂於此時從不定聚出入正定聚故。復次行者爾時捨邪定聚所依異生性入正定聚所依見道。是故名為入正性決定。復次行者爾時捨五同分入八同分。五同分者。謂諸異生所有同分。依彼能造五無間故。八同分者。謂諸聖者。所有同分依彼能得四向果故。彼於爾時捨邪定分入正定分。是故名入正性決定。復次所入見道非邪定聚。故名正性。非不定聚故名決定。有作是言。此聲顯入正性任持。以此尼夜摩聲亦顯任持義故。如牛馬等。所防飤處。任持彼類不令放逸。諸瑜伽師亦復如是。住見道已終不放逸故。說世第一法名入正性任持。譬喻部師作如是說。此聲顯入正性離系。以夜摩聲。亦顯系義尼。謂遮止亦顯離義。一切聖道永離繫縛。名尼夜摩。餘如前說。聲論者言。此聲顯入正性不往。以夜摩聲亦顯往義尼。謂遮止亦顯不義。諸瑜伽師。得聖道已。畢竟不往不善士趣。是故聖道名尼夜摩。餘如前說。或有說者。此文應言入正性如理。一切聖道。與理相應。故名如理。餘如前說。復有說者。此文應言從平等位入於正性。平等位即是世第一法時。正性言顯示苦法智忍等。世第一法。能從自位入於見道。故名為入。問諸平等者。亦正性耶。答此應作順後句。謂諸正性皆是平等。有是平等而非正性。此體即是世第一法。問何故世第一法。是平等非正性耶。答無始時來。心心所法。由諸煩惱惡行倒見所惱亂故成不正直。世第一法。伏除彼故令心心所轉成正直。故名平等。然是有漏有隨眠故不名正性。復次佛及獨覺聲聞種姓。同於此位。住上上品。故名平等。餘如前說。復次現行等故。說名平等。謂諸行者於此位中。皆一剎那而現行故。復次世第一法。處在中位。如懸稱繩故名平等。如稱稱物繩懸其中。若輕重有偏則低昂不等。世第一法亦復如是。處在聖者異生中間若苦法智忍已生。則偏住聖者品。若增上忍正滅。則偏住異生品。是故唯此是平等位。問爾時猶是異生位攝。何故乃名住平等位。答爾時雖在異生位中。而背異生趣求聖位。故名平等。餘則不然。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有四事等故。名為平等。一者地等。謂依此地起苦法智忍。即依此地世第一法。二者根等。謂若苦法智忍。與此根相應。世第一法相應亦爾。三者行相等。謂若此行相苦法智忍。即此行相世第一法。四者所緣等。謂若緣此境起苦法智忍亦即緣此境起世第一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誦名入正性離生。謂諸聖道永滅顛倒故名正性。離隔生故復名離生。謂無始來見修所斷二分煩惱展轉和合。作諸惡事性剛強故說名為生。見道起已斷彼一分。令彼展轉永乖離故。世第一法為此一分等無間緣故名為入。有誦名入正性決定。謂見道位無漏相續。必無餘隔故名決定後位不然。餘如前說。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雖已說彼立名因緣。而未分別在何界系今欲分別。如人言勝已說勝因。而未知彼所居國邑。此亦如是故作斯論。復次為止他宗差別執故。謂大眾部執。世第一法通欲色界系。所以者何。彼謂若地有現觀邊諸世俗智。此地即有世第一法。若犢子部執。世第一法通色無色界系。所以者何。彼謂若地有諸聖道。此地即有世第一法。若化地部執。世第一法通三界系。所以者何。彼謂若地有盡智時。所修善根。此地即有世第一法。若法密部執。世第一法通三界系及不系。所以者何。彼謂如是世第一法既名世故通三界系。名第一故亦通不系。即彼部中復有別執。世第一法非三界系亦非不系。所以者何。彼謂如是世第一法。名第一故非三界系。以名世故亦非不系。為止如是他宗別執顯示己宗故作此論。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耶。答應言色界系。此即顯示世第一法唯色界系。雖有此言而更應說其所以。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系耶。答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系。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系。此中斷制不復現起言。顯示畢竟斷制不起義。以欲界道不能畢竟斷蓋制纏令不復起。是故無有世第一法。色界不然故於彼有。問何故欲界。無有畢竟斷制不起道。而色界有耶。答欲界非定地。非修地非離染地。是故無有畢竟斷制不現起道。色界是定地。是修地是離染地。故有此道。復次欲界。不善根強善根弱故無此道。色界善根強無不善根故有此道。復次欲界不善勝因長養。善不爾故。色界善法勝因長養。無不善故。復次欲界不善如主有力。善法如客無勢力故。色界善法如主有力。無不善故。復次欲界不善能斷善根。善不爾故。色界善法斷不善根。無不善故。復次欲界威儀不相敬難如夫妻故。色界威儀共相敬難如母子故。復次欲界威儀無所忌憚。譬如王子與長者子。同囹圄故。色界威儀有所忌憚。譬如王子與執惡子。同囹圄故。復次欲界善根。與欲界惑。必同一縛無力斷彼。如人被縛不能自解況能害他。此亦如是。色界善根與色界惑。有不同縛地有別故。尚能斷自界況不能斷下復次欲界善根必為欲界愛所染著不能永棄。如人親友雖劣不捨。色界善根。有非色界愛。所染著地有別故。於自界愛尚能永斷。況不能斷下地諸愛。復次以有漏道斷煩惱時。欣修自地厭斷於下。欲界無下可厭斷故。無有能畢竟斷制不起道。色界有下可厭斷故。得有能畢竟斷制不起道。有餘師說。此中斷制不起言。顯示暫時斷制不起義。以欲界道尚不能暫時斷蓋制纏令不復起。況能畢竟。是故無有世第一法。色界不然。故於彼有如暫時斷制不起。畢竟斷制不起。如是有片無片。有影無影。有隨縛無隨縛。摧枝幹拔根本。伏纏垢害隨眠。應知亦爾。問欲界可無畢竟斷制不起道。豈亦無暫時斷制不起道耶。答雖有此道。而不可信。所以者何。以不堅牢不久住不流注。非增上不相連續。不久隨轉。心於所緣速取速捨。無勝勢力伏諸煩惱。故不能入正性離生。如池水上有浮萍等。蝦蟇小石投擲其中。雖初暫離後即隨合。如是欲界。雖有暫時斷蓋等道。而不可信。廣說如前。於色界中。非唯有彼畢竟斷制不現起道。而亦有彼暫時斷制不現起道深可保信。所以者何。以彼道堅牢。久住流注增上。相連續久隨轉。心於所緣不速取捨。有勝勢力伏諸煩惱。故能趣入正性離生。如池水上有浮萍等。龍象大石投入其中。經久離散。難可還合。如是色界亦有暫時斷蓋等道。而可保信。廣說如前。是故應知欲界無有斷蓋等道。色界不爾。由此應言世第一法唯色界系。非欲界系。問世第一法。不能斷結。何故乃言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系等。答世第一法。雖不斷結而此善根勝妙第一。在深遠處。宜應與彼能斷結道。同在一地。是故應以此道證之。復次世第一法。引生見道定與見道同在一地。見道既能斷諸煩惱。故斷結道可為此證。復次世第一法。既於欲界極生厭患。應與能治欲界惑道。同在一地。故可引彼。證此法有。問若爾世第一法唯應在未至地。唯未至地能斷欲界諸煩惱故。上地應無。答對治有二種。一斷對治。二厭壞對治。未至地。於欲界具二對治。上五地於欲界雖無斷對治。而有厭壞對治故。彼亦有世第一法。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色界六地於欲界惑。皆得具有二種對治。上五地道非不能斷。由未至地先已斷故。雖有斷力而無可斷。譬如六人。同一冤家。而共議言隨於何處。獲者便害。於中一人先獲害之。其餘五人雖有害力而無可害。又如六人各持一燈。相與次第入一闇室。初燈入時諸闇皆破。餘雖有力無闇可除。又如日光初中後分。無不皆與夜闇相違。日初出時。破闇皆盡。餘雖有力無闇可破。如是六地。於欲界惑雖皆能斷。廣說如前。問云何得知。色界六地。於欲界惑具二對治。彼作是言。依上五地入見道者。於欲界斷分別作證。別起無漏離系得故。若上五地於欲界惑。無斷對治此事應無。評曰。不應作如是說。彼於欲界煩惱畢竟。無有能斷者故。誰言彼地有無漏得。於欲界斷分別作證。而復引彼證此義耶。是故前說於理為善。問因論生論。世第一法。何故不能斷諸煩惱。答世第一法彼於爾時善根微小。法身未長而有威勢。以善根微小法身未長故不能斷惑。有威勢故不為煩惱之所摧伏。如師子子身小未長而有威勢。以身小未長故不能害獸。有威勢故不為諸獸之所侵害。或有說言。世第一法唯一剎那故不能斷。問苦法智忍亦一剎那云何能斷。答苦法智忍。雖一剎那而有相續起故能斷惑。世第一法無如是事故不能斷。有餘師言。世第一法。加行道攝故不能斷。要無間道方能斷故。於此義中復有分別。問何緣世第一法。唯在色界系耶。答以彼色界能為三道三地三根等無間緣。又能引發初法智品次類智品。餘界不然。故世第一法唯是色界系。問世第一法何緣定非欲界系耶。答欲界非定界非修界非離染界。要定界修界離染界。乃有世第一法故。復次欲界是卑賤界是麁重界是下劣界。要尊勝界。細輕界。勝妙界。乃有世第一法。復次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系者。便有能緣自性過故。謂彼若是欲界系者。為緣自性。為不能緣。若緣自性有違理失。自性不能取自性故。若不能緣便違本論。如後文說。若緣此法起苦法智忍。即緣此法起世第一法。苦法智忍。遍緣欲界五蘊為境。此亦應然。是故世第一法。決定非欲界系。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

佛說普門品經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安樂集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誦經起誦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孫多耶致經

佛說孫多耶致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慧差別多種

【慧差別多種】 p1320 瑜伽八十三卷四頁云:復次能得慧...

【佛教詞典】張伯端

(984~1082)北宋道士。浙江天台人,字平叔。少好學。...

聖嚴法師《有什麼煩惱放不下》

曾經有兩位泰國比丘來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讀書,才剛...

在道場裡要懂禮儀守規矩

在道場裡要尊重三寶,要懂禮儀,要守規矩。站有個站的...

火燒執著鳥兒

傳說在深山裡,有一座棲息著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藍清澈...

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

平心而論,每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要...

很多人念佛都忘了這四個字——收攝身心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

慈舟法師《八大人覺經淺釋》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但是歸依了...

唯有阿彌陀佛才稱得上這七個字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蓮池大師《西方發願...

三十六種富貴之人的心相

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說:「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

能夠容人,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靜坐但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儒...

你要經常反省自己,準備好了沒有

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命運,...

心、肝、脾、肺、腎逐個說

一 君主之官:心 我們下棋的時候,不管是丟了車,還是...

什麼是真如

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

【視頻】《大雲輪請雨經》女聲讀誦

《大雲輪請雨經》女聲讀誦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