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階教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字體  護眼色

  中國佛教派別。又稱三階宗、第三階宗、三階佛法等。隋代僧人信行創立。因受佛教其他各宗的攻訐和封建王朝的禁止,傳播300餘年後,湮沒不傳。

  學說 三階教把全部佛教依時、處、人分為三類,每類又各分為三階。①時的三階。以佛滅後初500年的正法時期為第一階;第二個500年的象法時期為第二階;1000年後的末法時期為第三階;②處(即所依世界)的三階。處有淨土、穢土之分。淨土是第一階一乘所依的世界;穢土是第二階三乘及第三階世間眾生所依的世界;③人的三階。是依人的根機而區別的。第一階是最利根的一乘,包括持戒正見與破戒不破見兩種根機;第二階是利根正見成就的三乘,包括戒見俱不破和破戒不破見兩種根機;第三階則為戒見俱破的世間顛倒眾生的根機。

  他們又將佛法分為普法和別法。所謂普法,即於法不分大小,於人不辨聖凡,普信普敬。所謂別法,是分別大小乘法和聖賢凡夫。三階之中,第一階機唯學一乘法;第二階機唯學三乘法,所學各別,是名別法。具稱別真別正佛法。第三階機有空有偏見故,若偏學大乘或小乘,愛此憎彼,必造成謗法之罪,故第三階相應之法,名為普法。具稱普真普正佛法。

  三階教認為佛滅千年以內,還有利根真善正見成就的聖人,可用第一、二階的別佛別法,但此後即沒有聖人,而只有一些懷著空見有見的破戒眾生,故須依第三階的普佛普法。在隋代時當末法,處為穢土,人則戒見俱破,正屬第三階機。故對根起行,必依普法才能相應,而以普法為三階教立教的基礎。

  普法的教義,對人既無差別,對法又無愛憎,故對一切已成未成諸佛主張普敬,但與普敬同時又說認惡。普敬是敬他,認惡是認識自身的過惡。所謂敬他身上八種佛法,自知己身有十二種顛倒。

  信仰 三階教皈依的佛有五種,即真佛、應身佛、形象佛、邪魔佛(外道諸神、佛菩薩所變應身)、普真普正佛。而普真普正佛又有四種,即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想佛,所謂普法四佛。依三階教教義所說:一切迷於現實的眾生,從其本有可以為佛的可能性,即從如來藏或佛性來看都是佛,因此一切眾生即為如來藏佛和佛性佛。其可能性開發實現時便成為佛,故一切眾生都是當來佛。對一切眾生皆作佛想,故一切眾生都是佛想佛。由於世界眾生無不為佛,故四佛實際是一普佛,這就是普佛思想。

  該教派以苦行忍辱為宗旨,每天僅乞食一頓。見人不論男女,一概禮拜。竭力提倡布施。死後置尸體於森林,供鳥獸食,叫做以身布施。反對淨土宗所提倡的念佛三昧,主張不念阿彌陀佛,只念地藏菩薩。說一切佛像是泥龕,不須尊敬,一切眾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

  典籍 以類聚經文為主,其主要典籍《三階集錄》或《三階佛法》可說是《大般涅槃經》、《十輪經》、《大方等大集經》等經文的叢鈔。唐代諸經錄所著錄的三階教典籍,早已全部失傳。只有窺基《西方要決》,懷感《釋淨土群疑論》,智儼《華嚴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賢首《華嚴五教章》,善道《念佛鏡》等,為了批判三階教義而傳下它的片段文義,略可窺其大綱。現存敦煌發現的三階教典籍殘卷,有《信行遺文》、《三階佛法》4卷、《三階佛法密記》卷上、《對根起行法》、《無盡藏法略說》、《大乘法界無盡藏法釋》、《七階佛名》等。8世紀時,三階教典籍曾傳入日本,11世紀傳入朝鮮。

  歷史際遇 三階教的學說與行持,同當時佛教各宗派很不協調,屢遭攻訐和非難。《開元釋教錄》認為信行的撰述是 「乖反聖旨,復冒真宗」。故自隋開皇十四年(594)信行去世至唐開元十三年(725)前後百餘年間,曾遭到四次打擊。①隋開皇二十年,被禁斷傳行,但未禁絕;②武周證聖元年(695),三階教典籍被認為違背佛意,命盡數送禮部集中,作偽經符籙處理;③武周聖歷二年(699),限制三階教徒,除乞食、長齋、持戒、坐禪而外,其他行為都屬違法;④唐開元十三年,命諸寺三階院除去隔障,和大院相通,使三階教僧與一般僧侶同居,不得別住。所有三階教典籍,全部除毀。

  三階教雖受上述種種打擊,但它的學說仍在傳播,活動也一直在信徒中進行。如在武則天執政年代,該教主張的「無盡藏」(提倡布施,三分積聚財物,一供全國修理寺塔,一施天下貧窮老病,一為自由支配)也仍在推行。唐開元元年,雖對三階教所創設的「無盡藏院」開始取締,禁止信徒對它施錢,但後又命令以化度寺無盡藏的財物、田宅、六畜等,分散與京城觀、寺,以修理佛像及堂殿橋樑,有餘歸化度寺常住所有等。

  代宗、德宗時(762~804),三階教又有復興的跡象,特別是德宗貞元間活動尤盛。據日本所傳古寫本《貞元釋教錄》卷二十八記載,當時京城內55寺各有三階禪院,其住持相續達200餘年,僧尼二眾有千人以上,都奉三階教法。貞元十六年(800),化度寺僧善才等還狀請三階教典籍入藏獲准,於是信行的《三階集錄》等35部,44卷,又被圓照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唐末,日趨衰微,終於湮沒不傳。(林子青)

上篇:密宗 下篇:三論宗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

內法

【內法】 p0365 瑜伽六十六卷九頁云:復次略由五因,當...

五十一位

(術語)仁王般若經所說。五十二位中等覺之位,攝於第...

先達

前輩之意。即比後學先達於道者之意。法華文句卷九上(...

十波羅密

十波羅密,亦名十勝行。   一、施 施有三種:   ...

尊形曼荼羅

(術語)一名形像曼陀羅。畫諸尊之形像示相好具足與福...

高僧傳

(一)集錄德高望重之僧伽傳記。自時代而言,最古之高僧...

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 p1204 瑜伽六十一卷十五頁云:云何愛別離...

軟道

軟道者,謂軟軟、軟中、軟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

住觀於坐

【住觀於坐】 p0661   瑜伽二十八卷十五頁云:謂若說...

遮魔

為魔名之一。據奮迅王問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光明無垢...

延年

(術語)與延壽,延命同。延長其命也。觀念法門一曰:...

所轉舍

【所轉舍】 修唯識行,於究竟位八識轉依時,是由能轉道...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佛說八關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孔子拜師的啟示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享有極高威望。然而,孔子並沒有...

這放不下,那丟不開,哪會相應啊

這人吶!在佛法中就怕沒有一點染,沒有一點信心,那就...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禪修

一、身心合一 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身體在做什麼...

怎樣讓家人盡快斷掉肉食

問: 我從現實生活中、新聞中、書刊網絡文章中看到了...

一位出家僧人寫給父親的信

尊敬的父親大人慈鑒: 出家兩年餘未親聞您的慈音,12月...

為何寺院大門叫「山門」或「三門」

山門又作三門,乃大乘佛教及叢林之象徵。本義為寺院正...

遲早都要成佛,為何還要去極樂世界呢

問: 佛說,一切眾生畢竟成佛,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

目犍連尊者一念嗔恨的果報

這是目犍連尊者在修行中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釋迦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