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釋迦牟尼傳

伍恆山  2022/07/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涅槃

1.進入涅槃

公元前485年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即將進入涅槃。

在此之前,拘睒彌國優填王戀慕世尊,給佛陀鑄造了一個金像,佛陀見了,合掌對這個金像說:「我滅度後,就把所有弟子都托付給你了。」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不忍見佛滅度,和五百餘位除饉女禮拜佛陀之後,回到修道的精舍,在佛涅槃之前一起集體滅度。舍利弗和目犍連也不忍見佛陀涅槃,於是在佛陀滅度之前進入涅槃,同時有七萬阿羅漢也一起進入涅槃。這集體的涅槃,使得佛的第四輩弟子都十分恐慌,秩序混亂,佛陀用盡了各種努力才使得他們驅除了煩惱,恢復了安靜。

佛在即將涅槃之前,用宏亮巨大的聲音對僧眾們說:今天,我將要涅槃了。一切眾生如果有什麼疑問,現在就可以問我,這是最後的一次提問了。」

佛陀從早晨開始,臉上就放出巨大的種種亮光,這種亮光普照十方世界,六道眾生聽到世尊即將涅槃,於是都奔走相告,趕往佛陀的住所,勸請佛陀不要進入涅槃。 當時弟子四眾、各大菩薩、閻浮諸王、大臣、長者、四天王諸天子、八部諸王、山海諸王、師子象王、各鳥獸王,其中除了迦葉、阿難二眾以及阿闍世王不在之外,都紛紛捧持供奉的食物來到佛的住所,請佛接受供養。佛陀一一拒絕了。有一位優婆塞名叫純陀的,上前對佛陀說:「我們都想從如來處求取將來的食糧,只願如來哀憫眾生,接受我微薄的供養。」佛對純陀說:「好,我今天就接受你最後一次的供養,成全你完滿的福慧。」純陀恭敬地對佛陀說道:「即使如來佛您是用方便法門向世人現身入於涅槃,但我不能不因此而心懷苦惱。」佛聽後,連連稱讚說:「好啊好啊,你能知道如來只是用這種方式向世人現身說法,進入涅槃。」這時天龍八部也勸請如來應當長住人間不要進入涅槃,佛陀便給他們講說如來之身解脫的般若三法。同時許多比丘要求佛給他們講說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佛便說出世的常、樂、我、淨以及世間四種顛倒的虛妄之見(佛認為,四倒,即四種顛倒的虛妄之見,其中有兩個不同的對待方式:一、對於生死應當抱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的態度,而不能拘執於常、樂、我、淨之見,如果拘執於常、樂、我、淨之見的,這叫做凡夫四倒;二、涅槃是常、樂、我、淨的,不能執著於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的見解,如果執著於這四種見解,即為二乘的四倒)。比丘們便對佛說:「既然如來您永遠不會有四倒之見,並且了了知曉常、樂、我、淨的道理,那麼您為什麼不多住些時候,從而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教導我們拋棄、離開這個四倒呢?」佛說:「我現在所有至高無上的正法都已經交付給摩訶迦葉了,你們可以從他那裡得到佛法,依靠他的智慧使你們斷絕顛倒的虛妄之見,就像我在世的時候一樣。」佛陀告訴大眾,說:「現在我將正法同時托付給國王、大臣以及四部眾,他們應當勸導鼓勵各人學習佛法,使人民增加戒、定、慧的功夫。如果有不學習這佛法,甚至懈怠,打破戒律,毀壞正法的,大臣、四部眾們應當用嚴刑峻法對他們加以管治。」佛同時告誡大眾,從今天開始不准許聲聞弟子吃肉。(聲聞,是指從佛那裡聽到教誨而覺悟的。)

佛陀問憍陳如:「阿難到哪裡去了?」憍陳如回答說:「他在娑羅林外,離這裡大約有十二由旬的路程。他被許多魔眾所困擾,陷入魔網,身受大苦,因此不能到這裡來。佛便對文殊菩薩說:「阿難是我的弟弟,服侍我已經有二十多年,他從我這裡聽到的佛法很多,就像水倒進瓶裡一樣,只有他能接受並且加以護持。所以我現在問他到哪裡去了,是想要他接受並護持這《涅槃經》。現在他被魔障所困擾,你就拿這個大陀羅尼咒前往救護於他吧。」文殊便當即前往阿難所在的地方,用這個咒語嚇走了魔王。阿難因此順利回到佛的住處。

佛對阿難說:「娑羅林外有一位梵志,名叫須跋陀羅,已經有一百二十歲了,雖然他得到了五通的本領,但尚未拋棄憍慢的心性。你可以去他那裡對他說:‘如來出世就像優曇花一樣,很快就會消失。今晚中夜時分如來就將進入涅槃,你如果需要如來做什麼事的話,就趕緊到如來那裡去。’」阿難將佛陀的話對須跋陀羅說了,須跋陀羅便當即和阿難一起趕到佛的住所,聽佛說法,當下便成了一位阿羅漢。須跋陀羅成為了阿羅漢後,對佛說:「世尊,希望您能多留些時間,不要馬上進入涅槃。」佛聽了,默然不許。須跋陀羅不忍看見佛陀涅槃,於是在佛陀涅槃之前進入寂滅境界。佛告誡大眾說:「從我悟道成佛後,最先度化的是憍陳如,最後度化的是須跋陀羅。現在,我的事已經做完了,不必再說法度人了。」

阿難知道佛即將涅槃,心裡十分難過,便獨自在一旁啼泣悲傷。但旁邊有一位阿泥樓豆尊者對阿難說:「佛馬上要涅槃了,佛涅槃以後有許多大事,如何處置,佛並沒有說,你還不趕緊去問問佛?」阿難由於悲傷過度,一時想不起來有什麼問題,於是他問阿泥樓豆尊者說:「有什麼重要問題呀?」阿泥樓豆對阿難說:「有四個問題,你必須向佛當面問清楚。不然就來不及了。」阿難於是立即問佛:「第一,佛在世的時候,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人為師呢?」佛說:「你們依波羅提木叉(處處解脫)的無上戒法為師。」「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依靠佛,與佛住在一起,這是依佛而住;佛滅度後,大家又依誰而住呢?」佛說:「你們依四念處嚴心而住。」(四念處: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第三,佛滅度後,結集(編輯)經、律、論三藏教法時,在各部佛經的開頭,要說些什麼話呢?」佛說:「應當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的格式。」「第四,對一些惡性比丘,佛在世時,佛會設法調伏他們,使他們放棄壞的本性;佛滅度後,用什麼辦法對待他們呢?」佛說:「用默擯的辦法對付那些惡性比丘,使他們在僧團內部處於孤立之勢。這樣一來,他們便會感到孤獨無趣,從而自動地離開寺廟,或者自覺地捨棄本性,放棄惡行,而成為好的比丘。」最後,阿難問到佛滅度後如何安葬的問題。佛說:「如轉輪聖王的葬法:用白布纏身,塗上末香,將國王的尸體用金棺鐵槨裝飾起來,同時在身上澆灌酥油,然後用有香味的柴火燒化。火滅後,將骨末盡數收取,建塔安放,使看見這塔後,人們或悲或喜,從而懷念國王治理國家的好處。我涅槃後,也當按照轉輪王的規矩殯葬。」

佛說涅槃時,有許多人參加,但對於這經並沒有產生足夠的信心,但佛知道將來他們總是會相信的。

已經到中夜時分了,佛即將進入涅槃。這時大地一片寂然,聽不到一點聲音,只聽見佛宏亮的聲音在為弟子們講說《涅槃經》的要點,佛說:「比丘們,你們在我滅度後,應當尊重愛護恭敬波羅提木叉,應當知道它就是你們人間的導師,跟我在世時沒有兩樣。」 佛告誡大眾說:「我雖然在這個世界上,屢次向你們顯示我已經進入涅槃,實際上並沒有真正進入涅槃,因此你們應當知道,涅槃是常住法,是不變易法。」佛說完這話,就在七寶床上,右脅朝下,頭枕北方,腳指南方,面西背東,安然而臥。這時正是中夜時分,萬籟寂然,沒有聲音,如來帶著慈祥的微笑在娑羅雙樹林下舒緩地悠然地進入涅槃之境中。

佛涅槃後,有種種瑞相,不一而足。四眾弟子自然悲傷痛悼,如喪父母。佛身滅度燒化,得到許多舍利,起先分做三份,一份給諸天,一份給龍王,另外一份給八國國王。八國為了得到這最後一份舍利,紛紛起兵前來爭搶,後來這一份舍利平均分做八份,各得一份,回國建塔安置。

2.佛經的結集

佛滅度後,佛教界的第一件大事是王舍城關於佛藏的五百結集,這一結集決定了原始佛教的動向,也造成了佛教分化的必然趨勢。所謂結集,其實就是對佛陀所說的經進行編輯,這個編輯建立在各位弟子記誦的基礎上,即諸比丘集合在一起念誦出佛陀在世時講法的內容,然後進行編輯,這是為了防止佛的遺教的散失,同時也是為了使僧團的發展準備有形的工具,使僧團四眾有所歸依,有所遵守。原始佛教就在這個結集中奠定了它的規模,決定了它的修行方式,指定了它將來的發展道路,它並未因佛陀的涅槃而走向消亡,而是更加發揚光大起來。

王舍城的結集是大迦葉發起的。大迦葉是有名的大德高僧,在僧團中以「頭陀第一」而受到僧眾的尊敬。釋迦牟尼最後遊行教化,到拘尸那入滅,大迦葉並沒有隨從。後來他知道了佛陀將要入滅,於是率領五百比丘,急忙趕去。在佛陀入滅的第七天,大迦葉趕到了拘尸那,並以上座的身份,主持了佛陀遺體的毗荼大典。也就在這時,他發起了結集法藏的會議,決定在當年的安居期中,在王舍城召開結集大會。

公元前485年四月十五日,大迦葉這樣想道,「應當將佛的遺教收集起來,編輯成經書,使佛法長久傳留下去,使佛的教誨得以永久保持。」於是,大迦葉在須彌山上召集比丘僧眾,對他們說道:「佛陀的各位弟子,如果你們真心想念佛陀的話,你們應當報答佛陀的大恩,不要現在就進入涅槃。所有佛陀弟子中得到神通大力的,都要到這裡集合開會,商量佛的遺教結集的事宜。」大迦葉的想法得到了各位比丘僧眾的響應,因為在佛陀滅度後,各位比丘僧眾頓時失去依靠,不知該如何進行將來的修為,如果有現成佛陀的遺教結集,對於將來僧眾們的修行以及教化都將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和影響。因此當大迦葉提出要結集法藏,就有許許多多的比丘僧眾站出來表示同意,而且他們都願積極參加這個大會。

大迦葉從眾多比丘僧眾中挑選出五百位阿羅漢,除了阿難之外,來進行法藏的結集。並且請摩揭陀國國王阿闍世進行護法,供給飲食。具體地點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西面大迦葉居住的地方畢缽羅窟,也即七葉窟。然而,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為什麼被排除在結集的僧眾團體之外呢?據說是阿難的修為只到須陀洹果,並未證得阿羅漢,因此不准與會,因為這一次的結集只有具備阿羅漢資格的大德高僧才能參加。

此前的三月初,在十五天說戒的過程中,大迦葉入定,用天眼觀察到阿難的煩惱並未完全斷除,因此在這次結集大會中,大迦葉親手將阿難從五百阿羅漢中拽了出來,不准他參加結集大會。阿難大為慚愧,說:「照佛的規矩,已成阿羅漢果的僧眾不能在佛陀身前身後服侍,因此之故,我才留存有一些殘餘的煩惱沒有斷絕而已。這須怪不得我。」大迦葉當即回答道:「你還有別的罪過。你勸佛陀讓女人出家,使佛的正法減去了五百年壽命。」阿難說:「三世各佛都是有四部弟子的,女人出家並沒有什麼過錯。」大迦葉又說:「佛陀要進入涅槃之時,背上疼痛,躺倒在地上,需要喝些水,可是你沒有給佛陀喝水,這難道不是大罪過嗎?」阿難說:「那時正好有五百輛車子,從河中橫渡過去,攪得河水又黃又濁,因此才沒有去取水。」大迦葉又說道:「佛陀問你,如果有人修到了四神足,就可以增加一劫的壽命嗎?你應該回答說:‘佛陀應增加一劫的壽命。’可是佛陀三問,而你三不答,所以使世尊提前進入了涅槃。」阿難說:「那時是魔障蒙蔽了我的心田,所以我沒有回答。」大迦葉又說道:「你給佛陀摺疊僧伽梨衣時,用腳把僧伽梨衣踩在了地上。」阿難說:「當時大風吹來,將衣吹墮在地上,正好落在我的腳邊,並不是我不恭敬。」大迦葉又說:「佛陀的陰藏相(佛的生殖器藏在腹中而不顯現)在佛涅槃之後,給女人看見了,這行為是多麼可恥啊!」阿難說:「我當時想女人見到了佛的陰藏相,內心會感到自己身為女人之形是十分羞恥的事,因此才會促使她們認識到在此世應當修行種種佛的德根,以圖來世獲得男身。我這是出於好意,不應當被看作破戒。」作為僧眾上座的大迦葉不再聽阿難的辯解,而是當即命令阿難到僧房中悔過。並說:「當你煩惱解除,證得阿羅漢果位之後,再到這裡來。」

阿難是跟從在佛身邊的弟子,可以說是佛陀的貼身秘書,佛陀幾乎所有的傳法過程以及傳法內容只有阿難了解得最清楚,而且阿難博聞強記,佛所講法他基本上都能記住,可以背誦。因此結集佛的法藏,缺少了這樣一位多聞第一的阿難是很大的缺憾,甚至是無法得到結集成功的。據說,大迦葉為什麼又以種種理由阻攔阿難加入結集大會,這是因為大迦葉是頭陀第一,他本人既不好色,也不喜歡舒適的生活,平時修的是非常嚴格的苦行,因此他要求僧眾也是以苦行為主,以守具足之戒為最重要之事,而在晚期的佛陀遺教中,卻有著「小小戒可捨」的精神,這是與大迦葉的思想相牴觸的,阿難親聞佛陀遺教,並以較為寬容的精神要求僧眾,這招致了大迦葉的不滿,又由於阿難在僧團內屬於較為年輕的一輩,因此自然受到了以持戒為第一要務的大迦葉所排斥。

但這次結集少了阿難是不行的。阿難也知道這次結集的重要性,因此他離開這大會場之後,就專心致志地思索種種佛法,希望盡快地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但由於缺乏定力,開始並未悟道,到後半夜時,因為太疲勞,就想躺在枕頭上休息一下,當他的頭一靠在枕頭上,突然像得到了神力一般,猶如電光火石,當下即得到大徹大悟,進入金剛禪定之境,破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於是阿難隨即前往僧堂敲門。大迦葉對他說道:「你如果證得了阿羅漢果,就從大門的鎖孔中鑽進來。」阿難當即用巨大神力從鎖孔中進入僧堂,然後向大迦葉禮拜,表示懺悔。大迦葉便對阿難說道:「希望你不要有嫌恨之心。你回到你的本座去吧。」阿難向各位僧眾敬了一個禮,然後立即登上師子床。大迦葉告訴阿難:「佛所說法,一言一字,都不要遺漏。」於是,阿難遵旨將佛的遺教一五一十地念誦出來。

阿難一開口發聲,第一句就是這樣念的:「我聞如是,一時佛住所居處。」大迦葉及各位僧眾聽到這裡,都不由得掉下了眼淚。「唉,唉!衰老、死亡,真是如夢如幻,昨日還能親見佛的面顏,今天就已經稱道‘我聞’了。」言下大為傷感。

阿難因為是佛的堂弟,他的相貌和佛極為相似,只是有三個指頭比佛的要短一些。當他剛登上高座念誦時,僧眾都一時為之糊塗,以為世尊重新出現,有的則以為是別處的佛來到這裡,還有的懷疑是阿難已經成佛了,種種猜想,狐疑不定。但當阿難一開口念誦,說到「我聞」這一句時,僧眾所有疑問全都掃除乾淨。阿難是在佛那一年成道時出生的,在佛初轉法輪時,他並不知道佛所傳的法,阿難通過展轉聽聞、佛後來親口複述等通曉了初期釋迦牟尼宣講的佛法,當佛陀年事已高,需要阿難服侍之時,阿難便通過和佛陀的朝夕相處,親耳聽聞了佛所講說的經典,並將它們默記心中。現在,由阿難將它們念誦出來,就像一個完整的瓶子,裡面所有的水都點滴不漏地倒進了另一個瓶子,佛法就這樣通過阿難通達無礙的念誦,因而完整地傳承下來。

在這次結集的三藏中,阿難誦出的是經藏,大迦葉誦出的是論藏,優波離誦出的是律藏。號稱三藏十二部。這就是後來所稱的上座部。

當時,除了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優波離尊者等阿羅漢在畢缽羅窟裡結集三藏法教外,還有許多比丘長老在跋波尊者的帶領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七葉窟外面不遠的僧團裡,進行會誦結集。這就出現了窟內、窟外兩個部分的結集。這兩個部分結集的法藏都屬於小乘佛教的範圍。

大乘三藏教法,據說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帶領許多菩薩和阿難尊者等,在鐵圍山中結集的。鐵圍山據說是鹹水海邊的一座山。

三藏,佛教典籍的總稱。藏字的意義是盛放東西的竹篋,佛教經、律、論三種經典能夠把佛所講的戒、定、慧三種無漏學的教法,統統放在一個三藏的「竹篋」中,收藏起來,因此便稱為三藏。

釋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說的佛法,總稱為經、律、論三藏聖教。經,是佛所說永恆的道理;律,是僧團內部的戒律;論,是各位菩薩、論師等論學的內容。三藏所講的就是戒、定、慧三種無漏學的道理,凡是佛門弟子能發心修行戒、定、慧三種過程的,就可以不漏落於生死輪迴,經受種種煩惱痛苦,因此稱為無漏學。

3.佛的著名弟子

佛教從釋迦牟尼創教,到日後發展壯大,固然有佛教教義內在思想高超以及佛陀本人的人格魅力巨大的原因,但圍繞佛陀修行、傳教的弟子們的功勞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如果沒有那麼多有思想、有實踐、誠實可靠、富有才幹的弟子們扛起佛教大旗,並且搖旗吶喊,身體力行,那麼佛教的發展和壯大恐怕就不能成為事實了。在所有僧眾弟子中最著名的起過重要作用的有十大弟子和五大菩薩。十大弟子是常隨在佛陀身邊的,親聞佛陀的教化,親受佛陀的戒行,其地位之崇高、重要為其他弟子所不及,五大菩薩在傳承佛教的工作中起著另一種作用,他們之於釋迦牟尼,雖然親受佛陀的教誡而悟道,但與佛陀的關係不像隨侍佛陀的弟子可比,他們義為師徒,而在信行上相對稍稍獨立,他們是證得了菩薩的佛陀弟子,與佛只相差一階,指日撐舟可渡的。菩薩與阿羅漢的區別在菩薩為大乘的稱號,阿羅漢為小乘的稱號。菩薩,為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為覺有情,或導引眾生。是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利益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阿羅漢,略稱羅漢。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有三種意義:一、消滅了一切煩惱;二、應當接受天人的供養;三、永遠進入涅槃之境,不再墮入生死輪迴。

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聞第一的阿難,密行第一的羅睺羅,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議論第一的迦旃延,佈教第一的富樓那,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舍利弗智慧第一,常代佛說法,為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僧團中碰到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如提婆達多叛佛,帶走了許多僧眾,舍利弗通過說理對那些僧眾進行教育,最後使叛教的僧眾虛心懺悔,脫離提婆達多,回到僧團。舍利弗對維護僧團的統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目犍連最有名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據說目犍連在禪定中見到母親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尖那樣細小,皮骨相連,極為瘦弱。目犍連見狀,心中大為不忍,於是用缽盛飯菜給母親吃。但是,飯菜一到母親手中,立即化為炭火。目犍連因此大為悲痛。他將此情稟告佛陀,請求佛陀開導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母親在生的時候,謗佛罵僧,不相信因果正法,貪嗔邪惡,愚弄眾生,所以理應受到這樣的報應。這樣的重罪,不是一人力量所能拯救的,只有依仗十方僧眾的力量,才能使你母親脫離苦海。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眾自恣日,你可以鋪陳百味珍饈美饌以及時鮮果品放在盆中,供養僧眾,你母親便可得到超度。」目犍連聽後,大為高興,於是依教奉行。從此以後,七月十五日便成為了佛教中有名的盂蘭盆節。盂蘭,漢語中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有如人之倒懸。只有用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目犍連一生弘揚佛法,降伏外道,遭到外道的嫉恨,因而在一次經過伊私闍梨山下時,被一裸形外道從山上推下亂石活活砸死。目犍連是佛教史上第一位為傳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對釋迦種姓出家的人要求特別嚴格。在一次說法中,佛不滿阿那律瞌睡,因而批評他說:「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當即跪地表示懺悔,發誓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死去,不再睡眠。不久,阿那律便因不睡眠而得了眼病,佛陀雖然勸慰他不要苦行做得太過了,但阿那律仍舊堅持不再睡覺,最終由於過度勞累而雙目失明。佛對他十分憐憫,便教他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獲證天眼通,不論遠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有天眼通神力的阿那律都能一目瞭然。

多聞第一的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為佛陀與教眾關係的和諧起了非常好的作用。他非常聰明,對佛陀的教誨牢記在心,這為將來佛涅槃後佛經的結集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佛陀非常喜歡阿難,涅槃前對大家說:「阿難非常辛苦地侍奉我二十七年,他為人溫和寬厚,聞法不忘,將來一定在世間發出大的光熱。」佛入滅後三天,阿難即趕赴王舍城參加聖典結集,路上走了兩個多月,四月十四日抵達王舍城,第二天即開始結集佛經,這時大迦葉被推為首座,把阿難排斥在外。阿難受此巨大刺激,當下發憤修行,在中夜證得阿羅漢果,因此才參加結集。阿難在會上誦出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佛教之有聖典流傳於世,實賴阿難之功。

羅睺羅尊者是佛陀的親生兒子。佛陀成道後,應父王之邀,從摩揭陀國回到故鄉迦毗羅衛省親。這時,羅睺羅才幾歲。佛陀想到將來王位的繼承一定會是羅睺羅,幼童做萬民之主,非國家之福,因此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為僧團中最初的沙彌。羅睺羅因為年紀小,常受到年齡大的比丘或者流氓的侮辱,舍利弗便對他進行教育,要他學會忍辱負重。「世間沒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戰勝不了忍辱。」舍利弗這樣說道。後來佛又對羅睺羅說:「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忍是大海中的舟船,能度一切苦難;忍是病者良藥,能救垂危病人。我能成佛,獨步三界,主要是心地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從此以後,羅睺羅就默默地思維道理,默默地修持忍辱之功,最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因此稱讚他是弟子中密行第一。

摩訶迦葉尊者雖然非常富有,而且學問高妙,但他淡泊名利,厭薄情慾。雖然父母給他娶了一位絕色美人,但終不受誘惑。兩人分床而睡,後來父母去世,便先後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摩訶迦葉不喜歡過僧團的生活,經常獨自一人露天靜坐,塚間觀尸,樹下補衣。他認為尸臭和白骨對修習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具有極大益處。摩訶迦葉修的是頭陀苦行。他說:「我要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讓將來的人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實踐。」有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為僧眾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髮垢面,蹣跚而走。佛便勸他:「迦葉,你年紀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服裝,也不要過分疲勞。」迦葉當即拒絕說:「我把頭陀苦行看作是快樂的事情,不為穿衣吃飯憂愁,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中因此而感到清淨解脫的喜悅。」佛陀聽了迦葉的話,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於天魔外道,而是毀於僧團內部的腐化和墮落。如果要久住正法,僧團鞏固,一定要像迦葉那樣過嚴肅的生活。迦葉,我不勉強你,你就走自己的路吧。」大迦葉最大的功勞是主持結集三藏聖典。他在佛滅後,主動挑起統理僧眾的重擔,結集聖典,避免教團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貢獻。

迦旃延尊者主張種姓平等,主張人們不分職業、地位、年齡、出身等一律平等,是真能脫離我執、躬行佛陀所宣揚的佛性平等的極有力的阿羅漢。他思維敏捷,回答問題針鋒相對,觀點鮮明。他說法時辯才無礙,長於議論,先闡述原則,然後再舉出大量實例加以證明。如迦旃延說無常,便先說無常的法則。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世間一切有為法,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離不開無常的法則。再舉自然界和社會上各種實例。自然界中,春天來了,百花開放;秋風一起,黃葉飄零。發出無量光明的太陽,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裡。美貌紅顏漸漸雞皮鶴髮,老態龍鐘。社會上恩愛眷屬,老死時誰也不能相互代替。孝子賢孫,縱然哭得死去活來,也不能感動無常而使之不再到來。名位權勢,縱然煊赫一時,轉瞬即逝,豈能長久?富比王侯,雖是熱鬧非凡,災禍驟至,一切成空。再述說不懂得無常的道理,就會被五色繽紛的假象所迷惑,表面看去,自然界的青山綠水,人生的幸福快樂,社會的燈紅酒綠,好像生機盎然,實質上是時時被無常所吞食。最後闡明佛弟子的任務是要敢於向無常挑戰,勤修正道,粉碎無常的世間,證得不生不滅的永恆生命。迦旃延的說法層次分明,說理透徹,生動具體,使得聽眾獲益不淺。

富樓那是佈教第一。為弘揚佛法,富樓那如行雲流水一樣,到處漂游,到處為家。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各地。富樓那佈教的最大特點是,不作空洞的說教,而是從改善人的生活這些具體的事情做起。比如給人看病,教人識字,傳授知識等,在這些具體事情中因勢利導,灌輸因果報應以及修行持戒的道理,因此深得人心。另一個特點是,越是艱苦的地方,難以教化的地方,就越要去。他具有不怕犧牲的真實的忍辱精神。他說:「假如有人打傷了我或刺傷了我,只要還沒有把我打死,就還不是最可怕的。假如有人真的打死了我,那麼我就應該更加感謝他們,因為是他們殺害了我的色身,幫助我進入涅槃,幫助我用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報答佛恩。」佛陀稱讚他說:「富樓那,你真是我的好弟子,佈教、修道、忍辱都很好,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即使再艱險的地方也能夠去了。」

佛陀為太子時,優波離是釋迦王族的理髮師,出身於首陀羅,為下等種姓。釋迦牟尼成道後回到迦毗羅衛,優波離便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親自為他剃度,說優波離有很好的善根,將來一定能宣揚正法,使佛法光大。他出家後,很快證得阿羅漢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視行住坐臥的四種威儀,對佛製定的戒條,都能一一加以遵守,從不毀犯,被大眾推為持戒第一。優波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

須菩提尊者是佛弟子中最能理解空的道理的一人,被稱為解空第一。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因緣即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無因果的空,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空,而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菩薩於一切法不起執著,應住於空,住於無分別,才能完成六波羅蜜的修學,才能住於不退轉的地位。空性無處不有,佛的法身也無處不在,須菩提悟得了此中的道理,因此受到了佛的稱讚。

以上是十大弟子的概況,基本上屬於小乘佛教。下面講到五大菩薩,則是屬於大乘佛教的。

五大菩薩是大慈彌勒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的總稱。這五大菩薩在中國民眾中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超過了前面所講到的十大弟子。而其中觀世音的影響所及幾乎家喻戶曉,沒有人不知道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其聲威甚至寖寖超於教主釋迦牟尼之上,幾乎有人的地方,有井水的地方,就知道有一個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又因為他的大慈大悲,一到中國,就從男身轉變成為了女神,不能不說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當然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無法與釋迦牟尼佛相提並論的,這只是反映了觀世音在民間的影響巨大這一事實。

彌勒菩薩學佛的歷史其實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他出身於有崇高地位身份的大婆羅門家庭,一生下來,就被相士們傳為將來要當轉輪聖王,因此招致了國王的忌恨。其父預感大禍臨頭,便將他藏在母舅家中。後來讓他見佛聞法,便因此從佛出家了。彌勒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為伍,總是和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釋迦牟尼在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相看,他選擇彌勒作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招致了其他比丘的異議。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彌勒從一開始就不吃肉,對一切眾生均不起殺心,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寧願打破骨髓頭腦,也絕不吃眾生的肉。他製定了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吃肉。在素食問題上,彌勒菩薩比釋迦牟尼尚勝一籌,所以為大慈。大慈者及於所有眾生。彌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實有,徹底地把所有虛空世界佛土也一筆勾銷。一切染淨因緣均沒有了,顯現諸法的我心,又將安立在何處呢?這種不定一法的精神,只有佛與佛之間才能證知。彌勒是創立瑜伽學派的第一人。傳承彌勒學說的有無著、世親兄弟。

文殊菩薩,又譯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裡,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除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從華嚴開始,到佛進入涅槃,凡是大乘法會,都有文殊參加。為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教義,文殊菩薩做出了巨大貢獻。文殊是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至高無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習六波羅蜜,而永不滿足。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南部宣傳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含義相同,是離空有二邊的意思。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裡面,為後來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普賢與文殊為大乘釋迦牟尼的兩位脅侍(輔助佛教化傳道的菩薩),普賢侍右,主持定德門;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實踐)和解(理解)並進,定(禪定)慧(智慧)雙修。普賢主要在對佛以及眾生的禮敬、修行、護持等儀式上面盡心盡力,為行為舉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脫法門。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特別的德行,所以被稱為大悲觀世音。觀世音在中國又稱作觀音,是因為避李世民的諱,將名字中間的「世」隱去,而變成觀音的。觀世音以大悲心觀照世間眾生,而現身說法,大悲救苦,成就了與佛平等的功德。怎樣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主要是平等視一切眾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時時刻刻以拔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怎樣產生平等的心?從根本上說,一切有心識的動物,都是業障深重的苦惱而成,無始以來就與自己都有過親密的關係,若能常常作這樣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會自然產生。觀世音菩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悲智雙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礎上的大悲才能感應三界所有眾生。觀世音菩薩做到了悲智雙修,處處利濟他人,拔除眾生痛苦,因此獲得了眾生的尊重和愛戴。觀世音又擅長陀羅尼法門,為密教中具有極重要地位的菩薩。

地藏王菩薩為大願菩薩,他發下極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點是:哪裡最艱苦,就到哪裡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是地獄,因此地藏菩薩工作的對像便是在地獄裡度化犯極重罪的眾生,即使有人惡貫滿盈,但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名號,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脫。地藏菩薩不像其他弟子現在家相,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等,他現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蓋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地藏菩薩繼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現在人間,使大家見聞熏習,達到身心清淨,為人們指出了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地藏菩薩的大願,是令一切眾生都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而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然而那種一心普度眾生、先人後己的精神所顯示出的偉大力量是為世間所罕見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佛陀為何要示現「納妻相」

四、納妻相:經云: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

佛陀一天的時間

世界所有宗教導師中,佛陀可以被認為是精力最充沛,行...

灌浴如來淨自心

為了紀念本師的誕生,在四月初八這一天,佛教寺院會舉...

【佛學漫畫】釋迦牟尼佛傳

星雲大師著,林鉅晴繪。...

釋迦佛與三千佛緣

釋迦牟尼佛一日於眾會中開示大眾:我於往昔無數劫時,...

仙嘆富者的佈施

佛陀的過去世曾是一位大財主,名叫仙嘆,非常富有。因...

釋尊捨壽留壽的甚深含義

釋尊八十歲時在拘尸那迦入滅,這是歷史的事實。然而關...

一句彌陀就能成佛,為何還要講法四十九年

問: 法師,既然一句阿彌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為何講法...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佛學漫畫】鑒真大師

鑒真大師...

【推薦】誠信,讓他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在一次上學的路上,一位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少年,騎車不...

喜愛調戲異性終受苦報

我老叔家的女婿,是個很熱情的人,他雖然不是我的親姐...

適當的放手

新來的小沙彌,按法師的吩咐,去另一座寺院送經書。幾...

金剛經的40句名言

1.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

塵情淡然心,矢志西方人

清代萬緣法師。俗姓喬,湖州長興人。平日為人愚昧遲鈍...

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

如何克制內心的浮躁

問: 如何克制內心的浮躁? 明證法師答: 修定,內心...

地藏菩薩的化身百千萬億

第二品是地藏菩薩在各個世界所有化身,前頭是說所教者...

【推薦】念佛人被人認為孤僻被嘲笑,該怎麼辦

問: 我是台灣台北三十三歲的念佛行人。請問,出離心...

六念法

一、念佛, 念佛具足十號,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

菩薩十八重戒之毀滅正法

《集頌》: 譭謗、背捨、滅正法,聲聞、緣覺、菩薩乘...

素食是一種生活方式

您知道嗎?要使奶牛產奶的話,她必須要產下小牛才行。...

「忍」為成佛第一行

法錦自言性多瞋習,老人因以方便調伏,而示之以忍辱法...

欣求極樂勤念佛 厭離娑婆修忍辱

有時候,我可能只是比別人多忍了十分鐘,結果就不一樣...

不買點供品,佛菩薩就不加持你了嗎

諸佛菩薩加持力,那得你自己發心,還有你得求他。有人...

【佛教詞典】廣長輪相

(術語)大日如來將說真言,出週遍法界之廣長舌,證其...

【佛教詞典】住法羅漢

(術語)六種羅漢之一。中根之羅漢止住於所證之法不退...

【視頻】五逆重罪可以往生嗎

五逆重罪可以往生嗎

【視頻】奕睆居士《寶賢大夜叉主陀羅尼》MP3

奕睆居士《寶賢大夜叉主陀羅尼》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