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2013/04/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由於因緣果報的關係,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善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像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像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像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像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種姓的象徵,如釋迦牟尼佛。在《摩訶止觀》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薩的無漏六神通。像有大力,表法身能負荷;無有煩惱雜染,因而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禪定力量,或者用來讚揚威儀莊嚴的高僧大德為「法門龍象」。

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都用獅子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如《大智度論》記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略出經》中說:「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師(獅)子。」佛陀以無畏音聲說法,如同獅子的吼叫,所以也稱佛陀說法為「獅子吼」。此外,諸佛菩薩攝化眾生的法門也稱「師子法門」,即以獅子王來彰顯諸佛菩薩的功德。《涅槃經》中,以獅子吼列舉21事,一一配以菩薩的法門。《寶雨經》則列出菩薩的10種善法,一一比喻獅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徵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就有一項是「行步安平,猶如牛王」佛陀的德號中也有以」人中牛於」來稱讚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在《法華經》中則以牛車來比喻菩薩乘,以大白牛車來比喻佛乘——大乘妙法。禪宗則以牛來比喻眾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圖,即以牧牛為主題來代表修行的十種境界,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馬陰藏相,又稱作陰馬藏相、馬王隱藏相,這個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經超越男女之間的慾望,而現馬陰藏相: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經典中還以馬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雜阿含經》就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道的層次。

驢,經典中以驢乳、牛乳來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與驢乳,其顏色雖然相同,但是牛乳攢聚則成酥,驢乳攢聚則成糞:在禪宗中,驢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驢前馬後」指斥學人只一味追從他人言行,而沒有自己獨特的機用者之外,還用「驢鞍橋」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義的情形。

駱駝,經典中,駱駝被用來比喻心性難以調伏,或者代表散亂的心思,指心念隨著六根追逐外境,無法安住一處,《摩訶止觀》中云:「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無鉤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羊在佛教的經典中通常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間法與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貪、嗔、癡」三毒,貪着色、聲、香、味、觸五欲。在《法華經》中,以羊車比喻聲聞乘,在《大智度論》中,則以「牛羊眼」來比喻凡庸之眼。禪宗則以「觸鼻羊」來比喻不識法的昏昧學人。因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觸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豬在佛法中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癡體性,狗在佛法中代表的是貪、嗔二毒。貓在禪宗公案中比喻對佛法茫然無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捏奴、貓類。意指無知的動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鼠在佛經裡常以黑、白二鼠來比喻時間,說明生命無常。

猴子由於心性輕浮躁動,難捉難調,常捨一取一,故經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來比喻人的心識,謂眾生的心識如猿猴般無法安止。

鹿據《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於過去世曾為鹿王,為救群鹿而喪失生命,並於臨終時發誓願,當來得成無上正等覺,將諸鹿都能度脫生命羅網。佛陀於鹿苑初轉四諦法輪,即以鹿為輪法輪之三昧之形。

兔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經為兔王,為使佛法能久住於世,兔王自願投身火中,供養仙人,仙人因而悲傷地發願再不食肉。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徽細的物質現象,如:「塵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佛經還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游水與陸地。此外,佛經中以「龜藏六」來比喻學人應當守護六根,如同龜守護頭尾和四足一樣。龜藏六:1、藏頭,比喻眾生收攝眼根,不令觀色,則不為一切色塵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耳根,不令聞聲,則不為一切聲塵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眾生收攝鼻根,不令聞香,則不為一切香塵所危害。4、藏後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舌根,不令嘗味,則不為一切味塵所危害。5、藏後右足,比喻眾生收攝身根,不令覺觸,則不為一切觸塵所危害。6、藏尾,比喻眾生收攝意根,不令知法,則不為一切法塵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於一篋,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則眾病人。

虱子在佛經中,由於虱子的卵稱為虱蟣,轉用為長度單位,為隙塵的七倍,《俱舍論》記載:「積七牛毛塵為隙游塵量,隙塵七為蟣,七蟣為一虱。」

蠍子由於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視為兇猛的象徵,常用於降伏守護、破除障礙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兩種動物來比喻恐怖的地獄,如十六小地獄中,就有「豺狼地獄」。其中有豺狼競相咬罪人,使其肉墮骨飭,膿血流水,苦痛萬分。經中也以「貪狼」形容貪慾之深猶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蟲,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常被象徵本尊能啖盡眾生一切五毒煩惱。在《白寶口抄》中記載,孔雀尾表示息災,三莖之孔雀尾表徵拂去貪、嗔、癡三毒使其證三部如來;五莖之孔雀尾,表拂去眾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識煩惱,令其得證如來五智圓覺之果。

鵝,經典中常以鵝王來比喻佛陀行走時,安詳徐步的樣貌。如《央崛摩羅經》記載:「爾時,世尊猶如鵝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則舉出天上的鵝王有五種功德:1、染合有時;2、呼鳴無畏;3、量宜求食;4、心無放逸;5、不受諸鳥諂佞言辭。雞在佛教的經典中,屬於十二獸之一。所謂十二獸,據《大方等大集經·淨目品》記載,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職時辰,常於閻浮提內遊行教化的十二獸。這十二獸乃是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一日一夜常有一獸遍歷人間天上,教化眾生,其餘則安住修慈,如是週而復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雞來比喻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在《造像度量經》中,則以「雞子面」來形容菩薩的臉型。雞子即雞蛋。

鴿子也是佛教經典中經常見到的動物,如在顯示眾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轉不已的輪迴圖像「五趣生死輪」,即以鴿子代表貪心的煩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道證法師:用坐電梯來比喻淨土法門

下面我們打個比方來說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坐電梯』...

如果你是我(圖)

株洲市石峰公園內的動物園,獼猴用力地咬著柵欄,雙手...

動物對地球和人類的獨特貢獻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動物,裝點出一個繽紛美麗的世界...

大安法師:畜生也能具備信願嗎

問: 修淨土法門的行人,必須具備有信願,念佛才能往...

畜生道之苦

第三個是畜生的苦。繫縛打殺,互相吞噉之苦。畜生有兩...

眾生皆有佛性

這年,我在關中,有一天,迎祥寺一僧人來找我,說寺裡...

李炳南居士:畜生也能念佛往生嗎

問:畜生也能念佛往生嗎? 答:有鸚鵡往生之例,因為...

見一切眾生,都給它說三皈

有智慧沒有大悲心,那個智慧不叫稱性的智慧,是二乘人...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觀無量壽佛經》第八觀:像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

要得無生法忍後,才能夠無分別

第四個是無分別故。這個無分別怎麼講呢?我們上一次說...

學佛修行人應有的心態

蕅益大師開示曰: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

造塔、禮塔、繞塔的功德

佛塔雖然是一種建築物,但是人們卻可藉此積累功德。在...

放生得大福報的5個案例

船底撞礁破裂,放生螺螄補洞報恩 杭州的商人阮起鵬,又...

排除「如果」的觀念

不少人面臨困境的時候,會對未來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到...

精進念《地藏經》,現世轉化惡業

我有個弟子,銀行虧空九千多萬,沒辦法償還,判刑二十...

天乘四種禪定之三禪

我們看三禪。 三禪,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復厭二禪之...

蓮池大師除夕日開示

【原文】 除日① 古人以除日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

眾生肉、子女肉、父母肉,有何區別

張居士學歷很高事業有成,信佛多年,在全國的佛教界很...

勸人念佛,是第一了不起的功德

一心念阿彌陀佛,修學念佛三昧,是改正惡習,修學善法...

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人生在世,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慾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

誠哉在我,不關業障事

參禪人,第一要守清規,方能參禪。 清規者,公正清嚴為...

把觀音菩薩看作彌陀的化身,是否有佛經根據

問: 法師講過,把觀世音菩薩看作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

處理雜務也是修行

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就對他說...

末法眾生的障深慧淺

障就是障礙我們修行的東西。這個障有外面的障礙,有裡...

【佛教詞典】寶月童子問法經

(經名)具名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一卷,趙宋施護譯。...

【佛教詞典】成就義

【成就義】 p0665   大毗婆沙論九十三卷五頁云:問:...

【視頻】夢參老和尚《佛法讓你解脫,不是讓你束縛》

夢參老和尚《佛法讓你解脫,不是讓你束縛》

【視頻】淨界法師《冬瓜和尚的故事》

淨界法師《冬瓜和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