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初品中佛土願釋論第十三(卷第七)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論】

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

有佛世界都無眾苦,乃至無三惡之名者;菩薩見已,自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無眾苦,乃至無三惡之名,亦當如是。

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亦當如是。

有佛世界一切眾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飲食,應念而至;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眾生,衣被飲食,亦當如是。

有佛世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眾生,亦當如是。

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願皆得之。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問曰:

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

答曰:

作福無願,無所摽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說:

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之後,生富樂人中。

復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專念色慾,化來從己)、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慾,與之行欲,展轉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

菩薩亦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因願受勝果。

復次,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問曰:

若不作願,不得福耶?

答曰:

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

問曰:

若作願得報,如人作十惡,不願地獄,亦不應得地獄報?

答曰:

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如先說罪中報苦,一切眾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

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獄,一劫受報;最大福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受八萬大劫報。諸菩薩淨世界願,亦無量劫入道得涅槃,是為常樂。

問曰:

如〈泥黎品〉中謗般若波羅蜜罪,此間劫盡,復至他方泥黎中,何以言「最大罪受地獄中一劫報」?

答曰:

佛法為眾生故,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

聲聞道中作五逆罪人,佛說受地獄一劫;菩薩道中破佛法人,說此間劫盡,復至他方受無量罪。

聲聞法最第一福,受八萬劫;菩薩道中大福,受無量阿僧祇劫。

以是故福德要須願,是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經】

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論】

「無量佛土」,名十方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

問曰:

云何為念佛三昧?

答曰:

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

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問曰:

如菩薩三昧種種無量,何以故但讚是菩薩念佛三昧常現在前?

答曰:

是菩薩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現在前。

復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復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如說:昔有五百估客,入海採寶;值摩伽羅魚王開口,海水入中,船去駃疾。船師問樓上人:「汝見何等?」答言:「見三日出,白山羅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言:「是摩伽羅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眼,白山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求諸天神以自救濟!」是時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無所益。中有五戒優婆塞語眾人言:「吾等當共稱南無佛,佛為無上,能救苦厄!」眾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聞稱佛聲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脫。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濟諸苦厄,何況念佛三昧!

復次,佛為法王,菩薩為法將,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念佛。

復次,常念佛得種種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薩亦如是,知種種功德、無量智慧皆從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汝言「云何常念佛,不行餘三昧」者,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行念佛三昧多故言「常念」。

復次,先雖說空、無相、無作三昧,未說念佛三昧,是故今說。

【經】

能請無量諸佛。

【論】

「請」有二種:

一者、佛初成道,菩薩夜三、晝三六時禮請;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初成道時,未轉法輪;我某甲請一切諸佛,為眾生轉法輪,度脫一切。」

二者、諸佛欲捨無量壽命入涅槃時,菩薩亦夜三時、晝三時,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我某甲請令久住世間,無央數劫,度脫一切,利益眾生。」

是名「能請無量諸佛」。

問曰:

諸佛之法,法應說法廣度眾生,請與不請法自應爾,何以須請?若於自前面請諸佛則可,今十方無量佛土諸佛亦不自見,云何可請?

答曰:

諸佛雖必應說法,不待人請,請者亦應得福。如大國王雖多美饍,有人請者必得恩福,錄其心故。又如慈心念諸眾生令得快樂,眾生雖無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請佛說法,亦復如是。

復次,有諸佛無人請者,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說《法華經》故,一時出現。亦如須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捨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眾生。今是釋迦文尼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木*柰]鹿林中轉法輪。如是,云何言請無所益?

復次,佛法等觀眾生,無貴無賤,無輕無重;有人請者,為其請故便為說法。雖眾生不面請佛,佛常見其心亦聞彼請;假令諸佛不聞不見,請佛亦有福德,何況佛悉聞見而無所益?

問曰:

既知請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請?

答曰:

餘不須請,此二事要必須請;若不請而說,有外道輩言:「體道常定,何以著法,多言多事?」以是故,須請而說。若有人言:「若知諸法相,不應貪壽,久住世間而不早入涅槃。」以是故須請。若不請而說,人當謂佛愛著於法;欲令人知,以是故,要待人請而轉法輪。諸外道輩自著於法,若請、若不請而自為人說;佛於諸法不著不愛,為憐愍眾生故,有請佛說者佛便為說,諸佛不以無請而初轉法輪。如偈說:

 「諸佛說何實?  何者是不實?
  實之與不實,  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實相,  不戲於諸法。
  憐愍眾生故,  方便轉法輪。」

復次,佛若無請而自說法者,是為自顯自執法,應必答十四難。今諸天請佛說法,但為斷老病死無戲論處,是故不答十四難無咎。以是因緣故,須請而轉法輪。

復次,佛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雖有大悲,不請不說;若不請而說,外道所譏。以是故,初要須請。又復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請,則外道心伏。

復次,菩薩法晝三時、夜三時,常行三事:

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罪,於十方現在佛前懺悔,願令滅除,不復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

二者、念十方三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眾所有功德,隨喜勸助。

三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法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

菩薩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以是故須請。

【經】

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

【論】

「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

常見者,見五眾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眾滅,心忍樂。

一切眾生,多墮此二見中。菩薩自斷此二,亦能除一切眾生二見,令處中道。

復有二種見:有見、無見。

復有三種見: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

復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

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

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

復有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

如是等種種諸見,乃至六十二見。斷如是諸見,種種因緣生,種種智門觀,種種師邊聞。如是種種相,能為種種結使作因,能與眾生種種苦,是名「種種見」。「見」義,後當廣說。

「纏」者,十纏:瞋纏、覆罪纏、睡纏、眠纏、戲纏、掉纏、無慚纏、無愧纏、慳纏、嫉纏。

復次,一切煩惱結繞心故,盡名為「纏」。

「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煩惱有二種:內著,外著——內著者,五見、疑、慢等;外著者,淫、瞋等;無明內外共。

復有二種結:一、屬愛;二、屬見。

復有三種:屬淫,屬瞋,屬癡。

是名煩惱。

纏者,有人言「十纏」,有人言「五百纏」。

煩惱名一切結使:結有九結,使有七,合為九十八結。

如《迦旃延子阿毘曇》義中說:十纏,九十八結,為百八煩惱。

《犢子兒阿毘曇》中結使亦同;纏有五百。

如是諸煩惱,菩薩能種種方便自斷,亦能巧方便斷他人諸煩惱。

如佛在時,三人為伯、仲、季;聞毘耶離國淫女人,名菴羅婆利;捨婆提有淫女人,名須曼那;王舍城淫女人,名優缽羅槃那。有三人各各聞人讚三女人端正無比,晝夜專念,心著不捨,便於夢中夢與從事;覺已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淫事得辦。」因是而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於是往到颰陀婆羅菩薩所,問是事。颰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皆從念生。」如是種種為此三人方便巧說諸法空,是時三人即得阿鞞跋致。

是諸菩薩亦復如是,為諸眾生種種巧說法,斷諸見、纏、煩惱。是名「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

【經】

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論】

諸菩薩禪定心調,清淨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種種諸三昧。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復有三種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昧。

復有四種三昧:欲界系三昧,色界系三昧,無色界系三昧,不系三昧。

是中所用菩薩三昧,如先說於佛三昧中未滿,勤行勤修故,言「能出生」。

問曰:

諸菩薩何以故出生遊戲是百千種三昧?

答曰:

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乃能濟諸貧者。又復如人欲廣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藥,然後能治。菩薩亦如是,欲廣度眾生故,行種種百千三昧。

問曰:

但當出生此三昧,何以故復遊戲其中?

答曰:

菩薩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為「戲」,非結愛戲也。「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是諸菩薩於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能如是。

餘人於三昧中,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自在出;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

是諸菩薩能三種自在,故言「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經】

諸菩薩如是等無量功德成就。

【論】

是諸菩薩共佛住,欲讚其功德,無量億劫不可得盡。以是故言「無量功德成就」。

【經】

其名曰:颰陀婆羅菩薩(秦言善守),剌那伽羅菩薩(秦言寶積),導師菩薩,那羅達菩薩,星得菩薩,水天菩薩,主天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不虛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菩薩,常勤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不缺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尸利菩薩(秦言妙德),執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論】

如是等諸菩薩,共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問曰:

如是菩薩眾多,何以獨說二十二菩薩名?

答曰:

諸菩薩無量千萬億,說不可盡,若都說者,文字所不能載。

復次,是中二種菩薩:居家、出家。

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颰陀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舊人;寶積王子菩薩,是毘耶離國人;星得長者子菩薩,是瞻波國人;導師居士菩薩,是捨婆提國人;那羅達婆羅門菩薩,是彌梯羅國人;水天優婆塞菩薩。

慈氏,妙德菩薩等,是出家菩薩。

觀世音菩薩等,從他方佛土來。

若說居家,攝一切居家菩薩;出家、他方亦如是。

問曰:

善守菩薩有何殊勝,最在前說?若最大在前,應說遍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等;若最小在前,應說肉身初發意菩薩等。

答曰:

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薩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說般若波羅蜜,以是故最在前說。

復次,是善守菩薩,無量種種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現前讚其功德。

問曰:

若彌勒菩薩應稱補處,諸餘菩薩何以復言「紹尊位者」?

答曰:

是諸菩薩於十方佛土皆補佛處。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釋論第十四

【經】

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加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論】

問曰:

佛有侍者及諸菩薩,何以故自敷師子座?

答曰:

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適大眾,以是故,阿難不能得敷。

復次,佛心化作,故言「自敷」。

問曰:

何以名「師子座」?為佛化作師子,為實師子來,為金銀木石作師子耶?又師子非善獸故,佛所不須,亦無因緣故,不應來!

答曰:

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譬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名師子座。

復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師子;人稱國王,亦名人師子。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

問曰:

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加趺坐?

答曰:

諸坐法中結加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隱。

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

如是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下結加趺坐,眾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人必當取道。如偈說:

 「若結加趺坐,  身安入三昧;
  威德人敬仰,  如日照天下。
  除睡嬾覆心,  身輕不疲懈;
  覺悟亦輕便,  安坐如龍蟠。
  見畫加趺坐,  魔王亦愁怖,
  何況入道人,  安坐不傾動。」

以是故,結加趺坐。

復次,佛教弟子應如是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隱;以是故,佛教弟子結加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嬾;端心正意,繫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三昧故,種種馳念皆亦攝之;如此繫念,入三昧王三昧。

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緣無量諸法。如諸人中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於諸三昧中最第一。

問曰:

若以佛力故,一切三昧皆應第一,何以故獨稱三昧王為第一?

答曰:

雖應以佛神力故,佛所行諸三昧皆第一,然諸法中應有差降;如轉輪聖王眾寶,雖勝一切諸王寶,然此珍寶中自有差別,貴賤懸殊。

是三昧王三昧,何定攝?何等相?

有人言:三昧王三昧名為自在相,善五眾攝,在第四禪中。何以故?

一切諸佛於第四禪中行見諦道,得阿那含,即時十八心中得佛道。

在第四禪中捨壽,於第四禪中起,入無餘涅槃。

第四禪中有八生住處。

背捨、勝處、一切入多在第四禪中。

第四禪名不動,無遮禪定法。欲界中諸欲遮禪定心,初禪中覺觀心動,二禪中大喜動,三禪中大樂動,四禪中無動。

復次,初禪火所燒,二禪水所及,三禪風所至,四禪無此三患;無出入息,捨念清淨。

以是故,三昧王三昧應在第四禪中,如好寶物置之好藏。

更有人言:佛三昧誰能知其相?一切諸佛法,一相無相,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餘三昧尚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何況三昧王三昧!如此三昧,唯佛能知。如佛神足、持戒尚不可知,何況三昧王三昧!

復次,三昧王三昧,諸一切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閻浮提眾川萬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民人皆屬國王。

問曰:

佛一切智無所不知,何以故入此三昧王三昧,然後能知?

答曰:

欲明智慧從因緣生故,止外道六師輩言:「我等智慧一切時常有常知故。」以是故言「佛入三昧王三昧故知,不入則不知。」

問曰:

若如是者,佛力減劣!

答曰:

入是三昧王三昧時,不以為難,應念即得;非如聲聞、辟支佛、諸小菩薩方便求入。

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令六神通通徹十方,無限無量。

復次,佛入三昧王三昧,種種變化現大神力。若不入三昧王三昧而現神力者,有人心念:「佛用幻力、咒術力,或是大力龍神力,或是天,非是人。何以故?一身出無量身,種種光明變化故,謂為非人。」斷此疑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復次,佛若入餘三昧中,諸天、聲聞、辟支佛或能測知;雖言佛神力大而猶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中,一切諸眾聖,乃至十住菩薩不能測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緣。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復次,佛有時放大光明,現大神力:如生時、得道時、初轉法輪時、諸天聖人大集會時、若破外道時,皆放大光明。今欲現其殊特故,放大光明,令十方一切天人眾生及諸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皆得見知,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復次,光明神力有下、中、上——咒術、幻術能作光明變化,下也;諸天龍神報得光明神力,中也;入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明現大神力,上也。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問曰:

如諸三昧各各相,云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答曰:

得是三昧王三昧時,一切三昧悉得,故言「悉入其中」。是三昧力故,一切諸三昧皆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以是故名為「入」。

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一切三昧欲入即入。

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能觀一切三昧相,如山上觀下。

復次,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中,能觀一切十方世界,亦能觀一切眾生。

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經】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庠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

【論】

問曰:

云何世尊入三昧王三昧,無所施作,而從定起觀視世界?

答曰:

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寶藏,悉開悉看。是三昧王三昧中觀已,自念:「我此法藏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然後從三昧安庠而起,以天眼觀眾生,知眾生貧苦,「此法藏者從因緣得,一切眾生皆亦可得,但坐癡冥,不求不索。」以是故,舉身微笑。

問曰:

佛有佛眼、慧眼、法眼,勝於天眼,何以用天眼觀視世界?

答曰:

肉眼所見不遍故;慧眼知諸法實相;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

今天眼緣世界及眾生,無障無礙,餘眼不爾。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欲見眾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觀。

問曰:

今是眼在佛,何以名為「天眼」?

答曰:

此眼多在天中,天眼所見,不礙山壁樹木。若人精進、持戒、禪定行力得,非是生分。以是故,名為天眼。

復次,人多貴天,以天為主,佛隨人心,以是故名為天眼。

復次,天有三種:名天、生天、淨天。

名天:天王、天子是也。

生天:釋、梵諸天是也。

淨天:佛、辟支佛、阿羅漢是也。

淨天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無咎也。

「天眼觀視世界」者,以世界眾生,常求安樂而更得苦;心著吾我,是中實無吾我。眾生常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墮深坑。

如是等種種觀已,舉身微笑。

問曰:

笑從口生,或時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

答曰:

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復次,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為笑;由口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

問曰:

佛至尊重,何以故笑?

答曰:

如大地,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緣則不笑,今大因緣故一切身笑。云何為大?佛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央數眾生當續佛種,是為大因緣。

復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蟲、惡人,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無量最上最大。一切眾生亦可得爾,云何空受勤苦而墮小處?」以是故笑。

復次,有小因大果、小緣大報。如求佛道,讚一偈、一稱南無佛、燒一捻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諸法實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緣業亦不失!以是事故笑。

復次,般若波羅蜜相,清淨如虛空,不可與,不可取。佛種種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眾生令心調柔,然後能信受般若波羅蜜。以是故,因笑放光。

笑有種種因緣:有人歡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輕人而笑,有見異事而笑,有見可羞恥事而笑,有見殊方異俗而笑,有見希有難事而笑。

今是第一希有難事:諸法相,不生不滅,真空無字無名,無言無說;而欲作名立字,為眾生說令得解脫,是第一難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負乾草入火中過,不燒一葉,是甚為難;佛亦如是,持八萬法眾名字草,入諸法實相中,不為染著火所燒,直過無礙,是為甚難,以是難事故笑。

如是種種希有難事故,舉身微笑。

【經】

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

【論】

問曰:

佛何以故先放身光?

答曰:

上笑因緣中已答,今當更說:有人見佛無量身,放大光明,心信清淨恭敬故,知非常人。

復次,佛欲現智慧光明神相故,先出身光,眾生知佛身光既現,智慧光明亦應當出。

復次,一切眾生常著欲樂,五欲中第一者色;見此妙光,心必愛著,捨本所樂;令其心漸離欲,然後為說智慧。

問曰:

其餘天人亦能放光,佛放光明有何等異?

答曰:

諸天人雖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滿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餘人光明,唯能令人歡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聞法得度,以是為異。

問曰:

如一身中,頭為最上,何以故先從足下放光?

答曰:

身得住處,皆由於足。

復次,一身中雖頭貴而足賤,佛不自貴光,不為利養,以是故於賤處放光。

復次,諸龍、大蛇、鬼神,從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眾生怖畏,是何大光!復恐被害,是故從足下放光。

問曰:

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乃至肉髻,是皆可數;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滿,何況十方!

答曰:

此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枝流無量無數。譬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得風轉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眾生轉增無限。

【經】

足十指、兩踝、兩[跳-兆+專]、兩膝、兩髀、腰、嵴、腹、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論】

問曰:

足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及十方世界,何用身份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答曰:

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餘方不滿,是故更放身份光明。

有人言:一切身份,足為立處故最大,餘不爾;是故佛初放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以示眾生。如三十二相中,初種足下安住相;一切身份皆有神力。

問曰:

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何禪定中放此光明?

答曰:

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禪中第四禪,放此光明。第四禪中火勝處、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

復次,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初轉法輪時,皆放無量光明滿十方;何況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時而不放光?譬如轉輪聖王珠寶,常有光明照王軍眾,四邊各一由旬;佛亦如是,眾生緣故,若不入三昧,恆放常光。何以故?佛眾法寶成故。

【經】

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從三千大千世界,遍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問曰:

如火相上焰,水相下潤,風相傍行;是光明火氣應當上去,云何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世界?

答曰:

光明有二種:一者、火氣,二者、水氣。日珠火氣,月珠水氣;火相雖焰上,而人身中火上下遍到。日火亦爾,是故夏月地水盡熱。以是故,知火不皆上。

復次,是光明佛力故,遍至十方;譬如強弓遣箭,隨所向至。

問曰:

何以先照東方,南、西、北後?

答曰:

以日出東方為上故,佛隨眾生意,先照東方。

復次,俱有一難。若先照南方,當言「何以不先照東、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爾。

問曰:

光明幾時當滅?

答曰:

佛用神力欲住便住,捨神力便滅。佛光如燈,神力如脂,若佛不捨神力,光不滅也。

【經】

光明出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論】

問曰:

云何為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佛《雜阿含》中分別說:千日、千月、千閻浮提、千衢陀尼、千欝怛羅越、千弗婆提、千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時生、一時滅。

有人言:住時一劫,滅時一劫,還生時一劫。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種破:水、火、風;小劫亦三種破:刀、病、饑。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虛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須彌山有二天處:四天處,三十三天處。餘殘夜摩天等,福德因緣七寶地,風舉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寶地,皆在風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餘光過出,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問曰:

是光遠照,云何不滅?

答曰:

光明以佛神力為本,本在故不滅。譬如龍泉,龍力故水不竭。是諸光明以佛心力故,遍照十方,中間不滅。

問曰:

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恆河者,何以常言「恆河沙等」?

答曰:

恆河沙多,餘河不爾。

復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

復次,佛出閻浮提,閻浮提四大河北邊出,入四方大海中。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寶蓮華,大如車蓋。阿那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是池四邊有四流水:東方象頭,南方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子頭。東方象頭出恆河,底有金沙;南方牛頭出辛頭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馬頭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子頭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恆河出北山入東海,辛頭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恆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恆河沙為喻。

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問曰:

恆河中沙,為有幾許?

答曰:

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恆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到佛所問佛:「此樹林有幾葉?」佛即時便答:「有若干數。」婆羅門心疑:「誰證知者?」婆羅門去至一樹邊,取一樹上少葉藏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即答:「今少若干葉。」如其所取語之。婆羅門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後得阿羅漢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恆河沙數。

問曰:

有幾許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須持戒、禪定、智慧,然後得道?

答曰:

眾生種種因緣得度不同:有禪定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者,有光明觸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各至處不異。有人光明觸身而得度者,有若見光明、若觸身不得度者。

【經】

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問曰:

上已舉身微笑,今何以故復一切毛孔皆笑?

答曰:

舉身微笑是麁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細分。

復次,先舉身微笑光明有數,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無數。

復次,先舉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須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

笑因緣,如上說。

大智度論卷第七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註音版】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教詞典】寶積佛

此佛以無漏聖道之法寶積集莊嚴,成就佛道,故稱寶積佛...

【佛教詞典】慧寶

【慧寶】 p1319 瑜伽八十三卷五頁云:言慧寶者:於諸根...

口念彌陀心散亂,這樣能不能往生

問: 請問法師,龍華三會的第三會得度的都是釋迦牟尼佛...

去除無明的習氣

人從無始以來,常因無明和習氣而使得自己意亂情迷、顛...

聖嚴法師《對處事態度的開示》

我十幾歲在上海念佛學院的時候,除了上課,也做很多雜...

略述在家戒律的現代意義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人類的物慾也在...

四十八大願——(第34願)皆得法忍總持

我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各別種類的眾生...

大安法師《四心念佛決定往生》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

在寺院拜佛應注意以下幾點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

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獲得世間利益的方法和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絕對不同,佛...

遇到的處境常讓我對念佛感到灰心

問: 我皈依佛法已經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

劫運下的悲慘世界

編者按:本文選自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第十八章之科...

虛雲老和尚《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

在生命當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

破妄顯真─妄想是很抽像的,我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大...

【視頻】居士念佛早課(東林寺)

居士念佛早課(東林寺)

【視頻】《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