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出家人為何「結夏安居」

2014/05/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出家人為何「結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為安居。這是雨季期間草木、蟲蟻繁殖最多,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而遭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舉行,也有於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舉行者,稱為結冬安居。安居的地點不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不過,不可在危險、沒有救護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深積厚,是自我沈潛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學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佛陀作有系統的說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時候,因為在夏天約九十日期間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於一處,講述修行法門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後來大乘經典的結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時所說的言教。

安居制度的製定,始行於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為佛教所採用。這是由於地處亞熱帶的印度,氣候燠熱多雨,夏天的雨季長達三個月,蟲蟻繁殖迅速,草木生長繁茂,出家人為避免出外托缽行化時踩傷蟲蟻與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譏嫌,於是規定在雨季裡避免外出,聚居一處,安心修道,稱為「結夏安居」。在《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等,記載佛陀與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蹟。《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等,則列舉佛陀於四十五年間坐夏的地方。

安居的起止可分兩種,通常視雨季來臨的早晚而定,第一種為前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於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於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種為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於四月十六日,中安居開始於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於五月十六日。

安居時必須劃定區域以為結界,僧眾不必外出托缽,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養。若無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應集中一處,精進禪坐修行。安居的地點並無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據《五分律》規定,不可在無救護處、塚間、空樹、露地處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類的侵襲。

中國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的實際狀況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而此時期正值中國的夏季,故稱夏安居,又稱雨安居,或結夏、坐夏、坐臘、結制等。

中國行安居的制度是開始於姚秦時代,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禪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外,叢林寺院參照「結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場更進一步實行「結冬參禪」、「結夏講經」的「冬參夏講」制度。

結夏安居是僧眾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舉行一定的法會儀式,以公告安居開始。元代以來,安居儀式都在安居開始前一天舉辦,由長老大德講解各項禮儀,以令僧眾於安居期內能專心精進修道。近代安居儀式大多訂在四月十五日當天舉行,先行「受籌法」,其程序為:一、灑掃敷座;二、晨齋預白;三、鳴鐘集僧;四、入堂恭攝;五、受籌羯磨;六、行籌白數。受籌法圓滿後,第二天為安居正式開始(四月十六日),也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如受籌法一樣,要灑掃敷座、鳴鐘集僧、行籌白數等,然後大眾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別屋,互為答問,敘說安居事宜,其餘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處說安居之事;說畢返回大殿,等所有僧眾作法圓滿,共同禮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開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遷移,否則犯戒。即:一、起火燃燒;二、毒蛇騷擾;三、水淹;四、國土不准處;五、盜賊;六、眷屬騷擾處;七、有女難處等。

安居圓滿則稱為解夏、解制或安居竟。據《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後一晚,大家仍齊聚一堂,檢討各人在三個月期間,言行有無違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對方的錯失。若有犯戒者,則要當眾懺悔,這一天就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

佛世時,弟子略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常隨弟子,或因本身還無法獨立,必須時常跟隨佛陀學習;二是菩薩弟子,自己修學有成,能夠住持一方,弘揚佛法,但仍須不斷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參加夏安居,隨佛陀共住三個月,聽聞佛陀說法,與同參道侶互相切磋,交換修行心得。在這段期間,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夏安居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工夫,也是養深積厚,自我沈潛的修行。

中國古代的叢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前,禪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禪門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禪,因此可以說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學院的生活,每日閱藏讀經、禪修念佛,實質上也就是一種的安居修行生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貧兒欲與富等財物喻

從前,有一個窮人,只有少量的財物。看見非常富有的人...

修福應要注意的兩點

【原文】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

威儀是最有攝受力的弘化

和一位年長的法師一同在路上散步,看著腳下高高的台階...

五百女子矢志出家,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佛陀暫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

供養僧人用錢如法嗎

問: 請問師父,現在居士供養出家僧人,一般都直接用...

優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緣

(上) 佛住止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當時國內有一梵...

供養沙門狗得餐,轉生王女見心歡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時候,有一位虔誠的居士,每天發心供...

抱年輕女人與抱一條死狗的感覺一樣嗎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一切不...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何謂「檀越」

人們遊覽寺院時,常會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

結界灑淨的方法

一講到結界啊大家就非常熟悉了,一般說的灑淨。很多佛...

佛學常見辭彙(三畫)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

十供養的含義

一、香供養 香能通氣養神,傳達境界。燃香時,香自滅而...

具此三心者,必生極樂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您老人家開悟後,就萬事大吉了嗎

虛老開悟時參的是什麼話頭呢?是融鏡老和尚教他的拖死...

善男子善女人的解釋

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

佛法中的「勤儉寬和」

我書房牆壁上掛著一副勤儉寬和,是一位出家法師的墨寶...

聖嚴法師《勤修三學,可免劫數》

佛教不相信定命論,但是相信因果論。 因果是可以改變...

婚姻的美滿之法

有一個女眾結婚十年,她覺得生活一向挺安逸,挺好的,...

無藥可救的心梗病人為何奇跡生還

當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有一夜,在加護病房值班時,急...

難陀捨愛出家的故事

難陀是釋迦牟尼佛同父異母的弟弟,全稱是孫陀羅男陀。...

捨身濟眾的獼猴王

從前有一彌猴王,常與五百隻獼猴一起遊戲。當時正逢旱...

生死輪迴的根本——無明

我們來看看,佛陀講十二因緣,是怎麼能夠讓一個人悟道...

八種開發智慧的方法

今晚我們講如何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能夠增長智慧...

【佛教詞典】任持長養有四種

【任持長養有四種】 p0634   瑜伽六十四卷十六頁云:...

【佛教詞典】羅漢比丘

(術語)比丘為男僧之梵名,羅漢比丘者羅漢之男僧。別...

【視頻】有了分別心,會讓我們起煩惱(廣欽老和尚)

有了分別心,會讓我們起煩惱(廣欽老和尚)

【視頻】妙華法師《一花五葉論禪法》

妙華法師《一花五葉論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