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samudaya-satya,巴利語 samudaya-ariya sacca。全稱集聖諦(梵 samudayārya-satya,巴 samudaya-sacca)。又作習諦、苦習聖諦、苦集諦。為佛教基本教義「四聖諦」之一。集,招聚之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稱集。諦,審實不虛之義。審察一切煩惱惑業,即知其於未來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稱集諦;即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諦。苦之根源為渴愛,以渴愛之故,形成「來世」與「後有」。渴愛之核心乃由無明生起之虛妄我見,若有渴愛,便有生死輪迴;欲免除生死之苦,須以智慧照見真理、實相,證得涅槃,斷除渴愛,超脫輪迴之苦。
據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成實論卷二「四諦品」、俱舍論卷二十二等諸論所載,部派佛教諸派對集諦之「自性」各持異論,略舉如下:(一)阿毗達磨之諸論師大多主張「諸有漏法之因」即是集諦。漏,為煩惱之異名。(二)經量部之譬喻師(梵 drstāntika)認為「業煩惱」即是集諦。業,指身、口、意等各種善惡之造作。(三)分別論者(梵 vibhajya-vādin)則區分「集」與「集諦」之別,而謂唯有能招感「後有」之「愛」為集諦;其餘之「愛」與其餘各種「有漏之因」則是「集」,而非「集諦」。後有,指未證得涅槃者於未來尚須受生死輪迴之果報;愛,指慾望、欲愛、渴愛,為所有生命煩惱之根源。(四)說一切有部則僅以「愛」為集諦之自性。
此外,成唯識論卷九謂集諦又分為三種,而分別以遍、依、圓等「唯識三性」來說明,即:(一)習氣集,即「遍計所執」之自性所執持之習氣。(二)等起集,指依於各種外在因緣而生起(依他起)之煩惱業。(三)未離系集,指尚未舍離障染之真如。三者之中,第二項之「等起集」相當於一般所說之「集諦」。[雜阿含經卷十三、卷十六、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長阿含經卷九、集異門足論卷六、法蘊足論卷六] p5327
上篇:集解 下篇: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