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順法師:為在家居士說法

印順法師  2011/05/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教的信徒,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出家與在家的分別,出家人集合在一起叫出家僧,在家學佛的組織,叫居士林。這兩種有什麼不同呢?從歸信方面說,是一樣地信仰佛法僧三寶;從修證佛法說,也沒有多大的差別,據小乘說,在家能證得三果阿那含,出家能證得四果阿羅漢,相差也只有一級。在大乘佛法裡,在家菩薩可多啦。諸大菩薩中,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其他都是現在家相的。不要以為在家就得不到佛法的深切修證,以為修證唯有出家才會得到。

既然沒有差別,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出家成佛,最初弘法時,聽眾覺悟而自願跟佛出家,佛就把他們組成僧團。佛的制度,出家人不做生意、不做官、專門弘法利生,於是佛法就以出家人為主體而延續下來,過去出家人的責任特別著重這方面,應此必須有一部分人,不僅信仰實行,並且要專門辦理教務。這並不是說,在家眾不必推動佛法,大家知道,在家眾有父母,夫妻兒女,忙於生計,各有各的工作,是不容許專門推動佛法的任務,因此才需要出家眾。出家眾因為沒有家庭的煩累,所以在修持方面,要便利得多。這是出家眾與在家眾稍為不同的地方。

不要以為居士有牽累,不能學佛弘法,其實這正是居士的長處。佛教並不單隻到寺廟燒香念佛,也不單隻是說法坐禪,他是要化導世界,使世界上的人一天天向善,同受佛化,同證菩提的。在家人分佈於農工商學兵各階層,佛法正需要居士們的力量,把它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出家人保持聲聞佛教的傳統,與社會每保持相當距離;或者自己專修,暫時與外界隔絕,而大乘佛法的對像是眾生,所以著重村落鄉鎮都市的地方,向大眾弘法,深入社會。居士與社會的關係密切,更容易達成此一任務,由此可見居士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如何的重要!居士學佛,應著重在處世的、濟世的、資生的、樂生的。切勿向消極、獨善、專門在了死度亡方面用力。所以出家眾與在家眾,應分工合作,而共同負起發揚佛教的責任。如居士林也成為一類似的寺院,便毫無意義,而失去在家佛徒組合的真正意義。

居士應該作大乘居士,學做菩薩,上求菩提,下化眾生,要往菩提的路上走,一定要修學五法,此五法是佛特為在家眾說的。諸位學佛,先要問問自己,這五種功德是否全部學到,或僅有少分。如人須五官端正,缺一不可,此五德,也是居士學佛所應求其做到的。五法是什麼呢?

一、信:信仰三寶是否深刻堅決,如猶豫不決,似信非信,就差得還遠,首先應該對三寶生起絕對的信仰。

二、戒:居士應該信仰三寶,更應進而修持五戒,因為戒行,是一切人生道德的基礎。學佛必須先完備人格,成為一切人中的君子。

三、聞:學佛有了信仰,以及好的道德行為,還是不夠。要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得到佛法的正知見,對佛法有深刻的了解。佛法的種種功德,都從聽聞中得來,所以說:「由聞能知善,由聞能知惡,由聞離無義,由聞得涅槃」。

四、施:以上三種,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功德不夠圓滿。要施惠於人,犧牲自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他人。

五、慧:上面的聞法功德,還近於一般的知識。佛法是要離執著。了生死、度眾生,都要有真實智慧。從聞思修而得真智慧,悟解真諦,才能達到佛法的深奧。所以這在學佛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學佛的人有的學識淵博,有的品德高尚,有的慈悲喜捨,各有各的長處,但居士學佛而要求上進圓滿,這五法都是要學習的。五法圓滿,才有菩薩風格,才達到做菩薩居士的第一目標。

菩薩居士要下化眾生,這一定要學四攝法,攝是領導攝受的意思。要影響別人的思想,使接受自己的意見,必須有方法。不要看輕自己,以為不能起什麼作用,學生可以領導同學,父母可以領導子女,老闆可以領導僱員,老師可以領導學生,在農工商各方面有成就的更不必說了,凡是與我們發生關係的,只要有方法都可以攝受領導他們,以佛法來薰陶他們,教化他們,救度他們,這方法就是現在要說的四攝法。

一、佈施:在經濟上、事業上、思想上幫人家的忙,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產生好印象,信仰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就是不合情理的話,他也會順從你。有人問我:外道的教理很淺,為什麼會那樣地發達?我說:原因並非一端,但他們至少在佈施方面做得很成功,好像辦學校,辦醫院,受惠的人,何止千萬!感激之下,不管天國有沒有,教主會不會救他生天,便什麼都信了。佛教徒要想使佛法發展,必須從佈施入手,舉辦教育慈善救濟等福利事業,假如學佛只為自己了生死,那倒算了,如學大乘佛法的要普濟眾生,那一定要學佈施。所以菩薩著重佈施波羅蜜,每見甲說的話,他不相信,但乙說了與甲同樣的話,他卻信了,為什麼呢?就是他與乙之間有特別的因緣關係。有施惠於人,就與人有緣,有緣就容易教化,這是弘揚佛法救濟眾生的必要方法。

二、愛語:以和悅的語言來共同談論,這可分為三種。

(1)慰喻語:相見時,以慈和面容,親愛的語言待人。要是有人生病與受到災難,受到恐怖的更應勸勉他們,使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雖然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幫助他,可是因為溫柔的語言,同情的態度,他們會因而感激你的。

(2)慶悅語:每個人都各有長處,就是壞人也有他的好處。凡有好處,我們都得讚歎、鼓勵、激發,使他歡喜,可以激發他向上的心。從前歐洲有一位哲學家,起初很平凡,因為太大的鼓勵,使他努力,結果成為著名的哲學家。要教化他人,應該先要讚歎鼓勵人家,使他認識自己的長處,認識自己的功德,不但因此對我們發生好感,也因而引人走上良好的途徑。

(3)勝益語:這是使人進一步的意思,比如有人已能佈施,應引導他更進一步的持戒;學了小乘法,應引導他進學大乘,才是究竟,為了使人進步,不但用善語勸勉,有時也要用呵斥、責備的語言。但以誠懇的態度,真切的感情,也會得到對方的同情接受。

三、利行:父母教養子女,注意兒女的身心利益,自能得到兒女的孝順;教師教導學生,如處處為學生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信仰;所以為了教化眾生,使人樂意接受你的意見,接受你的領導,就不能不注意利行。歐洲有一特長於養野獸的,整天與老虎獅子為伍,打打罵罵,野獸也不會害他。人家問他為什麼不會被老虎咬傷,他說:這有什麼奇怪,只要使它知道你對它好,沒有傷害它的意思,它自然會服從你,也不隨便傷害你。畜生尚且這樣,何況是人!只要你施恩給他,處處為別人的利益著想,別人就會信賴你,接受你的化導。

四、同事:同事是共同擔任事務,與朋友屬下同甘苦。哪怕自己的力量微小,自有許多人來幫助你、跟從你。還有,為了教化他,須得跟他學,與他作同樣的工作。記得抗戰時期,有部分青年學生們,組織劇團與歌詠隊,到鄉下去演劇唱歌跳舞,鼓舞民眾支持抗戰。雖然有了多少成就,可是收效還不夠大。他們自己檢討,是學生與農民的生活態度相差太遠,有一點隔膜,農民們不容易生起共同意識。所以觀音菩薩才以三十二應身來化度眾生,為什麼人現什麼身,與他一樣,便能化度他,就是這個意思。

這四種實是攝受人、領導人的根本方法;世間人事也不能違反這種原則。現在以此來弘揚佛法,必得更大的效果。自己雖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如不能感動別人,不能使更多人信受,我們對這四種方法,一定沒有學得到,做得好,假使這四攝法能做到了,一定會發生很大的作用。一個人總有家庭、朋友、與自己有關係的人,應該負起居士的責任,把他們領導起來,歸向佛法,使佛法能發揚光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信解行證

好各位,我們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師...

十種逆境為道場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

生命的原理:依報與正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生命的原理,叫做依報隨著正報轉。...

星雲大師《青年之病》

各位同學: 剛剛下了一場大雨,新建的西來泉擋土牆工...

幼虎與羊

在日常生活中,環境是培養心性的重要條件,所以,每個...

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問: 法師,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宏海法...

【推薦】從朝至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無論在家在庵,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

【佛學漫畫】內觀

吡缽舍那者:謂揀擇諸法,最極揀擇普遍尋思,周審觀察...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學佛後為何還會發生不順的事

問: 我有一個同修,學佛以後,說信佛這也好,那也好...

五戒之戒相釋

1、殺生戒 不殺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殺是用各種器具,...

臨終的五趣相

眾所周知:六道輪迴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你沒有突破障礙,如何能見到阿彌陀佛

佛教的因緣觀,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

助念時應三班相續佛聲不斷

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

大象的故事

古時印度,有一隻大象,年輕時非常強壯,打起仗來,神...

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

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

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在一個大叢林中,有位七十幾歲的老和尚。他從十幾歲到...

聰明之人與智慧之人的區別

世間上很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例如生是從哪裡來的,死...

用智慧來化解脾氣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氣,...

依因性來顯現功德

我們現在講這個淨土緣起門呢,今天的內容講到這個依因...

東林高賢記——佛馱跋陀羅尊者

佛馱跋陀羅尊者,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其塔現存廬山東...

慧律法師《解脫之鑰》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成道後,到印度各地弘法度...

法照大師得文殊菩薩開示念佛法門

大歷二年,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居住在衡州雲峰寺,勤修不...

佛講父母恩德

很多人對於佛教徒出家離欲十分不理解,而且認為佛教對...

【佛教詞典】玄一

唐代僧。籍貫不詳,或謂系新羅人。精通法相學,以著述...

【佛教詞典】炙茄會

(行事)禪林炙茄子開筵,謂之炙茄會。禪苑清規監院曰...

【視頻】慧律法師《知見立知,動念即乖》

慧律法師《知見立知,動念即乖》

【視頻】凝寂古今(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凝寂古今(淨宗初祖慧遠大師)