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十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何者世間語言。謂色色處及色生處。是故名色。為老死生故。若作色及色處。所有作處彼無有物。言無物者彼無有性。是義不可說言如來有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盡色故。諸佛如來而得解脫。不生不滅非不生滅是亦無體。何者色盡。是色畢竟無性。彼何所盡。彼即盡體彼無生處。何者無生處。以無處可生故言無生。無生生處是悉無有。故言無生。是無生者即見如來。亦無生處亦無滅處。不優不劣。何故言不優不劣。諸佛如來不共世諍。而彼世間共如來諍。諸佛如來無有優劣。以是義名無優劣。言無優劣者。窮盡無明滿足明故。其明無種。若無種子即佛世尊。諸佛世尊無有渴愛。諸佛世尊已度彼岸。諸佛世尊穿徹通達。諸佛世尊不起鬪諍。諸佛世尊無可譏嫌。諸佛世尊無說惡處。諸佛世尊無害他處。諸佛世尊無有邊際。諸佛世尊本性寂靜。何者如來本性寂靜無真性。是名世尊本性寂靜。諸佛世尊窮盡寂靜故名寂靜。問曰。世尊。何因緣故名如來也。答言。如如如來故言如來。復問言。世尊。是義要略我不廣解。答言。阿難。汝言不解者是即此義。何以故。諸法難知難解。甚深難見難覺。何以故。諸佛世尊過心境界。諸佛世尊不可思議。諸佛世尊已度諸食。言過度者。謂過不善思念乃至取我者。諸佛世尊無意思想。是故如來不可名求。諸佛如來如如來無有來也。如來彼等諸法如如示現。何者如如。如如者無有變異猶如虛空。無有說處。無詐諂者。無言語者。無有濁者。無攀緣者。無有縛者。如來之體狀如虛空。不可以名字說。何以故。如前如來。未來亦然現在亦然。如來體性今如是說。其如來者三世平等。以是義故名為如來。亦無去處故名如來。復無處可來故名如來。為如來也。既無處來亦無處去故名如來。為如來也。如一切法如如。如是如來故名如來。過去世空。以過去世空故未來亦空。未來空故現在亦空。以現在空故過去亦爾。如彼過去未來亦爾現在亦然。而不捨作行。清淨常住無畏寂靜故名如來。無有異說。何者無異說。如四倒涅槃亦爾。是故阿難。如實說者何者不異說。凡所悕望無有異處遠離鬪諍。如來離故是則為智即是如如。以無識故即是如如。以有明故即是如如。即是虛妄無明如如。是無如如是無異體。是故如來名阿囉呵三藐三佛陀也。亦名無有黑闇。如如來無黑闇處不可得暗。亦不可得黑。如來既除如是黑暗故。阿囉呵三藐三佛陀。欲住恆河沙等劫不說語言。何以故。如來無有分別之處。既無分別亦無如如。既無如如亦無世間。諸佛世尊無和合處故名如如。阿難。此是少分譬喻。令證知義故。若汝等欲知者。亦不可以譬喻以說。令汝得知如來所說。為於汝等。雖然阿難。言恆河沙等劫者。所有恆沙。假使有爾所恆河所有沙數。若干劫中如來能住。而彼等劫以一彈指頃即能念知。何以故。如來之力無有長遠生死故。如來有智。如來長遠無有生死。如來無有度彼岸事。得真如體故名無食也。阿難。此第一食者。謂生死不斷故。所謂無明無明緣行。略說乃至生死。有如是苦惱聚集生起。言聚集者。阿難。何故聚集。言聚集者。阿難。此是迷惑眾生等法。若不聚集者。即是生已即是頭生白髮。彼既見已作如是言。我發白耶告治須人言。以金鑷子拔此白髮著我右手。爾時彼治髭鬚人。即以金鑷拔彼白髮著摩訶提婆王(隋雲大天王)右手中。爾時摩訶提婆王。說此偈言。

 今我頭上分  如是生白髮
 故名為天使  出家時到也

阿難。於汝意云何。豈可一人頭上生天使已。餘人頭上亦天使乎。阿難。汝莫作是見。阿難。所言天使者謂渴愛也。阿難。若以頭生白髮為天使者。所有諸人以被衰老故而取命終。彼等一切應生天上。阿難。其摩訶提婆王生白髮者非天使也。阿難。彼摩訶提婆王。即於八萬四千歲中行於梵行。以善行梵行因緣故。時摩訶提婆王命終已。後生梵天宮。阿難。以是義故汝應當知。言渴愛者謂天使也。阿難。以分別故。言渴愛者天使也。阿難。其渴愛者生乾竭也。當生恐怖故名畏也。亦言現前為何現前。謂地獄現前。畜生閻摩羅世現前。故言渴愛為現前也。阿難。復言渴愛現前者。有二種身成就故。更無異體言無解脫。無解脫者謂流轉生死也。以是義故言染著也。故名不照也。亦名鬪諍。亦名上孔。亦名知者。亦名燒然。亦名惡生。阿難。略說所有諸苦皆緣渴愛。故名渴愛為恐怖也。阿難。何者為緣。謂妄語也。阿難。其妄語眾生說我作緣。彼觀察已。所有緣者彼是渴愛。若有緣者彼言緣滿足。阿難。怨者為一切眾生向種子處。言渴愛者趣向愛處。愛者以愛故有。於中以何因緣得名。以立名故行故故名名也。誰有有故具足阿羅漢。彼眾生能覆藏。以何事故彼可覆藏言信解脫。何者名信解脫。謂解脫也。何者名解脫。若自解脫已令他解脫。諸習滅故。以不見故名滅諸習。其滅諸習名無滅習。於中無法可得而可滅者。其外道等以我慢故。執著滅處而言有滅。彼如是說者。彼等所有果報之處。如來悉知。彼等有何果報。謂有地獄名為熱惱。是等生彼順邪見法。有何因緣名曰順法。隨順眠故趣向地獄。亦隨順眠故。趣向生死隨流順行。彼等眾生不能逆流行故名隨順也。若見如是隨順之法。彼等還復如是隨順而行隨順展轉。以是義故。彼癡人輩故名隨順法也。復以何故名行行也。彼無行行是離行行。墮失諸佛及諸聲聞。失戒定慧聚。是故彼等名非正人。故名集聚也。亦名墮迷。名墮迷者名曰失也。亦名人間諂也。阿難。所有眾生作諂濁者。彼等皆名妄語。從妄語起。何者妄語取得無物。何者名無物。所謂集滅。何者名法。謂無有集如來如是之法皆說邪見。其言集者謂能聚集。無有處來無處來者。亦不可來亦無來者。誰當為滅。若言有集即執有常。若言有滅彼即有斷。是等諸法無有執處。彼等如來之所宣說。所謂空曠。空曠是何言。空曠者所謂虛空本無所有。言虛空者謂上虛空無覆虛空。無覆虛空者更不可覆故名虛空。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猶如虛空。以第一義故更復宣說。不可得異。不得說者。不得智者。若異知者名為無智。言無智者謂言我得彼名外道。言外道者彼皆妄語無明所暗。若無明暗者。彼等以無明暗迷墮無明暗中。不可以名字說。此是阿字門初真如義。次第所言。阿字者即言生處亦言無智。如是言者是即當有生大食也。謂多無明。以何相故名為煩惱。所謂阿字名為無明。亦名為王亦名為行。亦名不墮落隨順不違諍論。於方便中。亦名婆耶斯迦(黑闇)當滿法間。為無染著法故。無上聖中不發精進故。彼等言無有朋友不得解脫。故名食也。求覓勝處起違背事。謗佛菩提遠離威儀無有正行。故名難共事。言難共事者。欺誑惡言不隨順教。所供養處不隨順取。行行雜穢失彼戒行。顏色麁澁觀不齊整墮他言中。言惡口者不捨疑惑疑惑積聚。所言疑者積聚疑心。又言至愚癡處。亦名使者以魔使故名惡語者。復當更造惡業之行。身口意中以是因緣。名為破者從何所破。於聖道中具非聖法。故名無聖行。亦名行者亦得名食。亦名造行亦名妄語。亦名渴愛亦名集聚。亦名無明亦名諸有。亦名無正住。如是一切法持受持隨眠起生住故名食也。

阿難。又言食者是至患處。阿難。何者至患處。不捨行行作結縛處住墮落處。我慢增慢增造節縛。諂曲顛倒難與共事。貪求利養無有信行。語言優劣言語麁澁。現前麁語習獼猴禪。於四方中無有正行。恆常欲見淫逸之人。如是之等一切諸法。自之所作不隨他教。厚煩惱故是故名食。此廣縛根本。所謂五欲娛樂親近深著迷之受苦。以不證團食故隨眠三界。何者遠離團食。謂知五欲之事。所著渴愛。一切一切處。一切皆悉遠離。不熱不惱故。名盡渴愛也。滅彼得處。於第一義亦復不得。於中此滅所謂無得。何以故。其執著者有名字處彼可捨離。若無執處彼無可捨。若可得處應當捨離。若無得處亦無捨處。如出睒電眾生當知必有天雷。如是如是。有所得處佛世尊知當滿足食其睒不出。眾生即知不起電相。況復雷也。如是如是。既無得處亦無可滅。何以故。得處既無竟何所滅。其學人輩彼體生思想。是無智執。所有澄寂無實攀緣。于是之中無有學名。況復學人學寂滅者。若有蠡聲於先可捨。蠡名既無故無實聲。若有人言我眼見聲彼實無有。彼非善丈夫。即有妄言無有實處。如是如是。若有人言有我之者。即非成我即是無義。彼求我時理不可得。況覆文字。若有我者即無我處既無有我。以是義故。一切諸法本無有我。譬如有一丈夫作如是言。斫頭亦無有人而可斫頭。亦無破傷亦不見人。誰被斫者耶。念刀刃故亦無刀刃。亦復無彼被斫頭者。如是語中。彼之丈夫豈不作彼妄語之乎。無有實言。如是如是。若言有我。如是言時豈不妄語。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悉無我。猶如有人作如是言。有彼風聚彼無有聚。如是言者。豈復非是妄語之乎。無有是處。如是如是。若如是言色是我耶。其色如聚。彼作是言。豈復非是妄語之耶。若言有彼色聚。但有譬喻不言是色如彼聚沫。不說是識猶如彼幻。其有因緣若言如幻。言幻者無實虛妄妄語之法。其涅槃者非妄語法。以是義故。其五陰聚言如彼幻。彼輩如實不知。是五陰聚猶如彼幻。所不知者彼即可說為姦猾也。亦名無實語也。名能幻化者是名幻師。若有作語言想彼名幻想也。彼名無正體。彼名戲論。彼名無定性。彼名為癡。無有智者彼至癡處。以是義故名為癡也。彼於何處受癡報也。謂地獄畜生閻摩羅世中。阿難。是故如來不與陰聚想者出家。亦不與具。如來曾作如是之說。若智人來不曲不諂無諸過患可與出家。阿難。何因何緣言有智者。有智有慧故言智者。何者名智。以解實故名之為智。何者解實。若知有世間妄語。彼如來教中言有智者。何者世間中知妄語耶。五陰聚如是言時。世間妄語諸界諸入無有。如是說時即是世間妄語。於聖教法中。諸界諸入皆悉不實。彼等諸法應如是知。彼於世中是則為實無有妄語。於諸聖中亦為實語。以是因緣故。如來作如是故。世間共我諍。我不共世間諍。況復別有陰聚也。別有世間也。阿難。汝莫作是見。諸行皆空。阿難。其福德者是為五陰聚義。是方便名能作有為諸行。故言作行耶。如是色受聚受想行識聚造作即言是色。何以故。誰有作者彼還受者。如是受想行識作者彼即受者。何以故。誰為作者還為受者。如來如是不得色受想行識。如來既不得者彼若當作。無有是處。以此因緣。如來說一切諸法無有諸行。諸法生時自生諸法滅時自滅。若有生者若有滅者。此是凡夫之所取著。如諸聖令所受取。於彼之中無生滅者。何以故。一切諸法畢竟悉空。一切諸法皆畢竟虛。若持諸法不實之者。彼等轉實於不實中轉。既為不實即無有食。無有倚處。不依十大故心亦不起受持財物。若識不淨意為前行故。是故一切諸法意為前行。以意持義故於後無恐畏。故言食也。阿難。雖然所言食者所欲得食。五十四種色為食想。是諸蟲戶所生之食。八十蛆戶還以色為食。是諸人輩以業為食。為煩惱故。煩惱食者為受果報。果報者為諸法食。如是業果報以為意食。其意食者為諸善法。以受持故名之為食。色想乃至法想故。故言為食。有為之中畜生等輩各相食噉。其閻羅世及諸地獄。以鐵丸為食。諸等人輩有二十一心。功德為食。無明心為煩惱。其外諸仙意濁為食。以濁心故成就滿足不歡喜處。分別滿足。如是色聲香味觸乃至意。以法為食。有四種食染著者。說十二緣生為食。勤求禪定者。以寂滅歡喜為食。空相者以寂滅為食。無所念者以空為食。若於是身無彼物者。所有彼食何者為食。四正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定。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善逝明解脫。乃至略說。解脫想者解脫為食。復次乃至隨有彼想。若所隨想者。殺生者。不與取者。妄語者。乃至略說。邪見者邪見為食。於色渴愛。於聲香味觸法渴愛。以法渴愛為食。所有無明。以無明為食。所有不正念。以不正念為食。以有食故。生於三界求覓有者。復次如是等食如來所說。以有所愛以愛為食。有眼著處是為煩惱。非無煩惱處為煩惱所濁者。如來失念者。非不失念者。普失念者。非不普失念者。有取者。非不取者。何者是取。有四種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有何緣故取說我取。以欲因緣故說我取。何者是欲。若於欲縛著。何者欲體。事為欲體。及諸煩惱為欲體。於中所有若非事者。謂諸煩惱欲。何以故。所有煩惱事不可得故。於中所有煩惱欲體。彼非事欲。是故正有一欲無有二種。有事欲者彼即顛倒。若有顛倒彼即無實。若無實者彼是意法。復次若有彼意意之所生。彼即分別。一切分別悉為非善。以不正念故生。欲無住處何有事也。譬如有一丈夫作如是言。我作屋宅覆上虛空出入無礙。阿難。於汝意云何。彼丈夫所言之處可信以不。未安基址。於上空中能著覆不。阿難言。不也世尊。如是如是。阿難。無分別住處。豈可能生不正念分別也。不也世尊。阿難。其分別者諸聖聲聞知其不實。彼則不為分別所牽。以是義故。諸聖聲聞無有分別。是故名為無有他法之所牽攝。凡夫如是為諸煩惱之所牽攝。是故言不可牽攝。謂聖聲聞無有食也。是故不作三昧分別。更不著鎧。豈得復名須陀洹也。豈得復在須陀洹位。今已斷滅須陀洹道。於上不復更有修作。此等諸食為凡夫輩。以於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具足尸法常有所作。妄失正念業言諸法。執持刀劍詐為聖相。具煩惱濁隨順煩惱。多諸瞋恚心無定性。隨順憍慢為魔所使住無定處。面向將墜地獄畜生及閻羅世。空重未來所見之法。雖有皮覆無利壽命。譬如駛風吹兜羅毦。凡所得處即於中住。於彼生愛於彼生縛。未得解脫五種無間。所有作處常說有我。說有眾生。說有壽命。說富伽羅。彼等厭背不樂聖人大乘梵行。凡所作處多喜鬪諍。惡口罵詈猶如怨家可厭可離。如是凡夫煩惱之法成就具足。復此以上更有煩惱。故名凡夫為凡夫也。於中有何義說言凡夫也。各別有體。若駝面若牛面若驢面。世間種種因緣故。故言凡夫也。彼等各受身體各捨身故。故名凡夫也。無四種食非不離欲者。何以故。誰盡離欲彼亦欲盡。彼三界中是欲亦盡。何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食者於三界中滅。阿羅漢滅五種縛故。不樂食故。不為諸食之所牽攝。如是以食故當有諸食。如是等食。可嘆地中別名種種食也。何者可嘆地。謂無相想。何者為相。相有五種。何者為五。阿那般那念薰出息入息因緣。念我遊行我因緣。我行若干出入息。數息因緣身不濁垢。是身因緣。我應當得涅槃。涅槃因緣。此等五相以湛足故當生邪見。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十三

 

上篇:大威德陀羅尼經

下篇:佛說無崖際總持法門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密教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印念誦法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印念誦法(千手千眼軌出) 大興善寺...

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

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 西天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 開府儀同...

捨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

捨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名虎耳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註音版】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佛教詞典】菩提分法五門建立

【菩提分法五門建立】 p1132 雜集論十卷一頁云:復次一...

【佛教詞典】歡喜天

梵名 Nandike?vara。歡喜自在之義。全名大聖歡喜自在天...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

「疑」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我在五台山時候,有很多人到山上問我,說:師父,我念...

虛雲老和尚經歷的十次劫難

一難 生為肉球 人生總要經歷生、老、病、死四種痛苦,...

大地萬物皆有用

很久以前,在日本有一間寺院住了一位明理聰慧的小沙彌...

浪子回頭並不難

一位年輕的寡婦發心供養一位住在深山的修行人,使他日...

子真牧牛

石鞏慧藏禪師隨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修行,一日在廚房工作...

夢參老和尚講《金剛經》

真如禪寺結夏安居講經法會 2009-6-16 【第一天】 和尚...

怎樣修習發菩提心

如果我們能在內心真切地生起對三寶的淨信,當這個淨信...

虛空眨眼

在一次法會上,唐肅宗向南陽慧宗國師請示了很多問題,...

要用哪種思考模式來離開娑婆世界呢

在《法華經》的思想,天台教觀有三種方法離開三界,會...

心靈與物質平衡的重要

在面包店,我為了買奶酥面包或花生面包而遲疑半天,因...

弘一大師《經典法語集》

1.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2.有才而性緩...

【視頻】《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鄒衛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鄒衛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