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厭離娑婆有兩個方法

淨界法師  2015/09/13  大字體  護眼色

厭離娑婆有兩個方法

從生命的差別因緣當中,我們的生命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娑婆世界;第二個是極樂世界。我們應該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怎麼厭離娑婆呢?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思惟死歿無常——對治今生的愛取。

有些人前生的善業力強,前生的布施、持戒的善業,所以今生有很多安樂的果報——身體健康、身相莊嚴、眷屬如意圓滿。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樣的「愛取」怎麼對治呢?修「死歿無常」。你應該觀想死亡決定會到來,有生就一定要有死亡,遲跟早;第二個,死亡隨時會到來,你根本不可能去規劃,它可能今天就到來;第三個,你觀想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它都「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也就是說,死亡是我們遲早要面對的,但是我們往往到死亡時才開始後悔──該做的沒有做、不該做的卻去做。就是說,我們把死亡的因緣提前告訴自己:原來我有一天會死亡,而死亡的時候,有些東西是帶得走的,有很多東西是帶不走的。透過死亡的觀照,我們就很清楚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只是暫時的因緣,讓你知道如何來作取捨,透過死亡的鏡子一照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對治今生果報愛取的方法。

第二個、思惟生死過患——對治來生的愛取。

有些人今生很苦惱,他把希望寄託到來生,來生做國王、大富長者、生到天上去,這樣的想法也是有問題的。就是說來生的果報,有地獄、餓鬼、畜生這種刀山油鍋的危機。

也就是說,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阿賴耶識」,它含藏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業,雖然我們今生造了善業,可是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罪業還沒得果報,就算你來生得到暫時的安樂,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也很容易墮三惡道。說是「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你去嘗這個美好的食物,同時也把毒藥吃下去了。就是讓你做一生的大國王,然後下一生讓你到刀山、油鍋去過一生,我相信你也不願意。所以三界的果報我們不能當歸依處,因為它有三惡道的危機。

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放棄了娑婆世界,我們還有其它的選擇嗎?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開始欣求極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念佛是為了什麼

問: 念佛是為了什麼? 大安法師答: 當我們知道阿彌...

念佛是看您的用心而不是資歷

有人認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會夠用,或是認...

印光大師:對治色慾的方法

【原文】 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

念佛要怎樣念才最理想

問: 請問念佛要怎樣念最理想?是否要觀想念佛?要如...

李炳南居士:快刀斬亂絲

人生於世,自古均免不了一死。即使是世間的聖人,時候...

念佛見到阿彌陀佛要走嗎

問: 如果念佛念到見佛,是不是就馬上跟阿彌陀佛去極...

《臨終三大要》述義

《臨終三大要》作於民國十九年,即一九三○年,這篇文...

念佛宜早不宜遲

青少年是早上8、9點鐘的太陽。人生最美的是少年年華,...

悟公上人《大智禪寺開示》

【二○○五年十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圓寂前一個多月,當...

唯佛與佛能究竟明瞭

你們有過這種經歷嗎?出去旅遊、爬山或者什麼,走著走...

用覺悟奉獻來提升我們人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們相聚洗心禪寺,這是緣...

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離娑婆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1686~1734年),活動於清朝的...

大安法師:念佛不能走極端

我們念佛一定要有一種平實的心,不能去走極端。 我們...

夢參老和尚談親近的四位高僧

我走的地點多,有的人曾經跟我說:能像弘一法師、慈舟...

施恩、受恩與報恩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則《樵夫與熊》的故事:有一個...

對老鼠、麻雀、昆蟲要有布施心

對這些老鼠、麻雀、昆蟲,我們要要有憐憫心,要有歡喜...

托缽生活的要義

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之後,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們...

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在意你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20歲時的人,會顧慮旁人對自己的看...

禪師們面對死亡時,是如何的呢

佛經中說,人死之時,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痛苦不已...

大黑貓往生奇緣記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發...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五欲六塵

一般將奪取生命的惡鬼神稱為魔,佛教將魔的意義延伸,...

【佛教詞典】影供

(行事)神佛或人形之木像或繪像捧供物者也。...

【佛教詞典】七種喜

【七種喜】 p0051   瑜伽七十一卷一頁云:復次有七種...

【視頻】妙華法師《解悟華嚴金獅子章》五台山普化寺

妙華法師《解悟華嚴金獅子章》五台山普化寺

【視頻】慧律法師《任何高僧大德都躲不過因果跟業力》

慧律法師《任何高僧大德都躲不過因果跟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