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歸心淨土的楊傑居士

2021/03/30  大字體  護眼色

歸心淨土的楊傑居士

楊傑,字次公,安徽無為人,自號「無為子」。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官職「太常」(掌管禮樂郊廟社稷之事)。最初時喜好禪宗,追隨天衣義懷禪師學法,參究龐蘊居士的機鋒話語。有一天奉命祭祀於泰山,看到日出如圓盤般湧出時,忽然大悟。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因為母喪而去職歸鄉,平日閑居的時候則閱讀藏經,因此而歸心淨土。曾繪畫丈六的阿彌陀佛像,隨身攜帶以觀想憶念。楊傑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歸向極樂淨土。他在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的序文裡面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是污穢的國土,極樂,是清淨的世界。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極樂淨土的壽命則無量無邊。娑婆世界具足了種種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則只有安樂無有眾苦。在娑婆世界是隨著業緣輪轉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極樂國土,則永證無生法忍。若是願意度化眾生,則能夠任意自在,不為種種的業緣所束縛。其清淨污穢、壽命數量、苦樂生死,有如是的差別不同,而眾生卻愚昧不知,難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嗎?

阿彌陀佛,是在極樂淨土攝受眾生的教主。釋迦如來,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淨土的導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是幫助阿彌陀佛宣揚教化的聖人。是以釋迦如來一代的教典,處處仔細地叮嚀,苦勸眾生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著廣度眾生的大願船,航行於生死輪迴之海,不執著此岸,不滯留於彼岸,不停止於海的中央,只以濟度眾生為佛事。因此《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又《無量壽經》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洹精舍的無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作往生淨土的憶想。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於法界的念佛眾生,慈悲攝受而不捨棄。聖人與凡夫是一體不二,因此眾生的機緣與佛陀的慈悲能夠相應。諸佛心內的眾生,塵塵都是極樂;眾生心中的淨土,念念皆是彌陀。

我以這些種種的因緣來觀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為能夠斷除疑惑的緣故。有禪定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顛倒散亂的緣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為遠離種種染污的緣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執著我所有的緣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嗔恨憤怒的緣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退轉的緣故。不執著造善也不造惡的人容易往生,因為心念純一的緣故。諸惡已作而業報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為心中實在是慚愧恐懼的緣故。而那些雖然有行眾善的人,若是沒有誠懇的信心,沒有迴向發願心的人,則不能夠往生淨土!

唉!阿彌陀佛實在是很容易持念,極樂淨土的確是很容易往生,而眾生不能夠持念,不能夠往生,佛陀又能夠奈眾生何?造惡業就會入於痛苦的惡道,念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極樂的世界,這二者都是佛陀所說的,但是世間的人會擔憂墮入地獄,而卻懷疑自己能夠往生淨土,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嗎?」

有一位參軍叫王仲回,與楊傑是同一故鄉的人,曾經追隨楊傑受持念佛法門。他問到:「念佛如何能夠不間斷?」楊傑回答說:「一信之後,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間斷。」王仲回聽了之後踴躍歡喜。第二年,楊傑駐守在丹陽一帶,有一天晚上,夢見王仲回跟他說:「過去承蒙您以淨土法門來導引我,我今天已經往生了,特別前來致謝。」然後一再地禮拜而出。

楊傑後來收到王仲回兒子寄來的訃文,說王仲回事先預知往生的日期,到處去告別親友,然後安然往生。

北宋哲宗元祐年間,楊傑往生。臨終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印光大師和蓮池大師對楊傑居士都十分讚歎:

「宋楊傑,字次公,號無為子,參天衣懷禪師大悟。後丁母憂,閱大藏,深知淨土法門之殊勝,而自力行化他焉。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楊公大悟後,歸心淨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於真性中,猶如空華,以未證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為事也。將錯就錯者,若徹證真性,則用不著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錯。未證而必須要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蓮池大師往生集,於楊公傳後,讚曰,吾願天下聰明才士,咸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不被聰明所誤者。」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絕食求往生這樣可以嗎

問: 有一位女居士,因為婚姻失敗,十分痛苦,不想活...

淨業行人萬萬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修淨業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

阿彌陀佛四十八種德相

茲據淨土三經及祖師之釋,略明阿彌陀佛四十八種德相。...

修淨土最忌諱夾雜

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

做善事不忘念佛

有些人抱著一些疑惑,有的要求子,求健康的,也做了許...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達到了至誠心

問: 至誠心是何標準?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達到了至誠...

為止口業,止語三年

原文: 德美,姓王,清河臨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

【推薦】念佛者得人天鬼神恭敬

一個念佛人為什麼他的種性高貴?《無量壽經》說,念佛...

【推薦】李木源居士的故事--癌細胞變功德林

在這裡我們要介紹一件真人真事。這是一位新加坡華僑李...

【推薦】十劫的善根才換來今生往生的資糧

唐代有一位懷玉禪師,他就是念《阿彌陀經》念了30萬遍...

一罐糖

有一個農夫,生了八個兒子,只生了一位掌上明珠,他對...

奶奶虔誠祈求觀音菩薩找回被拐孫子

《觀音菩薩普門品》大家都看過了,普門品裡稱觀音菩薩...

我們要悟的是什麼

問: 經典裡經常講的開悟、頓悟的悟是動詞,悟的對像...

達照法師:修行是唯一有意義的事情

有人問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告訴他:修行是生命中...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迴,...

不慳財物長

恆思得慧根,恭敬得義理,無貪作事成,不慳財物長。(...

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原文: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

世間的事務,永遠了不了

修行要務,立願為先,建立大願為當務之急。菩薩又向眾弟...

高僧轉世為高官給我們的啟示

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王十朋是由嚴首座轉世...

波斯匿王的皈依

佛陀被給孤獨長者迎接到祇園精舍,這裡的環境和風景優...

有修行問題應該怎麼辦

怎樣增強信願行?念佛的方法?如何做功課? 關於念佛、...

人生的真正價值

這裡在座大多是青年學子。二十年或三十年前,我們來到...

【佛教詞典】唯本有種

【唯本有種】 p1008 成唯識論二卷九頁云:此中有義,一...

【佛教詞典】三品沙彌

(名數)一、下品沙彌,自七歲至十三者,名為驅烏沙彌...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十忍品》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十忍品》

【視頻】慧律法師《如何改變命運》

慧律法師《如何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