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戒定慧三學,學佛修行的基礎

聖嚴法師  2013/12/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戒定慧三學,學佛修行的基礎

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這是學佛修行的基礎。

(1)戒: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諸惡不作,惡業惡因便不增加。從凡夫階段做起,到了大小乘聖者的階段,自然不再造作任何惡因。從積極面說,戒是進而"修一切善",諸善奉行,不思回饋,但求"利益眾生"。小乘的聲聞及緣覺(一名獨覺),已能做到消極的止一切惡,若能積極的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便是大乘菩薩的層次了。

(2)定:大乘菩薩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所動,即謂之定。"外境"經常會為眾生(人)帶來誘惑、打擊、刺激、情緒失控等種種煩惱,心隨外境變化而生起憂、欣、悲、喜、貪嗔、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應。受到環境牽動,便是亂心不是定心。故要用種種禪修方法,幫助自己穩定內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幹擾。

內在的"心境",是指對於自己過去的回憶以及目前心裡浮現出來的種種妄想和雜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突然想到公司裡有事未解決,怕公司的職員處理得不好,猶豫著要不要起身打電話回公司查詢。這究竟是屬於內境還是外境呢?這件事並不存在於眼前,只是自己的心念在困擾著自己,心理的作用擾亂了心境,所以是屬於內境。

也可以說,凡是回憶、推想、憂慮之類的心理活動,都是屬於內在的心境。

一般人經常是處於身心分離、妄念紛飛的狀態,如能做到身心統一,內心的不安及身體的負擔便會消失。倘若能把內外境界統一,便會形成內也是我,外也是我,內在的心境與外在的環境合二為一,便沒有"我"的感覺了。實則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統一,成為一個統一了的我的存在。此時已不以個人的身心為我,而是以全宇宙為我了。

如果僅是方法用得順利,正念相繼,並不等於念念統一。例如在數息時,數得很順,別無雜念,至少尚有三個念頭,在不斷地交互進行:我在數呼吸,呼吸,數目。因此,正在做數息的工夫,並不就是念念統一。

念念統一是只有止於一個念頭,不斷地進行下去,如在數息中,數到只有"我 ",或只有"呼吸"的一念,這才是前念與後念,念念統一了。

內心與外境的統一、身與心的統一,都是屬於剛剛要入定前之淺定,兩者的層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與後念的念念統一,則是深定。念念統一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統一和內外統一,便能夠摒除妄念紛飛,收攝散亂的心,不為環境所牽,不被情緒所動,就能享受到穩定的自我,是多麼的可貴了。

禪宗的定,則別有勝義,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從定生慧。禪宗的大師們,靜態動態,皆不離定;因為人的身、口、意三業的彼此關係,如鼎三腳,缺一不可。三業一貫相應即是定;雖在定中,依舊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智慧的功能。唯有如此,才可能達到真正的禪宗的定境。

(3)慧:我們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圓滿者。智慧便是為斷除煩惱,慈悲則是廣度眾生。一個凡夫,做了善業如未得回饋,心中便會生起煩惱,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沒有無漏的智慧。倘若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報,甚至有人對你恩將仇報,你也不起煩惱,那你已和"無我"的智慧相應。

具有無我的智慧,才會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斷除煩惱,才能真正的廣度眾生。有很多人認為佛教徒講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退讓,無原則的逆來順受,無條件地施捨他人,這是對佛教的誤解,也是一種沒有智慧的見解。佛教徒應當要識己識人識進退,便是智慧,也是慈悲;沒有智慧做指導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個從事各項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藉由正業正命,賺取正當的利潤,而得以造福人群,或藉由正修正語,而得以利益社會者,便應該當仁不讓。那才是菩薩道的實踐者,所以佛教徒是積極進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斷除自己的煩惱,尚做不到有教無類地廣度眾生。大乘菩薩則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時時都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放下萬緣,今生決定天上人間自我選擇,做得了主

宗門下祖師立的規矩在修行中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尊敬。...

吾人反省十二問

人,必須時刻躬身自省,才能過修德進業。以下十二個問...

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等日期...

接觸佛法半年多,為什麼對佛法沒有什麼疑問

問: 我較深入地接觸佛法有半年多的時間了,別的師兄...

歌手潘安邦學佛的靈驗感應

歌手潘安邦廿年前以一首「外婆的澎湖灣」紅極一時,這...

太虛大師:菩薩學處講要

一 菩薩學處釋名 佛教經律,說二學處:一曰比丘學處,...

劣根眾生該如何修

問: 劣根眾生應以上求佛道為要,下化眾生隨緣去做?...

為何要受持「不殺生」戒

說起五戒大家並不會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能知天下本來無事,便是萬事如意

由於現代資訊傳播迅速,帶給人們焦慮的夢魘也相當多,...

交朋友時應注意什麼事情和原則

問: 有人因為被朋友傷害而不肯相信朋友,我們在交朋...

聖嚴法師《放焰口做什麼》

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餓鬼。鬼道眾生分為三等: 1.在...

聖嚴法師:如何能明心見性

惠能大師謂惠明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

如何對待我們身邊的惡人

世間上有很多我們認為的惡人,但是所有的惡人裡面他都...

蛇頭與蛇尾

從前有一條蛇,有一天,蛇頭與蛇尾巴吵了起來,搶著要...

見性是怎樣的一種生命

問: 見性是怎樣的一種生命? 慧律法師答: 見性就是...

舍利弗成佛的國土有什麼特點

舍利弗尊者作為華光如來,他這一期的國土是一個淨土呢...

一念妄想創造出輪迴

顯妄果本空 首先佛陀先顯示:這六道的果報其實是不真實...

無常大鬼常隨身間

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念生死苦》中云:糞穢叢中,...

知錯能改的村長

有句話說「心淨則土淨」。一念心平靜,就是心靈的清淨...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

簡單生活讓貪慾減少,更容易得到解脫

以前寫過《學佛的方法》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佛要皈依...

寬忍法師: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在釋迦牟尼佛的高足中,其最傑出的十大羅漢為十大弟子...

學佛過程中會碰到的問題

能夠學佛,是人生的最大幸事。佛菩薩告訴我們很多做人...

如何對治念佛昏沉掉舉

問: 我素喜研究經教,手不釋卷,津津有味;而於持名...

【佛教詞典】三定聚

梵語 trayo rā?ayah,巴利語 tayo rāsī。略稱三聚...

【佛教詞典】鈍色

(雜語)法衣喪服之色,黑色之壞色也。即灰色。...

【視頻】六字大明咒(郭蘅祈)

六字大明咒(郭蘅祈)

【視頻】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