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4頁)   更多詞典列表

七滅諍

梵語 saptādhikarana-?amathā...

七聖

乃指見道、修道、無學道之七種聖者。又作七聖人、七聖...

七聖財

又作七財、七德財、七法財。謂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即...

七葉窟

梵名 Sapta-parna-guhā。音譯作薩...

七葉樹

梵語 sapta-parna。音譯作薩多般羅那。乃...

七僧

日本佛教界舉行大法會時,有司重要職務之七位僧侶,稱...

七僧齋

西國之法,以錢財或莊田佈施寺院,限七僧常供齋食,稱...

七境界

全稱七種第一義境界。乃諸佛所證所得之境界,計有心境...

七漏

謂七種有漏煩惱。即見漏、修漏、根漏、惡漏、親近漏、...

七福神

乃日本七尊能賜予財寶之福神。盛行於室町時代末期之民...

七種二諦

真俗二諦有七種之別。即:(一)三藏教之二諦,以陰入...

七種大

據菩薩地持經卷八載,菩薩有七種大,即:(一)法大,...

七種不淨

乃對自他「身份」貪著所說之七種不淨。即:(一)種子...

七種生死

眾生於六道迷界中之輪回流轉可大別為分段、變易等二種...

七種立題

天台宗以一切經題不出人、法、譬三者,此中,又由單、...

七種自性

七種染淨諸法之自性。又作七種性自性。即:(一)集性...

七種衣

乃七種故衣。佛制比丘不得使非親族之比丘尼浣洗故衣,...

七種受胎

據善見毗婆沙律卷六載,有七種受胎,即:(一)相觸受...

七種定名

謂禪定之七種異名。即:(一)三摩呬多(梵 samā...

七種食

謂眼、耳、鼻、舌、身、意、涅槃等七種之食。即眼以眠...

七種舍

即:(一)心性平等,情無存著。(二)於眾生舍離一切...

七種淨

(一)七淨華之異稱。(參閱「七淨華」105) (二...

七種無常

出自楞伽經卷四,謂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乃非佛法。即...

七種善

普光據俱舍論所立之生得、聞、思、修、學、無學、勝義...

七種圓滿

謂法身佛之德所具備之七種圓滿。又稱七種圓德。即屬自...

七種語

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舉出佛陀為眾生說法時之七種類型,...

七種禮佛

據法苑珠林卷二十儀式部第七載,中印度勒那摩提三藏傳...

七種懺悔心

指懺悔時應發露之七種心,即:(一)生大慚愧心,慚愧...

七種辯

謂菩薩七種殊勝之辯慧。又作七辯。(一)據大品般若經...

七聚

將犯戒之相分為七類,即統括五篇與篇外諸戒條為七類。...

七篇

巴利語 satta āpattikkhandhā。...

七羯磨

羯磨,梵語 karman,巴利語 kamma。謂治...

七賢

(一)小乘俱舍宗所立。為「七聖」之對稱。謂聲聞入見...

七趣

謂七種所往。即:地獄趣(梵 narakagati)...

七諦

指七種真實之理。即:(一)愛味諦,又作味諦、愛實,...

七隨眠

即將貪、瞋、癡、慢、疑、見等六隨眠中之貪隨眠分為欲...

七龍王

即蓮華龍王、翳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

七斷滅論

外道之七種斷滅論說。又稱七斷見論、七事斷滅宗。外道...

七曜

即日、月、火、水、木、金、土等七星。宿曜經卷上載,...

七禮

指禮拜七種佛菩薩。全稱七敬禮。善導之法事讚卷下(大...

七穢行

據出曜經卷十載,如來教法將滅時,有七種穢行,即:(...

七轉九例

七轉又作七聲、七例或蘇漫多聲(subanta), ...

七轉第八互為因果

唯識家顯七轉識(眼識乃至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

七轉識

指八識中之前七識。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八識說,將依...

七識十名

第七識末那識有十種不同之名稱,即:七識、轉識、妄相...

七識住

梵語 saptavijāna-sthitayah。...

七難

即七種災難。(一)仁王般若經卷下受持品所載之七難,...

七顛倒

謂七種顛倒事理之妄見。即:(一)想倒,即非理之想。...

七寶

梵語 sapta ratnāni。即七種珍寶。(一...

七寶粥

又稱佛粥。陰曆十二月八日,諸佛寺以乳蕈、胡桃等物煮...

七寶華

謂由七寶所成之蓮華。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

七寶塔

亦即多寶塔。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時,忽於地下湧現七...

七寶獄

指具有七寶莊嚴之牢獄。若有人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

七寶樹林

指極樂淨土之林,由七寶樹所成,又稱七寶行樹。[法華...

七覺支

梵語 saptabodhyavgāni。又稱七等覺...

七觀音

為教化利益眾生,觀世音菩薩變現七種之身。即:千手觀...

乃至

佛經中表示極限或省略中間語句之詞,其梵語有二:(一...

乃至一念

指時間、心念、觀念、稱名等之極小數。即舉極少之念而...

乃至十念

表示往生彌陀淨土之稱名念佛無次數之限制,即舉十念,...

乃往

於時間劃分上,從現在而言,指已經過去之時間。無量壽...

乃窮

又稱乃瓊。指拉薩哲蚌寺前之護法神殿(乃窮寺)內專司...

九十八隨眠

又作九十八使。隨眠,煩惱之異稱。煩惱常隨逐於人,故...

九十六種外道

九十六種佛世前後出現於印度而異於佛教之流派。又作九...

九上緣惑

九種緣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見苦所斷之邪見、見取見、...

九山八海

古印度之世界觀所示山、海之總數。據起世經卷一、長阿...

九孔

乃身體中之九處孔穴。又作九竅、九瘡、九入、九漏、九...

九心輪

心對某一對像之作用有九種,連續不斷,循環如輪,稱為...

九方便

乃密教修胎藏界法時所誦之九種偈頌。大日經卷七載,滅...

九方便十波羅蜜菩薩

乃於九種方便,一一配以十種波羅蜜菩薩。九方便者,胎...

九世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具三世,合為九世。即過去之過...

九句因

因明用語。指所立法與能立法之關係上可能有之九種因。...

九句對問

大日經中,金剛薩埵發起之九句詢問。即:(一)菩提心...

九地

又稱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九地九品思惑

乃指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計為八十一品惑。三界總...

九字

乃日本咒術。又稱九字大事、縱橫法。日本密教僧與修驗...

九字曼荼羅

置彌陀、菩薩之通種子 (hrīh,紇哩)於開敷蓮花...

九年面壁

即面壁坐禪九年。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之故事。菩提達摩...

九有情居

指有情(眾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處所,共有九處。...

九次第定

梵語 navānupūrva-samāpattay...

九色鹿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本經之經文極...

九住心

指行者修禪定時,令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者,共有九種心...

九佛事

一山住持或尊宿遷化時,其葬儀次第有九,稱為九佛事,...

九劫

指釋尊超九劫而先成佛。據大寶積經卷一一一載,釋尊與...

九乳梵鐘

寺院之大鐘,於行佛事時敲撞。梵,表清淨之義。因鐘之...

九味齋

或作鳩美菜、供備菜。系集九種美味之供物,禪宗於法會...

九帖

乃唐代善導大師著述之總稱。即:觀經玄義分一卷、觀經...

九果

謂九種由因所得之果。即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士用...

九河發心

謂若有眾生能於尼連禪河沙數乃至八恆河沙數之諸佛所發...

九股杵

指密教九股之金剛杵。又作九鈷杵。略稱九鈷、九股。金...

九品

即九種等級。又作三三之品。乃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九品大衣

大衣即僧伽梨,有上、中、下三位,各由其割截之條數,...

九品印

即自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之九種印相。又作阿彌陀九品往...

九品安養之化生

安養者,極樂之異名。往生極樂淨土之人,有胎生、化生...

九品往生

又作三輩生想、一九之生。修習淨土法門,上、中、下三...

九品往生社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成立於會稽之念佛社。據八...

九品往生經

全一卷。唐朝不空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九品往生阿...

九品念佛

謂念佛分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九品淨土

又稱九品淨剎、九品安養。據觀無量壽經之說,願往生之...

九品惑

即貪、瞋、慢、無明等四種修惑,就其粗細而分為上、中...

九品潤生

指欲界斷九品修惑有潤七生之作用。潤生,即煩惱滋潤業...

九品蓮台

謂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蓮台。略稱九蓮。行者臨命終...

九品彌陀

指九種阿彌陀佛之尊形。由於機類不同,往生極樂淨土者...

九品覺王

「覺王」即佛陀。「九品」為淨土世界之九種品位。阿彌...

九拜

(一)禪宗三拜(三次)之禮法。敕修百丈清規卷一達磨...

二形

梵語 ubhayavyajanaka。譯作二相者、...

九界情執

謂九界之眾生,悉有執迷之心。十界中,唯佛界能離情執...

九相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緣於不覺之故,凡夫遂產生三細六粗...

九面觀音

乃菩薩像名。藏於日本法隆寺。系自中國迎請至日本之檀...

九食

食有長養資益之義,九食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九峰頭尾

禪宗公案名。僧問九峰(大四八·二六八上):「如何是...

九師相承

南北朝時代有定九師相承禪法次第之說。據止觀輔行搜要...

九病

乃指寒、熱、饑、渴、大便、小便、欲、饕餮、老等九種...

九祖相承

天台宗三種相承之一。九祖者,龍樹、慧文、慧思、智顗...

九參上堂

禪家一月九次上堂,即每三日上堂一參,是為九參。參者...

九域

(一)即九地。總稱欲界一地、色界四地及無色界四地。...

九帶禪

浮山法遠為接引修行僧所用之九種方法。其學人編輯其所...

九梵

指第四禪之九天。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

九條衣

又作九條袈裟。單稱九條。三種袈裟之一。僧伽梨之一種...

九條錫杖

指振錫杖時所唱之偈。為四個法要之一。此偈有九條,故...

九眾

指形成佛教教團之出家弟子與在家信徒。即:比丘、比丘...

九眾戒

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

九部經

梵語 navāvga-?āsana,巴利語 nav...

九喻

如來藏經舉九種譬喻,解說如來藏之義,以明示如來法身...

九尊

即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住中台八葉院之中尊大日如來,及八...

九惱

又作佛九惱、九厄、九橫、九難、九罪報。指佛因過去世...

九無為

(一)即九種無為之意。無為者,謂本來恆存,無因緣造...

九無間道

指正斷煩惱位之九無漏道。又作九無礙道。間即礙或隔之...

九無學

梵語 navā?aiksāh。即無學位之人有九種優...

九結

九種結縛。即九種結縛眾生令不得出離生死之煩惱。為:...

九華山

位於安徽青陽縣西南,佔地一百餘平方公里,原名九子山...

九想

又作九相、九想門、九想觀。即對人屍體之丑惡形相,作...

九會

(一)指金剛界之九會曼陀羅。(參閱「金剛界曼荼羅」...

九會一印

此乃顯示金剛界曼荼羅九會與其中一印會關係之語。一印...

九會尊數略頌

為方便記憶金剛界九會曼荼羅尊數所作之頌。其頌文為:...

九業

即欲界、色界各有作業、無作業、非作非無作業三種,無...

九解脫道

三界總有九地,若就聖者而言,於修道位斷欲界前六品者...

九遍知

即斷除三界見、修二惑之九種智,或指以此九智對此等諸...

九僧

大法會中帶領眾僧之九師。即指導師、咒願師、唄師、散...

九僧詩

乃宋代九僧之詩。此九僧精於詩,於時有九僧詩集行世。...

九徹

指不動明王之本誓。乃謂斷絕三界九地之惑障,完成十地...

九徹印明

指以不動之利劍通徹三界九地,斷盡一切眾生業煩惱為義...

九種大禪

指九種大乘禪。乃不共外道與二乘,獨為菩薩所修之九種...

九種不還

指九種由欲界往色界而般涅槃之不還果聖者。即於中般、...

九種世間

即佛界以外之九界,又作九世間。地獄、餓鬼、畜生、阿...

九種相戒

屬大乘戒。即:(一)自性戒,可分為四:(1)從他正...

九種差別

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隨修品第十四載,菩薩修行有九種差...

九種轉變

轉,指運動;變,指改易。謂外道不了法從緣生,本無自...

九障礙法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六所載九種能障礙善道之法。即:...

九緣生識

緣,助成之義。即謂明、空、根、境等九種之緣,生眼、...

九輪

日本佛塔建築用語。又作空輪。乃突出於塔頂上的九層金...

九橫

(一)指九種因緣,令人命未盡不應死而死。即:(一)...

九橫經

全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內容敘述眾...

九縛一脫

乃指摩訶止觀卷一上所述不同發心之十種眾生。即:一為...

九諦

指九種真實之理;諦,即真理之意。九者即:(一)無常...

九齋日

合三長齋日及六齋日而成。即正月、五月、九月之每日及...

九曜

梵語 navagraha。指九種照耀之天體。又稱九...

九曜曼荼羅

即畫九曜及其所屬神像之曼荼羅。唐代一行所著梵天火羅...

九轍

九種軌轍之意。即僧睿判釋法華經時所立之九科。據法華...

九識尊

密教以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阿摩羅...

九識義

乃將識分作九種之義。(一)即眼、耳、鼻、舌、身、意...

九類生

謂三界眾生出生之九種形態。即:(一)卵生,(二)胎...

九類鬼

據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一載,閻魔王所居之處有無財...

九辯

指菩薩之九種辯才。即無著辯才、無盡辯才、相續辯才、...

九岩寺

位於韓國慶尚道永川郡巨餘面新興洞。今僅存古塔一基,...

九顯一密

日本真言宗之教判。以十住心中,前九住心為顯教,後一...

九體阿彌陀

(一)指九種佛體,往生極樂有九品之別,故佛體分為九...

了元

(1032~1098)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

了本生死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之同本...

了因

因明用語。在三支作法中屬因支,為六因之一,與「生因...

了因佛性

三因佛性(三佛性)之一。即指顯發照了眾生本具正性之...

了改

(1335~1421)明代曹洞宗僧。嵩陽(河南登封...

了性

(1271~1321)元代僧。俗姓武。字大林。少出...

了明

(?~1165)宋代僧。秀州(浙江嘉興)人,俗姓陸...

了宣

(?~1201)宋代僧。四明(浙江奉化)人,俗姓潘...

了悟

(一)乃指對諸法實相、宇宙真理之明了覺悟。 (二)...

了參

浙江省人,曾奉太虛大師指示,與光宗、白慧等留學錫蘭...

瞭然

(1077~1141)宋代僧。臨海(浙江臨海)人,...

了庵桂悟

(1425~1514)即佛日禪師,屬臨濟宗。日本伊...

了義

(一)梵語 nītārtha。乃直接顯了法義。與不...

了義燈

凡七卷(或十三卷)。全稱成唯識論了義燈。又稱唯識了...

了達

徹底理解之意。即對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達。法華經提婆...

了慧

(1198~1262)宋代臨濟宗僧。四川蓬州(蓬安...

了觀

(?~1743)越南佛教了觀禪派創始人。又稱實妙了...

二七曼荼羅

乃指日僧覺鍐所傳之五輪九字曼荼羅。五字輪與九字明合...

二九五部

此可分「二九」及「五部」,其中「二九」意指小乘十八...

二九韻

為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別,梵語示動詞變化,有十八種之...

二二合緣

謂於別相念住位,觀身、受、心、法等四法,以法與其他...

二人出佛身血

二人分別以噁心、善心,令佛身出血。即:(一)調達推...

二人俱犯

又作二俱犯過。天台藏、通、別三教之人為粗人,圓教之...

二入四行

即理入與行入之二入道要旨,及行入之報冤行、隨緣行、...

二入四行論

全一卷。乃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之語錄。本書於近代始被發...

二八

乃指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十六觀。迦才淨土論序(大四七·...

二力

(一)謂思擇力、修習力。前者乃思擇正理以對治諸障之...

二十七賢聖

謂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種聖者。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

二十九品

華嚴五週因果指所信因果、差別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

二十九種莊嚴

天親之淨土論謂極樂淨土之莊嚴有二十九種,皆由彌陀之...

二十二門

(一)俱舍論分別界品中分別十八界之二十二門,其名稱...

二十二品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二十二根

梵語 dvāvij?atīndriyāni。指於事...

二十二無減

如來四智相應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為二十二無減。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