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順法師:為在家居士說法

印順法師  2011/05/08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教的信徒,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出家與在家的分別,出家人集合在一起叫出家僧,在家學佛的組織,叫居士林。這兩種有什麼不同呢?從歸信方面說,是一樣地信仰佛法僧三寶;從修證佛法說,也沒有多大的差別,據小乘說,在家能證得三果阿那含,出家能證得四果阿羅漢,相差也只有一級。在大乘佛法裡,在家菩薩可多啦。諸大菩薩中,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其他都是現在家相的。不要以為在家就得不到佛法的深切修證,以為修證唯有出家才會得到。

既然沒有差別,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出家成佛,最初弘法時,聽眾覺悟而自願跟佛出家,佛就把他們組成僧團。佛的制度,出家人不做生意、不做官、專門弘法利生,於是佛法就以出家人為主體而延續下來,過去出家人的責任特別著重這方面,應此必須有一部分人,不僅信仰實行,並且要專門辦理教務。這並不是說,在家眾不必推動佛法,大家知道,在家眾有父母,夫妻兒女,忙於生計,各有各的工作,是不容許專門推動佛法的任務,因此才需要出家眾。出家眾因為沒有家庭的煩累,所以在修持方面,要便利得多。這是出家眾與在家眾稍為不同的地方。

不要以為居士有牽累,不能學佛弘法,其實這正是居士的長處。佛教並不單隻到寺廟燒香念佛,也不單隻是說法坐禪,他是要化導世界,使世界上的人一天天向善,同受佛化,同證菩提的。在家人分佈於農工商學兵各階層,佛法正需要居士們的力量,把它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出家人保持聲聞佛教的傳統,與社會每保持相當距離;或者自己專修,暫時與外界隔絕,而大乘佛法的對像是眾生,所以著重村落鄉鎮都市的地方,向大眾弘法,深入社會。居士與社會的關係密切,更容易達成此一任務,由此可見居士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如何的重要!居士學佛,應著重在處世的、濟世的、資生的、樂生的。切勿向消極、獨善、專門在了死度亡方面用力。所以出家眾與在家眾,應分工合作,而共同負起發揚佛教的責任。如居士林也成為一類似的寺院,便毫無意義,而失去在家佛徒組合的真正意義。

居士應該作大乘居士,學做菩薩,上求菩提,下化眾生,要往菩提的路上走,一定要修學五法,此五法是佛特為在家眾說的。諸位學佛,先要問問自己,這五種功德是否全部學到,或僅有少分。如人須五官端正,缺一不可,此五德,也是居士學佛所應求其做到的。五法是什麼呢?

一、信:信仰三寶是否深刻堅決,如猶豫不決,似信非信,就差得還遠,首先應該對三寶生起絕對的信仰。

二、戒:居士應該信仰三寶,更應進而修持五戒,因為戒行,是一切人生道德的基礎。學佛必須先完備人格,成為一切人中的君子。

三、聞:學佛有了信仰,以及好的道德行為,還是不夠。要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得到佛法的正知見,對佛法有深刻的了解。佛法的種種功德,都從聽聞中得來,所以說:「由聞能知善,由聞能知惡,由聞離無義,由聞得涅槃」。

四、施:以上三種,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功德不夠圓滿。要施惠於人,犧牲自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他人。

五、慧:上面的聞法功德,還近於一般的知識。佛法是要離執著。了生死、度眾生,都要有真實智慧。從聞思修而得真智慧,悟解真諦,才能達到佛法的深奧。所以這在學佛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學佛的人有的學識淵博,有的品德高尚,有的慈悲喜舍,各有各的長處,但居士學佛而要求上進圓滿,這五法都是要學習的。五法圓滿,才有菩薩風格,才達到做菩薩居士的第一目標。

菩薩居士要下化眾生,這一定要學四攝法,攝是領導攝受的意思。要影響別人的思想,使接受自己的意見,必須有方法。不要看輕自己,以為不能起什麼作用,學生可以領導同學,父母可以領導子女,老闆可以領導僱員,老師可以領導學生,在農工商各方面有成就的更不必說了,凡是與我們發生關係的,只要有方法都可以攝受領導他們,以佛法來薰陶他們,教化他們,救度他們,這方法就是現在要說的四攝法。

一、佈施:在經濟上、事業上、思想上幫人家的忙,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產生好印象,信仰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就是不合情理的話,他也會順從你。有人問我:外道的教理很淺,為什麼會那樣地發達?我說:原因並非一端,但他們至少在佈施方面做得很成功,好像辦學校,辦醫院,受惠的人,何止千萬!感激之下,不管天國有沒有,教主會不會救他生天,便什麼都信了。佛教徒要想使佛法發展,必須從佈施入手,舉辦教育慈善救濟等福利事業,假如學佛只為自己了生死,那倒算了,如學大乘佛法的要普濟眾生,那一定要學佈施。所以菩薩著重佈施波羅蜜,每見甲說的話,他不相信,但乙說了與甲同樣的話,他卻信了,為什麼呢?就是他與乙之間有特別的因緣關係。有施惠於人,就與人有緣,有緣就容易教化,這是弘揚佛法救濟眾生的必要方法。

二、愛語:以和悅的語言來共同談論,這可分為三種。

(1)慰喻語:相見時,以慈和面容,親愛的語言待人。要是有人生病與受到災難,受到恐怖的更應勸勉他們,使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雖然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幫助他,可是因為溫柔的語言,同情的態度,他們會因而感激你的。

(2)慶悅語:每個人都各有長處,就是壞人也有他的好處。凡有好處,我們都得讚歎、鼓勵、激發,使他歡喜,可以激發他向上的心。從前歐洲有一位哲學家,起初很平凡,因為太大的鼓勵,使他努力,結果成為著名的哲學家。要教化他人,應該先要讚歎鼓勵人家,使他認識自己的長處,認識自己的功德,不但因此對我們發生好感,也因而引人走上良好的途徑。

(3)勝益語:這是使人進一步的意思,比如有人已能佈施,應引導他更進一步的持戒;學了小乘法,應引導他進學大乘,才是究竟,為了使人進步,不但用善語勸勉,有時也要用呵斥、責備的語言。但以誠懇的態度,真切的感情,也會得到對方的同情接受。

三、利行:父母教養子女,注意兒女的身心利益,自能得到兒女的孝順;教師教導學生,如處處為學生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信仰;所以為了教化眾生,使人樂意接受你的意見,接受你的領導,就不能不注意利行。歐洲有一特長於養野獸的,整天與老虎獅子為伍,打打罵罵,野獸也不會害他。人家問他為什麼不會被老虎咬傷,他說:這有什麼奇怪,只要使它知道你對它好,沒有傷害它的意思,它自然會服從你,也不隨便傷害你。畜生尚且這樣,何況是人!只要你施恩給他,處處為別人的利益著想,別人就會信賴你,接受你的化導。

四、同事:同事是共同擔任事務,與朋友屬下同甘苦。哪怕自己的力量微小,自有許多人來幫助你、跟從你。還有,為了教化他,須得跟他學,與他作同樣的工作。記得抗戰時期,有部分青年學生們,組織劇團與歌詠隊,到鄉下去演劇唱歌跳舞,鼓舞民眾支持抗戰。雖然有了多少成就,可是收效還不夠大。他們自己檢討,是學生與農民的生活態度相差太遠,有一點隔膜,農民們不容易生起共同意識。所以觀音菩薩才以三十二應身來化度眾生,為什麼人現什麼身,與他一樣,便能化度他,就是這個意思。

這四種實是攝受人、領導人的根本方法;世間人事也不能違反這種原則。現在以此來弘揚佛法,必得更大的效果。自己雖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如不能感動別人,不能使更多人信受,我們對這四種方法,一定沒有學得到,做得好,假使這四攝法能做到了,一定會發生很大的作用。一個人總有家庭、朋友、與自己有關係的人,應該負起居士的責任,把他們領導起來,歸向佛法,使佛法能發揚光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傳喜法師:要常常依止善知識

往往一個好的念頭出來的時候,壞的念頭也會出來跟你談...

正物須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正物須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離世間證菩提,怎見如...

聖嚴法師《在家信徒的處世原則》

作為在家的佛弟子,除了五戒之外,對於子女,應當善盡...

【推薦】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

一日,舍利弗與維摩詰辯論不二法門,辯論到最精彩處,...

學佛要怎麼學

第一是嚴守戒律,讓自己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心念都清淨...

佛經中關於居士應該遠離淫女(妓女)的開示

1、《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復應語言。善男子。...

慧律法師《降低慾望和標準》

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

慧律法師《減少煩惱的兩個原則》

第一:你一定要寬恕眾生 。人的一生耗費在干擾別人、...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大藏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推薦】疾病與念佛

病乃人生八苦之一,人人必然遭遇之事。既屬人之所遭,...

老年人的三大要事

對於年老的人,生前應辦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說話,...

果報的不同,源於認知的差別

佛法並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符合因果法則的真理,既然...

慈悲一百語

1.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 福莫大於心善。 3. 一點...

修心要從八方面進行努力

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樂、成功,很大程度上由心靈決...

佛教禁止占卜打卦,為何又有《占察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這部經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我開...

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

九華山有尊肉身菩薩大興和尚,生前很瘋癲,常常給人治...

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創造命運

釋曰:上句標下句釋,謂諸聖人,名正性定聚。造五無間...

十種金剛心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 第一...

第七意識在心中所產生的影響力

我們今天了解這個所知依,當然,它主要的內容是阿賴耶...

如何看待無相念佛

問: 末學剛接觸佛法,還在上學,沒有智慧擇法。聞台...

燒香拜佛不是行善事

記得五年前,我講法讓提問題的時候,有一位居士不停地...

七事得梵天福報

培福、種福不僅是世俗人的希望,即使是修行人也必須時...

學佛有什麼好呢

不少信眾和我說起,他們在現實中遇到不少的誤解。有的...

馬祖道一的棒喝腳踢

棒喝令開悟 從書中記載,我們可以想見馬祖一定是身體偉...

虔誠讀誦《法華經》的不可思議感應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因經中宣講法義至高無...

【佛教詞典】一界

(一)指眾生居住之處。又作一世界。楞嚴經卷一(大一九...

【佛教詞典】惹那戰達羅

(人名)Jānacandra,譯曰智月。唯識十大論師之一。...

【視頻】宏海法師《金剛經》MP3

宏海法師《金剛經》MP3

【視頻】30分鐘大放餸(粵語)

30分鐘大放餸(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