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最好修學哪一宗?》

聖嚴法師  2010/06/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在前面已經說過,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於學佛者的根性及時代環境的不同而產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場上說,宗派是多餘的,如果執一非全,那不唯是學佛者個人的損失,更是整個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寧波人喜歡吃臭,湖南人喜歡吃辣,山東人喜歡吃辛,山西人喜歡吃酸,那末你說,究竟那種該吃,那種不該吃呢?

佛教的內容,無所不包,雖不即是科學,但不違背科學;雖不即是哲學,但卻超乎哲學;雖不即是文學,但卻確有文學;雖不即是美學,但已創化了美學;雖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質。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作為入門的方便。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它對佛教的重要性來說,正像六法全書對於中國,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晚近,禪宗出了寄禪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諦閑,華嚴出了月霞,唯識出了歐陽竟無(漸),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密宗雖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亂。

最值一提的,是太虛大師及其門下,他們不再拘泥於某宗某派,而是直從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統看各宗各派,打破門戶界限,還歸各宗的本來地位,太虛大師以三大系,統攝大乘各宗派,那就是:法相唯識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圓覺宗,因此,除了唯識及三論兩宗各成一系之外,其餘各宗,均歸法界圓覺宗所攝。到了太虛大師的學生,近人印順法師,又將大乘三大系更動了一下,稱為: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太虛大師以法界圓覺為最圓滿,印順法師則以性空唯名為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論及楞嚴經,後者宗本阿含教義,貫透般若空的思想,人家說他是三論宗,他卻否認此說,因為中國的三論宗已經滲入了中國的思想,而非印度空宗的原來色彩。

事實上,不管你叫它甚麼名字或放在甚麼地方,玫瑰花總是一樣地香。古今諸大德的左判右攝,乃是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內容和研究的系統與方法,若要修學,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槃城’。因為,佛法只有淺深偏圓之別,而沒有好壞是非之分;淺的是深的基礎,深的是淺的進展;偏的是圓的部分,圓的是偏的全體。然從研究上說,必須脈絡分明,所以要左判右攝。

不過,到此為止,我們應該注意,中國的大乘八宗,已經歸納成了三宗,八宗的門戶,應該不復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當一律剷除,俾使整個的佛教,重歸統一。如果尚有甚麼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為某宗某派的第幾代祖師,那是沒有必要的事了;事實上,歷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幾代祖師,徒有法卷授受的所謂‘嗣法門人’,也未必就是有證悟的高僧。至於大乘與小乘之分,也根本不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歡迎,中國人說他們是小乘,他們也會說大乘非佛教,這種分河飲水而彼此輕視的局面,誰說是合理的呢?

當然,對於一個初進佛門或將進佛門的人來說,起步點的選擇是必須的。以我的看法,初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應該先學僧尼律儀,但卻不必就入律宗;晚年學佛的在家居士,應該專心念佛,但卻不必就入淨土宗,也不必就是念的西方阿彌陀佛──尚有兜率內院的彌勒佛,東方的藥師佛與阿閦佛等;如果是以學術思想的態度來親近佛教,那末般若空及唯識有的兩大系,都是最富發掘價值的寶藏。

以修學的行程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難行道,一是易行道。難行道是指自初發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生生世世犧牲自己而成全眾生,那是靠著所發的願力,維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這是非常艱難的行門,如果願力不夠堅強,往往會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這一行門的行程,卻比易行道來得快速,要比修學易行道更早達到成佛的目的。易行道是指藉著諸佛願力所成的淨土,長養各自的慧業,也就是以凡夫的身份往生佛國,在佛國的環境之中培養慧業,到了‘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聖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薩道而廣度眾生,所以,這是比較安全而穩當的,卻是迂曲而緩慢的。

一般沒有自信或信願不夠堅決的人,最好是修學易行道,易行道的宗教價值及其作用,可以說與基督教的求生天國,有著異曲同工之效,雖然兩者的內容不可同日而語,但其強調‘信’的力量則幾乎一致。再說,基督教講‘信、望、愛’,佛教則強調‘信、願、行’鼎足而三的功能。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眾生的本身為主,基督教則以上帝為主,基督教的出發點及其目的,無非是為了上帝的權威、服從上帝的權威、依賴上帝的權威。佛教則為以眾生自己的力量感通諸佛而期進入佛土,與佛同處,所以,除了死心塌地的信,還需要與佛的願力相應(不是如基督教所說的‘寵愛’),才能往生佛國,諸佛的願力有‘通’與‘別’的兩種:通願是諸佛共通皆有的,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通常稱這為四弘誓願;別願是諸佛各別成就的願力,比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唯有我們也發了諸佛的通願,才有進入諸佛國土的希望,也唯有能與某佛的別願相應了,才有生到某佛國土的可能。這一點,在今日以念佛而求往生佛國淨土的人們,幾乎很少注意。同時,當我們修學淨土行的易行道時,必須要把內心的至誠懇切,表現到生活的言行上來,淨土的眾生是‘身、口、意’三業清淨的,我們凡夫雖不能做到絕對清淨,也當盡量使自己的身心淨化,淨化的德目便是五戒十善,如果內心嚮往淨土,行為不求淨化,那對臨終往生佛國的希望,也是很有疑問的。

佛教的本質是崇尚智慧的,但從宗教的立場來說,與其說智慧是入佛的方法,倒不如說智慧是修學佛法的目的,固然有人是從知解而信仰而實踐,但也有著更多人的信佛學佛並沒有經過知解(教義)的考驗,但由信願行的實踐,也可以達到應達的目的,信願行的本身,卻不一定要有慧解的支援,因此,不懂教義或者也無能接受教義的人們,同樣可以信佛學佛,他們雖然不懂教義,卻也同樣能夠得到宗教信仰的實益,比如淨土的行者,雖是上中下三根兼備,雖不乏飽學之士,但從大體上說,淨土行的修學,則近似這一類型;再如中國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主張‘言思路絕,心行處滅’,他們不需要繁複的知識,因他們能從篤行之中,自然見到慧光,那就叫作開悟。正因如此,禪宗也就最適合中國人‘不求甚解’而崇實惠的口味,但這否定了知解葛藤以後的信仰,決不等於可笑的迷信,故在禪宗高僧的語錄,無一字不是智慧的結晶。

所以,禪淨二門,最受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歡迎,因為這是不必要高深的理解知能作為入門的先決條件,但也因此而引生了若干的流弊,使部分根淺障重的學者,流於愚昧疑迷、盲修瞎練、執己非他而不自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學道須具足五種正信

第一要信自己方寸中一個喜怒哀樂底主人翁,覿體與三世...

戰勝天魔波旬之五力

往昔,佛陀於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向比丘們開...

大安法師:淨業行人的行持方法

如何行持,單刀直入就是信願持名,你每天能念三萬聲佛...

星雲大師《尊重異己》

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只要有兩個以上,就不會有絕對相同...

要做老實人,勿學口頭三昧

東林寺每逢法會繁忙時,會有許多開車的師傅在寺門外候...

星雲大師《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三天,...

調整心態養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我們現在做為一個生死業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快調...

圓滿人身的修養

一、做正信的學佛人 既然我們大家學佛,我們要明白,...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註

往生論註...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東林寺版)

梵網經菩薩戒本(東林寺版)...

聖嚴法師《地藏菩薩的本誓願力》

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

聖嚴法師:忙人時間最多

在座的居士們,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還能夠安排時間...

聖嚴法師《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六度萬行 即是福慧二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聖嚴法師:如何看待墮胎

問: 最近有一個年輕的媽媽,把生下來的孩子掐死後,...

不要用回憶來傷害自己

不想要的通通都會偏偏碰上,想要的會因為無常而離我們...

短暫的十念佛號怎能滅除這麼多的罪業呢

《阿含經》曾說有一大富長者,他的兒子因感情受挫折而...

什麼樣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孫

一、什麼樣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孫 印光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

七個使人衰老的原因

導讀: 歲月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覺中,皺紋躡手躡腳地...

優波笈多尊者度生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將要入涅槃時,化導並降伏了阿波羅囉龍王...

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

冬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森林中有十幾隻刺蝟凍得...

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做工夫人,每被昏散所擾,久便退悔。不知昏散根源,全...

【推薦】往生淨土不能存僥倖心理

大家要注意,不能看到《觀經》中的下三品往生說,反正...

十種應當遠離

(一)與世事糾纏不清,一心眷戀世間八法的上師,應遠離...

安住在無所得的心

我們再往下看什麼是生滅的相狀,什麼是不生滅的本體。...

控制情緒是成功和快樂的要訣

人一旦受情緒控制,就會戴上有色眼鏡,看不到真實的世...

人之一生——六入緣觸

緣觸這是談到他入到外面去,他就有一個接觸,但是六塵...

【佛教詞典】無根波羅夷謗戒犯緣

亦名:無根重罪謗戒犯緣、無根謗戒犯緣 子題:無根謗但...

【佛教詞典】垂語

(術語)垂示之語也。禪門宗匠上堂提撕學人,曰垂示。...

【視頻】夢參老和尚《依戒行,算不算執著》

夢參老和尚《依戒行,算不算執著》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_四聖諦品》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_四聖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