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語慧命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若聲聞、辟支佛福德,若一切眾生福德,若佈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隨喜,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何以故?聲聞、辟支佛,及一切眾生佈施、持戒、修定、隨喜,為自調、為自淨、為自度故,所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菩薩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為調一切眾生、為淨一切眾生、為度一切眾生故起。」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彌勒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念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無量無邊阿僧祇諸滅度佛;是佛從初發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無餘涅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諸善根,應六波羅蜜;及諸聲聞人善根,若佈施福德、持戒福德、修定福德,及諸學人無漏善根,無學人無漏善根;諸佛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一切智,大慈大悲,及餘無量阿僧祇諸佛法;及諸佛所說法,是法中學,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入菩薩摩訶薩位;及餘眾生種諸善根。是諸善根,一切和合,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如是隨喜已,持是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行菩薩乘者,作是念:『我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生心緣事,若善男子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所念可得不?」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緣事,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

須菩提語彌勒菩薩:「若諸緣、諸事無所有,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者取相,於十方諸佛諸善根,從初發心乃至法盡,及聲聞辟支佛諸善根,學無學善根,一切和合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相故,是菩薩將無顛倒:無常謂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淨謂淨,苦謂樂,無我謂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若如緣、如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迴向心亦如是,檀波羅蜜,尸羅、羼提、毘梨耶、禪、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爾者,何等是緣?何等是事?何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是善根?何等是隨喜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先七品中,佛命須菩提令說般若,中間帝釋多問、多說功德事。

今彌勒順佛本意,還欲令須菩提因隨喜法廣說般若波羅蜜。

復次,帝釋聞上供養般若,以華香、妓樂、幡蓋之具,得福甚多,深自慶幸,此供養具,唯我等能辦,非出家人所有。

是故彌勒欲抑其自多之情故語須菩提:「菩薩但以心隨喜,則勝聲聞、辟支佛、一切眾生佈施等及諸無漏功德;何況華香、供養經卷等!」

「菩薩摩訶薩」義,如先說。

「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作是念:「一切眾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為殊勝!」

若離福德,人與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飲食、戰鬪。

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眾生所共尊重、愛敬。

譬如熱時,清涼滿月,無不樂仰;亦如大會告集,伎樂餚饌無不畢備,遠近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復如是。

福德有二種樂因緣:世間,出世間。

出世間者,諸無漏法,雖無福報,能生福德,故名「福德」。

是故有漏、無漏,通名「福德」。

復次,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能滿所願,一切聖人所讚歎;無智人所毀呰,智人所行處,無智人所遠離。是福德因緣故,作人王、轉輪聖王、天王、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

如是等種種福德,得正見故,隨而歡喜。

復次,菩薩自念:「我應與一切眾生樂,而眾生能自行福德」,是故心生歡喜。

復次,一切眾生行善,與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隨喜。

諸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三世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及一切修福眾生,佈施、持戒、修定慧,於此福德中,生隨喜福德,是故名「隨喜」。

「持是隨喜福德,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

菩薩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等世間樂具,以利益眾生。

菩薩以福德清淨身、口,人所信受;為眾生說法,令得十善道、四禪等,與作後世利益。

末後成佛,得福德果報,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觀者無厭;無量清淨,梵音柔和,無礙解脫等諸佛法,於三事示現,度無量阿僧祇眾生。

般涅槃後,碎身舍利,與人供養,久後皆令得道。

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

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然後更作。

善法體不可與人,今直以無畏、無惱施與眾生用。

「無所得故」者,義如先說。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比一切聲聞、辟支佛及眾生三種福德中,最勝,最上,第一,最妙,無上。」

「無與等」義,如先說。

是中說勝因緣:「是二乘福德,皆為自調、自淨、自度。」

持戒者,是「自調」;修禪者,是「自淨」;智慧者,是「自度」。

復次,「自調」者,正語、正業、正命;「自淨」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見、正思惟、正方便。

復次,佈施因緣故「自調」;持戒因緣故「自淨」;修定因緣故「自度」。

「修定」者,是無漏法近因緣;「無漏」者,所謂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

「佈施」、「持戒」,遠故不解。

菩薩隨喜福德,雖無勤勞,為度一切眾生故勝。

問曰:

實不度一切眾生,何以言「度一切眾生故勝」?

答曰:

諸佛菩薩功德力能度一切眾生,但以眾生無和合因緣故;譬如大火常有燒力,但以薪不近,故不得燒,近則能燒。

爾時,須菩提以畢竟空智慧難問彌勒菩薩:「念諸佛福德隨喜,迴向無上道,是所念過去事,是事如所念不?」

彌勒以二因緣故,答言「不也」:

一者、過去無量阿僧祇劫諸佛久已滅度,無復遺餘;菩薩或無宿命智,或有而不能及,但以如所聞憶想分別,故不如所念。

二者、諸佛及功德,出三界,出三世,斷戲論語言道,如涅槃相,畢竟空清淨。

隨喜者,分別諸佛及諸弟子善根功德,是迴向心及無上道非實,故言:「不也!」

須菩提難言:「若無是事,是菩薩憶念分別,應墮顛倒。若是事畢竟空清淨相,憶念亦如是,諸過去佛功德亦如是,無分別無異,云何得隨喜?」

是略說義,廣則如經說,所謂須菩提問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憶念過去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諸滅度佛」者,是菩薩欲起隨喜福德,佛是福德主,是故念佛;聞經書說,有過去佛名,故因是名,廣念一切過去諸佛。

「從初發心」者,初發心作願:「我當度一切眾生。」

是心相應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善根相應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心、口業,和合是法,名為「福德」。

從初發心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十地,乃至坐道場;是中菩薩自修福德。

和合得佛道,乃至入無餘涅槃。滅度後,舍利及遺法,皆是佛自身功德和合。

因諸佛,大乘人行六波羅蜜相應福德;「相應」者,除六波羅蜜,餘菩薩所行法皆攝入六波羅蜜中,故說「應六波羅蜜和合」。

「若求聲聞、辟支佛人,種佈施、持戒、修定等福德。」

「聲聞、辟支佛人」,有二種:

一者、漏盡,名為「無學」;二者、得道漏未盡,名為「學」。

是二人諸福德中善根勝,故但說「善根」。

上言「求二乘人」者,總凡夫、聖人;今「學、無學」者,純是聖人。

相好是無記色法,非是善功德,故但說「佛五無學眾」。

大慈大悲、佛法義,如初品中說。

「諸佛所說法,學是法得須陀洹果,乃至入菩薩位」者,是佛滅度後,遺法中得道,是故重說。

「及餘眾生種諸善根」者,此是佛在世及遺法中,天、人乃至畜生種福德因緣。

是上四段福德,行者心遍緣、憶念、隨喜,求佛道故迴向,名無上隨喜,最上、無與等。

問曰:

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隨喜?

答曰:

諸菩薩以方便力,他勤勞作功德,能於中起隨喜者,福德勝自作者。

復次,是隨喜福德,即是實福德,所以者何?

「念過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

因行清淨戒,入禪定,起畢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隨喜。

是故不但隨喜而已,亦行是實法。

「是心迴向」者,即是隨喜心。

「緣」者,隨喜心所緣,所謂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所作功德。

「事」者,若是所緣之本,福德是緣功德所住處,所謂諸佛及眾生,並土地、山林、精舍住處,皆名「事」。

「如所念可得不?」

彌勒答言:「不也!」

須菩提語彌勒:「若諸事、諸緣無所有者,云何不墮顛倒?」

「顛倒」者,四顛倒三種分別。

此顛倒是譬喻「無佛而憶想念佛」,猶如「無常而念常、不淨而念淨」。

問曰:

見為諸顛倒本,如得初道人,能起想、心顛倒;無見顛倒,以見諦道斷故。

答曰:

是顛倒生時異,斷時異。

生時,想在前,次是心,後是見;斷時,先斷見,見諦所斷故。

顛倒體皆是見相,見諦所斷。

「想、心顛倒」者,學人未離欲,憶念忘故取淨相、起結使;還得正念即時滅。

如經中譬喻:「如渧水墮大熱鐵上,即時消滅。」小錯故假名顛倒,非實顛倒。

是故說凡夫人三種顛倒,學人二種顛倒。

復次,諸緣、諸事如實畢竟空,念亦空,菩提亦空,隨喜心亦空,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空。

若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何等是「緣」?何等是「事」?何等是「心迴向無上道」?

【經】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若諸菩薩摩訶薩久行六波羅蜜,多供養諸佛,種善根,與善知識相隨,善學自相空法;是諸菩薩,是緣、是事、諸佛諸善根隨喜福德,不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不二法非不二法、非相非不相、非可得法非不可得法、非淨非垢、不生不滅法,是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諸菩薩不久行六波羅蜜,不多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與善知識相隨,不善學自相空法;是諸菩薩,是諸緣、是諸事、諸佛諸善根隨喜福德,諸心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名迴向。

「須菩提!如是般若波羅蜜義乃至一切種智義——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應為新學菩薩說!何以故?是菩薩所有少許信樂恭敬清淨心,皆亡失;當在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前說。

「若有為善知識所護,若久供養諸佛、種諸善根,應為是人說如是般若波羅蜜義乃至一切種智義——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人聞是法,不沒、不驚,不畏、不怖。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應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菩薩用心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心盡、滅、變、離,是緣、是事,是諸善根,亦盡、滅、變、離,是中何等是隨喜心?何等是諸緣?何等是諸事?何等是諸善根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心不俱,是心性亦不可得迴向,菩薩云何隨喜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如是知,是般若波羅蜜無有法,乃至檀波羅蜜亦無有法。色無有法,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能如是迴向,是名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彌勒意:以諸法甚深,隨喜心微妙,所謂不壞諸法相,而隨喜心迴向無上道,是事甚難!凡夫人心剛強,不能行是法,是故彌勒答言:「若行者久修六波羅蜜」——諸功德深厚故不動,所謂能信、能行;多供養諸佛、種善根故,集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結使折損,其心柔軟,此是先世因緣;今世得好師、好同學,亦自學諸法實相空,巧方便故,不著是空。

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諸法雖無相,而能起隨喜心,迴向無上道。

譬如鐵雖堅[革*卬],入鑪則柔軟,隨作何器;菩薩心亦如是,久行六波羅蜜,善知識所護故,其心調柔,過去諸佛諸緣、諸事、諸善根中,不取相,能起隨喜心,用無相迴向無上道。

「無相」者,能用不二非不二,乃至不生不滅等。

與上相違者,是名「不能迴向」。

彌勒知須菩提樂說空故語言:「如是般若波羅蜜隨喜義,不應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

若有少福德善根者,聞是畢竟空法,即著空,作是念:「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者,我何為作福德?」則忘失善業。

以是故,新發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漸得方便力爾,乃能行無相隨喜。譬如鳥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則能遠飛。

阿鞞跋致菩薩,入法位,得法忍,能信、能行,故可為說。

若有久行六波羅蜜、與善知識相隨,內福德、外因緣力助,雖非阿鞞跋致,能信、能行。

是二種人聞是,心清淨,歡喜信受。

如久飢渴者,得好飲食;如大熱得涼,大寒得溫,其心愛樂歡喜。是二菩薩亦如是,得是無相智慧,作是念:「我因是智慧,能度無量眾生,何況有驚懼、恐怖!恐怖從我心中出,是法中諸法相尚空,何況有我而決定取諸法相,聞一切法無相,則生驚懼!」

是說隨喜義體竟,後當更以種種異門釋上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應如是思惟:用是心迴向無上道,是心念念盡滅變離,無有住時。」

「是諸緣、事」,所謂過去諸佛及諸善根。

諸佛等諸緣事久已滅,隨喜心今滅;既滅無異,是故經中說:「用是心迴向,是心即盡滅。」

如是等入過去世故,入諸法實相故,無有分別是心、是緣、是事、是善根等。

若能如是迴向,是為「正迴向」。

復次,一時二心不和合,隨喜心時無菩提心;一切心相畢竟空,不可以取相迴向。何以故?菩薩知般若波羅蜜空,無有定法;如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乃至無上道,亦如是。

是時斷法愛、舍著心、於空無諍,是名「菩薩正迴向」。

【經】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

「新發意菩薩聞是事,將無驚懼、怖畏?

「須菩提!云何新發意菩薩作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云何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

「若新發意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受是般若波羅蜜,以無所得故,無相故;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

「多信解內空,乃至多信解無法有法空,多信解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常與善知識相隨,是善知識為說六波羅蜜義,開示分別,如是教授,令常不離般若波羅蜜,乃至得入菩薩法位,終不離般若波羅蜜乃至不離檀波羅蜜,不離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教語魔事,聞種種魔事已,不增不減。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不受一切法故。

「是菩薩亦常不離諸佛,乃至得菩薩位,於中種善根;以是善根故,生菩薩家,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善根。

「復次,新發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斷生死道,斷諸戲論,道盡,棄重擔,滅聚落刺,斷諸有結,正智得解脫;及弟子所作功德,於中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淨居天所種善根——是一切和合稱量,以隨喜心,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彌勒菩薩語須菩提:「若新發意菩薩摩訶薩念諸佛及弟子諸善根,隨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隨喜已,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菩薩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念諸佛及僧,於中不生佛想、不生僧想、無善根想,用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心中亦不生心想。菩薩如是迴向,想不顛倒,心不顛倒,見不顛倒。若菩薩摩訶薩念諸佛及僧善根,取相;取相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名為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若菩薩摩訶薩用是心,念諸佛及僧諸善根;是心念時,即知盡滅;若盡滅,是法不可得迴向,所用迴向心亦是盡滅相,所迴向處法亦如是相,若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非邪迴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過去諸佛善根及弟子善根:

「是中凡夫人聞法種善根;若諸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聞法種善根;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聞法種善根,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福德,和合稱量隨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菩薩若如是知,是諸法盡滅,所迴向處法亦自性空;能如是迴向,是名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若菩薩如是知,無有法能迴向法。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若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何以故?菩薩不著是迴向,亦不見以諸善根迴向菩提心處,是名菩薩摩訶薩無上迴向。」

【論】

問曰:

「新發意菩薩聞是事,將無怖畏、驚懼者耶」,此義先已問答,今何以復問?

答曰:

上彌勒雖語須菩提:「不應為新學說;可為阿鞞跋致及久行者說,是二種人,聞能信行。」已說正迴向因緣,而猶說空法;是故帝釋疑言:「是眾中有新發意者,云何更說使不恐怖?」

須菩提欲成彌勒所說,欲令新發意者應正迴向,故答帝釋:「若新發意菩薩,雖不久行六波羅蜜、不供養諸佛,而以利根、得善知識是二因緣故,堪任正迴向。」

是故語帝釋:「新發意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受是般若,以無所得故、畢竟空故;般若波羅蜜亦不得,亦不著,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

「多信解內空」者,常修樂入觀內空三昧,故信解。乃至十八不共法多信解亦如是。

「善知識」相,如先說。

此中但明能隨六波羅蜜義說;聞是義已,常不離般若波羅蜜,乃至得入菩薩法位。有久行入菩薩位,有新發意入菩薩位。

復次,是新發意菩薩,善知識為說魔事;聞魔事已,不增不減,以善修習諸法實相故。若魔欲破,為欲破空,空則無破;若有增益,如幻如夢,何所增益?是故說「不增不減」。

是因緣故,常不離諸佛,常生菩薩家,世世不離善根,乃至無上道。是新發意菩薩,得如是因緣,與久發意無異。

復次,隨喜迴向,所謂新發意菩薩,於過去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

「斷道」者,斷生死道,入無餘涅槃。

諸戲論斷故,言「滅諸戲論」。

以空空等三昧舍八聖道分故言「道盡」。

五眾能生苦惱,故是「重擔」。

五眾有二種舍:一者、有餘涅槃中,舍五眾因緣諸煩惱;二者、入無餘涅槃中,舍五眾果。

一切白衣舍,名為「聚落」。出家人依白衣舍活,而白衣舍有五欲刺,為食故來入惡刺果林,以取果故,為刺所刺。如人著木屐踐刺,刺則摧折;如是諸佛以禪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滅斷下五分結。

有分結盡,名斷上分五結。

諸法實相,金剛三昧相應智慧,斷一切煩惱及習,故言「正智得解脫」。

如是等,皆名「讚歎」。

「過去諸佛及弟子所作功德」者,佛弟子有三種:菩薩、辟支佛、聲聞。

「剎利大姓乃至淨居天,是中種善根」者,是四種福田因,是種福德處。

是福德和合稱量隨喜心,最上、無與等,迴向無上道。

是迴向心,作正非邪。所以者何?

今彌勒問須菩提:「若新發意菩薩念諸佛等功德,迴向無上道,云何不墮顛倒?」

須菩提答:「若是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於諸佛不生佛想及弟子想,諸善根中不生善根想。」一切法從和合生,無有自性,故無有定法名為佛,是故不生佛等想。「是迴向心,亦不生心想,是故菩薩不墮顛倒。」

與上相違,即墮顛倒。

復次,菩薩以是心念諸佛等及諸善根,是心盡時即知盡,盡心不得迴向。何以故?變失滅壞故。是心亦入無常門,到法性中,法性中無有分別是心、是非心、是佛、是弟子、是善根、是無上道。迴向心、迴向處、盡相亦如是。初心是憶念過去諸佛等隨喜功德;後心,是迴向心。若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

問曰:

初心、後心,是生滅相,可無常;所迴向處法,是無上道,在未來世中,云何言「盡滅」?

答曰:

汝不聞我先答:「入無常門,到法性中」;此中不說「盡是無常」,但說「諸法實相是盡」。

先亦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三世,過三界,無受相。

能如是迴向者,是為正迴向。

復次,非正非邪迴向,所謂菩薩於過去諸佛善根等,乃至無上、無與等迴向無上道。

若菩薩知是事皆盡滅,知迴向處法亦自性空,能知滅、知空,是「真迴向」。

若過去法無常,無常故不可迴向自性空法中;若過去法空,空故不可迴向自性空法中。用如是智慧迴向,是名「正迴向」。

復次,若菩薩知一切法因緣生,故無自力常住、自法相不動,況能有所作?

無所作故,一切法中,無有法能迴向法,是名「正迴向」。

如是菩薩雖行般若波羅蜜等諸善法,亦不墮顛倒,一切法不著故。

【經】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知所起福德離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亦知般若波羅蜜是離相,乃至檀波羅蜜是離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離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離相。如是菩薩摩訶薩隨喜心起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知隨喜福德自性離;亦知諸佛離佛性,諸善根亦離善根性;菩提心,菩提心性亦離;迴向,迴向性亦離;菩薩,菩薩性亦離;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性亦離;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性亦離;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性亦離。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離相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生隨喜福德。

「復次,菩薩摩訶薩,諸過去滅度佛諸善根,若欲迴向,應如是迴向,作是念:『如諸佛滅度相,諸善根相亦如是,滅度法相亦如是,我用心迴向是心相亦如是。』若能如是迴向,當知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取諸佛、善根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名為迴向。何以故?諸過去佛及善根,非相緣、非無相緣。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取相,是不名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薩摩訶薩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若菩薩摩訶薩諸,佛及諸善根及諸心不取相,是名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爾時,彌勒菩薩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善根不取相,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以是事故,當知菩薩摩訶薩所學般若波羅蜜中,應有般若波羅蜜方便力。

「若是福德,離般若波羅蜜,不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諸佛不可得,諸善根不可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可得。

「於是中,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思惟:『諸過去佛及弟子身皆滅,諸善根亦滅,我今取相分別諸佛、諸善根及諸心,如是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所不許。』何以故?取相有所得故,所謂於過去諸佛取相分別。

「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有得、不應取相。

「如是迴向,若有得、取相迴向,諸佛不說有大利益,何以故?是迴向雜毒故。譬如美食雜毒,雖有好色、好香,為人所貪而雜毒;愚癡之人,食之歡喜,貪其好色香美可口,飯欲消時,受若死、若死等苦。

「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諦受、不諦取相、不諦誦讀、不解中義,如是教他言:『汝善男子!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從初發意已來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行般若波羅蜜時,作諸善根;行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時,作諸善根;修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時,作諸善根;淨佛世界、成就眾生,作諸善根。及諸佛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一切種智,無錯謬法,常舍行。及諸弟子,是中所種善根,及諸佛所記,當作辟支佛。是中諸天、龍、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所種善根——是諸福德稱量和合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迴向以取相得法故,如雜毒食。得法者,終無正迴向。何以故?

「是得法雜毒,有相、有動、有戲論。

「若如是迴向,則為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

「是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應如是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從初發意乃至法盡,及弟子行般若波羅蜜時作善根,乃至修一切種智,如上說。

「云何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迴向?

「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不欲謗諸佛者,諸福德應如是迴向:『如諸佛所知無上智慧,是諸善根相、是諸善根性,我亦如是隨喜;如諸佛所知,我亦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如是迴向,則為不謗佛,如佛所教、如佛法說。是菩薩摩訶薩迴向,則無雜毒。」

【論】

釋曰:

「所起福德離五眾」者,先但說過去事,今說自起隨喜福德。

若知是福德中,無五眾、十二入、十八界,雖行般若波羅蜜等諸法,亦知空離相,如是福德名「正迴向」。

復次,若菩薩知隨喜福德中,隨喜福德性自離,諸佛及善根,並諸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迴向心,菩薩般若波羅蜜等諸行法,知自性空,是名「正迴向」。

「隨喜福德」者,總說一切福德相;善根、隨喜、起福德,是別相說。

菩薩自緣所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薩隨喜心功德果,但求無上道,是名「迴向心」。

行者五眾中,假名字為菩薩,般若波羅蜜等諸法,如先義說。

先說福德中離五眾;今說福德、福德自相空。

復次,菩薩念過去佛因緣生福德,應如是迴向:「如過去諸佛入無餘涅槃,無相、無戲論,性常寂滅,是福德及迴向心亦如是。」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不墮顛倒。

復次,若菩薩於諸過去佛功德取相,分別迴向,是不名「迴向」。何以故?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諸佛實相。是故說諸過去佛不墮相數中,不墮無相數中。若如是取相數,是不名「迴向」,則墮顛倒。與上相違,是為不墮顛倒。

是事難故,彌勒重問,所謂「一切法不取相而復能迴向。」

須菩提是中不得決定答處,是故語彌勒:「以是事故,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求方便力。」「是福德離般若波羅蜜,不得迴向」者,一切法中,一法實而不誑,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不誑道,爾乃可得。

「不誑道」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是故說「離般若波羅蜜,是福德不可得迴向」。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有分別;福德若離般若波羅蜜、若不離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迴向。

菩薩應作是念:「諸過去佛及弟子身、並諸善根、福德皆滅,我今取相分別,所謂是諸佛、是弟子、是善根、是隨喜福德,取相迴向,我為不是!何以故?與諸法實相異故。受果報已久,久當盡故;不疾至佛道,有所得故;於過去諸佛,憶想分別,即是大失!所謂過去佛空無,而我憶想分別!」

「譬如雜毒食」,「食」是隨喜福德;「毒」是取相故愛見等諸煩惱生。

「好色」者,福德因緣,作人王、轉輪王、天王,得福樂;「好香」者,得好名譽,富貴勢力;凡夫無智之人,所共貪愛。

「愚癡人」者,是新發意取相著心菩薩。

「食之歡喜」者,富樂福德因緣故,於天人中受此富樂。

「飯欲消時,受若死、若死等苦」者,是富樂若無常破壞離時,憂愁遂死;若次死受諸苦惱。

復次,「若死、若死等」者,自失命根名「死」;失所著物名「死等」。

復次,「若死、若死等」者,苦惱多故,失智慧命,名「死」;妨行善道,名「死等」。

此經中須菩提自說:是無智人。

「不審諦受」,不取其義,但著語言。

「不諦取相」者,不如法分別。

「不諦讀誦」者,忘失句逗,若自失、若受不具足。

「不解義」者,不得經意。

如是少智師,教化弟子:「汝善男子!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從初發意,乃至如是迴向。」則為謗佛,不隨佛教,不隨法說。

與此相違,名為「正迴向」。

復次,正迴向,菩薩應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所知,用無上智慧知諸善根相。」

一切智人中,佛第一勝;佛所知諸善根,必是實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根相迴向。

譬如射地無不著時;若射餘物,或著、或不著。

如諸佛所知隨喜,如射地無不著;若用餘道隨喜,如射餘物,或著、或不著。如是迴向,是為不謗佛。

◎【經】

「復次,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時,諸善根應如是迴向:如色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無色界;不系法者,不名過去,不名未來,不名現在。如受、想、行、識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無色界;不系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如般若波羅蜜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無色界;不系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如四念處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無色界;不系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乃至八聖道分亦如是;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如:如、法性、法相、法住、法位、實際、不可思議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眾,一切種智,無錯謬法,常舍行,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無色界;不系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是迴向、所迴向處、行者,不系皆亦如是。如是諸佛亦不系,諸善根亦不系,是諸聲聞、辟支佛善根亦不系;不系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如是知色不系三界;不系法者,不名過去、未來、現在。若法不過去、未來、現在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色無生,若法無生則無法,無法中不可迴向;受、想、行、識亦如是。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無錯謬法、常舍行,不系三界;不系法者,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法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法無生,若法無生則無法,無法中不可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則無雜毒。

「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以取相得法,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邪迴向。若邪迴向,諸佛所不稱譽。用是邪迴向,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能具足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無錯謬法、常舍行,不能具足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若不能淨佛世界,成就眾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迴向雜毒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作是念:『如諸佛所知諸善根迴向,是真迴向,我亦應以是法相迴向,是名正迴向。』」

爾時,佛讚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為,為作佛事!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所應迴向法,以無相,無得無出,無垢無淨,無法性;自相空,常性空,法性、如、實際故。」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當得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於須菩提意云何?是眾生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於諸善根心不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

「復次,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當作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給所須,於須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緣故,得福德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於諸善根心不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

「復次,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一一眾生,如恆河沙等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是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給所須,於須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緣故,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以譬喻為比。世尊!若是福德有形者,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所不受!」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雖爾,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於諸善根心不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是無著迴向功德,比前功德,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取相得法,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取相得法,供養須陀洹,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給所須,乃至取相供養菩薩故。」

爾時,四天王天與二萬諸天子,合掌禮佛,作是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最大迴向,以方便力故,以無所得故,以無相法故,以無覺法故,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不墮二法。」

爾時,釋提桓因,亦與無數三十三天及餘諸天子,持天華、瓔珞、擣香、澤香、天衣、幡蓋、鼓天伎樂以供養佛,作如是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最大迴向,以方便力故,以無所得故,以無相法故,以無覺法故,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不墮二法。」

須夜摩天王與千天子,刪兜率陀、化樂、他化自在諸天王,各與千天子俱,供養佛已,作如是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最大迴向,以方便力故,以無所得故,以無相法故,以無覺法故,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不墮二法。」

爾時,諸梵天王與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天俱,詣佛所,頭面禮佛足,發大音聲,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薩摩訶薩,為般若波羅蜜所護,以方便力故,勝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

光音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與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天,俱詣佛所,頭面禮佛足,發大音聲,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薩摩訶薩,為般若波羅蜜所護,以方便力故,勝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

爾時,佛告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菩薩,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聲聞、辟支佛諸善根,從初發意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有善根,並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如是等諸餘無量佛法,一切和合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取相有所得故。」

「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聲聞、辟支佛,從初發意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有善根,並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檀波羅蜜乃至無量諸佛法,一切和合稱量,以無所得故、無二法故、無相法故、不著法故、無覺法故,是最上隨喜,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勝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諸善根,稱量隨喜迴向,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世尊!云何名隨喜最上乃至無與等?」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念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取不舍,不念非不念,不得非不得。是諸法中,亦無有法生者滅者、若垢若淨,諸法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合不散、不入不出。如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相,如:如相、法性、法住、法位,我亦如是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

「須菩提!是隨喜法,比餘隨喜,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聲聞、辟支佛,從初發心乃至法住,於其中間所有善根,若佈施乃至智慧,檀波羅蜜乃至無量諸佛法,及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若欲隨喜者,應如是隨喜!作是念:『佈施與解脫等,戒、忍、精進、禪、智與解脫等;色與解脫等,受、想、行、識亦與解脫等;內空與解脫等,乃至無法有法空亦與解脫等;四念處與解脫等,乃至八聖道分亦與解脫等;佛十力與解脫等,乃至一切種智亦與解脫等;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亦與解脫等;隨喜與解脫等;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與解脫等;十方諸佛與解脫等,諸佛迴向與解脫等,諸佛與解脫等,諸佛滅度與解脫等;諸佛弟子聲聞、辟支佛與解脫等,諸佛弟子滅度與解脫等;諸佛法相與解脫等,諸聲聞、辟支佛法相與解脫等,一切諸法相亦與解脫等。我以是諸善根相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與解脫等,不生不滅故。』

「須菩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隨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須菩提!菩薩成就是隨喜功德,當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及弟子,現在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供養是諸佛及弟子,一切所須,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是諸佛滅度後,晝夜勤修,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旛蓋伎樂,以取相有所得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智慧,以取相有所得故。

「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時,以不取相無所得法方便力,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福德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勝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及!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諸善根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不取相無所得法故。」

【論】

釋曰:

菩薩應作是念:「從色乃至常舍行諸法,不系三界故,三世不攝。」

諸佛及弟子並諸功德,隨喜心,迴向處,所用迴向法,迴向者亦如是,是名「正迴向」。

爾時,菩薩作是念:「若色出三界,三世不攝,不可以取相有所得迴向。」

何以故?是色出三界者,即是色實相,初、後生相不可得,如〈破生品〉中說。

若法無生,即是無所有,無所有迴向心,云何迴向無所有菩提心?

色、受、想、行、識,乃至常舍行亦如是。

是名「無雜毒迴向」,所謂「無相無得迴向」。

「雜毒」者,所謂諸佛不讚嘆,不能具足六波羅蜜等,乃至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菩薩應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所知,應如是生心,如是念,如是觀,如是迴向,是功德直至無上道,我亦如是隨喜迴向。」是菩薩必得實隨喜,迴向不虛,如先說因緣。

是略說諸迴向品,菩薩禮佛有三品: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迴向品,三者、勸請諸佛品。廣說則無量無邊。

「善哉!善哉!汝作佛事」者。

佛初發心,誓度一切眾生。須菩提雖是阿羅漢,而能助佛說法,開菩薩道,是故讚言:「善哉!善哉!」

復次,佛自說因緣:「為諸菩薩說所應迴向法,用無相故」者,以無相智慧,和合迴向福德相者,與上相違,名為「無相」。

無相有三種:假名相,法相,無相相。

「假名相」者,如車、如屋、如林、如軍、如眾生諸法和合中,更有是名。無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諸煩惱業。

「法相」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肉眼觀故有,以慧眼觀則無,是故法亦虛誑妄語,應舍離法相。

離是二相,餘但有「無相相」。

有人取是無相相,隨逐取相,還生結使,是故亦不應取「無相相」。

離三種相,故名無相。

若無有相,是中「無所得」,無得故「無出」;若法無得無出,即是「無垢無淨」;若法無垢無淨,即是無法性;若法無性,即是「自相空」;若法自相空,即是法「常自性空」;若法常自性空,即同「法性、如、實際」。

用如是法和合,隨喜福德迴向,故讚言「善哉!善哉!」

復有「善哉」因緣,所謂隨喜福德,大利益眾生,有大果報。

何者是「大利益」?所謂佛語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行十善乃至五通。」

問曰:

欲界中二處天及梵天王,何以與多天俱,餘四天何以少?

答曰:

是二天依止地,近佛故,又五欲不如上天;佛生時,苦行時,降魔時,得道時,轉法輪時,常來供養佛,是故多。

餘四處天,宮殿在虛空中不屬地,五欲妙,染著深故,不能多來。

又兜率天雖利根樂法,而其天上常有補處菩薩說法,是故不來。

梵天雖遠,離欲故樂法情深,佛為法王,是故多來。

復次,梵天王為色界主,請佛初轉法輪,是故應與多眾俱來。餘色界天,盡名梵天。

問曰:

先種種因緣說正迴向,正迴向即是最上,今何以更問?

答曰:

上處處廣說,今略說,所謂三世十方一切法,決定心知,於是法中無生者滅者等,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念;不得、不念故,不取不舍,入諸法實相中;作是念:「如諸法實相,我亦如是以隨喜福德迴向,不分別諸法,不壞法性,是名最上迴向。」何以故?果報常無盡故。

問曰:

六波羅蜜等諸法各各相,若色相、若無色相等。解脫有二種:「有為解脫,無為解脫」,云何皆與解脫等?

答曰:

我先已說:凡夫人以肉眼,六識顛倒觀故見異;若以慧眼,觀諸法皆虛妄,唯涅槃為實。

是有為解脫,屬無為、隨無為故名「解脫」。如實得道者名道人;今未得道者,衣服法則隨得道者,故亦名道人。

如無餘涅槃,不生不滅、不入不出、不垢不淨,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常寂滅相,心識觀滅、語言道斷,非法非非法等相。

用無所有相故,慧眼觀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羅蜜等」與「解脫等」。

是故佛法中,說解脫為貴,上智慧貴解脫。

佛是中分別說:「若人無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用有所得法,種種修集善根;一人用無所得法,但以心隨喜,念他功德,迴向無上道;是人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何以故?

先福德有量,今福德無量;先福德有盡,今福德無盡;先福德雜毒,今福德無毒;先福德隨生死,今福德隨涅槃;先福德不定,或作佛、或退,今福德定到,必疾作佛。

有如是等差別。

是故四種人:若凡夫人求世間樂,若聲聞、辟支佛人求涅槃樂,若諸菩薩摩訶薩求佛樂。

應如是隨喜生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一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寶王者。如...

佛說心明經

佛說心明經一卷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

佛說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 如是我聞:...

佛說如來智印經

佛說如來智印經一卷 僧祐雲闕譯人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一百八名讚經

佛一百八名讚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教詞典】擔木山

(界名)梵名朅地洛迦山Khadiraka之譯名,九山,七金山...

【佛教詞典】少惱不

【少惱不】 p0373 瑜伽八十八卷十九頁云:少惱不者:此...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素食成就世界最健康的民族

世界上有各種奇特的民族,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特徵,比如...

四種良馬巧喻眾生根器

昔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一日,佛告諸比丘:世間...

堪忍世界需放下

常有人問命運以及如何解除如此痛苦的人生的問題。在日...

聖嚴法師:消融自我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

藥師佛十二大願變相圖

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被稱作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

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持之以恆方可登峰造極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一個人成功與否,關...

是誰出賣你的秘密

最近,有一位多年的好友向我抱怨:她把一個隱私秘密告...

念珠的數目就是你將來往生淨土的日期

明朝有位名叫道隆,他的母親李氏,年到四十歲,吃長齋...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聖嚴法師《提起放下》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

【視頻】八十八佛大禮懺版(佛像釋義及功德利益)

八十八佛大禮懺版(佛像釋義及功德利益)

【視頻】海明寺大悲懺法會

海明寺大悲懺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