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師達摩岌多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中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師達摩岌多譯

經曰: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世尊說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世尊則不記我無諍行第一;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無諍、無諍行。」

論曰:

此下第五為修道得勝中無慢。如前略為八種住處,已下十二總名離障礙住處對治應知。何者十二障礙?一、慢,二、無慢而少聞,三、多聞而小攀緣作念修道,四、不小攀緣作念修道而舍眾生,五、不舍眾生而樂隨外論散動,六、雖不散動而破影像相中無巧便,七、雖有巧便而福資糧不具,八、雖具福資糧而樂味懈怠及利養等,九、雖離懈怠利養而不能忍苦,十、雖能忍苦而智資糧不具,十一、雖具智資糧而不自攝,十二、雖能自攝而無教授。

此中,為離慢故,經言「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等,此為依義,顯示對治我得慢故。又復,須陀洹能作是念者,即為說相,顯示無慢故,亦即是欲願攝持。

經言「世尊!實無有法,不入色、聲、香、味、觸」者,此為安立第一義。若須陀洹如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即為有我想。若有我想,則為有慢應知,如是乃至阿羅漢亦爾。上座須菩提自顯無諍行第一及離欲阿羅漢共有功德者,以己所證為令信故,以無有法得阿羅漢及無所行故,說無諍、無諍行。此中即為安立第一義。

經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曰:

此下第六為不離佛出時。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少聞故,經言「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等。謂彼佛出世,承事供養時有法可取,離此分別故,依義等及對治等隨義相應應知。

經曰: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彼菩薩不實語。何以故?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論曰:

此下第七為願淨佛土。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小攀緣作念修道故,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等。若念嚴淨土者,則於色等事分別、生味著,為離此故,經言「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

經曰: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論曰:

此下第八為成熟眾生。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舍眾生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此何所顯示?為成熟欲界眾生故。彼羅睺阿脩羅王等一切大身,量如須彌,尚不應見其自體,何況餘者。

經言「如來說為非體」者,顯示法無我故;「彼體非體」者,顯示法體無生、無作故。此即顯示自性與相及差別故。

經曰:

佛言:「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數恆沙數世界,以施諸佛如來。須菩提!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佛言:「須菩提!以七寶滿爾數恆河沙世界,持用佈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無量阿僧祇。復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似佛。」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法門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

論曰:

此下第九為遠離隨順外論散亂。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樂外論散亂故,經說四種因緣,顯示此法勝異也:一、攝取福德,二、天等供養,三、難作,四、起如來等念。經言「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等者,是攝取福德。經言「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等者,是天等供養。經言「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等者,是難作。經言「若是經典所在之處」等者,是起如來等念。於中,說者,為他直說故;授者,教授他故,顯示此樂外論散亂對治法勝異已。

於如是法中,或起如言執義,為對治彼未來罪故,經言「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故。如般若波羅蜜非波羅蜜,如是亦無有餘法如來說者。為顯此義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此顯示自相及平等相法門第一義也。

經曰: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甚多。世尊!」

「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論曰:

此下第十明色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於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如是等。彼不限量,攀緣作意菩薩恆於世界攀緣作意修習,故說三千大千世界。

於中,為破色身影像相故,顯示二種方便:一、細作方便,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寧為多不」等。二、不念方便,如經「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故。為破眾生身影像相故,經言「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於中,世界,顯眾生世也,但以名身,名為眾生世。不念名身方便,即是顯示破彼影像相,不復說細作方便也。

經曰:

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大人相。」

論曰:

此下第十一明供養給侍如來。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不具福資糧故,經言「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者,顯示為福資糧故,親近、供養如來時,不應以相成就見如來。云何見?應見第一義法身故。

經曰:

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法門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無量阿僧祇。」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捫淚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說如是甚深法門,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法門。」

「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其有眾生得聞是法門,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論曰:

此下第十二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等。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經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如是等。於中,身有疲乏,心有熱惱,以此二種,於彼精進若退若不發。

此何所顯示如此舍爾許身,自所有福不及此福?云何以一身著懈怠等故而為障礙?何故此中上座須菩提流淚而言「我未曾聞如是等法門」也?以聞此勝福甚多,過於舍無量身,更不說餘勝福故。若聞如是勝福故,發起精進已,若於此法中生如義想,為離此過故,經言「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等。即於如是實相中,為離實相分別故,經言「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如是等。

經言「世尊!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其有眾生得聞是法門,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如是等,此何義?為令味著利養、過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於未來正法滅時,尚有菩薩於此法門受持故,無人等取及法取;云何汝等於正法興時,遠離修行,不生慚愧也?」經言「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者,顯示無人取也;「我相即非相」等者,顯示無法取也。

經言「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者,顯示諸菩薩順學相:「諸佛世尊離一切相,是故我等亦應如是學。」此等經文,為離退精進故說。於中,言若分別、若信解者,後句釋前句也。受者,受文字也。持者,持義也。

為離不發起精進故,經言「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等者,以驚等故不發起精進也。於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及有空,於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于思量時,於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

更有別釋,為三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經言「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者。此有何義?復說第二生慚愧處故,言:「此法如是勝上,汝等不應放逸。」於中,以於餘波羅蜜中勝故,名第一波羅蜜。又,經言「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者,此言顯示一切諸佛同說第一,是故名第一。

經曰:

「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眾生相、人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

須菩提言:「世尊!一切眾生相,即非相。何以故?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語。須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住於事而行佈施,亦復如是。須菩提!譬如人有目,夜分已盡,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菩薩不住於事行於佈施,亦復如是。」

論曰:

此下第十三明忍苦。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不能忍苦故,經言「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等。於中有二:一、能忍,二、離不能忍。

能忍有三:一、如所能忍,二、忍相,三、種類忍。於中,如所能忍,以何相生忍處?如忍差別顯示,對治彼因緣故。何者能忍?謂達法無我故。云何得顯示?如經言「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故。云何應知忍相?若他於己起惡等時,由無有我等相故,不生瞋想,亦不於羼提波羅蜜中生有想、於非波羅蜜中生無想。此云何顯示?經言「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有我等相」及「無相亦非無相」等故。何者種類忍?亦有二種:一、極苦忍,二、相續苦忍。此云何顯示?經言「須菩提!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應生瞋恨」等。云何相續苦忍?經言「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等。

不忍因緣者,有三種苦:一、流轉苦,二、眾生相違苦,三、乏受用苦。於中,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等,此為顯示流轉苦忍因緣對治。發菩提心者,以三種苦相故,則不欲發心,故說應離一切相等。此中,一切相者,為顯如是等三苦相也。若着色等,則於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經言「不住色生心」等如前說。不住非法者,謂非法無我也,於非法及法無我中皆不住故。為成就彼諸不住故,說遮餘事,經言:「應生無所住心。」何以故?若有心住,即為非住等。

經言「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乃至「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等,此顯示對治眾生相違苦忍,即為一切眾生而行於舍。云何於彼「應生瞋」也?由不能無眾生及眾生想,以此因緣故,眾生相違時,即生疲乏,故顯示人無我、法無我等。

經言「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等,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於中,真語者,為顯世諦相故。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於中,實者,此行煩惱、此行清淨故。如語者,為第一義諦相故。不異語者,為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說此真語等,已於此中如言說性起執著,為遣此故,經言「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語」故。無實者,如言說性非有故。無妄者,不如言說自性有故。

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如是等,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若為果報佈施,便著於事而行舍施。於彼喜,於欲樂、苦受中不解出離,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彼喜、欲樂亦爾。若不著於事而行佈施,如有眼丈夫,夜過日出,見種種色,隨意所趣,應如是見。彼無明夜過,慧日出已,種種爾焰,如實見之。彼不知解出離欲樂、苦受故喜樂、欲樂。

經曰:

「復次,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行,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悉覺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舍恆河沙等無量身,如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法門信心不謗,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何況書寫、受持、讀誦、修行、為人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此法門,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邊、無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若有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見,於此法門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者,無有是處。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何以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千四億那由他百千萬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須菩提!如是無量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世末世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我所供養諸佛功德,於彼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後世末世有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若我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疑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論曰:

此下第十四離寂靜味。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闕少智資糧故,經言「復次,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行」等。此中,為離三摩提攀緣,顯示與法相應有五種勝功德:一、如來憶念親近,二、攝福德,三、讚歎法及修行,四、天等供養,五、滅罪。何者如來憶念親近?經言「受持讀誦」等,「如來以佛智知彼、如來以佛眼見彼」等。於中,受者,習誦故。持者,不妄故。若讀若誦者,此說受持因故,為欲受故讀,為欲持故誦。又復,讀者,習誦故。持者,總覽義故。何者攝福德?經言「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等。何者讚歎法及修行?經言「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等,此為讚歎法。於中,不可思者,唯自覺故。不可稱者,無有等及勝故。經言「此法門,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者,此成就不可稱義。於中,餘乘不及故最上,煩惱障、智障淨故最勝應知。經言「若有人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廣為人說」等者,此為讚歎修行。於中,如來知、見成就無量功德聚者,是總說也。不可思、不可稱、不可量者,解釋故。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肩負菩薩重擔故。經言「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者,謂聲聞、獨覺乘者故。經言「若有我等見」乃至「受持,無有是處」者,謂有人我見眾生,而自謂菩薩者故。何者天等供養?經言「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應供養」等者。於中,以華、鬘、燒香、薰香、塗香、末香、衣、蓋、幢旛等供養,恭敬禮拜、右繞故,名支提。何者滅罪?經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等故者。此毀辱事,有無量門,為顯示此,故說輕賤。經言「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顯示滅罪故。

前所說以此因緣出生無量阿僧祇多福者,今當解釋彼無量阿僧祇義應知。威力者,成熟熾然故。多者,具足故。於中,經言「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阿僧祇劫」等者,此顯示威力故,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遠絕高勝故。此中,阿僧祇劫者,乃至然燈佛故應知。過阿僧祇者,更過前故。親承者,供養故。不空過者,常不離供養故。經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若我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如是等,此顯示多故,或為狂因,或得亂心果應知。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說?是故經言:「須菩提!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此顯示彼福體及果不可測量故。

經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界。如是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論曰:

此下第十五於證道時遠離喜動。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遠離自取故,經言「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發菩提心、住、修行』」等。何故復發起此初時問也?將入證道菩薩,自見得勝處,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滅度眾生。」為對治此故,須菩提問當於彼時如所應住、如所修行、如所應降伏心,及世尊答「當生如是心」等。

又,經言「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等者,為顯我執取或隨眠故。若言「我正行菩薩乘」,此為我取。對治彼故,經言「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經曰: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須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於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如是言:『摩那婆!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實語。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不實不妄語,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論曰:

此下第十六求教授。

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為離無教授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

又,經言「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等,此有何意?「若菩提法可說,如彼然燈如來所說者,我於彼時便得菩提,然燈如來則不授記言我得等;以彼法不可說故,我於彼時不得菩提,是故與我授記。」此是其義應知。

又,何故彼法不可說?經言「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故。如清淨故,名為如來,以如不可說故,作此說。清淨如名為真如,猶如真金。

或言:「然燈如來所,於法不得菩提,世尊後時,自得菩提。」為離此取故,經言「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實語」等故。

又,經言「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不實不妄語」者,顯示真如無二故。云何不實?謂言說故。不妄者,謂彼菩提不無世間言說故。

經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此何義?顯一切法、法如清淨故。如者,遍一切法故,此是其義。又,彼一切法,法體不成就,為安立第一義故,經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中


上篇:金剛般若論

下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大般泥洹經

佛說大般泥洹經卷第一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序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異出菩薩本起經

異出菩薩本起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釋迦文佛,前世宿命...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

佛說齋經

佛說齋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

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如是我聞:一時...

【註音版】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一卷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一念義多念義

(流派)又曰一念往生,多念往生。日本源空上人立念佛...

【佛教詞典】想

(術語)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於心上,以為起言語...

菩薩六度,佈施擺第一

佈施是一個好事。在菩薩六度裡面,佈施擺在第一。 大家...

自傘自度

有一個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

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

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禪法一脈傳至達摩祖師...

菩薩不涉險難之處

新年伊始,即驚聞上海外灘發生重大踩踏事件。通過官方...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

該如何面對和消除人生中的種種苦難

痛苦在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生有生苦,十月懷胎,...

佛陀為什麼要示現「入胎相」

入胎相: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經云:處兜率天,弘宣...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工作與休閑

近年來有些提倡重視休閑生活的人士認為,不要因過度認...

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隨機應現

盡虛空界元同體,極一微塵總是真 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隨...

《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是否能流通修學

問: 最近全國各地流行的《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一...

慈舟大師的念佛功夫

慈舟上人的禪定功夫,不是坐禪坐出來的,乃是念佛念出...

【視頻】早課(淨律寺)

早課(淨律寺)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