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佛復告舍利子言:「汝今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菩薩行,不應樂著聲聞之果。何以故?舍利子!一切眾生處輪迴中,不生怖畏,無由解脫。是故,諸菩薩當起大精進,於輪迴中種種化度,令怖生死,出於三界。汝若唯樂聲聞之果,不能起大菩提心救度一切眾生。是故,一切眾生若得值遇菩薩勸令發起精進,即得解脫生死,亦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子!過去世時有佛出世,號具足功德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佛會中有百俱胝聲聞之眾,有八千菩薩眾,其佛壽十萬歲。有二聲聞最為上首:一名、出現智慧第一;一名、迅疾神通第一。是時具諸功德如來於其食時著衣持缽,與諸大眾前後圍遶入一王城——其城名曰妙音——次第乞食。佛入城時,智慧聲聞居佛右側,神通聲聞在佛左側,餘聲聞眾俱從佛後,諸菩薩眾而導其前,復有大梵天王、帝釋天主、護世四王及諸天眾,圍繞世尊入彼王城。

「是時城中有三童子種種莊嚴,於其道側而共戲劇。是三童子遙見世尊相好端嚴,威德無量,光明晃曜猶如金山,儀容尊重如大龍王。見已歡喜,心生恭敬。第一童子曰:『汝等見此佛、世尊不?於諸眾生最尊、最上,福聚無盡,天上人間咸悉尊敬。是故,我等宜共供養,必獲大果。』

「共相議已,第一童子說伽陀曰:

「『此佛一切眾中尊,  天上人間所應供,
  我等宜伸供養事,  獲大果報而不虛。』

「餘二童子說伽陀曰:

「『我伸供養無香華,  亦無種種妙供具,
  但唯有此全身命,  當捨供養佛、世尊。』

「是時前一童子即脫所著殊妙真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向二童子說伽陀曰:

「『我今當以此瓔珞,  供佛、如來大智尊,
  願我伸其供養已,  當獲無上大福聚。』

「是時餘二童子見此童子獻供養已,亦各脫身所著瓔珞,向一童子說伽陀曰:

「『我以瓔珞伸供養,  一切最勝正覺尊,
  發此誠心供養已,  誓願求於佛正法。』

「是時前一童子見此二人,亦獻瓔珞而告之曰:『汝等所作福利無量,當於佛法求何等果?』第二童子曰:『我願當來得為世尊右邊弟子而得智慧第一。』第三童子曰:『我願當來為佛左邊弟子而得神通第一。』二童子各說所願已,復問第一童子曰:『汝善開導,為我善友。汝獻供養何所求耶?』答曰:『我所願者,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具一切智,放光照曜,使一切眾見者歡喜發菩提心,如師子王大眾圍遶、如佛今日等無有異。』」

佛告舍利子:「彼三童子如是各各發誓願時,於虛空中有八千天子俱發聲言:『善哉,善哉。汝等善說此語,所希勝果決定無疑。』是三童子各持瓔珞前詣佛所。」

爾時,佛告舍利子:「具諸功德如來見三童子持諸瓔珞來詣佛所,即告海慧苾芻言:『苾芻!汝見此三童子不?』海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見。』佛言:『苾芻!第一童子心所希求,與二童子不同,舉足、下足自在特尊——如轉輪聖王,假使百千梵王帝釋亦不能及——今來佛所開發道心,願欲趣證無上菩提故。』是三童子到佛所已,各各頭面禮世尊足,各以瓔珞奉上世尊。佛既受已,其發聲聞心者,所獻瓔珞住於佛前;其發菩提心者,所獻瓔珞在於佛上虛空中住,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其上有無量諸佛結跏趺坐,現諸相好、種種莊嚴殊勝無量。

「是時具諸功德如來即入三昧,普觀諸佛、如來變化之相,從其面門出種種色光——所謂青、黃、赤、白、紅、紫、碧、綠——光明普照無邊世界,上至梵天,暎蔽日月光明皆悉不現。其光照已,右繞三匝還復世尊頂門而入。是時海慧苾芻前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放斯光明?惟願世尊示我令知。』佛告苾芻言:『汝見此二童子所獻瓔珞於佛前住不?』苾芻白佛言:『唯然,已見。』佛言:『苾芻!此二童子為求聲聞果故,樂欲趣證自利涅槃,不能發起大菩提心。苾芻!汝見前一童子所獻瓔珞在於佛上於虛空中作諸變化,此人為欲趣證無上菩提利益一切眾生故。彼二童子但樂智慧、神通,不能普為利樂。是故,所獻供養亦無殊勝之相。當知發大菩提心者所作福事亦不可量,汝今宜應捨聲聞心,當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子:「彼時發大乘心童子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樂智慧者即汝身是,樂神通者即目乾連是。汝等聲聞雖免輪迴,唯樂趣於涅槃,終不能廣利眾生、心等諸佛,同若虛空無窮無盡,福聚無量、功德無量,超過聲聞、緣覺境界。舍利子!汝等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時,舍利子、大目乾連、大迦葉、阿泥盧馱、優波離、富樓那、須菩提等諸大聲聞,異口同音作如是言:「善哉,世尊!善能開導,令我等發起大菩提心。世尊!當知善男子、善女人種諸善根欲求解脫者,應發廣大心及廣大行願,是人當得見百千諸佛,聽聞正法。

「世尊!我等自昔已來智慧狹劣,不敢希求佛無邊智,而今深自剋責,當發大心。譬如有人造諸不善業已,若不悔過、改惡從善,無由免諸苦惱。我等聲聞唯求自利,若不舍下劣心、求佛智慧,終不能免無餘涅槃。又如臨命終人心識昏亂,於親愛眷屬不能顧戀;我等若求自利涅槃,於諸眾生無心化度亦復如是。

「世尊!當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如大地,世間一切眾生依地而住、依地而生;一切善根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生長,亦應如是。」

爾時,會中有一萬人聞佛說本事因緣,及聞舍利子說是語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摩伽陀國王嚴整其駕來詣佛所。到佛會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坐於一面。是時彼王向佛合掌,一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因何造業?造業因緣依何而住?」

佛言:「大王!一切眾生、壽者乃至補特伽羅,皆依我身見住,顛倒分別;由分別故,起惑造業;以造業故,不得解脫。」

王復問言:「世尊!我身見者,何為根本?」

佛言:「無明為根本。」

又問:「即此無明,孰為根本?」

佛答曰:「不如理作意是為根本。」

又問:「不如理作意復何為本?」

佛答曰:「不平等心是為根本。」

又問:「何謂不平等心?」

佛言:「無始時來不如實知,名為不平等心。」

又問:「云何名為不如實知?」

佛言:「一切眾生無始時來於無計有,是為不如實知。」

又問:「云何於無計有?」

佛言:「分別之法不生、不實,計而為有。」

又問:「若法不生,今何所說?」

佛言:「大王!我身尚空,法無所說。」

又問:「世尊!身若空者,何作?何住?」

佛言:「大王!雖有所作,亦無所著。」

又問:「即此無著,當云何說?」

佛言:「無著法者,如實而說,是聖所說。」

又問:「云何名為如實之說?復何名為聖所說?」

佛言:「大王!於一切法離塵、離見,是真實語,名如實說。如實說者,是聖所說。聖所說者,謂善了諸法本無所生,當如是住、當如是學。」

是時摩伽陀國王聞佛說法,心生歡喜,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此法,實未曾有。如佛、世尊以無漏智普為利樂一切眾生故說真實法,一切眾生罪業所纏而不能聽、受、修行;我亦如是。世尊應念:我自昔來不遇善友,以不善心我亦廣作諸不善業。是故,不能親近世尊、聽聞正法。我於深宮但樂嬉戲、飲食、宴樂,而於晝夜無暫厭捨,故我不能詣佛聽聞正法。世尊!我今悔過,自責昔所作惡,深自追想,於晝夜中未暇安樂,如負罪人常生驚怖。世尊大慈為眾生父,無依怙者為作依怙、無眼目者為作引導、諸苦惱者為作安樂、諸失道者為示正道、諸貧匱者為施珍寶。其心平等而無懈倦,普能利樂,無怨親想。世尊!惟願哀愍,救度於我。我念先所造罪實懷怖懼,猶如臨墜坑人,唯望救拔。我恐墮於惡道之中,願佛救護,滅其罪垢,解寤正法。」

爾時,世尊知摩伽陀國王悔昔造惡,深生髮露,愛樂大乘甚深之法,而自思念:「妙吉祥菩薩智慧辯才能為敷演。」

是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力知佛心念,即告摩伽陀國王言:「大王當知:妙吉祥菩薩辯才無量、智慧無量,善說法要,必能為王宣說正法,令王開解,獲大安樂。宜伸求請,於王宮中飯食供養,利益無量。復令王舍城中一切人民瞻禮讚嘆、見聞隨喜,種諸善根,獲殊勝福。」

是時摩伽陀國王如尊者語,即前白妙吉祥菩薩言:「菩薩大慈,哀愍我故,就於宮中飯食供養,惟願今時哀受我請。」

是時妙吉祥菩薩告其王言:「我受王請,當如王願。王發勝心,我已受供,樂欲聽法我當宣說。大王!當於一切法無所著為王說法;於一切法無疑惑想為王說法;於一切法不著三世相為王說法;於一切法不以聲聞、緣覺、涅槃為寂滅相為王說法。」

王白妙吉祥菩薩言:「善哉,希有。惟願菩薩哀愍我故,與諸大眾同受供養。」

妙吉祥菩薩言:「大王!且置是語。如王以飲食、衣服供諸大眾,為哀愍故而為供養,斯亦不為利、不為福。夫供養者,於法起希有心,無作、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補特伽羅等想,不著自相、不著他相,是為供養。當觀諸法無取、無蘊處界,無內、無外,不在三界、非離三界,亦無善、亦無惡,無樂欲、無厭捨,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輪迴、非寂滅。若如是者,是為供養。」

王復白妙吉祥菩薩言:「菩薩哀愍、利樂我故,願受供養。」

妙吉祥菩薩言:「大王!當不求利樂,無所哀愍。是心無所著,無動、無轉,無讚、無毀,無取、無捨。無求利樂、無所哀愍故,法法平等而無所得,是名受供。大王!若如此者,是真利樂。」

王白妙吉祥言:「法本無相而無動作,我獻供養亦應如是。」

妙吉祥言:「空性無相,亦無動作。求法者,無想、無願,無行、無作、亦非無作。何以故?大王!諸法自性本無所動,亦無有作。眾生自性本空,三業無所動作。大王!當觀一切行皆悉無作,了一切法自性空故。」

王言:「諸行造作,云何名無?」

妙吉祥言:「大王!如過去法已滅、未來法未至、現在無所生,諸行有為亦復如是。所以不著三世,皆無常故,法無增、亦無減。大王!當於諸行如是了知。」

王言:「聖道、煩惱,二法平等不?」

妙吉祥言:「此二平等,亦無增、減。大王!日光出時與暝合乎?」

王言:「不也。日光出時,眾暝皆遣。」

妙吉祥言:「日光出時,而彼眾暝當歸何處?」

王言:「而彼闇暝亦無所往。」

妙吉祥言:「煩惱、聖道亦復如是,此二不相待,亦不增、不減,非住、非不住。大王!煩惱平等、聖道亦平等,此二平等故,諸法皆平等。大王當知:煩惱性空,亦無所住。以煩惱故而得聖道;得聖道故無復煩惱。是故,此二不增、不減,亦無差別。」

王言:「煩惱、聖道,從何所生?」

妙吉祥言:「從心所生。心若不生,煩惱無復生;煩惱不生,聖道無復生。是故當知:煩惱如是觀,聖道亦如是觀。如是觀已,則心無所得。」

王言:「聖道之法歸於涅槃乎?」

妙吉祥言:「不也。諸法無來去,涅槃亦如是。」

王言:「聖道當云何住?」

妙吉祥言:「聖道如是住。」

王言:「聖道得非戒、定、慧之所住耶?」

妙吉祥言:「諸法無行、無相,離諸戲論。若戒、定、慧者,是即戲論,有行、有相,不應如是住。如是住者,非住、非不住;聖道亦如是。」

王言:「所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菩提行者得聖道乎?」

菩薩言:「修菩提者,無有少法可得。菩提道者,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常、非無常,非淨、非穢,無輪迴可厭、亦非涅槃可證。是故,一切法皆不可得,聖道之法亦不可得。」

王復白妙吉祥菩薩言:「善哉,大士!甚為希有,善說法要,我悉信解。然我誠心敬辦供養,當以飲食供諸大眾,菩薩今時赴我所請。」

妙吉祥言:「食無所作,施無所受。施者、受者,無二、無別。王已誠心,當受王供。」

爾時,世尊告妙吉祥菩薩言:「今正是時,受王所請,當為多人作大利益。」

妙吉祥菩薩前白佛言:「我今承佛聖旨,已受王請,當與大眾同受供養。」

爾時,摩伽陀國王知妙吉祥菩薩受其請已,心生歡喜,得大安隱,禮敬世尊及妙吉祥菩薩並諸大眾。然後詣尊者舍利子所,問尊者言:「妙吉祥菩薩將受我供,同來菩薩其數幾何?」

舍利子言:「當與五百大菩薩眾同赴王會。」

是時摩伽陀國王先還宮中嚴飾廣殿,令諸給使者皆精潔其心,備辦種種上味飲食,羅列幢幡、珍妙寶蓋,散諸妙華,焚種種香,真珠、瓔珞盡其華麗敷設五百座位。復於王城令嚴治道路,散華燒香,無諸塵穢,清肅其道。是時城中人民聞妙吉祥菩薩赴王宮中受王供養,皆生歡喜,一心渴仰,各以香華伺其道側。

爾時,妙吉祥菩薩於初夜分作是思惟:「我於來晨赴於王請,同我往者菩薩眾少,今當往諸佛剎請諸大菩薩眾共赴王宮莊嚴勝會。我若為王說法,彼諸菩薩能作證明。」作是念已,即於本處隱身不現,經須臾間東方過八萬佛剎,到一世界名曰常聲,佛號吉祥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在說法,為諸菩薩說大乘法,彼諸菩薩皆是不退轉地。其佛剎中有七寶樹,出種種華果,其樹枝葉常出微妙音聲——所謂:讚佛聲、讚法聲、讚不退轉地菩薩之聲,常出如是三寶之聲,是名常聲世界。

妙吉祥菩薩既到彼已,詣吉祥聲如來前,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自娑婆世界故來至此,為受摩伽陀國王請於宮中飯食供養。為菩薩眾少故,來請諸大菩薩上士,來晨與我同赴王宮受其供養,令彼一切眾生咸受其福。惟願世尊勅諸菩薩令受我請。」

爾時,吉祥聲如來即告八萬大菩薩言:「善男子!今妙吉祥菩薩來請汝等往彼娑婆世界,赴摩伽陀國王宮中飲食供養,汝今當往,同為佛事。」是時諸菩薩如世尊勅即當奉行。

於是,妙吉祥菩薩禮辭吉祥聲如來,與八萬大菩薩隱身不現,即還娑婆世界到本住處。

是時妙吉祥菩薩與諸菩薩共相坐已,即告諸菩薩言:「我有法門,名大總持,今為諸大士分別演說。云何名總持法門?所謂:樂欲趣證總持法門者,當住正念,心不散亂,離諸癡恚,於一切法智慧通達。行如來道,得辯才門,住於無相,入一切法總持智門,相續聖道而能任持三寶。有所言論無有滯礙,善解一切眾生語言,若有論難而為分別,於大眾中心無怖畏。所有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乃至帝釋梵王,下至傍生異類之屬,種種言音差別,而能隨彼種種言音而為說法。善知眾生根性利鈍,隨類得解。諸根清淨,離諸邪見,平等安住總持法門。不著世間八種違順之法,圓滿一切出世善法。為諸眾生說其行業因緣果報,令其得大安樂。於一切處智慧通達,能令眾生去除重擔。心無憂惱,知法自性。隨根演說應病之法,令起精進,獲諸善利。

「菩薩心生歡喜不望果報,所有善根但為迴向一切智故。求一切智,普為利樂一切眾生。於六度行悉能成就——施行圓滿,迴向一切智;戒行圓滿,迴向眾生,令其安樂;忍行圓滿,得佛相好,莊嚴具足;精進圓滿,成熟一切善根;禪定圓滿,得相應法,自在無礙;智慧圓滿,通達一切法——於自在,離諸過失。

「諸善男子!如是總持法門——得此法門已,無所忘失,總能任持一切智故。

「復次,善男子!總持法門復能受持一切法,所謂:了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動、無作,離其分別,不生、不滅,非斷、非常,非有、非無,不來、不去,非成、非壞,非聚、非散,非有性、非無性,非有想、非無想,離其戲論,非我、人、眾生、壽者、補特伽羅,無取、無捨,非見、非聞,非覺、非知,是名受持一切法。

「復次,善男子!又,總持法門謂持一切法自性空故,如夢所見、如水泡、如陽焰、如虛空等。又,能持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寂滅等,自性無作,無樂、無苦,無得、無證。又,總持法門譬如大地能持世間,無大、無小,悉能持之,亦不懈倦。菩薩摩訶薩得總持法門亦復如是,為眾生故發菩提心,攝諸善根不令散失,雖經阿僧祇劫無暫懈退。

「又如大地能育養萬物,得總持菩薩能化利一切眾生故。又如大地能生草木滋養眾生,其得總持菩薩能生一切善法利益眾生。又如大地不增、不減,任持萬物,無高、無下;其得總持菩薩心亦如是,不增、不減,任持眾生,無怨親想。又如大地,受其甘雨終無厭足;其得總持菩薩愛樂聽受佛菩薩法曾無厭足。又如大地能持一切種子,依時生長,終無休息;其得總持菩薩能持一切善法種子,依時生長,亦無休息。又如世間勇勐之士威力強盛,能伏他軍;其得總持菩薩具大精進,神通威德能伏魔軍。

「又,善男子當知:一切法自性無忘、無所記念,是常、無常,是苦、是樂,是淨、不淨,是我、無我,是有情、非有情,是壽命、非壽命,是補特伽羅、非補特伽羅等。總持法門亦復如是,亦無記念、諸法離二相故亦無所忘。

「又,善男子!總持法門如虛空,任持大地,無所持想;總持一切法,無所持相。又如日光照曜一切相,總持能觀照一切法。又如眾生能持一切煩惱種,終無散失;總持法門能持一切法,亦不散失。又如諸佛、菩薩記心輪,能轉一切眾生心意,而無能轉相;總持法門持一切法,亦無能持相。

「諸善男子!如前所說種種譬喻無有窮盡,諸法無窮盡,總持法門亦無窮盡,無量無邊,如虛空故。」

是時妙吉祥菩薩說此法時,會中有五百菩薩摩訶薩得大總持。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三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爾時,妙吉祥菩薩於中夜分復為諸菩薩宣說菩薩藏法門,告諸菩薩曰:「諸大士!當須了知菩薩藏法門。未有一法非菩薩藏攝,所有世間、出世間法,有為、無為,若善、不善,有相、無相,有漏、無漏等法,皆是菩薩藏故。

「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大洲、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大海,皆不離三千大千世界所攝。菩薩藏法亦復如是,所有凡夫法、聲聞法、緣覺法乃至諸佛法,亦不離菩薩藏攝。所以者何?聲聞乘、緣覺乘、諸佛乘皆同一故。

「譬如大樹,莖簳、枝葉繁密茂盛,皆一本故。菩薩藏為本,出生三乘法,無異、無別,其量廣大不可度量。

「譬如大海浩無邊際,假使阿修羅王、諸藥叉等,乃至諸大力士,欲酌其海終不可知;諸聲聞、緣覺、一切人天等眾,欲知菩薩藏法,不可窮盡。諸有智者欲知菩薩戒、定、慧法尚不能知,唯入菩薩藏者自所知故。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所居一切眾生唯飲大海中水,不復知江河之味;修菩薩乘者唯知菩薩藏法,不復樂聲聞、緣覺之道。

「善男子!菩薩藏中強名曰三,謂聲聞、緣覺異故,但聞四諦理,趣證涅槃,是名聲聞藏;但樂緣生理,趣證涅槃,是名緣覺藏;菩薩藏者,證佛一切智故。

「又,善男子!當知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平等無異,眾生心所樂欲有三乘學。所以學求聲聞者,智慧狹劣,無所容受,怖輪迴苦,於四諦法深所樂欲,趣證涅槃求安隱故;樂求緣覺者,心有限礙,不能普為眾生,無大悲心行利他行,證彼涅槃以為究竟;菩薩摩訶薩學菩薩藏,其量廣大,非聲聞、緣覺之所測度,唯諸菩薩修學其法悉能了知。

「又,善男子!聲聞、緣覺唯樂自乘,修諸善根求二乘果,於菩薩法而不能知。諸菩薩觀聲聞法,於四諦道悉能證知,善能分別而不趣證彼果;觀緣覺法,於十二因緣而悉證知,善能分別而不趣證彼果。菩薩圓滿諸行而盡通達。譬如清淨瑠璃寶器,內置諸物咸同一色,瑩淨無異;聲聞、緣覺之法入菩薩藏中本無差異。是故,諸菩薩摩訶薩入菩薩藏已,見法平等無有差別,無諸佛法相、無菩薩法相、無二乘法相;於一切法無所思念,離諸語言、文字,無表、無示。何以故?無相故,不可觀;無義故,不可思。如是學者攝一切智。善男子!是名菩薩藏,如是通達,自在無礙。」

爾時,妙吉祥菩薩於後夜分復為諸菩薩摩訶薩宣說金剛句不退轉法輪。告諸菩薩曰:「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善說法者,聽聞解了,說者、聽者一切皆得不退轉法,其無動轉、無所散壞。

「善男子!不退轉法,若乘、若乘境界,若佛、若法、若僧,皆是不退轉輪。何以故?不退輪者即法界故,不離法界之所生故。其輪無轉相,是名轉法輪,無別、無二,即法界自性故。善男子!是故,修諸菩薩行者應如是知,即得解脫不退轉輪。菩薩摩訶薩如是了知、如是解脫已,當得如來之果,普能利樂一切眾生。於解脫門無二法可得,如來解脫相、一切法解脫相,皆無異故。一切法無解脫相亦無二相。何以故?身非解脫,心亦非解脫,二法自性即解脫相故;一切法亦復如是。諸菩薩如是了知,是即不退轉輪。

「善男子當知:不退轉輪而無所轉。何以故?色與色自性本無所轉故;如是,受、想、行、識,識自性亦無所轉。諸法自性皆無所轉,是即不退轉輪。其輪本來無所斷壞,非相、非無相,非有所得、非無所得,非說、非無說,無名、無著。

「復次,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相不可得分別之法。從何所得?彼一切相猶如虛空,無所依附。諸法自性無依而住,是名金剛句不退轉輪。

「善男子!諸法空性不可破壞。彼金剛句離一切見,當如是住空解脫門;彼金剛句離諸分別,當如是住無相解脫門;彼金剛句離諸疑惑,當如是住無願解脫門;彼金剛句離諸有著,當如是住法界。金剛句者,離種種法,無我、無作,無貪、無著,自性安住清淨涅槃,是名金剛句。」

爾時,妙吉祥菩薩即於是夜初、中、後分為諸菩薩說種種法已,是諸菩薩皆得此光明華三摩地法門。彼諸菩薩各各舉身,於毛孔中出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百千諸佛,彼一一佛於十方世界廣為眾生施作佛事。

爾時,摩伽陀國王嚴備種種飲食已,於其晨朝來詣妙吉祥菩薩所,白菩薩言:「今正是時,往受我供。」

菩薩受請,王即還宮。

是時尊者大迦葉乃於食時著衣持缽,與五百苾芻欲入王捨大城次第乞食,於其中路心生思念:「我今不入此城,當往妙吉祥菩薩所聽受正法。」作是念已,即與苾芻眾同詣妙吉祥菩薩所。到已歡喜,禮敬問訊,退住一面。

爾時,妙吉祥菩薩告尊者大迦葉言:「迦葉!何故食時持缽住此?」

迦葉白言:「我欲入王捨大城乞食,故先來此。」

妙吉祥菩薩言:「我當施汝及同來苾芻飲食。」

迦葉答言:「不也。菩薩!我今來此為聽法故,非求飲食。」

妙吉祥言:「尊者當知:諸求道者有二種攝養:一者、飲食,二者、妙法。」

迦葉白言:「如是。大士!世間有情若離段食,非所和合,不能資養色身,何能聽受妙法?」

妙吉祥菩薩言:「尊者當受飲食,我即施汝。其所施已,不離輪迴、不證涅槃,非離異生法、非住聖道法。何以故?所施、能施無增、無減,無法可生、無法可滅,無法可學、亦無所得。是故,我當施汝飲食。」

迦葉白妙吉祥菩薩言:「善哉,菩薩是大施主,如是施者是真佈施。」

爾時,妙吉祥菩薩作如是念:「我今入王捨大城為摩伽陀國王作大佛事。」作是念已,即時入一切神通變化三摩地,於此三摩地中放大光明,遍照娑婆世界,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內。所有地獄、傍生、諸有情類,蒙光照者皆得離苦,無一眾生起三毒心,亦無憎、嫉、怨嫌之想,互相愛念如子、如母。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皆作六種震動。是時欲色界諸天子等皆來供養妙吉祥菩薩,奏百千種樂,雨天妙華散其道路而為莊嚴。

妙吉祥菩薩以神通力令其道路悉皆平坦猶如手掌,以無數珍寶而嚴飾之,散諸妙華大如車輪——謂優缽羅華、俱母陀華、奔拏利迦華等。復以寶網幔覆於上,布諸幢幡、傘蓋遍滿虛空。復現七寶之台及諸寶樹,其寶樹上皆吠瑠璃寶而為華菓,以諸寶繩而為交絡,一一寶樹出微妙香遍一由旬。其諸樹間復有寶池,金沙布底,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出諸妙華——謂優缽羅華、缽訥摩華、俱母那華、奔拏利迦華等——復有鴛、鴦、鳧、鴈之屬游止其中。諸寶樹寶台皆有妙香,聞者歡喜。一一樹下有二十五大女,持栴檀香而為供養。

妙吉祥菩薩於其定中現如是等殊特事已,出三摩地,即告尊者大迦葉言:「我今與汝同赴王捨大城摩伽陀王宮中受食供養。耆年大德宜當導前,我必從後。」

迦葉白言:「不也。菩薩!大士具大智慧、神通無量、多聞辯才、善說諸法,我佛、世尊常所稱嘆,眾生見者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我於聲聞眾中雖稱耆舊,無所堪能,何敢居前而行?願從菩薩之後。何以故?一切眾生若發菩提心,一切聲聞、緣覺己所不及,何況久行菩薩道者?譬如師子之子,初生即有大力,勇健輕捷,無所畏懼。其身香氣為風所吹,群獸聞者無不驚怖;乃至大象,雖有大力,一切世間不能制伏,聞初生師子之香亦生驚怖。眾生若發菩提心,勇勐堅固,一切魔眾生怖畏想,聲聞、緣覺所不能及。諸菩薩摩訶薩聞佛說大乘法,其心不動,生大歡喜,而能作師子吼降伏一切。是故,妙吉祥菩薩!於真法中無有三乘,但以菩提心而為尊長,一切善法從菩提心生故。今菩薩前行,猶菩提心生無量善法。」

於是,妙吉祥菩薩居前而行,諸大菩薩左右圍繞,聲聞之眾皆從其後,離本住處入王舍城。

是時天雨眾華,於虛空中奏百千天樂,放大光明普照大眾,於光明中雨眾蓮華。王舍城中一切人民見菩薩已皆生歡喜,持諸香華而伸供養。

爾時,摩伽陀國王聞妙吉祥菩薩與八萬大菩薩眾及五百聲聞而來赴會,即作是念:「我所備辦飲食五百,今此菩薩等眾其數倍多,今此少食如何充足?又於何處可容其坐?」

作是念時,妙吉祥菩薩即勅多聞天王及恭毘羅大夜叉主於剎那頃化童子形,詣於王前而白王曰:「大王!勿生憂念。妙吉祥菩薩有大方便,福德、智慧不可思議,能以一食普供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悉皆飽滿,食猶不盡。今此八萬菩薩、五百聲聞,其數不多,何所慮耶?何以故?妙吉祥菩薩福德、智慧本無盡故,食亦無盡。」

是時摩伽陀國王聞是語已,心大歡喜,適悅快樂,即於妙吉祥菩薩起恭敬、尊重、希有之心,與諸宮屬持以香華、末香、塗香等,作諸伎樂出迎菩薩。見已,拜跪問訊,散其香華,前引菩薩入於王宮。

是時妙吉祥菩薩至王宮已,即告普照菩薩曰:「善男子!汝當莊嚴道場,今正是時。」

普照菩薩受其命已,以神通力其王宮殿忽然廣博嚴淨,種種莊嚴無所妨礙,懸諸華蓋、幢幡、瓔珞,嚴飾第一成大道場。

復告法上菩薩曰:「善男子!汝可為吾敷置上妙之座,安諸大眾。」

於是法上菩薩作彈指相而為召集,於剎那間有八萬三千妙好之座出現道場,種種珍寶而為莊嚴,其座週遍於道場中亦無迫迮。

爾時,妙吉祥菩薩即就於座,命諸菩薩、聲聞之眾各就其座。

於時摩伽陀國王即前白妙吉祥菩薩言:「惟願菩薩大眾哀愍我故,從容小待,飲食將至。」

爾時,四大天王與諸眷屬來詣道場,禮敬供養妙吉祥菩薩及諸大眾。復有帝釋天主與諸眷屬,及彼阿修羅眷屬等,各各持栴檀、末香來詣道場,供養大眾。復有娑婆界主大梵天王變童子相,與諸梵眾左右侍者各持寶拂來詣道場,禮敬妙吉祥菩薩已住立其側。諸來梵眾亦持寶拂,於諸菩薩及聲聞眾右側而住。復有無熱惱龍王來詣道場,住虛空中不現其身,垂諸瓔珞,於瓔珞中出八功德水,一切大眾用而無盡。

爾時,摩伽陀國王即作是念:「此諸菩薩皆無缽器,當用何食?」

妙吉祥菩薩知王所念,而告王言:「勿作是念,此諸菩薩不持其缽。若須缽時,隨其佛剎所有應器自然而至。」

王大歡喜,即白妙吉祥菩薩言:「此諸菩薩居何佛土?從何所來?願聞諸菩薩所來國土及佛名字。」

妙吉祥答言:「大王當知:東方有國,其名常聲,佛號吉祥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在說法。此諸菩薩從彼而來受王供養,亦令大王得見希有之事。」

應時常聲世界遣八萬三千寶缽,以彼佛威神力故及諸菩薩行願力,其缽從空來此娑婆世界至無熱惱池。即時有八萬三千龍女以八功德水淨其缽已,各各持至諸菩薩前。是時摩伽陀國王見是事已,嘆不可思議、未曾有也,心大歡喜。

是時妙吉祥菩薩即告王言:「今諸菩薩應器已至,王當分佈飲食普供大眾。」

時王即以所辦種種飲食奉上菩薩及諸大眾。是時道場大眾咸悉滿足,無有一人乏少之者,觀其飲食猶尚不盡。

王白妙吉祥菩薩言:「希有,大士!我以少食普供大眾,食猶不盡。」

菩薩告言:「大王!真實之法而無窮盡,食所從生亦無窮盡。」

是時諸菩薩大眾飯食已竟,擲缽向空而住,無所動搖。

王白菩薩言:「此缽於何而住?」

菩薩告言:「大王真實之法有所住不?」

王曰:「真實之法應無所住。」

菩薩曰:「大王當知:真法無所住,此缽亦無所住。缽若無所住,諸法亦如是。大王當知:法性空故,應如是住。」

爾時,摩伽陀王供養妙吉祥菩薩及諸大眾已,住菩薩前,生渴仰心,欲聽其法,即白妙吉祥菩薩言:「菩薩大慈,可能為我說希有法?」

菩薩告言:「大王!希有法者,假使殑伽沙數諸佛、如來、應、正等覺,經百千劫說不能盡。」

彼王聞已,心生驚懅,迷悶不樂。

是時,尊者大迦葉謂其王曰:「汝勿謂:殑伽沙數諸佛不能宣說希有之法,妙吉祥菩薩亦不能說耶?但以諸佛之法無所窮盡,非言說之所能及。汝但當隨所樂欲問於妙吉祥菩薩,而此大士無量善巧方便之力,必能為王說希有法。」

聞是語已,心遂醒寤,即白尊者言:「我適聞菩薩所說心生疑惑,承尊者言微當醒寤。」

即前白妙吉祥菩薩言:「菩薩!如何殑伽沙數諸佛亦不能宣說希有之法?我聞是語心無所措,惟願菩薩決我疑惑。」

妙吉祥菩薩告言:「大王!殑伽沙數諸佛非不能說希有之法,法無所說,是希有法。大王!當於一切法但心無所住,其法不可說、諸佛、如來亦不可說。大王!於諸佛、世尊有所見相耶?」

王言:「不也。」

又問:「心生可見耶?心滅可見耶?」

答曰:「不也。」

又問:「有為法、無為法,真實法、虛妄法,皆可見不?」

王言:「皆不可見。」

菩薩言:「於一切法有所觀相、於一切法有所說耶?」

王言:「不也。」

妙吉祥言:「大王!由是義故,我作是言:『希有之法,殑伽沙數諸佛不能宣說。』

「復次,大王!虛空無相,亦無動轉,煙、雲、塵、霧所不能著。虛空本性清淨,無法可染、無法可淨,諸佛、如來了一切法與虛空等。以是義故,殑伽沙數諸佛說不能盡。

「復次,大王!諸佛、如來於無住相中凝然不動,用而常寂。何以故?法無可遷,離處非處故;法不可得,離諸取相故。大王當知:諸法非生、亦非無生,非大、非小,非真實、非不真實,非有想、非無想,無所作、非無作,無智、無愚,無取相、非不取相,非集、非散,無來、無去,非顛倒、非離顛倒,非即煩惱、非離煩惱,非自然生、非由他生。

「大王!諸法如虛空,無動轉故;諸法無比等,離伴侶故;諸法無二相,無差別故;諸法無有邊,不可見故;諸法無有量,非大小故;諸法無窮盡,常所轉故;諸法廣大,遍法界故;諸法無所住,非內、外、中間故;諸法無分別,離妄想故;諸法是常,無遷變故;諸法是樂,無苦惱故;諸法有主宰,離妄執故;諸法是清淨,非垢染故;諸法寂靜,常湛然故;諸法無所得,離我相故;諸法無可樂,解脫相故;諸法無此、彼,離我取故;諸法無破壞,離種種相故;諸法一味,同解脫性故;諸法一相,離諸異想故;諸法皆空,離諸見故;諸法無相,相清淨故;諸法無願,離三世故;諸法非三世所攝,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故。生死、涅槃本平等,諸法皆平等。大王!諸法既如是,煩惱、疑惑可得生不?」

王言:「不也。諸法皆空,煩惱、疑惑其何有也?」

妙吉祥菩薩言:「煩惱無生、法亦無說,煩惱性空,諸法平等,生死、涅槃本平等,煩惱、菩提亦平等。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四


上篇: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下篇:佛說放缽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沙彌羅經

沙彌羅經 失譯附三秦錄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序 晉沙門釋道安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

佛說十八泥犁經

佛說十八泥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人生...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 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 堅誓忍...

佛說樹提伽經

佛說樹提伽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言: 昔有...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佛教詞典】覺性

(術語)離一切迷妄之覺悟自性也。圓覺經曰:若諸菩薩...

【佛教詞典】運度

謂佛以大慈悲運載有情眾生,濟度生死海,到達涅槃之彼...

印光大師:不可赤體睡覺

學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

拜祖先用不用燒紙錢

問: 拜祖公到底用不用燒紙錢?請解答。 大安法師答:...

不要執著咒語的發音

關於咒的發音,無論你念得多麼准,都是漢字發音,都不...

以捨為得,妙用無窮

漁人在捕魚,一隻蔦鳥飛下,叼走了一條魚。有無數只烏...

聖嚴法師《有聚有散才能成長》

俗話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見愛情、友情、親情雖...

什麼樣的程度才能稱為至心

這口稱佛號,告訴他(下品下生者)要至心去念,令這個...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佛法教您改善人際關係

我們都知道,社會倫理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人...

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疑情不得力者。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療治也。何以故?...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一、業的習氣,二、外...

吃素改變對生命和世界的態度

什麼才是人?人的心裡是仁義禮智信,那是人。人的心裡...

【佛學漫畫】逆襲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

禪者悟道的境界和感受

有一學僧,非常恭敬地請問慧林慈受禪師道:禪者悟道時...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

《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