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十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於中何者是五種痛斷。見佛痛斷。聞法痛斷。見僧痛斷。法中順行痛斷。一切法寂滅痛斷。是為五痛斷。復有餘五斷諸痛。何等為五。善知識者斷諸痛。不生煩惱處者斷諸痛。勸持禁戒斷諸痛。不作無間業斷諸痛。滅諸有斷諸痛。是為五斷諸痛。復別有五種斷諸痛。何等為五。商人方便善成就斷諸痛。於國中隨意而住斷諸痛。孝順養父母斷諸痛。捨家出家為菩提斷諸痛。捨諸欲斷諸痛。是為五種斷諸痛。

於中何者是五闇。五無間業為闇。何等為五。殺母。害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恶心出如來血。此等為五闇。復有五生趣闇何等為五。地獄闇。畜生闇。閻羅世闇。生不閑處闇被他欺闇。是為五闇。

於中何者為五闇盲處。取我是闇盲處。於欲中極生貪著為闇盲。懶墯懈怠為闇盲。多睡眠處為闇盲。未至方處為闇盲。此為五闇盲於中何者為五速疾波浪。瞋恚為速疾波浪。得四禪者若作想言。我是羅漢。我慢自高是速疾波浪。小姓攝受未曾得者已得故速疾波浪。持戒因戒起慢是速疾波浪。不滅煩惱故於有為中攝受速疾波浪。此為五速疾波浪。

於中何者是五羅剎淵。無明為淵。睡眠為淵。生死流轉為淵。無智淵。愛淵。於此之中為第一淵。若於三界流轉於彼。此五淵中何者是五種羅剎。惡知識羅剎。不閑處生羅剎。親承婦女羅剎不善思念羅剎。我想羅剎。是為五羅剎淵。於彼五羅剎淵中。業者所謂承事婦女也。

於中何者是難度五波浪行。欲界難度波浪行。色界難度波浪行。無色界難度波浪行。若此三界不觀察不正念難度波浪行。彼不正念眾生樂求時不能知處。是為五難度波浪行。何故言難度波浪行。然彼難起難住處。是故言波浪行。

於中何者是五乏少處。戒乏少。多聞乏少。世間果報乏少。閑處生乏少。善知識乏少。此為五乏少處。於彼五乏少中。多聞乏少於一切處最為乏少。多聞比丘者捨離一切障蓋諸法。一切邪道皆能除滅。出生一切白淨諸法。於諸佛所而不遠住。於佛菩提而不捨離。最為近住。何者在近。如上座舍利弗如大目連。如上座須菩提。如汝阿難比丘。阿難。如是多聞比丘當不生地獄中。亦不生畜生中。亦不生閻羅世。在所生處於一切處恆有大智。有何大智。彼大智者。所謂不作五無間業。多聞比丘能散憂悲苦惱。所有毒箭最大瞋恚亦能拔斷。無有現在及未來世。無有功德不入身者。是故阿難。欲取我教者。應當勤求多聞。比丘勤求之時。當作三事當受正法。他生疑惑即能除散。彼等決定。因彼諸修多羅而取涅槃。此多聞因。比丘。若勤求多聞時。當取四法。何等為四。能令他住彼多聞中。能說種種語義諸天不捨。亦不殺生。巧知業報。是等為四。比丘求多聞時。當取五處。何等為五。取命終時心念諸法。此處捨身已上生善處。以諸法義令天歡欣。不被天人之所輕賤。彼處捨身還生人間。不墮地獄畜生及閻羅世。生人中已。以般若行當作國王。何以故。阿難。如來說此一切施中最為第一。所謂法施。能作如法治世王已。當受大果報。多諸眷屬有大智慧。於王治中能正思惟。如是次第以五法故當得多聞。於諸天人無輕賤想。是故若有智比丘。於多聞中應作勤求。於中何者是無乏少處。多聞為無乏少處。阿難。近多聞故當近般若。近般若故。於一切煩惱中不被蹴蹹。於多聞處有如是果而不自高。亦無瞋恚及與毒結。不作調戲亦無放逸。曾不輕躁審諦安詳。不作毒害及我慢事。無有恐怖亦不怯弱。至諸大眾無有畏懼。於大眾中不作輕躁。若他所問能為解釋。以善言辭令彼滿足。又令大眾皆悉歡喜。不為諸欲所牽。亦復不為瞋恚所牽。亦復不為愚癡所牽。亦復不為貪心所牽。他輕慢已而不愧赧。得他讚歎亦不自高。得舌根業其舌軟薄。言辭吐納音旨典正。於辯論中無能過者。眾人遵仰。統御大眾善能教示。常有諸天隨護而行。常為他人智慧施主。及禁戒施主。佈施施主。生天施主。涅槃施主。如是之等所說功德。於中所作能施正法。能令住功德中。阿難。是故多聞能作最勝施主。當為與樂施主。乃至能與涅槃施主亦復能作善行施主。以彼般若少佈施故能使增多。心不怯弱亦不輕薄。彼等他人無作惡者亦不違背。於作教師。說言具足能攝正法。於他問難報答斷絕。如來。為如是等諸善丈夫大利益故轉大法輪。阿難。是故若見如是諸功德已。應求多聞。作是語已。長老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如來已說此多聞功能者。世尊。若有令住於多聞中。彼當得幾所善根。作如是語已。佛告長老阿難。阿難若然者我為汝作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義語。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若樹若草若木。乃至一指大踴出者。假使彼等一切皆有具足葉花果實。於彼中若有一指大踴出草。彼還生若干果實。猶如恆河中沙。然彼所有芽。假使從地踴二指大。彼還有生若干果。猶如有二恆河中沙。如是次第第三指大踴出。所有指還有若干。彼木還有三恆河沙等果。阿難。於汝意云何。彼等果樹豈可能取邊數以不。阿難報言。不也世尊。佛復言。阿難。能得彼木一指大有者。所有果可有取邊數。於彼等所有福聚不可得邊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至為他說四句偈等。以不染著心不求果報心。住為利益事故。云何此等眾生。因此法施。願當得須陀洹果。乃至當得阿羅漢果。假令乃至發菩提心。乃至發攝受心。為他說勸受。乃至受四句偈等。此為前福德譬喻。所有已當受者。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俱胝百千分不及一。不可算數。阿僧祇不及一。歌羅分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如是彼善男子當生善根。若當令他住於多聞中。乃至四句偈中。作如是語已。長老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世尊善說。善男子善女人。當於法及法師邊。當云何作尊重。作如是語已。佛告長老阿難言。阿難。莫令眾生不尊重不欲法。阿難復白言。世尊。我欲法當於法中作尊重。今欲作尊重。而我今者共世尊朋友以來。未聞如是法。然我世尊。然我今當作如是尊重。世尊。若諸外道若善男子善女人。當作尊重者。世尊。若有少分求樂住於食前。貧家所生。卑賤家中生。出家當欲得法。彼等雖復求佛法而行。然世尊。彼等所有真卑小下賤體。彼等決當示現。世尊。但我今為自利益問。我等云何住。作如是語已。佛告長老阿難言。阿難。於此中若當欲法者。若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持讀誦教。若欲詣向和上阿闍梨邊。至已應如是欲問佛語言。隨彼所止行處。若為彼教處。彼應從彼邊而乞依止雖有減十夏。若有十二夏。但為法尊重故。應當受彼依止。何以故。雖復如來說五夏比丘不須依止。但為彼第一於欲法中尊重。何以故。彼欲學故。阿難。於彼時彼阿闍梨。當應如是與依止。雖不合與依止。若如是若如教若當得利。若教授令莫放逸。令具威儀。應當如是勸教。彼應當如是與依止。如是諸法具足比丘者與他依止。彼當善能依止。若如是莊嚴文字句能與依止者。雖復有比丘百夏。然不知如是文字句莊嚴。彼應當他邊受依止。彼復何能與他依止。若有比丘未有一夏。然彼有如是法具足。堪有沙門。然以彼為法有依止。百夏比丘不知此法行。彼當應受依止。然若有比丘從他受教者。應向和上阿闍梨所曾作尊重。當應隨順。彼欲受教者。住在和上阿闍梨前。不得現示齒應不得交腳。應不得觀腳。應不得舉腳。應不得動腳。應不得舉踝。應不得高處坐。不問不應語。若有語不得違背。於阿闍梨邊常須觀看面。彼若住處住三肘遠。不得在上風亦不得坐。若得教然後坐已。於阿闍梨邊當生慈心。欲受教者應先誦。舊者誦法已。於法中所有疑處。於先乞求解釋然後受教。受已右膝著地。以二手執師足。禮師已然後而去。若彼地方有嶮者。應當背去求平正路。如是行處若彼地方有平正。若禮師足已。面前應卻行而去可十肘。遠住於他方禮已。所有道處應順彼道行。而彼應作如是念。我阿闍梨在我後。我更能詣向已。不或時不能非。不能向阿闍梨邊。彼應須知時。應三時至阿闍梨邊。若不來者應當作如法。若來而不見阿闍梨彼應若以土若以木若以草。應當作記。若阿闍梨在內屋行處。彼應圍遶行處。應頂禮彼行處而去。或復應當作別事。唯除大小便業。向阿闍梨不得作麁言。被訶已不得報語。阿闍梨所坐床榻或眠臥處。應當拂拭安隱。若整頓已應更作餘事。日在初分應來隨時。隨時來已。當應問阿闍梨何所須作。阿闍梨入村落。阿闍梨所有衣洗已手已拭畢。已以己衣拭手已。以二手授彼衣。至已正住處應安置。善作安置。已應與洗面水。於後應安斗篩。安斗篩已應奉與。應為其覆身。次更奉餘衣彼所受用。為彼應作如是敬重。於阿闍梨前不得棄捨涕唾。於常行處。不得覆兩肩。亦不得覆頭。阿闍梨所在處。於經行處應拂掃治。應三時洗浴阿闍梨。應三時行水。為彼阿闍梨應須乞食。若為阿闍梨所經營處者。能盡身力當作勤劬。當應求為洗缽若應為洗。應先洗阿闍梨缽。後自洗己缽。若不與洗更不得語。何以故。阿難。有如是諸比丘。應作如是念。如來缽無有人洗。彼等隨我學已。當應自作。然如來許彼等。熱時作涼事。寒時作暖事。彼當所須者。彼為當應奉。亦不應阿闍梨前嚼楊枝。於阿闍梨所有惡事不得向他說。遙見阿闍梨應須起迎故。阿難。假使受四句偈處即為阿闍梨。誰邊誦聞四句偈。若讀若抄寫若當聞。彼為彼阿闍梨邊應當敬重。若向阿闍梨邊。若不作如是敬重者。當名不敬重。墮於不敬處。住不正道已。當為說不善事。然彼不應取。我為教師。何以故。阿難。彼不愛佛說。彼說非法者。不敬重者當為受法。彼亦不得入於僧中。何以故。彼癡人不住正行。然阿難。諸佛語言正行為真。爾時長老阿難涕泣瀝淚。復作如是言。世尊。當來世少有彼等眾生。若住於如是行中。亦應作如是念。應須住如是行中。然世尊。我當住此行中。世尊若有比丘於阿闍梨邊若和上邊。不生敬重心。復說不善事。彼當得何果報。佛告言。阿難。若有比丘於阿闍梨邊若和上邊。不生敬重心者。復為說不善事。彼非須陀洹。彼是凡夫無有智。應當如是說。何以故。阿難。實有無功德阿闍梨。猶不得向人說。況復有實。阿難。於中彼若為阿闍梨當不作敬重。有一邊地獄名曰尼訶南。於彼處生。彼生己身有四頭。彼中身熾然火焰然猶如火聚。彼處有諸蟲名曰熾然。口食彼舌根。從彼捨身已。生於畜生中。若狼若野干。彼生於彼處有得名狼。彼於彼處得名狼已。復當得名野干。何以故。彼以罵阿闍梨和上故。如是彼多人見已不喜。如於往昔以作舌過故。以是彼當食糞。而復捨身已當生人中。於邊地聚落中生。當不成就一切諸功德。捨離一切諸功德不成就。又趣不得人好色。不似父母。彼不為父母所愛。常為他誹謗。常有多病患。當背諸佛世尊。當無有智。當速還墮諸地獄中。何以故。當有如是若有言者。與閑處者。如法阿闍梨者。真實阿闍梨者。當不作敬重。阿難。更復當得眾苦諸法。阿難。若有受四句偈。若於誰邊抄寫四句偈等安置於經中。彼中所有文字。還若干諸劫。彼阿闍梨若置肩上若置頭上負重而行。復與一切樂具。阿難。當如是時猶不稱可供養阿闍梨。何況貴重阿闍梨者。阿難。於未來世有諸比丘。若得如是修多羅已。作不敬重。當作不正依。於阿闍梨和上邊當說不善處。我說彼等癡丈夫向惡苦法墮處。阿難。我告汝我語汝。如來已說有道及非道處。如諸比丘當有行。彼等還如是當得趣。阿難。汝等作敬重恆常慚愧。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敬重當有如是法。所謂愛佛愛法愛僧。

於中有幾種食。有幾種依倚。有幾種持。有幾種無畏世間。有幾種智。何者是第一義。所言智聚有幾聚相。所言智慧何者智聚何者聚。應知智者。若以煩惱若以盡智。有幾盡智俱致百相。不攝諸法中。於阿字不合中。彼以阿字應當合以百俱致。阿字與囉字合。所有囉字而不合處。彼即盡相是名盡智。彼所分別是為盡智。以寂靜法我等當攝。亦非如言說智智之次第。是智為地非語言者也。所有諸佛應正遍知棄捨者。於中無有別法可名名為盡。於中所有智慧是則名明。彼明及彼明以滿足故當見諸佛。何者為佛。何者是不和合。於二十俱致佛名字。以世間語言中往昔已行曾行。諸佛世尊以名字和合。彼等以一字應當攝受。所謂遮字名。名者以遮字共煩惱和合。當知攝受有幾真荼(隋言嚴熾)。有八天真荼。一是人真荼。三是地獄真荼。四是一切真荼。彼八天真荼者。彼等當墮邪道違背九十諸佛世尊。當墮地獄惡熱惱中。一人真荼者。當復違背二十俱致諸佛世尊。九十九種煩惱之處諸法具足。共地獄真荼一時棄捨。為五百煩惱之所覆障。彼當隨順畜生所害。彼遮字門破分別故。當滿百俱致世界煩惱具足。如是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其人真荼者。捨離九十九種破壞語言。以二千種相當入鬪陣。五十五百那由他相為他降伏。彼等文字已遮字和合。所有名字當有墮落。其人真荼。當墮邪道中三種。地獄真荼者。共天真荼而作親近。其真荼真荼共相和合。有五十五相真得真荼名字不知方便。至地獄亦不解脫。六十句俱致歌字名句。諸佛世尊以一名字說。於此名字中。諸眾生輩多背諸佛。其世間中二處依倚多種真荼無明及癡中。此三真荼亦當墮邪道。彼等俱致數劫。以遮字門當應教化。彼等一切當應成就第一聲聞。應說一法。所謂眼識。其眼無常為佛教化眾生。非是聲聞所能教化。有四種真荼所在不定聚處。為彼人等。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彼一切處真荼句者。與平等智二十俱致句。應以阿字門。應令和合。四十俱致句以囉字攝。六十俱致句以遮字攝。三十三俱致句以婆字攝。彼等當違背二十俱致諸佛世尊。於彼中四十俱致句以囉字攝。彼當違背六俱致諸佛世尊。所有六十俱致以遮字攝。彼等當違背八十俱致諸佛世尊。八十俱致劫。於流轉生死中。共天諸真荼共人真荼及地獄真荼。少有一切真荼。多有天真荼。多有地獄真荼。有一人真荼在定聚中。已共天真荼及地獄真荼不相捨離。是故名為人中所有真荼。行彼人乘不行真荼乘故名為人。幾所解行諸乘事。阿難。有俱致那由他解諸乘事。應知於中有百俱致所有平等智。是故彼等各為智者。自餘無智者。彼等一切滿足真荼處。阿難。彼天真荼及地獄真荼彼等共人真荼不等。是故名不平等。捨離其一切真荼。以二真荼天真荼及人真荼。阿難。天真荼者是魔波旬。阿難。地獄真荼者是魔家眷屬。何者是魔家眷屬。所謂人真荼和合遠離者。阿難。有九十九俱致句。當應說煩惱雜法。彼等已遮字門攝取。彼於實際中動移。於一切真荼中亦復動移。當具足八十二種不定聚也及邪定聚。是故名為真荼也。遮字門最勝處。應當攝四十相。遮字門隨順。應知有千俱致阿字門。所有言辭文字不具足也。以減文字減少故。當有我不具足。以我減少故。當有語言。於諸王中不可信受。何況三藐三佛陀邊。復當違背諸佛世尊。無有勝處故。當不得涅槃。阿難。少有眾生住於無勝之處。依住住勝眾生背其天真荼當得彼便。得彼便已不曾厭於地獄生趣。不曾得度三世真荼。非如諸阿羅漢見生死患。見實入向如實實際中。諸阿羅漢以如是見故。故言度彼岸也。見實際已更不復觀。故言已度彼岸也。已於行處善觀見故。不思惟已滅愛煩惱。是故言已至彼岸也。囉字門有百千俱致諸字門。以十分破毛道凡夫等猶尚不及波囉字門。故名波囉字也。那字門三十分減少有十種。諍鬪義六十九。往相續返義七十七。虛妄語言五。其間所有諸患造作之者。有九十九百千俱致欺誑語言。為彼苦處有六十九。當作隨順說法處。有二十龍結十種天結十八種人結。難知至處。以少法行故。闕少法故。當至不生處煩惱際中。不得淨眼。二俱致阿字門為天眼障。住懶惰所縛。其懶惰所縛者。以歌字為因。作障礙縛。何者歌字因。謂不善知識。何者不善知識。那字門是。何者是那字門。若不教示此道此非道若輕若重。如是不教名惡知識。其惡知識者有何因。其惡知識以無明為因。何者無明教破明處。復有無明說九十九名字。復有無明十五種事。何者為事。謂念不善有三十種。不善念六十種。莊嚴諸凡夫輩不思念處。分別五十五欲之毒箭。六十四瞋恚毒箭。阿字門俱致數癡毒箭。五百生中處違背諸佛出現於世。二十九種柱。三十種樹。四十娑羅。一毒藥。九十九相覆藏。四十種火。以一因故應當見因。有九十八瞋恚事。二十種眼瞖破分。五十五種福伽羅如尸陀林。四十一種說。九為癡者。九種為閹人。有二閉塞耳事。五種相為百舌事。九患處為老業。有十種相當盡命。四十種相遠離煖氣。有八千婦人名字。有二十俱致般若名字。有一大信行。有五種過患。以心不淨故。有十種覆藏患。以心不定故。閹人有十種樂患。是故一心不解脫。九十九煩惱為生者。當有二十二業兩相調戲。有七十四迷惑行當減初禪。有一為般若滿足。譬如睒電。亦如金剛。有十一種耳識。以一法應當說。彼等不知於佛菩提。彼等不知失覺分有何名。何者覺分。若無彼何者無彼。所有名字何者是名字。若未曾有何者是未曾有。謂覺分名字即世所名。若世所名。彼顯覺分。非如凡夫輩所受執著。有八種名字。具足覺分者有二十。過患覺分有十種。有五百字事。於中智者不起鬪諍。有一名字當滿惡趣。有十種染著。有三十種世名字染著。有一行為聖聲聞。有九十九種法具足者。名曰聖聲聞也。以一句應當攝有為名字。有九十九種說。彼是無為如諸佛所知。於中何者為所知也。謂不證也。何者為不證也。謂佛諸法也。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十一

 

上篇:大威德陀羅尼經

下篇:佛說無崖際總持法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密教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卷上 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阿謨伽三藏撰 行者若欲修是法者。先...

於瑟抳沙毗左野陀囉尼

於瑟抳沙毘左野陀囉尼 西天嗣祖禪師指空譯 唵部嘍應莎...

佛說六字神咒王經

佛說六字神咒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

佛說菩薩睒子經

佛說菩薩睒子經 安公錄中闕譯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

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

華嚴經關脈義記

華嚴經關脈義記 夫以三乘漸次究之者可測其津涯。一乘...

虛空孕菩薩經

虛空孕菩薩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淨業知津

淨業知津 靈岩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世間稱為苦海者。...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興起行經

佛說興起行經序 所謂崑崙山者,則閻浮利地之中心也。...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

【佛教詞典】白四羯磨

梵語 japticaturtha-karman,巴利語 atti-catuttha-ka...

【佛教詞典】觸背關

(術語)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曰:寶覺禪師,見學者必舉手...

人生是自己的,不用活給別人看

有些人身體健康,工作穩定,家庭和諧,卻總是滿心煩惱...

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擁有強大的內心,可以更坦然地...

聖嚴法師《眾生成佛》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六十華嚴...

我們這個世界人的來歷

這個娑婆世界,我們依賴生存的物質世界,包括日月星辰...

心態決定獨木橋的走法

弗洛姆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天,幾個學生向他...

光孝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光孝路北端。據《光孝寺誌》載,...

放下包袱,生命可以不必如此沉重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

臨命終時最好別在醫院

命終的過程人人都要經過的,誰也免不了。我們經常說出...

佛像開光的表法意義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

我所鳥的故事

這個在佛經裡,有一個叫本生經的故事裡面記載。在無量...

食素與食肉之辯

中國漢地佛教徒茹素的傳統 當佛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

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講記

這篇重要的開示我們分成三個段落來學習:一、家庭母教...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木魚唱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木魚唱誦

【視頻】法華三昧懺(妙禪法師唱誦)

法華三昧懺(妙禪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