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做完和做好是兩回事

學誠法師  2012/01/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各位同修、各位同學:修行、學習、做事、吃飯,都要生處能熟,熟處能生。生處能熟,白米煮成熟飯。所謂「熟處能生」,熟能生巧。就是說,你煮飯,飯煮熟了,不等於你飯就能煮好了。做事,事做完了,不等於事就做好了。說話,你話說完了,不等於話就說好了。吃飯,你飯吃完了,不等於說你飯就吃好了。上殿,殿上完了,不等於說你殿上好了。這個好跟完是兩回事情。完只是任務完成,好就是圓滿。我們常常講功德圓滿。什麼樣子生處能熟?你煮飯燒火的時候,火燒大了不行,火燒小了也不行,菜燒焦了,或者菜煮不熟,它需要一定的火候,需要一定的時間。

菜煮的太熟,飯煮的太爛它也很難吃。你煮的不熟,它也難吃。要煮的剛剛好,吃起來才可口。放的調料也是如此,油、鹽、醬油,各種調料,你放得適當才好吃,放得不適當,也一樣難吃。什麼菜放什麼調料,都是有講究。生處能熟也就是說,你不懂得炒這個菜,要去看菜譜,要去請教廚師,同行之間要互相研究,慢慢菜就會炒,越炒越好,就是熟處能生巧,最後他就能得心應手。一個好的廚師知道什麼菜怎麼配料,怎麼樣做好,會非常清楚。但是熟能生巧,他也是用心了,不用心,一樣也是做不好。就跟這個做錄像一樣,十分鐘的拍攝,同學昨天晚上就開始調試,剛才又在調試,我們主觀認為沒有什麼問題,客觀條件是不聽我們的,你肯定要提早去做準備,否則的話,這個機器,有時也會有故障,也很難保證。要先做好。

我們常常會覺得,這件事情我會了,我做過了,我做過多少遍了,怎麼會有問題?最後自己做不好。做不好的話,你就會怪別人不配合,又怪條件怎麼不具足,又怪什麼原因。如果我們事先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去做了,就不會造成這個事情不會成功,不會圓滿。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生處能熟。哪怕你做過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當成第一次做事情一樣,才能夠生巧,否則就是不用心。我們說話也是一樣,可能到什麼地方去參訪善知識。善知識跟我們說了幾句話,我們聽著非常受用。

你在廟裡面同樣一句話可能聽了一百遍一千遍都不受用。為什麼如此呢,就是說我們去參訪一位善知識的時候,因為是生處嘛,很希求,很在意,你就容易接受,有希求心,聽著就很相應。我們平時天天聽,聽久了,熟處不能生,熟處不能巧,就完了,天天學疲了,就學不下去,就學不好。聽話如此,要很專注的聽別人在說什麼,不是說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這個心就會很成問題。與人相處也是如此,剛開始班裡的同學大家不熟悉,因為不熟悉,說話做事很陌生,或者說不習慣,大家剛剛開始相處。一天又一天,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年又一年,大家相處久了,熟了,熟了也就無所謂,你也不過如此,他也不過如此,大家都差不多,都不怎麼樣。就是一旦熟了,對同行善友,常常觀過,觀過毛病很大,人仰視和俯視是不一樣的,仰視就是我們人向上看,俯視是向下看,向下看不知不覺就會覺得我們要比別人高一等,仰視就是說,有的時候,對佛法僧三寶的希求的心,努力追求進步的心,這是我們學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態,我們常常會把佛菩薩認為說在他方世界,是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們對著他方世界看不到佛菩薩產生向上仰望的心,實際上對日常生活當中具體的人或事,我們的心態,我們的眼光是往下看的,每個人的心態往下看,每個人的眼光往下看,無形當中每個人就生活在空中,生活在不是一個具體的現實生活當中,自然而然人就很難相處,這就是我們的問題,然後,你熟處不能生,生處不能熟,不能生巧,善友相處就會有障礙,就會覺得好像很熟悉,但好像又越來越陌生 。

這是一個什麼心態呢,簡單說,處在一種半生不熟的心態,剛剛開始沒有進入佛門,對佛法對寺廟不了解,寺廟好,出家人生活好,慢慢熟了,不用心了,沒有希求心了,不能生巧,就是說每天不能很好的發心,每天不能很好的去用功,熟了,不能巧,你現在負責典座,負責大寮,飯把它煮熟就可以,那麼這種心態持續等流,慢慢慢慢,這種心態對待任何人,越來越麻木,內心越來越難以認清自己,內心就越來越無耐,越來越難以超越自我,所以說,如果對佛法沒有體會的話,在日常生活當中,越是身邊的人,越是觀過,很遠的人,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人,不是同一個部門,不是同一個組別的人,關係反而很好,或者同人關係不好,他不去找熟人,是去找生人,這個就有毛病,用功出了問題,為什麼他會不斷去找生人,就是比這個新人高,就是我剛才談到了,俯視的心理,希望給別人講,希望給別人開導,修行,不是做出來給人看的,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修行是修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百丈懷海坐禪要義

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

不讀誦經典就一門深入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問: 末法時代眾生,以障深慧淺為主要特徵,不知一門...

撿拾零碎時間修行

如果明天就要躺下來,面對死亡,想想你要去那裡?想想...

佛陀說做到這四個標準,你就是「大丈夫」

世尊!怎樣才能堪稱大丈夫呢?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教:...

修行不要搞得太複雜了

問: 師父您好!請您開示,業障煩惱覆蔽身心時,是否...

一門深入,不要貪大貪多

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來驗證這個心,無非是訓練心的...

星雲大師:世間最困難的戰爭是內心佛魔之戰

眾生顛倒,往往以邪為正,以惡為善,若無代表正義的韋...

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去,總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

經云: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走路或做家務時,可否同時來完成每日的功課

問: 請問師父,弟子每天的課程有念佛持咒,在走路或做...

淨界法師:把順逆境當成我們往生的資糧

一個人禪淨雙修的心態,他對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

古來大德的念佛法

釋懷感的暗室厲聲念佛 釋懷感初習法相宗,後遇善導大師...

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金剛身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成就如是功德,其身云何?...

富裕國家的節儉美德

節約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古訓被世...

臨終助念的方式

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

吾道一以貫之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業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我空、法空的...

沒有僧寶,二寶居士能獨立存在嗎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二寶居士就是指信佛、信法...

本煥長老:修行,功夫,開悟

佛法是平等的,不論你年紀大小,動步早就早回家。當年...

6種養顏補虛的豆漿

1、黃豆漿 用料:黃豆85克,水1200毫升(容量可根據個...

擁有感恩的心

人生於天地之間,戴天地之大恩,時時保有一顆感恩的心...

護生的習慣

口業篇 1、不殺生的人,不應該說哪裡的河川應該清理、...

為什麼中醫提倡五點鐘早起

早睡早起佔人體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態、飲食、及時調...

10種食物對排毒養顏最有效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身排毒養顏的健康。專家指出,只有...

人生四件可悲的事情

第一件可悲之事:幹壞事 此十分難得之清淨人身,如果...

怎樣能使心不要躁動

須菩提問佛說:一切發了菩提心的人,怎麼樣把他心住到...

【佛教詞典】學教成迷

(雜語)學佛說之教法,而生謬解者。如小乘,權大乘。...

【佛教詞典】勢速

(術語)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諸行迅速之義也。謂有...

【視頻】夢參老和尚《八風吹不動》

夢參老和尚《八風吹不動》

【視頻】崇慈法師《紫柏尊者》

崇慈法師《紫柏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