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戒定慧三學,學佛修行的基礎

聖嚴法師  2013/12/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戒定慧三學,學佛修行的基礎

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這是學佛修行的基礎。

(1)戒: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諸惡不作,惡業惡因便不增加。從凡夫階段做起,到了大小乘聖者的階段,自然不再造作任何惡因。從積極面說,戒是進而"修一切善",諸善奉行,不思回饋,但求"利益眾生"。小乘的聲聞及緣覺(一名獨覺),已能做到消極的止一切惡,若能積極的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便是大乘菩薩的層次了。

(2)定:大乘菩薩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所動,即謂之定。"外境"經常會為眾生(人)帶來誘惑、打擊、刺激、情緒失控等種種煩惱,心隨外境變化而生起憂、欣、悲、喜、貪嗔、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應。受到環境牽動,便是亂心不是定心。故要用種種禪修方法,幫助自己穩定內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幹擾。

內在的"心境",是指對於自己過去的回憶以及目前心裡浮現出來的種種妄想和雜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突然想到公司裡有事未解決,怕公司的職員處理得不好,猶豫著要不要起身打電話回公司查詢。這究竟是屬於內境還是外境呢?這件事並不存在於眼前,只是自己的心念在困擾著自己,心理的作用擾亂了心境,所以是屬於內境。

也可以說,凡是回憶、推想、憂慮之類的心理活動,都是屬於內在的心境。

一般人經常是處於身心分離、妄念紛飛的狀態,如能做到身心統一,內心的不安及身體的負擔便會消失。倘若能把內外境界統一,便會形成內也是我,外也是我,內在的心境與外在的環境合二為一,便沒有"我"的感覺了。實則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統一,成為一個統一了的我的存在。此時已不以個人的身心為我,而是以全宇宙為我了。

如果僅是方法用得順利,正念相繼,並不等於念念統一。例如在數息時,數得很順,別無雜念,至少尚有三個念頭,在不斷地交互進行:我在數呼吸,呼吸,數目。因此,正在做數息的工夫,並不就是念念統一。

念念統一是只有止於一個念頭,不斷地進行下去,如在數息中,數到只有"我 ",或只有"呼吸"的一念,這才是前念與後念,念念統一了。

內心與外境的統一、身與心的統一,都是屬於剛剛要入定前之淺定,兩者的層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與後念的念念統一,則是深定。念念統一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統一和內外統一,便能夠摒除妄念紛飛,收攝散亂的心,不為環境所牽,不被情緒所動,就能享受到穩定的自我,是多麼的可貴了。

禪宗的定,則別有勝義,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從定生慧。禪宗的大師們,靜態動態,皆不離定;因為人的身、口、意三業的彼此關係,如鼎三腳,缺一不可。三業一貫相應即是定;雖在定中,依舊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智慧的功能。唯有如此,才可能達到真正的禪宗的定境。

(3)慧:我們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圓滿者。智慧便是為斷除煩惱,慈悲則是廣度眾生。一個凡夫,做了善業如未得回饋,心中便會生起煩惱,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沒有無漏的智慧。倘若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報,甚至有人對你恩將仇報,你也不起煩惱,那你已和"無我"的智慧相應。

具有無我的智慧,才會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斷除煩惱,才能真正的廣度眾生。有很多人認為佛教徒講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退讓,無原則的逆來順受,無條件地施捨他人,這是對佛教的誤解,也是一種沒有智慧的見解。佛教徒應當要識己識人識進退,便是智慧,也是慈悲;沒有智慧做指導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個從事各項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藉由正業正命,賺取正當的利潤,而得以造福人群,或藉由正修正語,而得以利益社會者,便應該當仁不讓。那才是菩薩道的實踐者,所以佛教徒是積極進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斷除自己的煩惱,尚做不到有教無類地廣度眾生。大乘菩薩則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時時都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透過佛法的熏習,加強我們的能量

今天是我們中國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說我們即將面臨一...

道人與正常人之間如何做個平衡

問: 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部分;我們還是要成為一...

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西方公據》中說:各位善人,世間有千條萬條路,為什...

初學佛法的應怎麼學

問: 初學佛法並有志於出家修行的人應該先讀什麼經?...

在家也可以修行,為什麼還要出家

每聽人說大家學佛,世界上的人都沒有了,為什麼呢?大...

只有堅志力行,方能成就大器

《禪林寶訓》中記載著這樣一則動人的故事。 舒州(今安...

修七支供迅速積累福德和智慧

修七支供的目的: 人生在世要想使自己過得更好,最主...

修行猶如洗廁所

每次佛學講座或法會完後,待信眾們差不多全部離開了,...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大藏經】【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用智慧來化解脾氣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氣,...

聖嚴法師《佛教徒如何發願》

每個人一生都應該要發清靜的願、遠大的願,而不要發愚...

聖嚴法師《現代人的修養工夫》

佛法認為心靜可以產生智慧,可是當生活不順利,不論是...

聖嚴法師: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有人問起,做生意不能說實話,所謂老王賣瓜,自吹自誇...

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

原文: 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

臨終時要擺脫妄想的執取幹擾

什麼叫臨終正念呢?不是說臨終不打妄想,是說臨終打妄...

夫妻間的禮儀與義務

一、夫對妻的禮節和義務 佛陀在很多經典談及夫妻倫理,...

無常力最大

過去,有一個村落的長者們,聽說佛陀要到村落來,立刻...

明學長老:只要穿上僧服,我就不會再脫下來

蘇州古城以西,太湖以東,一座千年寶剎香火不熄,這便...

香積廚中出高僧

禪宗歷代祖師都主張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皆是修行,而並...

佛陀是隨時存在的,要掌握感應道交的方法

我們再看,《法華經》對果地的功德,佛陀講到什麼是佛...

佛教為何分宗派

佛教,整體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八宗...

【推薦】明明有很多快樂,為什麼佛說眾生皆苦

往昔有五位國王,國界相近,常互相往來,不會相互攻打...

什麼是成功呢

什麼是成功呢? 在古人看來,封侯拜相,加官晉爵,都...

遇到搶救不過來的患者可以為他念佛嗎

問: 末學在醫院上班,遇到搶救不過來的患者該怎麼辦?...

不同部位的皺紋暗示著身體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大,臉上長皺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並不...

【佛教詞典】覺帝

(術語)與覺王同。謂佛也。性靈集七曰:奇哉覺帝之德...

【佛教詞典】香集

(界名)佛國名。虛空藏菩薩之本土。虛空藏菩薩經曰:...

【視頻】法不對機 反生障礙(夢參老和尚)

法不對機 反生障礙(夢參老和尚)

【視頻】大安法師《求福求慧求生淨土》

大安法師《求福求慧求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