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自在

2011/06/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越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會遠離你,正所謂凡事不要太過強求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

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閑,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人們獲得緣不是靠奮鬥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去判斷。

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就在世間上做人,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這樣才能夠達到事理相融。

隨緣不變,則是不違背真理。莊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運行,既不能改變,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順天安命,鼓盆而歌」;陸賈《新語》云:「不違天時,不奪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則下恪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讀懂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佈,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我們可以活得很快樂,只是我們不肯

佛的法身從哪裡來?要修慈悲;慈就是予樂,【悲】就是...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黃龍慧開禪師有一首詩偈,廣為流傳。偈云:春有百花秋...

大安法師:怎樣做到凡事都能隨遇而安

問: 怎樣做到凡事隨緣,隨遇而安? 大安法師答: 要...

【推薦】如何獲得快樂與調好人際關係

快樂不是獨享,而是共享。有獨享的快樂,叫寂靜涅槃,...

知足的人是最快樂的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無貪無求,才能輕安...

絕症富翁的三帖藥

有一個富翁得了絕症,他覺得自己將不久人世,心中很難...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境界如何

原文: 既得往生,則蓮華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

流水下山非有意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為什麼受菩薩戒後很容易得到感應加持

這個地方講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從唯識的角度,我們...

佛教沒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認他們自己所信的宗教教義...

病後方知身是苦,壯時多為他人忙

祖師立的規矩,都是提醒我們趕快用工啊!說什麼病後方...

遺忘別人的「不好」

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們牢記於心頭,而又有另外...

佛法為何要用烏鴉與豬來做譬喻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說:我今天...

五百釋女報佛恩

昔日,琉璃王攻伐舍衛國,毀滅釋迦族,並挑選了五百名...

捨身護戒之旃陀羅

佛陀開示大眾:修行寧願捨身命終,也要勤修四不壞淨,...

長夜漫漫惡道苦

一天,只夜多尊者與弟子入石室城乞食,進城門時臉色突...

如是持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眾生念佛大多以生滅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從阿彌陀佛...

地獄眾生尚能拯救,何況人道眾生

阿彌陀佛的大願是他因地發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

此至一門是最為玄妙,惟有初心者難找下手處

溈山祖師曾說 :此至一門是最為玄妙。惟有初心者難找下...

表揚能激發一個人最大的潛能

從孩子的成長過程看,嬰兒必須經過足夠的觸摸,才能夠...

往生的心態比念佛數目更重要

我們從一個業障凡夫來說,佛陀施設的教導是先有法門再...

愛情看破了不過是聚散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

佛說孝順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議

《本事經》裡說:世間聰慧人,恭敬於父母,恆時修供養...

住宅內如有蟲蟻,應當如何處置

有人寫信問我:住宅內如有蟲蟻,應當如何處置,打掃時...

【佛教詞典】名色差別

【名色差別】 p0586   瑜伽九卷十九頁云:受蘊云何?...

【佛教詞典】造塔功德經

全一卷。唐代地婆訶羅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闡...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果渡法師--大乘佛教比丘的十八物

果渡法師--大乘佛教比丘的十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