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律宗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中國佛教宗派。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史略  相傳釋迦在世時,為約束僧眾,製訂了各種戒律。第一次佛教結集時,由優婆離誦出律藏。其後因佛教各派對戒律的理解不盡一致,所傳戒律也有所不同。據僧史記載,中國漢地翻譯戒律和實行受戒,始於三國魏嘉平(249~254)中。時中印度曇柯迦羅來洛陽,見中國僧人只落髮而未受戒,即譯出摩訶僧祗部戒本,以為持戒的準繩。又請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規則)創行受戒。正元(254~256)中,安息國沙門曇諦來洛陽,譯出法藏部羯磨,從此中國僧眾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東晉時又把《摩訶僧祗律》、《十誦律》等廣律譯出,用作行事的依據,以致受戒與隨行不相一致。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在平城講《四分律》,並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內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聰被認為是四分律師。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並刪定羯磨,始奠定該宗基礎。慧光弟子道雲傳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嘆當時五部律互相混雜,即研核古今學說,撰《五部區分鈔》、《四分律疏》,影響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專研律學。繼入終南山潛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比丘尼鈔》,後被稱為五大部。他在終南山創設戒壇,製訂佛教受戒儀式,從而正式形成宗派。與此同時弘揚《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臨漳境內)日光寺法礪,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開創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東塔懷素,曾入玄奘門下,撰《四分律開宗記》,採用新譯的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論的解釋,批評法礪《四分律疏》的錯誤而被稱為新疏。後又撰《新疏拾遣鈔》、《四分僧尼羯磨文》等,開創東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東塔宗後被稱為律宗三家。其間互有爭論,尤以相部宗和東塔宗爭論最烈。嗣後相部、東塔兩系逐漸衰微,只南山一系傳承獨盛,綿延不絕。按照四分律宗自已的承傳,道宣是第九祖,前面還有曇無德、曇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八人。道宣以後,以次傳周秀、道恆、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據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作《會正記》,其再傳弟子元照著《行事鈔資持記》,對《會正記》持異議,因之南山宗在宋時又分為會正、資持兩派。元明之際,衰微幾至無聞。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靈谷寺傳戒說律,南山宗又得重興。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再傳讀體、戒潤。讀體繼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勵眾,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結戒安居,著作甚多。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書玉,兩人均有許多著作。德基下有真義、常松、實詠、福聚次第相承。其中福聚於雍正十二年(1734)奉詔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統》等。其下有性言、圓先、明如、定靜、慧皓、昌蒼、海然、印宗、發圓次第相承。另外戒潤曾弘律於常州於寧寺,法流不詳。民國時著名律師有弘一等。


  經典與判教  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律毗婆沙》、《薩婆多論》、《明瞭論》,為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將釋迦一代教法判為化、制兩教。化教為佛教化眾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經論之所詮,如四部阿含,《發智論》和「六足論」等。制教為佛教誡眾生而對其行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詮,如《四分律》、《十誦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類。性空教攝一切小乘,相空教攝一切大乘般若,唯識圓教攝大乘《華嚴經》、《楞伽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制教又可分為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三宗。實法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的經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為戒體。圓教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識的唯識圓教等,以心法種子為戒體。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屬唯識圓教宗。

  理論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戒體,舊譯「無作」,新譯稱「無表」。三家對此有所分歧。古師多依《成實論》,以「無表業」為色法,倡色法戒體論。南山宗道宣說《四分律》通於大乘,依《楞伽經》、《攝大乘論》所說,以阿賴耶識所藏種子為戒體。它和前二說相對,稱為心法戒體。

  《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說,起於慧光,道宣在《羯磨疏》裡更從律文國搜尋出五種理由來證明其說。一曰「沓婆迴心」,二曰「施生成佛」三曰「相召佛子」,四曰「舍財用輕」,五曰「識了塵境」。由「四分」通向大乘,更進一步建立三學圓融無礙說。一戒一行,圓融觀解,就具足一切行,這就成為大乘妙行。

  該宗又將佛所制諸戒歸納為「止持」、「作持」兩類。「止持」即「諸惡莫作」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眾制止身口不作諸惡的「別解脫戒」;「作持」即「眾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說戒、悔過以及衣食坐臥等種種行持規則。《四分律》前半部解釋僧尼二眾別解脫戒為止持門;後半部解釋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意譯為「聚」)為作持門。南山宗五大部內容不出此兩類。

  該宗由道宣三傳弟子鑒真傳至日本。唐天寶十三載(754),鑒真在日本當時的都城奈良東大寺佛殿前築壇傳戒,弘揚戒律,是為日本有律宗之始。

(隆 蓮)

上篇:法相宗 下篇:淨土宗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定聚

(術語)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

驚覺

(術語)三昧耶四義之一。秘藏記本曰:若眾生有歸依者...

薦亡幡

又作命過幡。指於人臨終而未終之時,掛於寺塔表剎(幢...

文善巧

云何文善巧?謂善知訓釋文詞故。云何詞善巧?謂能善知...

宗要

(術語)宗主也,要如義,事物之主要名宗要。法華玄義...

十地寄乘

寄,寄顯、寄寓之意。華嚴宗以菩薩十地之位次寄於世間...

真生二門

(名數)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也。...

七門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礙

【七門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礙】 p0067 瑜伽八卷四頁云:...

當機益物

隨著眾生的根機而使他獲益。...

有有力不待緣

為華嚴宗所立「因六義」之一。系依準唯識宗「種子六義...

常住心月輪

(術語)在真言之金剛界,觀想吾心為清淨之圓月,是表...

廣百論本

全一卷。又稱四百論頌、廣百論。聖天(提婆)造,唐代...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善導大師弘法的二則傳奇故事

善導大師(西元613681年)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二代祖師,...

讀楞嚴經、持楞嚴咒的功德

讀《楞嚴經》,持《楞嚴咒》,功德很大,因為《楞嚴經...

工作如何才能不手忙腳亂

人不可能離開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對生活保持積...

修道只有兩個字:堅持

凡夫眾生,你要一直精進的比較困難,一段時間會很精進...

如此審慎觀察,一夜就可成為賢者

慈悲偉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經》說了一則一夜賢者經,...

慧律法師《1999年佛七圓滿開示》

精進念佛,求生淨土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九年元月二十三...

吉祥人生的四個道德實踐

講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實踐,這就落實到我們每個人自己身...

超越自我的身心

佛陀說:能統領百萬大軍的人,沒有什麼偉大;一個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