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每天念經拜佛為何還是煩惱

慧廣法師  2017/11/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很多時候我們是把修行的 「外相」當成修行本身而不自知。先通過對佛法教理的聞思,改變錯誤的思想,斷除煩惱產生的溫床,再借助事項上的修行,「歷境練心」,才能避免陷入慣性的生活模式,被其麻醉而不自知。

問:師父,為什麼每天念經拜佛自己還是覺得煩惱呢?

慧廣法師答:我們學了很多佛理,會念長長的經文,會持誦複雜的梵文咒語,會雙盤打坐,長期素食等等,我們很辛苦地做到這些,得到別人的讚歎,於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們漸漸把這些 「外相」當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這些 「功課」,就是在精進,就又向著解脫近了一步。殊不知,我們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新的習氣。

一邊念著佛號,一邊和人爭辯是非,一邊念經打坐,一邊妄想紛飛,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可遇到事情還是著急上火,半點虧也不肯吃,「本性畢露」。甚至還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訓、數落別人。以為自己在「修行」,在「精進」,實質卻徒有其表,內在沒有任何改變。這種不入心的「修行」,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

真正的修行,是「歷境驗心」,是時刻保持醒覺。外在的形式或功課不重要,重要的是覺知每個起心動念。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罵都是清淨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全然地、全新地投入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個當下的修行之中。保持精進心,而不是陷入慣性的生活模式,被其麻醉而不自知。

別讓「自以為是的修行」麻醉了我們,不要被「修行」的假相所迷惑,不自欺,不欺人,老實用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何正確地理解持戒和念佛的關係

問: 現在修淨土宗的人,對持戒念佛的理解總有偏頗,...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兩處中取證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法則一:從外在看內在,從別人看自己。 透過別人,你...

念佛是否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問: 有人說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

如果沒有「我」誰在成佛和流轉

問: 如果沒有我,誰在成佛?死後又是誰在流轉? 濟群...

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問: 師父,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慧廣法師答:...

發生不該發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問: 為什麼會發生不該發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濟群...

古來大德的念佛法

釋懷感的暗室厲聲念佛 釋懷感初習法相宗,後遇善導大師...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大藏經】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臨終的五趣相

眾所周知:六道輪迴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你沒有突破障礙,如何能見到阿彌陀佛

佛教的因緣觀,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

地獄的惡報從六根而出

訟習 訟,爭訟,意思是說,我們自己有了過失,但是我們...

佛法的真實受用

佛法是覺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內心達到寧靜,祥和、智慧...

環境對阿賴耶識也是一個重要的主導因素

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 阿賴耶識身為我們生命的...

做人做事需要有敬畏之心

當今社會裡,做人做事非常需要有一點敬畏之心,否則就...

聰明之人與智慧之人的區別

世間上很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例如生是從哪裡來的,死...

夢中仙人指路 臨終正念往生

在浙江平湖有一位叫演良的居士,他是一個食品公司的工...

早晚課要怎麼做才能更有效果

在家做定課的你,也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堅持。在家如...

用智慧來化解脾氣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氣,...

三條魚的寓言

三條魚的寓言十分耐人尋味。古時候,波羅奈河裡有三條...

七種美德讓你成為魅力女人

作為一個女人,誰不想自己是個有魅力而又陽光的呢,但...

觀身罪重故,不敢不生淨土

經典云:犯一個突吉羅小罪,如四天王的壽命五百歲的時...

如何用最小的力氣去積累最大的福報

如何善巧方便地去修?如何迅速地用最小的力氣去積累最...

惟賢長老《如何樹立中國佛教的公眾形象》

關於如何樹立中國佛教的公眾形象,我覺得包括個人與集...

功夫用到純熟程度,那種境界是不思議的享受

今天,我們能在這個道場用功辦道,首先要想想慧可祖師...

【佛教詞典】禪會

(術語)參禪之會坐。謂學禪道之法席也。傳燈錄十一曰...

【佛教詞典】二種資糧

【二種資糧】 p0024   資糧有二種。一、福德資糧,二...

【視頻】慧律法師《般若心經是誰講的》

慧律法師《般若心經是誰講的》

【視頻】高僧傳奇:濟公和尚(台語)

高僧傳奇:濟公和尚(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