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宏海法師  2025/05/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今天講印祖的《竭誠方獲實益論》中的關於求取世間學問的幾則故事。竭誠就是誠心誠意,傾盡全力。實益就是真實受用。一開篇,印祖說道:「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夫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妙義入神,傳薪得髓,藝超儕伍,名傳古今。而不專心致志,竭誠盡敬,其可得乎。」

所以印祖就引用了世間的一句諺語,說「下人不深,不得其真」。「下人」就是一種謙卑恭敬的態度,就好像把對方擺在高處,自己在下面仰望他一樣。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的這個法。這並不是人情世故,而是法界的規律。世間法是如此,在佛法當中,極致的恭敬虔誠也是根本法。

印祖這裡先從世間法說起,從小處說,一才一藝;往大處說,學問道術,這些你想要把它做到非常精微細緻、出神入化,傳承到它的精髓,出類拔萃,超乎其類,那都得要專心致志,竭盡誠心才能做到。

印祖還引用了管子的話,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這個就很像佛教禪宗講到的苦參密究,在淨土叫執持名號,就是不斷地去思考,去參究,如果這樣還得不到他的精髓、真傳,怎麼辦?這時候鬼神都會來幫你。

印祖接著管子的話說:「非鬼神之與通,乃精誠之極也。」實際上並不是鬼神來了,令其通達的,而是他的心專精至誠到極點,所以才到這個地步。

這一段,印祖提出了一個論據:「漢魏昭,見郭林宗。以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因受業,供給灑掃。林宗嘗有疾,命昭作粥。粥成進之,林宗大呵曰,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為粥復進,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變。林宗曰,吾始見子之面,今而後知子之心矣。」

什麼叫經師?就是泛泛地指傳授經書學問的師長。這樣的老師容易遇到。什麼叫人師?就是教我們怎樣做人的導師。這樣的老師不容易遇到。為什麼不容易呢?因為這樣的老師需要德行、學問,各個方面都可以為人表率才行。

帶著這樣的想法,魏昭找到了郭林宗,日常侍奉他,照顧他的起居,打掃衛生。郭林宗當時曾重病在身,為了要試試魏昭的誠心,反反覆覆讓他重煮粥,再三地呵斥他,但是魏昭的面色始終很平靜,這說明他內心完全沒有嗔怨。郭林宗被感動了:今日與君相見,才知君誠心一片。

我們佛門裡面也講:打不退,罵不退,才是佛門真寶貝。有時候我們信誓旦旦地說一些很有宗教情懷的花言巧語,說太多之後,連自己都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只有這樣試一試,才知道內心真實的狀態。

接下來印祖講到第二個公案。「宋楊時,游酢,師事伊川。一日請益時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覺曰,賢輩尚在此乎,歸休矣。乃退,門外雪深尺餘矣。」這就是「程門立雪」這個典故。說宋代的楊時和游酢兩人,拜在程頤門下學習。有一次,兩人請益時間久了,程頤就假裝睡著了,這兩位學生就一直站在那裡,站了很久也不敢離開。這時程伊川又突然醒過來說,你們還在此地呀?快回去休息吧。楊時和游酢這才敢退下。退出門的時候,門外的雪都積了一尺多厚。

後面接著又講了三個故事。「張九成,十四歲游郡庠。終日閉戶,無事不越其限。比捨生隙穴視之,見其斂膝危坐,對詩書若對神明,乃相驚服而師尊之。此四子者,所學乃世間明德新民,修齊治平之法。其尊師重道,尚如此之誠。故得學成德立,致生前沒後,令人景仰之不已。至於弈秋之誨弈也,唯專心致志者勝。痀僂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

還有一位張九成,十四歲進入府學學習,整天都閉門不出。隔壁的學生從門縫偷偷地看他,見他一個人在屋裡獨對詩書,還收斂雙膝,端威而坐,就是咱們講到的如對聖容。這不是慎獨嘛。學生們都非常驚服,從此把他當老師一樣尊敬。

接下來又講到「至於弈秋之誨弈也」,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孟子》裡邊,弈秋是當時全國特別善於下棋的人。他同時教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學有所成,另一個心猿意馬,雖然一起隨弈秋學藝,卻未能領悟棋藝。這則故事講的就是心念不動,專心致志的人才能獲益。

後面又講到「痀僂之承蜩」,這也是個典故的,在《莊子》裡面說,孔子到楚國,走到這個樹林裡邊,看見一個駝背的老人正在用那種竹竿粘知了。他粘那個知了,就好像在地上隨便由著他撿一樣。孔子就說,先生真靈巧呀,你有什麼竅門呀?這個駝背的老人就說,我的好方法就是,首先我要練手腕,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這個竿頭疊兩個彈丸不會墜落了,那麼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再三個疊在一起還不會墜落的話,那他就非常靈巧了,在粘知了的時候,十次裡面都不會有一次失手。如果說他疊到五個彈丸還不墜落的話,那在粘這個知了的時候,就和在地面上拾取東西一樣容易。他舉竿的這個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天地之大,物種之多,都只注意知了的翅膀,完全不會因為外在的干擾影響他對這個知了翅膀的注意。所以他說,我為什麼不成功呢?當時孔子就轉過身去給他弟子說,老人所說的道理就是,專心致志,不分散注意力,才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所以印祖說:「由是觀之,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也就是說,世間一切學問技法,不論大小,都從誠敬中才能獲得真實受用。

世間法尚且如此,佛法就更是如此了:「而況如來於往昔劫中,欲令眾生,同成覺道。以無緣種,莫由得度。因茲普現色身,垂形六道。種種方便,隨機利物。千門具啟,一道同歸。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雲布慈門,波騰行海。六度齊修,四攝普益。其佈施也,內外俱舍。所謂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身肉手足,歡喜施與。故法華雲,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處。」

這段話如行雲流水一般,講述了佛無數劫以來,為度眾生所作的種種示現,要讓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其中講到佈施法,內身與外財全部都能捨,已經超越了凡夫常情能接受的程度。讓我們看到,菩薩的格局心量確實不是凡夫所能匹配的。就像《法華經》裡面講到的,三千大千世界,任何情況、任何因緣、任何時空角落、人世因緣,處處在在無不是菩薩為眾生捨生命之處。菩薩就是這樣在做大佈施。

印祖的意思是說,學習世間法尚且需要有個誠敬的態度,要想學習佛菩薩以身命為我們示現的法,就更要從誠敬中才能獲取受用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梁啟超談治學與做人

諸君!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

決不可拿僧寶開玩笑

佛、法、僧三寶,名雖有三,然體性同一。一切佛像為佛...

形能守規則,心當然也守道

學佛道先要將威儀禮節這些根本學好,要改變世俗的不良...

聖人的血淚

印光大師教我們,佛法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

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講記

在講這封信之前,首先要講講唐朝古靈神讚禪師度他師父...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每一個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剛剛懂事的兒童也不例外...

如何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

人生是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知行合一最實際

有幾位學生,見了我說道:師父,我們急切地希望學得快...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印光大師:念觀音得益之法

●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

淨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係

修行唯隨己身份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

【推薦】印光大師對持咒的六點開示

一、持咒不需知道咒語的意思,只需至誠懇切 持咒以不知...

破壞親人往生正念,其罪過極大無比

汝母七十一歲,來日無多。須為家中眷屬說,大家日常在...

寧管千個兵,不管一個僧

在教內有寧管千個兵,不管一個僧的說法,言下之意就是...

曾國藩的七副對聯,說盡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裡錯, 好人半自苦中來。 這是一副自誡自勉...

修淨業者應當具有這十種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聖嚴法師《知苦、體驗苦、不以為苦》

佛法對苦有相當多的闡述,它將人生分為生、老、病、死...

在家人以何為重,如何能促進信心

問: 在家人以什麼為重,如何實修才能促進信心? 大安...

修行法語

1、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

留三分餘地於人

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口德於己; 責人...

臨命終的心有三種狀態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印光大師先標出整個重點,就是臨...

五戒善法為做人應知應行之原則

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從自然界的萬物得到自身生活之...

念佛法語

1、念佛法門殊勝極妙。 2、信願念佛,決定往生。 3、...

佛為生漏梵志說法

往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位名叫生漏的梵志...

聖嚴法師《超度》

真有亡靈嗎?當然。 超度有用嗎?是的。 有時候我們會...

【佛教詞典】色界天眾無男女根而名丈夫

【色界天眾無男女根而名丈夫】 p0575   大毗婆沙論一...

【佛教詞典】五瓶灌頂

(修法)以五瓶之水灌頂,謂五智如來之智慧,注於行者...

【視頻】法門寺解謎

法門寺解謎

【視頻】慧律法師《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

慧律法師《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