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錄德高望重之僧伽傳記。自時代而言,最古之高僧傳為梁朝慧皎之高僧傳十四卷,繼之有唐代道宣之續高僧傳三十卷、宋代讚寧之宋高僧傳三十卷、明代如惺之大明高僧傳八卷。以上四傳合稱為四朝高僧傳。其後有明朝明河之補續高僧傳二十六卷、民國喻謙等人之新續高僧傳六十五卷。日僧堯如所編僧傳排韻一○六卷系我國高僧傳等四十八種僧傳之索引。韓國之高僧傳有高麗朝覺訓之海東高僧傳兩卷。日本則有師蠻之本朝高僧傳七十五卷。繼之,有道契之續日本高僧傳十一卷,性潡之東國高僧傳十卷。此外,尚有付法藏因緣傳、天台九祖傳。各高僧傳中,有僅限於一宗派之高僧傳,例如律苑僧寶傳、淨土本朝高僧傳;有僅限於一地方之高僧傳,例如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南都高僧傳;亦有僅編錄求法僧之高僧傳,例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入唐五家傳等。
(二)凡十四卷。又作梁高僧傳、梁傳。梁朝慧皎(497~554)著。書成於梁天監十八年(519)。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全書收錄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佛教傳入我國以來,至梁朝天監十八年,凡四五三年間,二五七位高僧之傳記,加上旁出附見者,實收五百人之傳記。全書分為十科,前三卷為譯經僧攝摩騰以下三十五人之傳。卷四至卷八為義解僧朱士行以下一百零一人之傳。卷九、卷十為神異僧佛圖澄以下二十人之傳。卷十一為習禪僧僧顯以下二十一人,與明律僧慧猶以下十三人之傳記。卷十二為亡身僧僧群以下十一人,及誦經僧曇邃以下二十一人之傳。卷十三為興福僧慧達以下十四人,與經師帛法橋以下十一人,及唱導僧道照以下十人之傳。卷十四序錄為譔者慧皎之自序及本書總目錄,此外又收錄王曼與釋君白(慧皎之號)兩人往返文書二篇。以上十科自第六科亡身至第十科唱導,集錄直接度眾、致力教化者之傳,此為傳記類中所忽略者,乃本書之特色所在。
本書所採用之資料,依自序及與王曼之書信得見,包括現有僧傳類及晉法濟之高逸沙門傳、齊法安之志節、僧寶之遊方、法進之論傳、琅玡王巾之僧史、僧祐之出三藏記集、景興之東山僧傳、治中張孝秀之廬山僧傳、宋臨川康王義慶之宣驗記、幽冥錄,太原王延秀之感應傳、朱君台之征應傳、陶淵明之搜神錄、王琰之冥祥記、劉俊之益部寺記、宋曇景之京師塔寺記、齊文宣王之三寶記傳、中書陸明霞之沙門傳等十數種類。慧皎在自序中亦稱,搜撿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之春秋書史,秦、趙、燕、涼之荒朝偽歷,並涉獵地理雜篇,孤文片記,博諮古老先達以收集資料。
又本書將後漢之竺法蘭、曇柯迦羅等人入於本傳,然在譯經史上佔重要地位之支謙、康僧鎧等反僅置於附傳中,此為本書缺點之一;又續高僧傳作者道宣評論其「緝裒吳越,敘略魏燕」,未能廣泛收錄各地僧傳,亦為一大缺點。然本書有關江南者詳密,而北地者疏略,此因譔者系南朝梁代人物之故。本書雖有以上之缺失,仍不失為我國初期佛教史最可信賴之資料,其後唐代道宣之續高僧傳、宋讚寧之宋高僧傳、明如惺之大明高僧傳等,皆以本書為範本,確立了後世僧傳類之典型。[續高僧傳卷六、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開元釋教錄卷六] p4362
上篇:高僧 下篇:高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