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對老年人的勸誡

印光大師  2020/11/15  大字體  護眼色

印光大師對老年人的勸誡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筆下的百姓村居和樂之景,是炎黃子孫敬老、愛老、孝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寫照。推而廣之,更是泱泱華夏自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浩蕩胸襟。

然而,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老苦為八苦之一,人人皆有。佛法以智慧燭照生命的真實:「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所以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特意指出:「所謂老老,在於以道自淑,養親之志,諭親於道。否則縱能奉養唯謹,不能令親身心究竟安樂,皆不得名為真老吾老。」在《印光法師文鈔》中,大師留下對老年人的諸多關懷慰問和諄諄叮囑,今略舉一二,值得一讀再讀三讀。

一、老年人如何學佛

1、勸以一心念佛為正行

念佛誦經,以至誠為本,唱讚與否,絕無關係。至於念法華經一卷,甚好。然以身忙及老之人,當宜常念淨土五經,則淨土法門之所以然,悉可略知。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 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

《復唐能誠居士書》

老年人固宜一心念佛。看大乘經論,不過明理性,種善根而已。若必欲現生了脫,請如到臨命終, 如墮大水火以求救而念佛。則必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否則難保定矣。

《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居士以年將半百,身系樊籠,素未參尋知識。倘欲即生了脫,但當專主淨土一門。金剛法華,且先置之度外。待淨土大通,一心已得後,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從事,恐智力不給,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禪宗,相宗,密宗,無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縛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復致力於其仗自力之法門,雖能助淨業而圓通見解,誠恐心力不及,則以彼為正,以此為稍帶,必至難以得力。

《復李覲丹居士書七》

修行人外功內功皆當修。汝一向多方幫助各善舉,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內功。外功為助行,內功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來日無多,固宜偏重內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舉所轉,終至仍在娑婆也。

《複方聖照居士書五》

2、勸深信因仗佛力自己決定得生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

《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 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萬不可卑劣自居, 謂我業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無真信切願,無由感佛故也。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

《復朱德大居士書》

3、勸一心一意迴向往生

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迴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迴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迴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 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與陳錫周居士書》

如來極勸眾生,發真信心,及切願心,持佛名號,求生淨土。當以供養三寶,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種種功德,不求來生人天福報,不求現世長壽康寧,唯求臨終往生淨土。則與佛誓願相契相合,感應道交,定滿所願。如人墮海,有船來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難免沉溺。佛欲令汝超凡入聖, 汝卻願得有漏之福。福報一盡,永墮三途。如摩尼珠,用彈黃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可不惜哉,宜警省焉。

《與某居士書(代了餘師作)》

二、老年人與家庭

1、靜修安養

汝年已衰老,兒孫甚多,當以家事號事,交與兒輩經理。自己作一個一事不理之閑人,日夕於清淨心中,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必定可以現得身心安樂,臨終往生西方。女色一事,青年尚有所礙,何況衰老之年。汝已皈依佛法,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當斷愛慾。無論老妻少妾,通皆作道友,絕不作夫妻想。令彼日陪汝念佛,則汝便是他們的導師,他們便是汝的益友,彼此相助,其益甚大。將來同生西方,同親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又復同證真如妙性,同度普世界諸眾生,則何幸如之。

《致陳彥清居士書》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

《示周餘志蓮女居士法語》

2、訓導子孫

後世人業重,情竇早開。十一二歲,便有慾念。慾念既起,無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義,遂用手淫。如草木方生芽,而即去其甲,必致乾枯。聰明子弟,由此送命者,不知凡幾。即不至死,而身體孱弱,無所成立。及長而娶妻,父母師長絕不與說保身節欲之道。故多半病死,皆是由手淫及貪房事所致。故孔子答孟武伯問孝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乃令戒房事。不戒房事,則百病叢生。能戒房事,則病少多矣。……壽康寶鑒,當為已知人事子弟之續命書。不但青年應當看,即老年也應當看。欲子弟長壽,全靠老年為之常談禍福耳。

《復真淨居士書》

3、賀壽戒殺

現在幻軀,乃從業報中來。報盡便休,無異曇花一現,何壽之足雲。今為隨順俗情故,姑且開此祝壽方便門。凡自己家中,或長者,或儕輩,或自身,舉行祝典時。切勿殺生宴客,浪擲金錢,妄造怨業。亦勿貪戀無足重輕之虛譽,徵文征詩,接收過情之稱許。作此虛文,對眾即為欺飾,問心適足慚汗。以故莫善於掃除一切俗尚,而從事於印造經像(有力則刻經造像,無力則寫經畫像)。仰以報四重恩,俯以濟三途苦。既能獲無量福慶,又可留永久紀念。此種勝舉,尊者居士,尤宜悉心提倡,留良榜樣與多眾看。若親戚朋友家,舉行慶祝時,亦勸准此行之,為造勝福。雙方所得功德,不可稱量。

《印造經像之機會》

4、喪葬用素

宜各節哀念佛,勿只學世間人,但取悅人耳目,不計於親之神識有益與否。又令嚴在生,既信佛法,現在喪葬,理宜順其素志,概勿用葷。凡祭神,供靈,待客,均用素,此比放生若干功德更大。若不用素,則畢此喪葬,所殺物命,為數甚多。忍令吾親,因我等行孝,而與此無數之生命,結此殺業乎。

《致郭輔庭居士書》

汝等既知佛法,當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笑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於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有財力,多做功德,若喪事用度無出,即以之辦喪事亦可,切勿硬撐架子,至有虧空,後來受窘,則不必矣。

《復周孟由昆弟書》

三、老年人與重病

世人多以人情為事,人無不求消災延壽者,故加念藥師佛。實則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功德,悉皆齊等,非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延壽也。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癒,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宜將一切家事,並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 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癒,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癡癡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壽盡,定隨業漂沉,而永無出此苦娑婆之期矣。

《與方聖胤居士書》

四、老年人與臨終

無論老幼男女,貴賤 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 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復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汝年已老邁,來日無多,宜將念佛利益,與家眷說。並及臨終助念之益,破壞之損,照文鈔,嘉言錄所說,為彼等說之,令其預知。庶不至臨終行落井下石之孝。又宜寫一章程,請二三同志為之證明。俾將死勿破壞正念,以成就正念。死後勿殺生,免添我業累。若不如此,天地鬼神當必鑒察。以此糾正俗知俗見,庶可得正念昭彰,隨佛往生也。

《復霽清居士書》

八十三歲老人,來日無多。……當汲汲念佛,以求往生。又須率其家人一致念佛,以作汝去世時,彼等悉能助念之預備。又須叮囑臨終不可預為洗身,換衣,及問事(此當預先交代),安慰,哭泣等。隨彼坐著死也好,睡著死也好,大家一口同音念佛。一直念至斷氣後,再過三點鐘後,再為安頓,萬不可早。不但老人死如是,即年青人死,也須如是。此末後最要緊之一大事。若不預為操練,及說其利害,未有不被眷屬瞎張羅所誤者。

《復慧明居士書》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

《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霧霾——淨業行人的欣厭劑

在過去的三五年裡,整個中國大地基本都籠罩在霧霾的陰...

要確信一切都是完美的

一位從事商品零售業的居士向清淨訴苦:近期業務不景氣...

淨土門內的上上人

淨土門內的上上人,就是老實念佛人。 老實念佛不容易啊...

無為里面有真諦,平淡裡面有道味

我們該有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要少欲無...

阿含經故事: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

【推薦】在日常生活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方法

如果我們想在臨終時順利地往生,那就必須在平時做好充...

這放不下,那丟不開,哪會相應啊

這人吶!在佛法中就怕沒有一點染,沒有一點信心,那就...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樂

想悅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誰是你自己 也許你和我一樣...

攝受之力與念佛之誠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

唯此一法,皆於現生往生西方

《西方路》書中,權、實、頓、漸辨疑之文,須先明權、...

一心念佛,是為自己要事

原文 昨接守良書,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實發,病中且勿...

如何根治煩惱習氣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

平等惠施獲福無量

昔日,佛陀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度眾。一天,師子...

你們是最快樂的人

至於宇宙,則是每一個宗教都會談到的。釋迦牟尼佛在經...

外在的世界究竟從何而來

簡單地講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的隨緣不變之體當中,個人的...

佛為長者說四種施

昔日,在舍衛國有一富可敵國的婆羅門長者,名叫藍達。...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如何消除業障與消業的徵兆

一切法由心想生。罪由心起,必將由心懺悔。只有心地清...

凡是這種的夢境,都是宿世眾生在惡趣未能出離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

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

佛門中的「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有哪些來歷? 八大菩薩是佛經中記載輔助釋迦牟...

身心五條繩,越執越緊縛

財色名食睡,身心五條繩,越貪越難解,越執越緊縛。 一...

【佛教詞典】毗濕笯史瓦閔派

梵名 Visnusvāmin。印度教毗濕笯派之一分派。創始者毗...

【佛教詞典】五比丘

梵語 paca bhiksavah,巴利語 paca-vaggiyā bhikkhū...

【視頻】地獄真的存在嗎

地獄真的存在嗎

【視頻】成都文殊院之觀音圓通殿

成都文殊院之觀音圓通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