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居】 九有情居的簡稱。
【九門】 九有情居。
【九病】 寒病、熱病、餓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九界】 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九梵】 指四禪天的九天,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諸天。
【九眾】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彌、沙彌尼、出家、出家尼、優婆塞、優婆夷。
【九結】 九種的煩惱。結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結縛於生死。九結就是愛結(貪愛)、恚結(瞋恚)、慢結(憍慢)、癡結(愚癡)、疑結(疑正法)、見結(身見邊見邪見等)、取結(見取見及戒禁取戒)、慳結(慳惜財物)、嫉結(嫉妒他人)。
【九惱】 又名九難,或九橫,即佛在此世間成道及在成道之後所遭遇的九種災難。一、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旃遮婆羅門女系木盂作腹謗佛。三、提婆達多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逆木剌腳。五、毗琉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冷風動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回。
【九道】 九有情居。
【九經】 三藏十二部經中的九部經,有大小乘的分別。見九部經條。
【九僧】 在大法會中領導眾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導師、咒願師、唄師、散花師、梵音師、錫杖師、引頭、堂達、衲眾。
【九漏】 九個漏泄人體中不淨物的地方,即人的兩眼、兩耳、兩鼻、口、大便處、小便處。
【九想】 又名九相,即對人的尸體作九種的觀想,以便去除人們對幻軀的留戀,以及覺知人身的不淨,為觀禪中的不淨觀。一、新死想,即觀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狀堪哀。二、青瘀想,即觀數日未斂,瘀紫發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觸。三、膿血想,即觀死尸潰爛,肉腐成膿,腸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絳汁想,即觀腐膿再化,成為血水,處處流出,臭不可聞。五、蟲啖想,即觀腐尸日久,遍體生蛆,穿筋嚙骨,身如蜂窠。六、筋纏想,即觀皮肉鑽盡,筋骨猶存,如繩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觀筋亦爛壞,骨節縱橫,零落骷髏,不成人狀。八、白骨想,即觀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燒灰想,即觀白骨被焚,成為灰燼,如沙如土,還歸大地。
【九鬼】 無財鬼三種,即炬口鬼、針口鬼、臭口鬼,少財鬼三種,即針毛鬼、臭毛鬼、癭鬼;多財鬼三種,即希祠鬼、希棄鬼、大勢鬼。合之便成九鬼。
【九橫】 1.人橫死的九種原因,即不應飯而飯、不量食、不習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惡知識、入裡不時、可避不避。2.人有九種的橫死,即得病無醫、王法誅戮、非人奪精氣、火焚、水溺、惡獸啖、墮崖、毒藥咒咀、飢渴所困。3.指佛的九橫。見九惱條。
【九難】 見九惱條。
【九蓮】 九品蓮台,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九瘡】 又名九竅,或九孔,即人的兩眼、兩鼻孔、兩耳、一口、兩便道,因為它們常流不淨的液體,所以叫做瘡。
【九識】 1.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庵摩羅識。2.指庵摩羅識,華譯為無垢識,或清淨識,即真如,或真心。
【九辯】 九種菩薩所特有的辯才,即無差辯、無盡辯、相續辯、不斷辯、不怯弱辯、不驚怖辯、不共餘辯、無邊際辯、一切天人所愛重辯。
【九品】 九種的品類,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淨土】 又名九品淨剎、九品安養、九品蓮台等,即有九品分別的淨土,因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別,所以所往生的淨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品行業】 往生極樂淨土的九種修行。
【九品覺王】 指阿彌佛陀,因阿彌陀佛是九品淨土的教主。
【九世】 過去現在未來各有三世,合稱為九世。
【九世間】 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間,因為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間。
【九地】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因皆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又因為是從有漏業因所得來的果報,所以又名九有。見下表:
三界九品 |
|
非想菲非想處地 |
無所有處地 |
||
識無邊處地 |
||
空無邊處地 |
||
|
四禪捨念清淨地 |
|
三禪離喜妙樂地 |
||
二禪定生喜樂地 |
||
初禪離生喜樂地 |
||
欲界 |
五趣雜居地 |
【九有】 見九有情居條。
【九有情居】 三界中有情樂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簡稱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與六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中之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九華山】 山名,在中國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九淨肉】 九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者;四、自死,鳥獸命盡自己死亡的;五、鳥殘,鷹鷲等食其他鳥獸所剩餘之肉;六、不為己殺,不是我親自動手去殺害的;七、生幹,死亡多日而自幹的;八、不期遇,不是約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殺,不是現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時已被殺的。
【九無學】 九種的無學位。中阿含經所說的九無學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不退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俱舍論所說的九無學是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獨覺、佛。
【九無為】 九種的無為法,即擇滅、非擇滅、虛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緣起支性、聖道支性。
【九部經】 由三藏十二部經中除去方廣、授記、無問自說,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緣、譬喻、論議,就是大乘的九部。
【九類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九因一果】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九十六術】 九十六種外道的學術。
【九山八海】 指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須彌山的周圍,有游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迴繞,而山與山之間,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次第定】 初禪次第定、二禪次第定、三禪次第定、四禪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禪天的根本定)、空處次第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以上是無色界四處的根本定)、滅受想次第定。
【九種大禪】 九種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即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煩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淨禪。
【九顯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顯教,後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顯一密。
【十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十宗】 俱舍宗、成實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屬小乘,後八宗屬大乘。茲列表說明如下:
宗派 |
名義 |
始祖 |
俱舍宗 |
以世親菩薩造的俱舍論為主,發揚諸法的有諦,闡明無我之理。認為宇宙間的業力不滅,所以萬法皆是實有。至於人,則系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諸法中,實無有虛妄的我,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論的主旨。本論主張以無漏真智,觀四諦之理,而證涅槃之果。 |
梁武帝時真諦三藏。 |
成實宗 |
以訶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為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觀以斷除煩惱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則世間萬有悉歸於涅槃寂滅之境。 |
姚秦時僧睿等 |
禪宗(又名佛心宗) |
以不著言論,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教義。
|
在印度以摩訶迦葉為始祖,在中國以梁武帝時達摩為始祖。 |
天台宗 |
以法華經為主,對宇宙萬象都用三諦說明。講修持要斷三惑,故立一心三觀以斷惑。 |
此宗肇始於北齊慧文,而集大成於隋之智顗。 |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
以華嚴經為依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 |
唐初杜順和尚。 |
真言宗(又名密宗) |
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真言秘教為依據,以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及三密(即身口意)為教義,謂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
唐玄宗時善無畏及金剛智。 |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識宗、相宗、有宗) |
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為主要依據,其教義為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曉得了一切事物的實相,就可以轉識成智而入佛智。 |
在印度以戒賢大師為祖,在中國以唐時玄奘三藏為始祖。 |
淨土宗(又名念佛宗、蓮宗) |
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為依據,教人起信發願,以念佛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壽命無限,直到成佛為止。 |
東晉時慧遠大師。 |
律宗(又名南山宗) |
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為依據,主張遵守釋迦牟尼佛所製定的戒律來節制日常的思想行為與觀念,久後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就可以證得佛果。 |
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 |
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 |
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理論根據,說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無固定的自性,是隨關係變動的,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 |
東晉時鳩摩羅什。 |
附註:釋尊說法,皆隨眾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中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為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於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
【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上、不非時食、不捉錢金銀寶物。
【十見】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見、恚見、慢見、無明見、疑見。
【十身】 1.華嚴經所說融三世間的十身,即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一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國土身,即國土世間,第一的眾生身與第三業報身乃至第六菩薩身,即眾生世間,後四身即智正覺世間,因此十身融攝三世間之諸法而為毗盧正覺之體,故名融三世間之十身。2.華嚴經所說佛具之十身,乃從前面十身中第七如來身上立此十身,不過經中三處所說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說是: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說是: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說是:無著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十忍】 十種的忍,忍是心住於真理而不動搖的意思。一、音聲忍,又名音響忍,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順忍,又名柔順忍,心柔智順,於實相的道理不乖角;三、無生忍,又名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四、如幻忍,了達諸法皆依因緣而生,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夢忍,了達一切妄心,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七、如響忍,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猶如谷響之無真實而信忍;八、如影忍,了達色身依五蘊的積集而成,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體無真實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
【十惡】 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慾、瞋恚、愚癡。
【十業】 又名十業道,即十種的作業行為,有善惡的分別。見十善十惡條。
【十惑】 又名十使。見十使條。
【十輪】 即如來的十力。見十力條。
【十諦】 世諦、第一義諦、相諦、差別諦、觀諦、事諦、生諦、盡無生智諦、入道智諦、集如來智諦。
【十纏】 十種的煩惱。纏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眾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證涅槃。十纏就是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
【十德】 1.指法師的十德。做法師的人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據大日經疏四說弟子欲受灌頂者,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種姓清淨、恭敬三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怠、尸羅淨無缺、忍辱、不慳吝、勇健、堅願行。
【十王】 1.指陰間十王,即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2.指人間十王,即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國的小國王。自輪王以下都叫做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不限於十個也。仁王經云:‘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
【十心】 1.指順流十心,即無明昏暗、外加惡友、善不隨從、三業造惡、恶心遍佈、恶心相續、覆諱過失、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守護正法、念十方佛、觀罪性空。
【十利】 有許多種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聞十利、聞經十利、般若十利、禪定十利、精進十利、粥十利等等。
【十使】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即一、貪,貪愛五欲;二、嗔,瞋恚無忍;三、癡,愚癡無明;四、慢,憍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見,執取五蘊根身;七、邊見,執取常斷二見;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九、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十、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前五是五鈍使,後五是五利使,使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
【十師】 比丘受具足戒時的三師七證。見三師七證條。
【十恩】 發心普被恩、難行苦行恩、一向為他恩、垂形六道恩、隨逐眾生恩、大悲深重恩、隱勝彰劣恩、隱實施權恩、示滅令慕恩、悲念無盡恩。
【十魔】 一、蘊魔,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藪。二、煩惱魔,貪等煩惱,能迷惑事理。三、業魔,殺等惡業,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壽命有限,妨礙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執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進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禪定,耽著於自身所得的禪定,不求升進。九、善知識魔,慳吝於法,不能開導人。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執著,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為魔。
【十號】 佛有十種的尊號,即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六、世間解,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聖】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叫做十聖,或地上菩薩。
【十障】 菩薩於十地位中,斷十種的障礙而證得十種的真如,即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證適行真如;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三、於第三地斷暗鈍障,證勝法真如;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別真如: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曰念心。三、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四、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五、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六、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八、迴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迴向心。九、戒心。安住淨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十、願心。遍游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十住】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發趣。一、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瞭,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四、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
【十行】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因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長養。一、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二、饒利眾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三、等視眾生,不見其過,名無嗔恨行。四、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五、了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癡亂行。六、既離癡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七、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不相留礙,名無著行。八、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十、圓融德相,清淨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迴向】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迴向,因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名為迴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萬類。一、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槃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迴向。三、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名等一切佛迴向。四、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迴向。五、一切世界,過恆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藏迴向。六、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迴向。九、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週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 1.指聲聞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凡夫地、學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2.指緣覺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聖諦地、甚深利智地、九聖道地、觀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想漸薄地。3.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淨自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迴向能照明地、毗盧舍那智海藏地。
【十地心】 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觀看,十地心應是十地的別名。
【十力】 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十力明】 佛的十力與十明。
【十如】 又名十如是。見十如是條。
【十如是】 天台宗認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十法界中,一、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體質,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名如是作;六、由所種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為本,報為末,最後的歸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與無情,色心萬法,皆具此十如是。
【十如來地】 即如來的十地。見十地條。
【十方】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十方剎】 十方剎土,亦即十方國土的意思。
【十方淨土】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諸佛淨土,故云十方淨土。
【十方業普現色身】 隨著十方眾生的意業而普遍示現其身,如觀世音菩薩是。
【十界】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十界一念】 十界具於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圓融而無礙,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互具】 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十界權實】 十法界中有權有實,佛界是實(真實),九界是權(方便)。
【十界唯心】 謂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見下圖:
心 |
|||||||||
佛 |
菩薩 |
緣覺 |
聲聞 |
天 |
人 |
修羅 |
畜生 |
餓鬼 |
地獄 |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的十種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所以其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觀察這種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度】 與十波羅蜜同。
【十度三行】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種行法,佈施度的三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度的三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禪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度的三行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為方便、不捨不受方便;願度的三行是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外化願;力度的三行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智度的三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十因】 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困、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
【十因十果】 十種的業因和十種的果報,即一、淫習因,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的果報;二、貪習因,有寒冰地獄的果報;三、慢習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報;四、嗔習因,有宮割斬斫等果報;五、詐習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報;六、誑習因,有騰擲飛墜漂淪等的果報;七、冤習因,有投擲擊射等的果報;八、見習因,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等的果報;九、枉習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體與瀝灑其血等的果報;十、訟習因,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其宿業以對驗的果報。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
【十善巧】 緣覺乘行人所觀察的十種項目,即蘊善巧(五蘊)、處善巧(十二處)、界善巧(十八界)、緣起善巧(十二因緣)、處非處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諦善巧、乘善巧、有為無為善巧。
【十善戒】 守持十善業道的戒法。十善見十善條。
【十善菩薩】 指圓教十信位的菩薩。仁王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苦海輪。’
【十善業道】 十種良善的行為是通向善處的道路。
【十善十惡】 十善與十惡。十善見十善條。十惡見十惡條。
【十無二】 諸佛具有十種決定無二的自在法,即一、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決定無二;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滿,決定無二;三、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之體性本等,決定無二;四、一切諸佛悉能知世法及諸佛之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五、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六、一切諸佛悉能觀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七、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諸佛之慧,決定無二;八、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剎那,決定無二;九、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剎入於一佛剎之中,決定無二;十、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語,即一佛之語,決定無二。
【十無礙】 用周無礙、相遍無礙、寂用無礙、依起無礙、真應無礙、分圓無礙、因果無礙、依正無礙、潛入無礙、圓通無礙。
【十無盡戒】 即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戒。見十重戒條。
【十無盡藏】 十種含藏無盡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十支論】 以瑜伽論為本的十種支論,即百法論、五蘊論、顯揚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大莊嚴論、分別瑜伽論。
【十法行】 十種行持經典的方法,即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十法界】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十重戒】 又名十波羅夷,即梵網經中所說的十無盡藏戒,因此種戒的戒相雖只有十種,但是已經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無盡藏戒。又因別於四十八之輕戒,故稱為重,誰要是犯了,即得波羅夷罪。十重戒是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眾過戒、自讚毀他戒、慳惜加毀戒、嗔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
【十重障】 別教的菩薩在十地時所漸漸斷除的十種重障,即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重無明】 菩薩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無明,故十地有十重無明。
【十習因】 召感十果的十因。見十因十果條。
【十普門】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供養諸佛普、成就眾生普。
【十玄門】 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係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而起他,故曰緣起。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十住心】 是密宗的教相判釋。一、異生羝羊心,異生,謂凡夫,凡夫不辨善惡,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惡趣的修因。二、愚童持齋心,即由外因緣發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間之果報。三、嬰童無畏心,即求生天上,離惡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為世間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屬人天乘。)四、唯蘊無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蘊,此是聲聞乘的住心。五、拔業因種心,即觀十二因緣,拔惑業因緣之種,出於三界,此是緣覺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小乘教。)六、他緣大乘心,即起度他之無緣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覺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觀,無知心性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此是三論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三乘教。)八、一道無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圓融,無相無為,一道清淨,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極無自性心,緣起無自性,無自性之極致,則事事無礙,此是華嚴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一乘教。)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莊嚴即曼荼羅,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為金剛乘教。
【十齋日】 十個行持八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據地藏經說,以上十日是諸罪結集定其輕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齋日對著佛菩薩的聖像讀誦地藏經一遍,則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十勝行】 即菩薩於十地時所修的十波羅蜜。見十波羅蜜條。
【十煩惱】 又名十惑,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十乘觀】 乘是車乘,行者修佛道,如駕大白牛車,直達涅槃寶所,故名為乘。此十乘,雖標為十,只有一法,即觀不思議境,其餘皆是資助作觀之法,合之為十種,故稱十乘。第一觀名觀不思議境,即以能觀之智,觀自心中,微細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觀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議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達寶所。第二觀名發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觀未得真證時,則發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觀法。第三觀名善巧安心,此言於第二觀,尚不得真證時,更修止觀,以方便善巧,安住於一心也。第四觀名破法遍,此言於第三觀,尚不得真證時,要以一心三觀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勢,然後乃能得證。第五觀名識塞通,此言於第四觀,尚未入法性時,能了別煩惱、生死、六蔽等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為通,而離塞從通也。第六觀名道品調適,此言於第五觀尚未達真性時,可知道之法門,必與我不相應。如是則當一一調試三十七科道品,采擇適於吾機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觀,必發真證。第七觀名對治助開,此言最下根人,若對於第六觀觀行尚未通達,則必有迷事的粗惑為障,如是則當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對治事惑,助開正道理觀也。第八觀名知位次,謂於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如實了知。第九觀名能安忍,謂至此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於內外障礙,皆能安忍不動了。第十觀名離法愛,謂至此內外障惑,悉皆斷除,惟有法愛存在,若斷法愛,即發現真正中道。
【十念】 1.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2.念十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處】 菩薩所時常觀念的十種境界,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境界念處、阿蘭若念處、都邑念處、名聞利養念處、如來學問念處、斷諸煩惱念處。
【十念往生】 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諸惡業的凡夫,在臨命終時,若遇到善緣的相助,急念十聲的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十波羅夷】 十重禁戒。見十重戒條。
【十波羅密】 施波羅密、戒波羅密、忍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波羅密、般若波羅密、方便波羅密、願波羅密,力波羅密、智波羅密。此十波羅密是唯識論所立,稱為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
【十波羅密菩薩】 檀波羅密等十位菩薩。
【十金剛心】 十種像金剛寶石一樣晶瑩銳利的心,即覺了法性、化度眾生、莊嚴世界、善根迴向、奉事大師、實證諸法、廣行忍辱、長時修行、自行滿足、令他願滿。
【十金剛心向果】 十種迴向的法門。梵網經心地品說:‘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大弟子】 釋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侯羅密行第一。
【十遍處定】 與十一切處同。
【十甘露王】 阿彌陀佛的別名。
【十不二門】 色心不二門、內外不二門、修證不二門、因果不二門、染淨不二門、依正不二門、自他不二門、三業不二門、權實不二門、受潤不二門。
【十不善業】 十種不良善的行為。見十惡條。
【十發趣心】 即十住法門。梵網經心地品說:‘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入堅法忍中。’
【十種不淨】 愚癡有十種的不淨,即身不淨、口不淨、意不淨、行不淨、住不淨、坐不淨、臥不淨、自行不淨、化他不淨、所期不淨。
【十種方便】 佈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進方便、禪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覺悟方便、轉不退法輪方便。
【十種自在】 一、壽命自在。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無生死壽夭之數,雖經歷萬劫而不增長,即短促的剎那亦不減退,但為渡眾生,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罣礙。二、心自在。菩薩了達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罣礙,故能智慧方便,入無量三昧,遊戲神通,超然獨立。三、財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福德莊嚴無量佛土,亦以無量珍寶物資佈施眾生,更作無畏與法樂佈施,救護與滿足一切眾生之所欲樂。四、業自在。菩薩梵行已立,所作皆辦,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再不受業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薩住於無生法忍中,但為饒益眾生,所以隨類受生,藉以度脫無量眾生,但卻能去住無礙,生死無染。六、願自在。菩薩能隨願樂成,無有障礙,在各種剎土中,皆能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七、解自在。菩薩能了達諸法,破一切所執,故能勝解成就,且能示現種種色身,為諸眾生演說無量妙法。八、如意自在。菩薩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為度諸眾生,能於各種世界中,示現變化,隨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薩悲智俱足,能於十方世界,演說圓音利樂一切眾生。十、法自在,菩薩辯才無礙,為度眾生樂說諸法,於諸法中,圓融通達。
【十種行願】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十種依果】 菩薩遵循著菩薩乘去修行,所獲得的功德有十種,叫做十種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識依果(隨順和合)、善根依果(長養諸善根)、諸波羅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諸願依果(長養菩提)、諸行依果(廣為修習)、菩薩依果(得一生補處)、供養佛依果(信心不壞)、一切如來依果(離正教轉倒)。
【十種智力】 十智與十力。見十智與十力條。
【十種智明】 1.指華嚴經十明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無礙天眼智明、深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深入未來際劫智明、無礙清淨天耳智明、安住無畏神力智明、分別一切言音智明、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一切諸法真實智明、一切諸法滅定智明。2.指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知一切境界業報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普壞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捨離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無相無性智明、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以無著心濟渡眾生智明。
【十種眾生】 十法界的眾生。
【十種觀法】 天台宗所說的十乘觀法。
【十種供養】 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繪幢幡、衣服、妓樂、合掌。
【十種方便戒】 又名三世無障礙戒,即密教所說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十種方便學處】 即十種方便戒。
【十種有依行輪】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憑的行業的意思,輪是摧破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眾生可以依憑這十種的行業去修習菩提,最終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惑業。即具足淨信,具足慚愧,安住律儀,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捨心,具正皈依,具足精進,常住寂靜。
【十根本煩惱】 與十使同。
【十萬億佛土】 指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十蓮華藏世界】 無盡的蓮華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滿數和無盡的意思。
【十一位】 十地加等覺,叫做十一位。
【十一法】 比丘所應成就的十一種法,即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別義、不著利。
【十一果】 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佈施,則能獲得十一有的果報。
【十一想】 謂比丘應以十一想來思念如來,即戒意清淨、威儀具足、諸根不錯、信意不亂、常有勇健意、苦樂不以為意、意不忘失、止觀現在前、三昧意無休息、智慧意無量、觀佛無厭息。
【十一切處】 又名十遍處,即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週遍於一切處。
【十一苦法】 阿練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閑靜處、著補衲衣、在塚間住。若有人能於十一年中學習此苦法,則此生可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羅漢果。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七見是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是疑事、疑理;二無明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十一遍行惑】 與十一遍使同。
【十二入】 即六根與六塵。與十二處同。
【十二支】 十二因緣。
【十二地】 十地和等覺、妙覺。
【十二處】 六根六塵合稱為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即由六根六塵出生六識。則六根、六塵、六識便合成十八果。
【十二光佛】 阿彌陀佛的十二個光明尊號,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慾)、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週而復始,至於無窮。茲列表說明如下:
┌1 無明(貪瞋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造作諸業)───────(業)
│ ┌3 識(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對境生愛慾)──────(惑)
│現在三因─┤9 取(追求造作)───────(惑)
│ └10 有(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十二緣起】 十二因緣的別名。緣起是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有支】 十二因緣的別名。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緣門】 十二因緣。
【十二分教】 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 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係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故僅有九部經。
【十二頭陀】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遵守的規則,即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淨之後縫納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不用其餘的長衣。(以上二衣,屬於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餘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餘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小食,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量食,即受一丸之食於缽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於食事。)七、阿蘭若處,華譯遠離處,或空閉處,即住於遠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塚間坐,即住於墳墓之處;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於露天之地;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五種屬於住處。)
【十二法入】 頭陀行者的十二種行法,即住阿蘭若處、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飲果漿蜜糖、著冀掃衣、但三衣、塚間住、樹下止、露地坐、但坐不臥。
【十二門禪】 四禪、四無量、四空定,合稱為十二門禪。
【十二願王】 藥師如來有十二個大願,所以被稱為十二願王。
【十二重城】 十二因緣的別名。五句章句經說:‘一切眾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三重棘籬籬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緣,三重棘籬即三界。
【十二無為】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見十二真如條。
【十二真如】 又名十二無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諸法的體性真實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義,即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諸法的體性;四、不虛妄性,即毫無虛妄;五、不變異性,即沒有生滅變異;六、平等性,即沒有差別不同;七、離生性,即離生滅;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諸法住於真如的法位;十、實際,即諸法性真實到極點;十一、虛空界,喻理體週遍於法界;十二、不思議界,即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十二行相】 四諦各有示勸證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輪】 即三轉法輪。
【十四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憂喜苦樂捨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稱為十四根。
【十六心】 與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與十六行相同。
【十六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種觀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
【十六觀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因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戶,所以叫做十六觀門。見十六觀條。
【十六行】 四諦的十六行相,簡稱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諦觀,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種觀法。見八忍八智條。
【十六行相】 簡稱十六行。見十六行條。
【十六知見】 又名十六神我,未見道的人,在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種的知見,即我、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
【十六神我】 見十六知見條。
【十六特勝】 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
【十六羅漢】 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舊稱賓頭盧頗羅墮誓)、迦諾迦伐蹉尊者、迦諾迦跋釐惰闍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距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闍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託迦尊者、囉怙羅尊者(舊稱羅雲)、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託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羅漢,受佛敕,永住此世,以濟度眾生。
【十六游增地獄】 八熱地獄,每一獄的四門,各有十六副地獄,此十六副地獄的痛苦,一獄比一獄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熱地獄受罪後,又要經過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為:斤斧、豺狼、劍樹、寒冰、黑沙、沸屎、鐵釘、焦渴、飢餓、銅鑊、多鑊、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
【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十七種法門,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層天,其中初禪天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也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天共有九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十八變】 羅漢於入定時所現的十八種神變。
【十八空】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識以了別境界。如眼根為能發,眼識為所發,色塵為助發。眼根如是,餘根可類推。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效用。其關係有如下表:
十八界及其效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塵界┌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塵 塵 塵 塵 塵 塵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識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識 識 識 識 識 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見 聞 嗅 嘗 覺 思
【十八物】 菩薩戒經說菩薩修頭陀行時,或是遊方到很遠的地方去,應時常隨身攜帶十八種東西,即楊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淨水瓶)、缽、坐具(尼師壇)、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即梵網經)、佛像、菩薩(即文殊彌勒,是為梵網三尊)。
【十八生處】 色界的十八天處。
【十八應真】 十八羅漢。應真即羅漢的別名。
【十八羅漢】 1.於十六羅漢加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而成十八羅漢。2.於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缽嘆尊者而成十八羅漢。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層地獄】 在十八泥犁經中,列有十八層地獄,即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呼、須健居、末都幹直呼、區通途、陳莫。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火谷等的種種罪刑。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刑等級輕重而排列,若墮最短時間的第一光就居地獄的壽命,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三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向後,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人】 欲界中的有情,為六道眾生之一,思慮最多,因過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身】 人的身體。人的身體是由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五蘊組合而成的。
【人天】 人趣與天趣。
【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
【人見】 又名我見,或人我見,即固執人有一個實在我體的邪見。
【人執】 又名我執,或人我執,即固執身體中有一個我的邪見。
【人空】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觀人身是五蘊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蘊無我的真理。
【人空觀】 觀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師子】 佛的稱號,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猶如獅子是百獸之王一樣。
【人我執】 二執之一,即執著人體中有一個我的見解。
【人我見】 二我見之一、如計有我、人、眾生、壽者等,都稱為人我見。
【人非人】 1.緊那羅的別名,因緊那羅似人而非人。2.天龍八部眾的總稱。
【人無我】 又名眾生無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體為五蘊假和合,其中無真實的我體,故云人無我。二無我之一。
【人無我智】 二無我智之一。
【入】 悟了真理的意思。
【入心】 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做入心。
【入定】 入於禪定之中。
【入空】 悟入諸法性空的道理。
【入信】 由信入道的意思。
【入聖】 進入聖人的地位。
【入滅】 證入涅槃,又名圓寂,也作為聖者謝世的代名詞。
【入觀】 入於觀照之中。
【入世】 入於世間以普度眾生。
【入世法】 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講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這也是出世法的基礎。
【入法界】 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叫做入法界。
【入我我入】 如來的三密入於我,我的三業入於如來,亦即如來的三密與眾生的三業,彼此相應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諸佛的功德於吾身,這種情形叫做三平等,也叫做三平等觀。
【入住出三心】 在菩薩階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和出其地位,當出其地位之後,又再進入於後一地之中。
【了因】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
【了悟】 已經醒悟。
【了生】 了脫生死。
【了義】 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
【了義經】 說理非常透徹和究竟的經典。
【刀途】 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別名,因畜生常被殺而死。
【力忍】 一個人在受辱的時候,縱然已起嗔心,但如能即時覺悟嗔火之害,以功力剋制,竭力忍耐,使不發作此種功夫稍有勉強,故名力忍。
【力波羅密】 十波羅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