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四自侵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四自侵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夙夜不學,老不止淫,得財不施,不受佛言,是四出心,還自侵身。往古豪富,傲尊自恣,國王、帝主、世俗愚人,但知晝夜過疾,不覺命盡,常欲瞋怒,強佷自用,淫憍貪富,今為所在?不好經道,惡聞自侵,走心恣意,放逸無禁,當爾之時,不覺飢渴,不能自惟九孔瘡痍,臭處不淨,行止臥覺,百端諸事,種苦惱根,慢於大法,不曉愛身。老病來時,姿顏則變,五樂之欲,不可常得。病著床時,擾動不安,死命忽至,身當敗壞,安得久乎?死生不絕,惡道不休,己身壽命,亦與死生苦惱憂患,皆由己矣。

「以是觀之,何者是人?淫色戲樂,歌舞倡伎,幾何間耶?若如呼吸。慧之明之,改其志分,守身貞潔,世間所有一歸空無。假使歌戲,人不歡樂,不以為快,歌者便恥。眾人迷惑,常樂伎樂,疾病憂至,爾乃愁慼。安隱之時,多事萬端,不為身計,已招萬罪,殃禍響應,不能分別。所因致身,身若畫瓶,內滿不淨,臭處膿血,猶如革囊,裹於不淨,不知內外身當歸盡。常以彩色,脂粉莊嚴,自謂端正,顏貌無雙,不察九孔瘡病流出,斯人之等,羅網所纏,莫能觀身。

「譬如幻化,慌惚不現,唯有道士覩世俗人迷惑如此,常自計身,諦觀一切擾擾紜紜,但諍咽喉不急之事,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成仇,皆由貪起,競諍利慾。群迷雷同,不識道義之真、俗偽之惑,老死忽至,不得自由。仁賢知者,若能曉了,財物非常,忽若風雨暴至,如電如夢幻化野馬,無常對至,人所不喜,終始連鎖,縛著相隨,不離五陰、六衰之獄。

「不孝師父,疏遠道慧,貪身骨肉,淫態不休,耳、目、鼻、口、身、心六事,但種災患,多於天下草木之栽;恩愛之心,既廣且長,喻於江海。從生至老,經事萬端,雖有顏貌端正姝好,當以庠序觀察非常、苦空、非身。而反迷惑,自見邪利,沉溺五音,匿能在內,不能攝心,游逸四方,造俗方便,不在時節漏剋之念,不在行步吉祥之間。願一伏心,盡力削除眾厄之患,莫若嬰兒不別好丑,屎尿不淨矣!

「勤修精進,棄惡無處則可離惱,生老病死朽敗之患。自惟念之,從三十三無思想天,都在三處,終始之難。發心學道,識道不諦,貪身散意,還墮六情;當諦思計,生死正心無復往來,終始乃斷。人着色味,諸情不絕,反畏禁戒;眾疑不除,吸吸計常,覩目前事。以是之故,五道不止,則復獲身。除刈六情,揃去五陰,修行則安。見可貪者,則自省己。不受六入,則無憂懼,已無所懼,則入道場,得向慧門。學者猶豫心不專恆,或進或退,故使迷惑,往來不絕。

「假喻言之,曾為怨家,後更和解,至重相親,前作士夫,後更驚怯,意以向道,中復違失,還墮六入,此之謂也。還墮五道生死之惱,飲苦食毒,更相吞沒,不避親戚,不別宗門,不自覺知。巍巍佛聖,目覩之耳,痛其失道,故垂四等慈悲喜護,愍傷萬姓,萠類之兆,未見群類,苟懷一分志不轉易。

「假使有人,至心欲度,當諦思計,一心行道,勿言我家宗親,恩愛之戀,當知無常,假借是身,合會相偶,皆當別離。長有憂患,寄生相因,萬物歸空,皆非我所。曉知無者,則度天下十方人民。諸為業道者,不疑惠施,不懷忿怒,捨貪愛心,因緣皆斷,道人觀察可否之事,內自省身。譬如夢幻,喻如軍征,百萬之眾,恃怙名將,以卻怨敵。道人伏心制意,修法奉道,順行戒禁,身意清白,布恩施德,除棄忿怒、憍奢、諍訟,專精行道,無得為礙,志在軌跡。若將帥眾也,先自正心,爾乃身行,身心俱正,則無所失。已無所失,則無群侶,得道絕去,雄勐無雙,乃知道尊。

「猶如世人所行不同,有事天神、地水火風、日月、山川、諸鬼神者,永無所益,故在周旋生死之裡,不得脫出羅網牢獄,但願長壽安樂自恣,獲百千歲,何足言乎!會當歸死。行道一日,勝壽百年,不計無常,而反貪愛,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親族,疾病忽至困劣著床,曉語親屬,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覺也。

「五種親戚,謂當益已,常坐汝等勤勞治生,隨時給足,使身墮貪,自縛、自侵。憂念九族,妨廢善行,壞亂道心,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未得道者,皆有此念,不能施與,守道為德。能施與者,今世後世,長得安隱。為生死糧,世世豪富,得致車乘、象馬、舍宅、金銀財寶不可稱數,父母、兄弟、妻子、知識皆蒙得安。有佈施者,邊人助喜,得福無量,況其施主!手自斟酌,後世所生,福隨身報,若影隨形、響之應聲。

「無陰蓋者,謂之泥洹。其泥洹者,亦無五陰,日月星辰,風寒明瞑,不虛不實,無有歲年。除老病死,響之無聞,不復陰身,以與道合。斯為長壽,常得安隱,久存無極,快樂難量,非俗所明也。慧人了是,分別說之,則可得佛真人之道。愚不行道,但為身計,慕老病死。危害之業若干苦痛,如種五穀,還自食之,善惡如是,各自受之。本已種惱,不當畏之而復恐懼畏老病死。四大之身,不免此難,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縣官、萬端同復畏之,不覺是苦。本由此生,反求嗜欲,人生在世,作是憂事,此非天與,非道使然,從本所行,自然獲之。

「夫人學道,求度世者,極易不難亦不勞役,常自勤意精進求之,信受聖教,雄勐伏意,而得明慧,寶英之報。譬如師子威,眾獸靡不降伏;譬如世人不能了知苦之為苦,猶豬處溷不知臭之為臭。又如飛蛾入於燈火,顓愚之人從心所好,苟見邪淫,投身愛獄,貪於生死,不知為生死之所惱,自謂無憂高勝無上。虛天邪步廣視裂目,不知天地日月之表,而可進退求生之術,但欲紜紜,競稱尊貴,貪慕榮名,憍豪自恣,欲令眾人為己歸伏,威加天地,令人畏之,望於敬事,自以畢足於當世也。

「佛見天下萬端之事,皆處不肖,當法道化,類習先聖所棄污辱之行,世人可傷,怔忪求利,欲益多有,貪求快富,滋著五欲,宛轉俗道,不假自出;如牢獄囚開鎖五木,安能自濟解脫?苦哉如是之屬,志在生死。譬如車輪,無窮無竟。斷絕是行,卻除眾欲;若開獄戶,鳥脫羅網。夫學道者,坐戀親戚妻子之屬,是以自迷,不至泥洹。」

諸來會者,聞說如是,皆更一心離俗,遠著精進,作禮而去。

佛說四自侵經


上篇:佛說四願經

下篇:所欲致患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佛說隨勇尊者經

佛說隨勇尊者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註音版】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佛教詞典】大悲闡提

又作有性闡提。闡提,原指斷除善根、永不得成佛之根機...

【佛教詞典】志言

(?~1048)宋代僧。壽春(安徽壽縣)人,俗姓許。相...

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實了

我們若學菩薩,想離苦得樂,在你供養三寶的時候,下施...

慧遠大師感得山神運木建殿

慧遠大師一生充滿著很多感應的故事。比如我們有個出木...

梵天問道

有一天,佛陀在只園精舍說法,大梵天主從天而降,來到...

十二光佛度眾生,一句洪名攝十二光

阿彌陀佛又稱為十二光如來,其光明威神,欲廣嘆述,雖...

前世恭敬的殊勝果報

過去佛住世時,一天夜裡,有八位天人依序來到佛所。第...

八正道與改善人群生活

太虛大師說:佛說之八正道,乃依之觀察人生宇宙真相而...

將憤怒的垃圾轉化成慈悲的花朵

懂得使用有機肥料的園丁一定不會丟掉垃圾,因為她需要...

人之一生,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

要經過很大的折磨,才能超越痛苦的錯覺

每次坐計程車,司機就問:師父,你看起來沒有幾歲,為...

究竟法

佛光禪師向學僧提一則公案道: 古時,人們大多用紙糊...

真了生死的修行人,要仔細檢查自己的發心

修行用功辦道的人,你不論修持哪一個法門,首先就要講...

大安法師:十種念佛方法

至於念佛方法,淨宗經典與歷代祖師大德提供了諸多繁簡...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

《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