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剃髮出家應具備哪些條件

2012/08/07  大字體  護眼色

剃髮出家應具備哪些條件

佛法大海,漸次而入。從皈依三寶,到發心出家,經過剃髮,受十戒,乃至圓滿具足戒,這是一個漸次的過程。正如《多論》所說:「染習佛法,必須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善心漸增,然後受具。得法味故,好樂堅固,難可退敗,不破威儀。一時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儀。如游大海,漸漸深也。」

按照律典的規定,度人出家的師父及欲剃髮出家的弟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現在,僅就求度者,簡單談談應具備的條件。在此之前,先簡單分析一下剃髮與出家的關係,以明確這兩者的差別。

一、剃髮與出家

依律制,剃髮是出家必備的條件之一。故《四分律藏》云:「應剃髮,著袈裟。」即現出家相,與公認的沙門釋子形象相同,以區別於俗人、外道。但是,如果只是剃髮,受五戒,而沒受十戒,仍然還是一個光頭俗漢,律中稱為「形同沙彌、形同沙彌尼」。因為最初在寺廟內度人出家,同寺內的其它僧人都不知道,其家人來問,回答有差,而招致譏嫌。所以,佛制:若度出家者,應和僧作法,告知大眾。也就是必須寺廟內全體僧眾集中在一起作法,允許為此人剃髮。依南山律祖道宣律師所說,此時大眾僧作的法,就叫做「形同單白羯磨」(單白羯磨,這是僧中決議事情的方法之一)。

因此,出家,除了剃除鬚髮,著袈裟,在外相上現出家相外,最重要的還是受十戒。因為只有受了十戒,才算真正出家,稱為「法同沙彌、法同沙彌尼。」依南山律典,受十戒時所作的法,叫做「法同單白羯磨。」

可見,剃髮不等於出家,但出家必須剃髮。

二、求度者的條件

作為度人之師,一定要依律,如法謹慎地考察求度者,不可盲目度人。

依南山律《行事鈔》,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檢查請求剃度出家的人。只有符合出家條件的人,才能被接納。

1、簡老少。首先,要求年紀符合條件,不能太老、太小。依《僧祇律》,7歲以上,70歲以下,有智慧,堪能忍苦,才符合教限。彼律中說:「7歲解知好惡者,應與出家。80、90太老,過70,臥起須人,不聽度。」當然,如果過70歲,仍然能修習道業,最多是允許此人出家作沙彌(尼)。

經中,央掘摩羅的老母求佛出家。佛說偈制止:「汝今年衰老,出家時已過。但當深信心,以法自蘇息。」律中,淨飯王,即佛的父親也求佛出家,佛說:但觀無常諸行,足以得道,不須出家。由此說明,年紀太大的人,是不適合出家的。

2、簡根具。其次,要求此人六根具足無缺,身心健康。如果是一身具男女二根的二形人,或者根本不具備男女根的黃門,雖然依大乘佛法可以受戒,但是,依小乘律制,是絕對不允許出家的。推其原因,正如南山律祖所說:「失男女相,其心不定,結使多,智慧淺薄故。」又說:「但以其心邪曲,難可拔濟。如稠林曳曲木故,不得入佛法中。」另外,諸部律中,列了很多六根缺限的情況,僅《四分律》中,就列有140多種。最後總結說:「一切污辱眾僧的人,都不得受戒。」

3、簡聽否。第三,要徵求其父母的同意,不違國法,方可出家。就父母許可,方聽出家這一點,諸部律中,都有緣起。如《四分律》中,因為佛的兒子羅睺羅出家,令佛陀父親淨飯王極度憂傷。於是,他悲泣來到僧伽藍中,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對佛說:「世尊出家,我有少望心,難陀童子當為家業;而世尊復度令出家。難陀既出家已,我復有少望心,羅睺羅當為家業,紹嗣不絕;而今世尊復度出家。父母於子多所饒益,乳養瞻視。逮其成長,世人所觀。而諸比丘,父母不聽,輒便度之。唯願世尊,自今已去,勅諸比丘,父母不聽,不得度令出家。」世尊默然受王語。之後,就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說:「父母於子多所饒益,養育乳哺,冀其長大,世人所觀。自今已去,父母不聽,不得度令出家。若度,當如法治。」

另外,如果是在職的官員,或者是違法犯罪的人,或者是為了躲避債務而來求出家的,律中,都不允許度其出家。

最後,再補充一點:就是必須信仰三寶,動機正確,因為「道由信立,德自信生」。這是求出家的根本要素。所以,只有確實信仰佛法僧三寶,為了解脫生死,成就佛道而求出家的人,才適合出家修道。故南山律祖在《行事鈔》中說:「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因。夫出家者,必先此二。如未曉此,徒自剃著。內心無道,外儀無法;縱放愚情,還同穢俗。所以入法,至於皓首,觸事面牆者,良由自無奉信,聖智無因而生;但務養身,寧知出要勝業?」

以上,只是略為解釋剃髮出家應該具備的條件,這不過是概括地列示而已。其實,還有很多,如:對男女眾出家的條件,隨性別的差異,律教也略有差別等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明學長老:出家人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本

作為出家人,如來家業的荷擔者,不管如何適應社會,發...

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

九十歲老和尚在客堂對一群出家眾開示:在胎、卵、濕、...

德的光輝跟世間的相貌完全不一樣

當你念阿彌陀佛心咒的時候,你要想:我的心跟佛的心是...

為什麼出家人都姓釋

為什麼出家人都姓釋? 這是從東晉時代,有一位叫道安...

出世與入世

無相禪師行腳時,口渴尋水,這時看到一個青年在池塘裡...

僧人的鞋為何要破六個洞呢

在佛寺裡,凡人也常有能體會的智慧。 像我在寺裡看到比...

白光長老生前教誨:錢太多了對出家人不好

核心提示:2016年10月26日(農曆九月二十六日)13時5分...

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樣

那年春天,我與幾位師兄到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法師正...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

四念處

四念住是佛教的人生觀,即時時刻刻要保持的四種正念:...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也。梵語阿彌陀...

鬼道的眾生有哪些呢

在中國民間,將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鬼節,要祭祀祖先...

傻瓜與聰明人

在一個城市里,住著一個傻瓜,他很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

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來樂生院,與諸位說法,真可說感想萬端。諸位的病苦...

七個改命、積德、改氣色的具體方法

經咒之法力是無形的,持誦久之,可以清除本身罪孽。若...

親近這十種善友能得利益

那麼這八句我們看看,第一句親近老成 ,就是親近善知識...

不生病長壽的要訣是什麼

想要知道世界上為什麼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這個...

時時刻刻多用心

「用心」對修行者而言是多麼重要啊!「用心」雖然只是...

聖嚴法師《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只要談到佛教教理,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說...

如本法師:心病與身病

身體是四大五蘊所和合,在人生的過程,免不了會產生四...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學問類: 1、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2、茅鹿門云:人生...

持心如大地

南北朝後魏時代,台山靈鷲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舉行...

【佛教詞典】朱士行

(203~282)三國魏僧。為我國最早往西域求法之僧。或...

【佛教詞典】二十二門

(名數)諸佛大仙欲依自在三昧之力,安一切眾生,以出...

【視頻】猴王悲心感召

猴王悲心感召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妙喜居士讀誦)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妙喜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