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序言

證嚴法師  2011/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序言

解脫五濁破難關 三十多年來行於慈濟之路,因此時時有國內外的救助行動,也由此更感受到地球上天災、人禍頻傳,這一切切都很令人擔憂!但是「天災不可怕,人禍才真正可怕」,人心不平引起大自然四大不調,造成毀滅性的天災,最後災難還是降臨在人類自身,所以「心靈災難」更應時時防範。

社會風氣的病毒,慢慢侵蝕人的身心,使原本清淨的本性受到污染,產生貪、瞋、癡、慢、疑五種煩惱。有了煩惱,就無法透徹道理,遇到挫折看不開,遇到好事也不會響應,這就叫做「濁」。

在《阿彌陀經》上提到「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充塞於現今人心混亂的社會,造成人心不和、種族衝突、階級鬥爭、國際糾紛,甚至宇宙災難,真正是名副其實的末法時代五濁惡世。

「劫濁」就是時間流轉所造成的變動。像是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之後,時間促成科技的進步,卻也拉遠了人心的距離,人性真誠親切的愛變得淡薄,這就是劫濁。

「見濁」則是成見偏見所引起的紛爭。人與人之間的見解如果不合,感情很容易起衝突,甚至會彼此對立,從小而大,從個人之爭到國家種族的對立,由於缺乏正信的見解,會使得人心、社會失去平衡。

第三是「煩惱濁」。因為見解偏差,難免就會到處碰壁、事事不如意,如此煩惱覆心,一有事情不順意就立刻翻臉,在惡性循環之下,非但無法解決事情,反而作繭自縛不得解脫。

再來是「眾生濁」。自己獨處時,沒有對像可以發脾氣,但是與人相處時就會起分別心,分別喜歡不喜歡,這就叫做眾生濁。其實喜歡或不喜歡都是一種執著,有執著就有煩惱,執著不斷,煩惱就不會平息。

最後是「命濁」。有人請問佛陀生命從何開始?佛陀回答:「無始。」什麼時候結束?「無終。」生命無始無終。在「分段生死」的壽命中,雖有生、老、病、死的變異,但是慧命卻是無始無終,一般人稱它為「靈魂」,覺悟之後就叫「慧命」。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把握生命的良能以增長慧命,就只能在生命濁流中不斷地掙扎,這就是命濁。

這五濁都是起於人心、心鏡蒙垢煩惱不盡,生命中的種種困難便會如影隨形。「人生在世迢迢難」,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每種煩惱都是一個難關,這些困難一樣起於人心不平,所以說人生有二十難,而是八萬四千種種難關。

娑婆世界堪忍事多,如此重重困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佛陀因此教導我們調適內心的方法,將八萬四千難關,歸納為最基本的二十項總則,即是二十種修行者常見的煩惱,稱為「人有二十難」。見著知微,常說天下一勤無難事,只要以信心、毅力、勇氣來面對人生種種磨練,相信再困難的事也能加以解決。

過去我曾經解說過這二十難,並結集出版。而後由郭孟雍居士作曲,王端正居士摘取原書中精粹部分作為歌詞偈誦,祈願所有慈濟人能藉記誦歌詞之便,將佛法深入淺出地映入心田、琅琅上口,時時自我勉勵鞭策。歌詞偈誦耐人尋味,我即就此輔以事例,再次與大家一起探討「二十難偈誦」的意旨深味。

近來常勉勵大家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即是運用團隊潛移默化的力量,來修正自我的不圓滿,提攜彼此的精進心,在濁世中推動人間的菩薩志業。修行是為了去除煩惱和習氣,恢復清淨的本性。

我們不是為了享受而來人間,是為發揮生命良能而甘願走入紅塵,為眾生服務。若能將自我的生命淨化,就沒有「命濁」,淨化自己之後也淨化他人,與人人結平等善緣,就沒有「眾生濁」。如此,人人是好人,時時都感恩,就沒有「煩惱濁」。既然去除「煩惱濁」,就沒有「見濁」,因為你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彼此都能互相配合,每一時間都在互增道業,當然也就不為「劫濁」所困,生生世世精進於菩薩道路。

期盼大家在實際的付出中能日趨圓覺,排除凡夫無明煩惱所造成的種種困難,日日邁向解脫之境,身心輕安,念念吉祥。如此,人生在世又有何難! 二00二年二月十六日於靜思精舍。

緣起 有心對治就不難

佛陀是天人師,是大覺悟者,是大智慧者,是大慈悲者,為了不忍天下蒼生受苦難,以無比的慈悲與願力,誓度一切眾生,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但是眾生心性不定;五蘊熾盛,難調難伏,雖身陷無明而不自知,於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就會產生無數的障礙與煩惱,如果不實時醫治,就會越陷越深,終至病入膏肓,無法自拔,這樣的人生能說不苦?這樣的生命能說不悲嗎?

就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要醫好自己的病,必須先承認自己是什麼病,承認自己有病,才能對症下藥,病苦才有治癒的機會。可惜眾生大都不肯承認自己有病,即使承認了,也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病,當然就會病急亂投醫,其結果是病上加病,苦上加苦,於是病苦相因,終無了期。

佛陀以他的智慧力,指出了人生的二十種心、行與意念的困境與偏差,心行與意念的困境和偏差,就是一種很嚴重的心理、行為與意念的病態,因為它們都不是人生應有的常態。常態才是健康的,病態當然就是不健康,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就指出了人生有二十種心理、行為與意念上的困境與偏差,而凡夫往往以反常為正常,不但無法自覺到自己這些心、行與意念的偏差,反而執非以為是,成為突破困境,糾正偏差的障礙,所以佛陀才稱這二十種人生的困境與偏差為二十難。

證嚴上人教導弟子應自覺覺他,所以特別強調修行的重要,而要修行,必須先覺悟人生的行難、言難與心意難。因此,曾利用早課修持時間,講解佛說「人有二十難」,並提出了對治的良方,反覆闡釋「只要有心對治就不難」。

上人講述的佛說人有二十難,我們把文稿結集成書,並已由靜思文化出版。現在根據上人的講述,轉換成歌詞的形式表現,並由郭孟雍教授作曲,期望能用歌唱的方式達到更大的佛法教化效果。

生命有無限的潛能,人生有無限的可能,佛陀雖然指出了「人有二十難」,誠如上人所強調的只要有心對治就不難。於是上人對每一種難,都開出了對治良方,併用生動活潑的人生實例,不厭其煩,深入淺出的反覆詮釋說明,心病要靠心藥醫,能醫治自己,克服人生二十難的,也只有自己。因為醫師只能為病人開出對治的藥方,醫師沒有辦法替病人吃藥,病人必須自己吃藥,病情才有可能痊癒。

把上人所講述的佛說「人有二十難」,簡約成歌詞,是上人的意見,但在譔寫過程中,我們發現難度頗高,因為要把幾萬字的開示濃縮成幾百字的歌詞,已屬不易,何況還要抓住上人開示精義與符合歌唱的韻律,就更為困難。非常感恩上人的包容,能夠容忍並針對歌詞中言不盡意的地方與語焉不詳之處,再予詳細解說,讓大家能更正確了解歌詞中的含意與精要。但無論如何,上人要求我們的是:「解行並重」,盡管凡夫總是知難,行也難,但我們還是要深體上人「有心對治就不難」的微言大義,上人已開出對治二十難的良方了,就看我們能不能服用與受用了。

佛說人有二十難

貧窮佈施難,富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

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天地遼闊蘊萬物,善惡苦樂隨心造;春來花紅秋映月,夏熱冬寒實難堪;

人生苦短貴知覺,國土危脆念無常;難行能行立宏願,調伏人生種種難;

人生難得佛法聞,柔和忍辱是妙方;發心立願六度行,慇勤精進道非難;

一勤天下無難事,心靜行正戒定慧;天地含藏微妙法,體解大道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第一難;隨業受生輪迴轉,睏頓橫逆迢迢難;

佈施助人多方法,慳吝未除最貧乏;心中有愛貧亦富,貧窮佈施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富貴學道第二難;凡夫易被名利牽,貢高只因權勢顯;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如同九月霜;謙和好禮心有愛,富貴學道也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棄命必死第三難;紅塵難忍生別離,貪生畏死人之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得慧命在人間;悲智力行菩薩道,棄命必死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得睹佛經第四難;昔時文字誠難覓,讀經無心如不見;

修行處世如調弦,自古佛道重實踐;體解佛心正精進,得睹佛經有何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生值佛世第五難;殊勝因緣值佛世,聞法不行亦枉然;

難得人身今已得,勤養慧命聚資糧;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忍色忍欲第六難;慾海無邊千尺浪,貪婪色慾心煎熬;

財色名利慾難忍,不念無常毀前程;知足常樂不貪戀,忍色忍欲有何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見好不求第七難;人生大患在貪婪,庸碌一生心難安;

精進棄除身外欲,心中寧靜能致遠;清淨佛心最輕安,見好不求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被辱不瞋第八難;凡夫總是愛顏面,受欺受辱憤難填;

轉化心念從心起,培養不瞋胸襟寬;一忍天下無難事,被辱不瞋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有勢不臨第九難;執著權勢向高攀,趨炎附勢不勝寒;

淡薄名利心最富,不凡人生心自閑;有時常念無時苦,有勢不臨就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觸事無心第十難;天下原來本無事,心中常因計較煩;

前腳落定後腳放,悟得真空始是閑;恆持心淨能輕安,觸事無心也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廣學博究十一難;專心學習本已難,深入探究難上難;

博究學問如登山,有心還要恆心伴;慧海無涯學是岸,廣學博究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除滅我慢十二難;淺薄短見自誇張,稻穗低頭是飽滿;

尊人謙己天地寬,去除貢高與憍慢;日常生活持正念,除滅我慢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不輕未學十三難;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

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心行平等十四難;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古行行出狀元;

生命原來本同源,何必區分貴與賤;怨親一如無分別,心行平等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不說是非十五難;綺語兩舌皆禍患,祥和人間畏言讒;

修行舉止言談間,莫隨好惡論長短;揚善隱惡棄偏見,不說是非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十六難;良師益友善知識,普遍天地眾生間;

開闊胸襟敞心田,世間聲音皆良言;縮小自己棄成見,會善知識有何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見性學道十七難,邯鄲學步迷本性,薫習懈怠失道心,

人人本皆具佛性,恆持清淨一念心,把握當下勤精進,見性學道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隨化度人十八難;眾生剛強難調教,規過勸善萬般難;

眾生度盡證菩提,菩薩歡喜化人間;精誠所至金石開,隨化度人有何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睹境不動十九難;道心不堅隨境轉,千經萬論也枉然;

志玄虛漠心清澄,守之不動賢聖道;節制貪慾正心念,睹境不動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善解方便二十難;會事啟理方便法,舉手投足是妙方;

萬法唯心重善解,隨機逗教方便法;不變隨緣圓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難。

佛示人生二十難,有心對治就不難;佛心師志慈濟路,攜手相伴好因緣;

常念此身非我有,慧命長養不退轉;恆持剎那戒定慧,調伏人生種種難;

慈濟路上會佛法,心靜行正念慮定;身行心念不退轉,妙語如蓮不妄言;

真善美德身口意,會善知識並不難;菩薩心地如淨土,人間淨土在身旁;

身體力行菩薩道,堅固道心事無難;人生哪有二十難,人生哪有二十難。

天地遼闊蘊萬物,善惡苦樂隨心造;春來花紅秋映月,夏熱冬寒實難堪;

人生苦短貴知覺,國土危跪念無常;難行能行立宏願,調伏人生種種難;

人生難得佛法聞,柔和忍辱是妙方;發心立願六度行,慇勤精進道非難;

一勤天下無難事,心靜行正戒定慧;天地含藏微妙法,體解大道並不難。

「人生在世迢迢難」。人活在世間,其實有很多困難,難在那裡?難在人心。佛陀的教導,無非就是要我們懂得如何堅持、內心如何調適。世間事雖然樣樣困難,但是「一勤天下無難事」,只要我們精進不息,再困難的事也能得到解決。因此,佛陀將人生的困難歸納為二十項總則,其中無非都是人心的煩惱。

接下來,我們就從「序曲」開始來看。希望大家在了解意義後,都能配合樂曲來記唱,讓它成為每個人心中的靈山妙藥,時時用在生活中,以排開種種困難。

「天地遼闊蘊萬物,善惡苦樂隨心造」,蘊,就是蘊藏的意思。

有一位老人家,人家問他,天地總共有多寬?這位老人回答「三山六海一分田」,意思是地球上高高低低——三分山、六分海,才有一分田,也就是說天地間的範圍十分寬大。山裡面所蘊藏的植物、動物種類很多;海中的生物也是如此,而田地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

就大地上的人類而言,在一片無際的地球上,蘊藏的生機究竟有多少,其實是無法計算的,所以「天地遼闊蘊萬物」,在生生不息的萬物中,我們應該用心加以分析清楚。

「善惡苦樂隨心造」,天地之間,萬物相生相剋;而人與人之間,也會互相扶助或迫害。互相的扶助就是善,而互相的迫害則是惡;善與惡、互助與迫害,都在一念心。心若為善,力量會很大,反之,一念心惡,則足以危害人類社會。

「春來花紅秋映月」,天地如何成長萬物?這是因為它包含四季。春天來時,我們能看到大地萬紫千紅,一片翠綠,充滿無限生機,秋天則是萬里無雲、明月清朗,這就是春、秋不同的景色。天地之間,美妙的景致很多,春時大地生機勃勃,但是到了秋天,草木枯黃,呈現生與滅的不同面貌。

夏天炙熱難耐;冬天則冰冷難堪。譬如非洲的氣候非常炎熱,不要說非洲,光說台灣,九二一地震之後,好些人住在鐵皮屋中,當夏天來臨,屋內實在是悶熱異常。此外,風雨來臨時出入更是不便,到了冬天,薄薄的鐵片無法御寒,夏熱、冬寒,真的是一件苦事。

以非洲人而言,他們一輩子都得待在炎熱如火爐的環境。另外有些人則是住在冰天雪地裡,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八個月都是霜雪不停,這樣過日子實在非常艱難。所以說「春來花紅秋映月,夏熱冬寒實難堪」。

人生苦短貴知覺

再來「人生苦短貴知覺,國土危脆念無常」 。人生確實苦短,短短幾十年,最苦者就苦在迷而不覺。我們如果能好好把握人生,那麼,即使時光短暫,只要能了解道理,進而覺悟,就是最可貴的人生。

到底人生所要覺悟的是什麼呢?應該往天地間觀察及思考,時時念無常。近幾年來,我們能感覺到,天地間真的是國土危脆,山河大地變化無常。從九二一地震至今,我們所居住的台灣這個大環境,常常聽到土石流、山崩,地質鬆動後,水土完全失去了功能。水土保持無法健全,所以稍微下個雨,就產生土石流的現象,整座山說崩就崩。

還記得在幾年前,道格颱風在南投信義鄉造成整座山滑動,真是令人怵目驚心。我們應該要常常提高警覺,雖然人生苦短,但是也要時時啟發我們的覺性,警覺國土危脆、人間無常的道理。既警覺無常,進一步就要修行以求得智慧,了解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即能降伏種種困難,所以說「難行能行立宏願,調伏人生種種難」。

修行當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就是因為辛苦,才叫做修行。我們要立下宏大堅定的志願,並且調伏人生種種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調伏自我的內心世界。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聞,柔和忍辱是妙方」,因為我們這個身體已經是難得了,如果可以聽到佛法,就更加不簡單。

既得聽聞佛法,就應該趕快把握。但是,僅管坎坷的人生中眾多困難當前,只要將佛陀指導的「柔和忍辱」,自如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適應萬物、體解宇宙真理,所以「柔和忍辱是妙方」。我們要好好訓練自己的心,調伏剛強的心,轉化剛強為柔和,進而做到忍而無忍。

發心立願六度行

我們還要再「發心立願六度行,慇勤精進道非難」。六度就是菩薩道,六度如果能深入,也就是萬行齊全,想要行於六度、圓滿萬行,唯有發心立願並且慇勤精進,如此行道就不困難。行道是靠步步精進,腳步若不停,路一定走得到。

再來解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心靜行正戒定慧」。世間雖有層層困難,修行雖然步步艱難,但是只要我們勤勞,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一切皆從心而起,所謂精勤之道就是內心要保持冷靜,心靜自然身形端正,走路就要走正路,腳下的路一失去規矩,差毫釐而失千里。如何規畫腳步,走在人生道上毫無障礙?唯有戒、定、慧,如果我們可以自我調適身心的規則,並且穩定志願,自然就可以啟發智慧。

再者「天地含藏微妙法,體解大道並不難」。天地之間含藏很多微妙的道理,如果能用心深入,要想體解大道並不難。開頭第一句的天地蘊萬物,所指的是有形的天地,宇宙之間有形的萬物。現在這個天地含藏則是指內心世界,我們的內心蘊藏許多智慧妙法,只要能一勤精進,絕對沒有困難事。

我們的心能靜、行能正,一切從心淨化,如此一來,心境必定非常遼闊,也將蘊藏無限無量的智慧!體解大道唯從內求,修行最重要在於耐心,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以及種種人事的磨練中,從內心尋找妙方,學習調解生命中的諸多難題。

以上就是二十難偈誦的序曲釋義,以下再逐步淺釋二十難偈誦的內容。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百丈懷海坐禪要義

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

觀苦空無常而修淨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

生前徒費心千萬,死後空餘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生前徒費心千萬,死...

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

【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人生其實就那麼簡單】...

風雨飄搖的人生

周公有一首詩,叫做《鴟鴞》,出在《詩經?豳風》,《...

星雲大師《隨緣不變是最好的性格》

《大乘起信論》是我最喜愛的佛教經論之一,我曾經五次...

福報的水養智慧的魚

我現在發現,我們同學說起來比我說得好,也都說得頭頭...

三種方式打開涅槃安樂之門

佛陀說有三種方式可以打開涅槃安樂之門: 第一種,就是...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證嚴法師:智慧與煩惱

智慧與煩惱就如天平的兩端煩惱多一點,智慧就少一點;...

容易分心,該如何用心

問: 「我很容易分心,在做事的同時,會操心下一刻的...

愛人者人恆愛之

人們常問:天堂、地獄在哪裡?就在人間! 如果每一個...

點燃我們的心燈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雲開見...

末法眾生淨土法門最契機

夢東禪師即蓮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大師早年參禪得悟,...

聖嚴法師《把孩子「過繼」給觀音菩薩?》

一位居士曾經問到: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後,為了使孩子平...

骨不嚇人,人自嚇;癌不驚人,人自驚

我先說一件趣事或許您可以從中去體會:以前我在醫學院...

道證法師:用坐電梯來比喻淨土法門

下面我們打個比方來說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坐電梯』...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何含義

問: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不是說,你有什麼...

愛不必喜,憎不必怒,一切皆如夢事空花

【原文】 語云:愛其人及其屋上之烏。言愛之極其至也。...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

佛陀為什麼要教誨斷食眾生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衣裡寶珠的譬喻

衣裡寶珠的譬喻...

在工作中「默默努力」未必很好

有些佛教徒問我說,把佛法用在工作場合中,是不是就要...

清定上師《心經開示錄》

觀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感謝嫉妒者

宋徽宗喜歡書畫,並且有很深的造詣。一天,他問隨從:...

【佛教詞典】不修心及不修慧

【不修心及不修慧】 p0339 發智論十二卷十頁云:云何不...

【佛教詞典】諸上善人詠

全一卷。明代道衍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五冊。就求願往...

【視頻】夢參人生-九旬禪者的心路歷程

夢參人生-九旬禪者的心路歷程

【視頻】夢參老和尚《呼吸念佛法》

夢參老和尚《呼吸念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